瓯江文化、丽水精神及其现代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瓯江文化、丽水精神及其现代转换
刘国安
【摘要】“瓯江文化”作为丽水地域特色文化的总称,深刻体现了丽水文化的区域特性,将“瓯江文化”丰富的内涵利用现代手段与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推动“瓯江文化”及其资源的现代转换,可有力促进丽水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在转换过程中,应将“瓯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瓯江文化”品牌,并大力发展“瓯江文化”休闲旅游.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4)003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丽水;“瓯江文化”;文化内涵;现代转换
【作者】刘国安
【作者单位】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0
中共丽水市委在二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瓯江文化”新概念,要求建设“瓯江文化”,必须重视对瓯江文化的挖掘、研究、展示,要在保护和利用中促使丽水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弘扬。
以“瓯江文化”作为丽水地域特色文化的总称,是对丽水文化渊源和内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市委对丽水文化本质的科学把握。
本文就“瓯江文化”有关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文化有单一性文化和集合性文化。
单一性即为某物、某人、某群体为文化名称,如香菇文化、杨梅文化、刘基文化、名人文化等,而地域性文化通常都是集合性文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摆上国家发展战略地位,为了打
响“文化”的品牌,各地都争相为各自地域文化取上一个总名,以显示该区域的文化底蕴、增强地方的历史厚重感,当然也为便于好记、易记。
地方文化(集合性文化)总称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本区域的古地名,如吴越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二是本区域的现地名,如吕梁文化、淮扬文化等;三是本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江河、湖泊之名称,如白洋淀文化、湖湘文化等。
这些文化总称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突出地方文化区别于其它地方文化的“这一个”。
“瓯江文化”作为总称准确地突出了丽水文化的“这一个”。
1.“瓯江文化”体现了丽水文化的地域性
文化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沿革、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等因素。
平原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肯定有别于山区,即使同是山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因上述因素而有所差异。
丽水与别区域的差异就在于,她拥有瓯江。
瓯江源自龙泉,绵延八百里,贯穿丽水境内,奔腾气势入东海。
瓯江源头,龙泉凤阳山、庆元百山祖两座江浙数一数二高峰巍峨矗立;江流过处,松古平原、碧湖平原、壶镇平原等河谷盆地点缀其间;瓯江两岸,历史文化,别具特色,琳琅满目,辉煌璀璨:龙泉宝剑,剑锋磨砺,剑鞘千秋;龙泉青瓷,晶莹润滑,形态亮丽;庆元廊桥,庆元香菇,青田玉石,松阳黑陶,都是千年经典;还有填补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空缺的并以文化遗址所展示的史前人类文明的好川文化;铸鼎、炼丹、乘龙升天那些玄景构成的所流传的上古传说的黄帝文化;浪漫主义戏曲、“东方莎土比亚”代表作《牡丹亭》作者汤显祖踏江构思;历代书法家如李阳冰、李邕,宋代米芾、沈括、赵孟頫等都在瓯江两岸留下了摩崖石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刘基的求学、治水遗址;
畲族文化汇聚的天籁之音、山哈舞艺——所有这些,都无不显示丽水地域的独特
个性,都无不在诉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经典。
概而言之,“瓯江文化”这一总称更能反映丽水这片热土地的文化特质,具有更鲜明的地域民俗个性。
2.“瓯江文化”体现了丽水文化的独特性
“绿谷文化”是一个有特色的文化总称,她突出了山水、生态环境特色,突出了“绿”与“谷”。
“绿谷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丽水“浙江生态屏障”的特点,反映了丽水山区的生态特征,这无庸置疑。
但是,拥有“绿谷”的不只是丽水,在全省,浙西山区的“绿谷”并不亚于丽水,在全国,大西南、大东北可以称之为“绿谷”的地区就更多,这也是事实,而“瓯江”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唯一的,瓯江是丽水人民的母亲河,是丽水最具代表意义的河流。
瓯江孕育的文化,诸如香菇文化、廊桥文化、剑瓷文化、“昆曲十番”、石雕文化等等,无一不是独有的、唯一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的。
因而用“瓯江文化”总称丽水文化,更体现了独一无二,人无我有,更能彰显丽水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厚丰富的人文底蕴。
