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QC方法提高高速铁路预制箱梁架设速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箱梁架设速度
四、现状调查
我公司于2008年9月30日开始架设首孔900T箱梁,以 下是我小组对已架设满井特大桥168#至159#十孔箱梁所 用时间(从喂梁开始至灌浆料达到强度可架设下一孔梁为 止)统计表。
架梁时间统计表
该反思一下哦!!!
制表人:刘永生 2008年10月10日
五、设定目标
确定目标:架设每孔梁平均时间控制在210min以内。
实施此种方法前千斤顶的调节方法是单个调 整,经分析发现单个千斤顶的升降会直接影响 到其余三个千斤顶的读数,造成调节千斤顶耗 费时间很长,实行此种方法后,四个千斤顶一 起调节,同时观察读数变化,相应进行微调, 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调节的准确性。
2、前后端调节用对讲机控制,四顶联动,提高调节速度。 千斤顶调节过程照片
实施二:1.大力推行导师带徒活动 大力推行“传、帮、带”政策,老员工传授新员工技能,带动帮助他们
不断进步。
导师带徒照片
拍照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5日
此种方案的实施,大幅度地减少了人才浪费现象,提高架桥速度的同时也 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新员工的成长。
实施二:2.强化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 制定专项方案,组织学习,强化作业人员专业知识,公司组织召开各岗
确认人:刘永生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8:灌浆料达到强度时间长
在架梁过程中,规范要求前一孔箱梁灌浆料强度必须达到 20MPa以上,方可撤掉千斤顶过孔架设下一孔梁,灌浆过程完成 后,现场统计灌浆料达到规定强度(20MPa)的时间,统计时间 如下表:
灌浆料凝结时间统计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0日 结论:灌浆料达到强度的平均时间为112.2min,按灌浆料厂家 的相关技术指标及规范相关技术要求,只要灌浆料在2h (120min)内达到20MPa,即达到要求,故灌浆料达到强度时 间不是主要原因。
在按上述方法架设箱梁后,对架梁所用时间进行统计,共统计 满井特大桥155#至146#共10孔箱梁,所用时间如下:
架梁时间统计表2 制表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18日
平均时间 (min)
没有达到目标!
七、第二次PDCA——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架梁时间的统计,我们发现,架设每孔箱梁所用时间在230min左 右,没有达到小组预设目标210min,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对架梁各环节所用 时间进行统计,统计情况表明,箱梁对位时间约为38min,与预设时间 15min有很大差距,说明我们对位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运用QC方法提高箱梁架设速度
中建土木设备租赁公司架梁QC小组 发布人:阚召阳
一、工程概况 二、小组概况 三、选题理由 四、现状调查 五、确定目标
七、第二次PDCA
八、效果检查
发
布
九、效果展示
流
程
十、效益分析
十一、巩固措施
六、第一次PDCA
十二、总结与打算
一、工程概况
哈大客运专线位于铁岭市昌图县境内,正线长度为37.267公 里,其中60%是桥梁,桥梁总长22.381公里,其中特大桥9座。 32米箱梁744榀,24米箱梁14榀,总计758榀。设备租赁公司 负责758榀箱梁的全部架设任务。
架桥机作业人员配置表
制表人:王刚 日期:2008年10月17日
结论:人员分工不合理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刘永生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6:箱梁尺寸变化大
每孔箱梁均有对应编号的出厂合格证,对照出厂合格证, 复验20孔箱梁,测量人员现场测量箱梁各项规格尺寸,并 将之与箱梁制造规范对照,抽查箱梁各项主要指标误差均 在规范允许误差以内。
对位时间统计表1 制表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30日
平均时间
第二次PDCA——制定对策
通过上表所反映出的问题,QC小组进行专项调查,分组讨论, 最后我们得出结果:在箱梁落至千斤顶前,我们进行精确对位, 所用时间大约在10min左右,然后落梁至千斤顶,开始调节千斤 顶,调平千斤顶后我们发现千斤顶的升降造成了翼缘板两端的错 位,于是重新提起,再精确对位,然后落梁至千斤顶重新调节, 此过程需要大约30min,如此大量时间被浪费掉,造成了对位时 。
对位过程照片
拍照人:王刚 2008年10月21日
前端对中线,后端对翼缘板两端相关技术交底表
通过采用该方法,提高了箱梁对位速度和对位准确率,效果显著。
2、自制激光对中仪取代传统线锤对中法,确保对中无误,提高对中速度, 消除大风天气对对中的影响。 原来采用传统线锤对中照片 拍照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14日
目前我单位架设箱梁位于辽宁省铁岭境内, 该地区大风天气频繁,且风力大,传统的线锤 对中法无法满足施工需要,通过使用红外对中 仪,大幅度提高箱梁架设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 对位准确率,效果显著。
红外发射仪 红外线打出的点
自制红外对中仪对中照片
拍照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31日
此种红外对中仪具有准确率高、操作方便、造价低等特点,目前已经我公 司工程部做好“五小”成果的申报准备工作。
通过实行以上措施,对位时间与前十孔箱梁比较见下表:
对位时间(min)
对位时间对比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0日
对位时间对比表
60 50 40 30 20 10
0 1234567891
箱梁孔数(孔)
措施实施前 措施实施后
以上表中数据表明,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对位时间由原来的 52min左右缩短为38min左右,效果显著。
联系机械管理部,对新机械的各项性能指标及相关参数资料进行 调查,结果表明,机械各参数均有明确相关资料。
结论:新机械参数不明确不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11:对位方法不当
对位方法不当,会导致对位时间长,因此,对满井特大桥 165# 至161#箱梁的对位时间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
对位时间统计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1日
结论:作业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郑存玺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6日
要因确认4:现场管理人员缺乏
小组人员深入现场,观察现场秩序,观察现场管理人员配置情 况,发现现场管理秩序井然,管理人员配置到位。
管理人员配置表
制表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15日
结论:现场管理人员缺乏不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9:机械保养不到位
对机械的保养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架桥机按规定平 均每工作60小时进行一次保养,且有相关保养记录11份,保养记 录内容齐全有效,且经相关人员签字确认,机器保养各方面均按照 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保证了机械运行状态良好。
结论:机器保养不到位不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10:新机械参数不明确
2)班组长在操作前对操作工人进行交底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统
计表如下:
工人交底调查表
制表人:王刚 日期:2008年10月9日
结论:此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阚召阳
日 期:2008.10.12
要因确认2:作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小组人员先检查以前的培训档案,发现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次数和累计时间未达到规范要求。
结论:箱梁尺寸变化大不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刘永生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7:灌浆速度慢
现场抽查统计满井特大桥165#至161#箱梁的灌浆时间如下表: 灌浆时间统计表
制表人:王刚 日期:2008年10月17日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每孔梁的灌浆平均时间为18min,且此 数据相对稳定,根据同行先进单位统计数据显示,此时间属正常 灌浆时间, 结论:故灌浆速度慢不是主要原因。
二、小组简介
QC小组注册登记表
小组活动计划安排
计划
制表人:阚召阳
实施
市场需求 合同要求 选定课题
我公司首次承建高速铁路的施工,在指定 时间内完成任务,为以后继续承接高铁项目 奠定基础,也是树立企业品牌的最佳途径。
我单位承担哈大客专TJ-2标段758榀,箱 梁的架设任务,要求在2010年5月完工, 按计划工期计算,每天需架设箱梁约3榀, 时间紧,任务重。
在此前提下,小组成员组织全体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试,结 果发现,作业人员的考核通过率仅为64%左右。