3.“瓯江文化”体现了丽水文化的本源性
海德格尔在他的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对“本源”作如是解释:“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书稿》中对“本源”也有一番阐析:“当站在牢固平稳的大地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而把自己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作为异己的对象创立出来时,……这些本质力量的作用也必然是对象性的。
……它
所以能创造或创立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为对象所创立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
”在这里,马克思将人类的一切创造包括文化的本源都归为产生它的“自然界”;日本著名的文化学家源了圆说得更透彻,他说,构成人类生活基础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多受风土的限定,自然也是被自觉认识、被精神化了的自然。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多地震、海啸、台风、雪崩等自然灾害的地方,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磨砺出日本民族临危不慌、从容应对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就像中华文化产生的本源是长江、黄河、长城一样,文化是有根的,丽水的文化之根就是瓯江;文化是有源的,丽水的文化之源就是瓯江;文化是有基因的,瓯江就是丽水文化的基因图谱。
瓯江赋予了丽水人民独特的自然禀赋,是丽水文化的本源。
瓯江不但以她那灵气飘逸,画出了秀丽清盈、轻缓幽淡的丽水山水画卷,不仅揽奇峰、异调、幽谷、流泉、密林、飞瀑于一域,而且孕育了两岸九曲十八湾的滩头、括苍山郁郁郁葱葱的林海、仙霞岭崎岖险峻的山道和乡间清幽恬静的村舍;孕育了处州大地水的风骨和神韵、山的深厚和缥缈、人的淳朴和坚韧;孕育了丽水这片热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丽水的所有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无不源自瓯江。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瓯江文化”总称,最能突出丽水文化的本源性,因而也最能反映丽水文化的精神本质。
什么是“丽水精神”?前些年有人概括为:求实创新、自强拼搏、文明诚信、开拓奋进。
笔者认为,以这16字为丽水精神不能说不妥,但缺乏个性,可以用于丽水,也可以用于金华、杭州、宁波,可以用于所有的地方,就像我们现在许多学校的校训一样,什么勤奋呀,开拓呀,创新呀,用之四海皆真理。
总结、提炼“丽水精神”的目的是对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必须符合丽水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社会历史及其文化“基因图谱”的角度去寻其根,探其源,充分汲取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使其“源于历史、独具特质”。
“瓯江文化”就是丽水精神的“基因图谱”。
“瓯江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概括为:瓯江文化是指千百年来生活在瓯江流域的丽水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富有人文魅力、反映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丽水人文精神的具有深厚积淀和典范价值的地域文化的总和。
“瓯江文化”是丽水精神之源。
众所周知,自文化诞生在中华这块古老的大地,自
第一个汉字刻写在龟甲胛骨,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人生对精神的探求,对命运的叩问,对社稷的倾注,对民生的忧怀,丽水人民也不例外。
从这一意义上说,“瓯江文化”是丽水先人对人生对精神的探求、对命运的叩问、对社稷的倾注、对民生的忧怀的人文精神的结晶。
事实上,构成“瓯江文化”的每一种形态、每一个品种都无不内蕴着极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折射出处州先人的精神。
以庆元的廊桥文化为例,庆元历史悠久,境内已出土的石器表明,约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耕猎于庆元山野间,因
地僻路险、溪流纵横、山高水急的环境制约,发展缓慢,至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才置庆元县制,纯朴勤劳而智慧的先民们,为了方便交通,征服激流山涧深壑,越溪架桥。
据清光绪三年版《庆元县志》记载,自宋代以来在全县建造的各式廊桥有230多座。
这些廊桥或横跨险滩绝壁之上,或静卧于村落水尾及田野间。
既有
交通之用,也有躲避风雨、歇脚休闲之功,还有敛风水、祭神灵之效,与民众文化、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庆元廊桥风格独特,工艺精湛,功能完备,或以凿石为拱,或以架木为拱,或以平木置上,桥上一律搭盖廊屋,有的配以桥亭、楼阁,有的单檐或置重檐。
桥屋的构造、面阔普遍四栓,进深间数有别,当心间多以神龛设置,以供神灵,工艺精湛,无出其右。
廊桥不但彰显了先人们的建筑智慧与才干,更体现了先人们那种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创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如“好溪文化”。
首治好溪者段成式(约803—863年),字柯古,晚唐山东邹
平人,53岁从长安来处州任刺史。
他任职处州之前,好溪作为缙云与丽水之间的
交通水路,因为险滩遍布、水势湍急,祸患无穷,史载:“丙寅夏,洪水为灾,长堤巨岸,荡然无存”,“每闻数日不雨则禾苗枯槁,弥月不雨则西成绝望。
”(清道光《丽水志稿》)而且每逢大雨,洪水从东南西北浸淹入城,造成房屋倒塌,农田被淹,人畜死亡,人民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所以人们都称之为“恶溪”。
段成式任职后,即带领处州人民建溪堰于灵鹫山下,引恶溪水入渠,把恶溪治成好溪。
它
体现了段成式的关注民瘟、重视民生、为民谋福的“民本”思想。
又如“汤显祖文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早年即有文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招揽。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
初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
万历十九年,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不果,降为广东徐闻典史。
万历二十一年三月,量移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里。
在遂昌五年,清正爱民,政绩卓著。
创建相圃书院和尊经阁,以振文教;逮决剧盗,以安社会;组领猎队,灭除虎害,以安人畜;劝农勤耕,灾歉缓税,以兴农业;为施人道、行感化,有“除夕遣囚”、“纵囚观灯”之举,创始狱先例。
任内未取一文赎金,未监一个妇人,未杖死一名囚徒。
其治迹升平,汤自赋“杏花轻浅讼庭稀”、“市上无喧少斗鸡”诗句以示人。
汤显祖的灭除虎害、劝农勤耕,灾歉缓税,兴教办学,无不体现了“民本”理念,实乃当今熟稔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明代版。
再如“剑瓷文化”。
制瓷过程中的拜视师爷(每逢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即章生一、章生二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择基建窑(择定吉地、黄道吉日开工建窑)、祭窑(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窑匠届时要沐浴斋戒、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保佑出优瓷),窑场用膳(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入窑(择三、六、九日,并祭祖师、山神、土地,讲吉祥话),做窑福(在窑旁立“窑公”,开窑点火时先祭“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
铸剑也有从师学艺、拜祖师爷、砍木制鞘等过程。
这些过程都是“习俗”,不仅具有浓郁的文化元素,更不乏精神元素。
这些风俗,看似颇带“迷信”意味,其实,它更反映了剑瓷制作者对祖师、对神灵的那种诚惶诚恐的敬畏之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敬业和诚实不欺的生活态度。
还如刘基文化。
刘基文化蕴籍的人文精神内涵就更为丰富。
如,“穷理修身,涵养
本心”,力行“诚意、正心”。
刘基一生,无论是待人、处事、治吏治军、治国安邦、赋诗作文,出入进退、人品作风,无一不是以“诚”以“信”,无愧于“诚意伯”的封爵。
文化向来离不开人,文化建设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人对文化的建设,即“以人创文”,一是文化对人的建设,即“以文化人”,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们的先辈创造了“瓯江文化”,今天建设“瓯江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所以,当我们在建设“瓯江文化”时,必须首先着眼于“瓯江文化”精神元素的发掘,即要竭力挖掘丽水人的精神之源、人文之根。
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有两点还很不够:一是我们对“瓯江文化”的内涵研究挖掘还很不够。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沾沾自喜于青瓷、宝剑、石雕、廊桥等文化的古老、技艺以及它们的知名度,而对这些文化的精神涵义却多停留在表层,包括“华侨文化”,我们以有多少青田人侨居国外、以青田华侨遍布多少国家和地区为自豪,而对华侨的国外创业中所经历的辛劳、苦难以及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却研究甚少。
概言之,对“瓯江文化”及其精神的理解甚至还停留在概念上,一是对“瓯江文化”内蕴的丽水精神挖掘还很不深;二是宣传教育也很不足。
由于对内涵研究挖掘得不深,因而宣传教育上,缺乏深度、力度和效度,方法上也显单一,缺少多样化。
笔者曾去温州考察过“三垟生态园”,这个仅三四平方千米面积的生态园,启动于2008年,生态园管理区制作了一个对外宣传片,其中大量的篇幅着力于这个湿地的人文历史的挖掘,从春秋时期到谢灵运、到朱元璋、刘基,使人看后对它的内蕴的人文历史精神有了很好的理解。
这些年来,丽水对瓯江文化的宣传不能说不重视,甚至也舍得花钱,但总觉得还不深入,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所有的专业博物馆除了一些实物展品及文献资料外,好像还没有一家博物馆制作了光盘。
只有深入揭示“瓯江文化”的精神内质,并且大力宣传这种精神,切实弘扬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做好“以文化人”的文章,才能让“瓯江文化”在提升丽水人的素质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也才能有效地实现“瓯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从而在丽水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瓯江文化”的作用。