结论:作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朱殿军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3:作业人员责任心不强
现场观察作业人员工作情况,观察其认真程度,发现作业人员工 作过程中态度端正,认真负责,无打闹嬉戏现象,且能够坚守岗位, 忠于职守。
确认人:刘永生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5:作业人员分工不合理
现场调查各岗位人员配置情况,观察各岗位工作人员操作情 况,并通过走访各工作人员的宿舍,了解作业人员专长及其对目前 岗位的适应情况,发现很多工作人员对目前的工作岗位并不熟悉, 甚至很难胜任,通过深入了解,很多作业人员反映其更适合其他岗 位,或者需要深入了解本岗位相关知识。
320
320
210
210
0
现状
制图:阚召阳、王刚
目标
2008年10月12日
六、第一次PDCA ——原因分析
方法 材料
机具
架 梁 时 间 长
作业人员 环境
第一次PDCA——确定要因
根据鱼刺图,提取末端因素13项如下:
要因确认1:对工人交底不到位
1)我们QC小组进行了调查,检查所有的交底记录,
技术交底共5份,进行交底5份,对班组交底达到100%。
实施一:合理优化人员配置 对每个作业人员进行深层次摸底,了解其擅长的技能,重新确定其工作
岗位,重新定岗后观察其对新岗位的适应情况,并对其进行考核,不合格者 重新考虑其岗位。
人员岗位变更表
制表人:阚召阳 王刚 朱殿军 日期:2008年10月16日
此种方案的实施,大幅度地减少了人才浪费现象,提高架桥速度的同时也 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新员工的成长。
千斤顶调节时间统计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1日
上表中统计数据表明,163#箱梁的千斤顶调节时间远小于其余四 孔箱梁的千斤顶调节时间,说明千斤顶调节时间还有很大的压缩 余地。去除人员和机械的原因,千斤顶调节方法有待改进。 结论:千斤顶调节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13:施工地段风力大
现场测得数据表明,施工地段风力常大于3级, 对架梁过程有影响。根据相关规定要求,风 力达到6级以上必须停止施工,但风力在6级以下时,可克服风力的 影响,不作为要因考虑。
拍照人:王刚 2008年10月30日
通过实行以上措施,千斤顶调节时间与前十孔箱梁比较 见下表:
千斤顶调节时间对比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0日
表中数据表明,通过以上措施,千斤顶调节时间由原来的平 均36min左右缩短为12min左右,大大缩短了千斤顶调节时间。
第一次PDCA——效果检查
由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确定了要因——对位与千斤顶 调节环节协调不当。
结论:施工地段风力大不是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小组成员讨论总结,确定了影响架梁速度的 四个要因为:
对位方法不当
1
千斤顶调节 方法不当
2
架梁时间长
4
人员分工 不合理
3
作业人员专业
知识缺乏
第一次PDCA——制定对策
针对所分析出的要因,采用5W1H方法对制定对策:
第一次PDCA——对策实施
实施四:提高千斤顶调节速度 1、从作业队中挑选出专人负责调节千斤顶,并对之进行专业培训,由技
术骨干向其传授诀窍,从而提高千斤顶调节速度和质量。
千斤顶作业人员培训照片
拍照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9日
通过培训,所有负责调节千斤顶人员均掌握了千斤顶调节要领,并在短时 间内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了千斤顶调节速度和质量。
位作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会议,提高作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完成后进行 考核,考核达标后方可上岗。
技术培训照片
拍照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10日
经过培训,所有作业人员的考核通过率为100%,大幅度提高了员工的专业 技能,同时在员工内部掀起了学习热潮,效果显著。
实施三:选择合适的对位仪器和对位方法,确保对位快速准确。 1、采用“前端对中线,后端对翼缘板两端”的方法,提高对位准确率,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除163#箱梁外,其余各孔箱梁的对位时间 明显偏长,说明对位过程中存在问题,对位时间有提升空间。 结论:对位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12:千斤顶调节方法不当
千斤顶的调节是影响箱梁架设的重要原因,正确的调节方法,不 但可节约千斤顶调节时间,还可提高工程质量,现就满井特大桥 165#至161#箱梁架设过程中千斤顶调节时间进行统计如下:
四、现状调查
我公司于2008年9月30日开始架设首孔900T箱梁,以 下是我小组对已架设满井特大桥168#至159#十孔箱梁所 用时间(从喂梁开始至灌浆料达到强度可架设下一孔梁为 止)统计表。
架梁时间统计表
该反思一下哦!!!