何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对待传统文化不外乎两种态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以往的依附关系逐渐解体,被独立的社会认知、价值主体所取代,人们的主体意识、主体价值意识进一步提高和觉醒。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抛弃传统文化中蔑视人、否定人的封建糟粕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内在联系,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内容,运用现代手段与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展示,使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我们所讲的现代转换是指后者。
这种转换的形式主要有表达与展示。
为实现“瓯江文化”及其资源的现代转换,当前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在“瓯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上下功夫
这些年来城市发展很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有的城市建设却进入了误区,以至于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城市在没有文化的建设理念和行为中被置于呆板而毫无活力之境地。
而且,现在的“千城一面”正在向“万村一面”衍进。
据资料显示,2005年,能代表或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有5 000个,目前只剩下不到3 000个。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长官意志主宰城市与农村规划,谁官大谁说了算;二是政绩意识凌架于文化保护,GDP崇拜蚕食了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三是房地产和商业利益逼迫文化让位;四是城市建筑一味地照搬照套,依样画葫芦,或一味地拆旧毁古,农村建设则一味地强调整齐划一。
当然,人家好的东西我们要借鉴,但要消化、吸收,要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与自
身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自己的有特色的东西。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文化元素,只有融入自身的文化元素,才能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反映出城市独特的神韵,反映出城市的个性品位,因而也才能成为商贾、旅客以及文人墨客云集之地。
首先,要做好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依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据自身不同于其它城市的发展历史,对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城市色彩的设计,以及对城市的山、水、园、林的设计都要尽可能传承“瓯江文化”的基因,延续“瓯江文化”的脉络。
依据“瓯江文化”的特质,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规划,打造出城市独特的“这一个”。
在这方面,云和与龙泉下高速的入城口那段规划设计是有特色的,较好地将青瓷文化元素、木玩文化元素融入了进去,让外来人耳目一新,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近年来青田县也已作了可贵的探索,将华侨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欧陆风情,有华侨文化的特征,值得借鉴。
其次,要在城市建筑上体现地方文化。
一方面应重点保护、抢救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让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自己城市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街区、街道、公园、城市内河、城市标志性建筑等命名,以突显地方特色文化;再一方面,以城市标志性雕塑(城雕)突显地方文化,这些年来,许多城市都重视标志性城雕建设,雕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和文明的印记。
好的城雕能彰显城市光辉的历史文化,使人自豪,催人奋发,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是因为其著名的雕塑而扬名,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国内如广州的“五羊含穗”浮雕等。
再次,要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建设。
文化窗口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象青田的“石雕博物馆”,龙泉的“青瓷博物馆”,庆元的“香菇博物馆”,景宁的“畲族博物馆”,遂昌的“汤显祖博物馆”,丽水的“摄影博物馆”等,都
很好地让城市传承了文化血脉,使城市建筑与历史文化实现了有机的融合,让人们保持了自身文化的记忆。
2.在打造“瓯江文化”品牌上下功夫
我们建设“瓯江文化”,首要的是为了“以文化人”,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弘扬千百年来形成的丽水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对“瓯江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以推动文化品牌的打造,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本质上也是一种以文化人。
我们要大力创造与建设自己的文化品牌,因为文化品牌在扩大地方知名度、提高地方美誉度方面的作用不但有成效,而且是巨大而久远的。
丽水的“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瓯江文化”建设的目标,即“双十工程”。
要求培育十大文化品牌:黄帝文化、好川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茶文化、香菇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木玩文化、摄影文化品牌;要求壮大十大文化产业:青瓷文化产业、宝剑文化产业、石雕文化产业、摄影文化产业、竹炭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油画文化产业、木玩文化产业、黑陶文化产业、特色文化演艺。
建设特色文化品牌体系。
立足丽水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打造黄帝文化、汤显祖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茶文化、香菇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木玩文化、摄影文化等“十大瓯江文化”品牌,不断丰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内涵。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大力培养高素质瓯江文化创作队伍。
进一步办好国际摄影节、青瓷宝剑节、石雕文化节、木制玩具节、香菇文化节、松阳开茶节、汤显祖文化节、公祭黄帝大典、华侨大会、畲乡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活动,形成一批独具魅力的文化节庆品牌。
创造条件,加强文化交流,以提升瓯江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客观地说,建设文化品牌,这些年来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龙泉青瓷、龙泉宝剑、庆元香菇、青田石雕等,但我们还有许多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品种仍然处于“墙内开花墙内香”状态,自以为名气很大,其实人家根本就不了解,比如廊桥,在市外,一提廊桥人家首先想到的是泰顺而不是丽水庆元,又如通济堰古农耕文化,
市外知晓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打造文化品牌任重而道远。
笔者认为,打造瓯江文化品牌,还需着力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十大文化品牌和十大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规划;(2)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3)加强高校与文化部门文化企业的合作。
3.在发展“瓯江文化”休闲旅游上下功夫
丽水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连绵群峰、奇涧异洞、长峡幽谷、飞瀑流泉、密林深壑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梯田美景、茶山奇观,更有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更为不可多得的是,丽水所辖九县(市、区)各有各的文化特色,莲都有古农耕文化(通济堰、好溪)、古堰画乡,庆元有廊桥文化、香菇文化,龙泉有青瓷、宝剑文化,景宁有畲族风情,云和有木玩文化,遂昌有汤显祖文化、竹炭文化、金矿文化,松阳有茶文化,缙云有黄帝文化、摩崖石刻文化,青田有华侨文化、名人文化、石雕文化等。
近年来,丽水的文化旅游虽然已经起步,但需要多角度地去破解一些难题。
首先,科学规划文化旅游线路。
丽水的文化旅游资源点多、面广、路长,资源零散,旅长游短的特征仍然非常突出,破解这一难题对于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此,一方面要加快通景公路建设步伐,以缩短行程时间来弥补空间广大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整合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外延,拉长旅游链。
在此基础上更要重视科学地规划与设计旅游线路,使游人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经济成本领略到最多的景点,获得最多的精神休闲。
其次,深化文化产品内涵挖掘。
文化旅游内容单薄,是丽水市文化旅游的又一个“短板”,以“畲族风情”旅游为例,由于对畲族文化开掘得不够深广,提炼不够,以至于“畲族风情”被演绎为单一的“畲族婚礼”,而“畲族婚礼”又因为内容的肤浅和原真气氛不足,使得“畲族风情”表演缺少持久的吸引力和观摩的活力。
云和的木玩文化游、遂昌的汤显祖文化游等似乎都有这个缺陷。
因此,深化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