制表人:刘永生 2008年10月10日
五、设定目标
确定目标:架设每孔梁平均时间控制在210min以内。
实施此种方法前千斤顶的调节方法是单个调 整,经分析发现单个千斤顶的升降会直接影响 到其余三个千斤顶的读数,造成调节千斤顶耗 费时间很长,实行此种方法后,四个千斤顶一 起调节,同时观察读数变化,相应进行微调, 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调节的准确性。
2、前后端调节用对讲机控制,四顶联动,提高调节速度。 千斤顶调节过程照片
实施二:1.大力推行导师带徒活动 大力推行“传、帮、带”政策,老员工传授新员工技能,带动帮助他们
不断进步。
导师带徒照片
拍照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5日
此种方案的实施,大幅度地减少了人才浪费现象,提高架桥速度的同时也 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新员工的成长。
实施二:2.强化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 制定专项方案,组织学习,强化作业人员专业知识,公司组织召开各岗
确认人:刘永生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8:灌浆料达到强度时间长
在架梁过程中,规范要求前一孔箱梁灌浆料强度必须达到 20MPa以上,方可撤掉千斤顶过孔架设下一孔梁,灌浆过程完成 后,现场统计灌浆料达到规定强度(20MPa)的时间,统计时间 如下表:
灌浆料凝结时间统计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0日 结论:灌浆料达到强度的平均时间为112.2min,按灌浆料厂家 的相关技术指标及规范相关技术要求,只要灌浆料在2h (120min)内达到20MPa,即达到要求,故灌浆料达到强度时 间不是主要原因。
在按上述方法架设箱梁后,对架梁所用时间进行统计,共统计 满井特大桥155#至146#共10孔箱梁,所用时间如下:
架梁时间统计表2 制表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18日
平均时间 (min)
没有达到目标!
七、第二次PDCA——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架梁时间的统计,我们发现,架设每孔箱梁所用时间在230min左 右,没有达到小组预设目标210min,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对架梁各环节所用 时间进行统计,统计情况表明,箱梁对位时间约为38min,与预设时间 15min有很大差距,说明我们对位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运用QC方法提高箱梁架设速度
中建土木设备租赁公司架梁QC小组 发布人:阚召阳
一、工程概况 二、小组概况 三、选题理由 四、现状调查 五、确定目标
七、第二次PDCA
八、效果检查
发
布
九、效果展示
流
程
十、效益分析
十一、巩固措施
六、第一次PDCA
十二、总结与打算
一、工程概况
哈大客运专线位于铁岭市昌图县境内,正线长度为37.267公 里,其中60%是桥梁,桥梁总长22.381公里,其中特大桥9座。 32米箱梁744榀,24米箱梁14榀,总计758榀。设备租赁公司 负责758榀箱梁的全部架设任务。
架桥机作业人员配置表
制表人:王刚 日期:2008年10月17日
结论:人员分工不合理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刘永生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6:箱梁尺寸变化大
每孔箱梁均有对应编号的出厂合格证,对照出厂合格证, 复验20孔箱梁,测量人员现场测量箱梁各项规格尺寸,并 将之与箱梁制造规范对照,抽查箱梁各项主要指标误差均 在规范允许误差以内。
对位时间统计表1 制表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30日
平均时间
第二次PDCA——制定对策
通过上表所反映出的问题,QC小组进行专项调查,分组讨论, 最后我们得出结果:在箱梁落至千斤顶前,我们进行精确对位, 所用时间大约在10min左右,然后落梁至千斤顶,开始调节千斤 顶,调平千斤顶后我们发现千斤顶的升降造成了翼缘板两端的错 位,于是重新提起,再精确对位,然后落梁至千斤顶重新调节, 此过程需要大约30min,如此大量时间被浪费掉,造成了对位时 。
对位过程照片
拍照人:王刚 2008年10月21日
前端对中线,后端对翼缘板两端相关技术交底表
通过采用该方法,提高了箱梁对位速度和对位准确率,效果显著。
2、自制激光对中仪取代传统线锤对中法,确保对中无误,提高对中速度, 消除大风天气对对中的影响。 原来采用传统线锤对中照片 拍照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14日
目前我单位架设箱梁位于辽宁省铁岭境内, 该地区大风天气频繁,且风力大,传统的线锤 对中法无法满足施工需要,通过使用红外对中 仪,大幅度提高箱梁架设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 对位准确率,效果显著。
红外发射仪 红外线打出的点
自制红外对中仪对中照片
拍照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31日
此种红外对中仪具有准确率高、操作方便、造价低等特点,目前已经我公 司工程部做好“五小”成果的申报准备工作。
通过实行以上措施,对位时间与前十孔箱梁比较见下表:
对位时间(min)
对位时间对比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0日
对位时间对比表
60 50 40 30 20 10
0 1234567891
箱梁孔数(孔)
措施实施前 措施实施后
以上表中数据表明,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对位时间由原来的 52min左右缩短为38min左右,效果显著。
联系机械管理部,对新机械的各项性能指标及相关参数资料进行 调查,结果表明,机械各参数均有明确相关资料。
结论:新机械参数不明确不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11:对位方法不当
对位方法不当,会导致对位时间长,因此,对满井特大桥 165# 至161#箱梁的对位时间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
对位时间统计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1日
结论:作业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郑存玺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6日
要因确认4:现场管理人员缺乏
小组人员深入现场,观察现场秩序,观察现场管理人员配置情 况,发现现场管理秩序井然,管理人员配置到位。
管理人员配置表
制表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15日
结论:现场管理人员缺乏不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9:机械保养不到位
对机械的保养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架桥机按规定平 均每工作60小时进行一次保养,且有相关保养记录11份,保养记 录内容齐全有效,且经相关人员签字确认,机器保养各方面均按照 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保证了机械运行状态良好。
结论:机器保养不到位不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10:新机械参数不明确
2)班组长在操作前对操作工人进行交底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统
计表如下:
工人交底调查表
制表人:王刚 日期:2008年10月9日
结论:此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阚召阳
日 期:2008.10.12
要因确认2:作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小组人员先检查以前的培训档案,发现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次数和累计时间未达到规范要求。
结论:箱梁尺寸变化大不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刘永生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7:灌浆速度慢
现场抽查统计满井特大桥165#至161#箱梁的灌浆时间如下表: 灌浆时间统计表
制表人:王刚 日期:2008年10月17日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每孔梁的灌浆平均时间为18min,且此 数据相对稳定,根据同行先进单位统计数据显示,此时间属正常 灌浆时间, 结论:故灌浆速度慢不是主要原因。
二、小组简介
QC小组注册登记表
小组活动计划安排
计划
制表人:阚召阳
实施
市场需求 合同要求 选定课题
我公司首次承建高速铁路的施工,在指定 时间内完成任务,为以后继续承接高铁项目 奠定基础,也是树立企业品牌的最佳途径。
我单位承担哈大客专TJ-2标段758榀,箱 梁的架设任务,要求在2010年5月完工, 按计划工期计算,每天需架设箱梁约3榀, 时间紧,任务重。
在此前提下,小组成员组织全体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试,结 果发现,作业人员的考核通过率仅为64%左右。
结论:作业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是主要原因。
确认人:朱殿军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3:作业人员责任心不强
现场观察作业人员工作情况,观察其认真程度,发现作业人员工 作过程中态度端正,认真负责,无打闹嬉戏现象,且能够坚守岗位, 忠于职守。
确认人:刘永生 完成日期:2008年10月15日
要因确认5:作业人员分工不合理
现场调查各岗位人员配置情况,观察各岗位工作人员操作情 况,并通过走访各工作人员的宿舍,了解作业人员专长及其对目前 岗位的适应情况,发现很多工作人员对目前的工作岗位并不熟悉, 甚至很难胜任,通过深入了解,很多作业人员反映其更适合其他岗 位,或者需要深入了解本岗位相关知识。
320
320
210
210
0
现状
制图:阚召阳、王刚
目标
2008年10月12日
六、第一次PDCA ——原因分析
方法 材料
机具
架 梁 时 间 长
作业人员 环境
第一次PDCA——确定要因
根据鱼刺图,提取末端因素13项如下:
要因确认1:对工人交底不到位
1)我们QC小组进行了调查,检查所有的交底记录,
技术交底共5份,进行交底5份,对班组交底达到100%。
实施一:合理优化人员配置 对每个作业人员进行深层次摸底,了解其擅长的技能,重新确定其工作
岗位,重新定岗后观察其对新岗位的适应情况,并对其进行考核,不合格者 重新考虑其岗位。
人员岗位变更表
制表人:阚召阳 王刚 朱殿军 日期:2008年10月16日
此种方案的实施,大幅度地减少了人才浪费现象,提高架桥速度的同时也 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新员工的成长。
千斤顶调节时间统计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1日
上表中统计数据表明,163#箱梁的千斤顶调节时间远小于其余四 孔箱梁的千斤顶调节时间,说明千斤顶调节时间还有很大的压缩 余地。去除人员和机械的原因,千斤顶调节方法有待改进。 结论:千斤顶调节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13:施工地段风力大
现场测得数据表明,施工地段风力常大于3级, 对架梁过程有影响。根据相关规定要求,风 力达到6级以上必须停止施工,但风力在6级以下时,可克服风力的 影响,不作为要因考虑。
拍照人:王刚 2008年10月30日
通过实行以上措施,千斤顶调节时间与前十孔箱梁比较 见下表:
千斤顶调节时间对比表
制表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20日
表中数据表明,通过以上措施,千斤顶调节时间由原来的平 均36min左右缩短为12min左右,大大缩短了千斤顶调节时间。
第一次PDCA——效果检查
由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确定了要因——对位与千斤顶 调节环节协调不当。
结论:施工地段风力大不是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小组成员讨论总结,确定了影响架梁速度的 四个要因为:
对位方法不当
1
千斤顶调节 方法不当
2
架梁时间长
4
人员分工 不合理
3
作业人员专业
知识缺乏
第一次PDCA——制定对策
针对所分析出的要因,采用5W1H方法对制定对策:
第一次PDCA——对策实施
实施四:提高千斤顶调节速度 1、从作业队中挑选出专人负责调节千斤顶,并对之进行专业培训,由技
术骨干向其传授诀窍,从而提高千斤顶调节速度和质量。
千斤顶作业人员培训照片
拍照人:阚召阳 2008年10月9日
通过培训,所有负责调节千斤顶人员均掌握了千斤顶调节要领,并在短时 间内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了千斤顶调节速度和质量。
位作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会议,提高作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完成后进行 考核,考核达标后方可上岗。
技术培训照片
拍照人:朱殿军 2008年10月10日
经过培训,所有作业人员的考核通过率为100%,大幅度提高了员工的专业 技能,同时在员工内部掀起了学习热潮,效果显著。
实施三:选择合适的对位仪器和对位方法,确保对位快速准确。 1、采用“前端对中线,后端对翼缘板两端”的方法,提高对位准确率,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除163#箱梁外,其余各孔箱梁的对位时间 明显偏长,说明对位过程中存在问题,对位时间有提升空间。 结论:对位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
要因确认12:千斤顶调节方法不当
千斤顶的调节是影响箱梁架设的重要原因,正确的调节方法,不 但可节约千斤顶调节时间,还可提高工程质量,现就满井特大桥 165#至161#箱梁架设过程中千斤顶调节时间进行统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