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选择题刷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选择题刷题--高三
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汉各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纳一定的实物贡输,由于路远费烦,贡品多有损坏,往往政府得不偿失。
汉武帝元鼎二年,规定各郡国把贡品及运输费用,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官。
均输官负责分类,有的运往京师,有的运往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
上述改革()
A.增加了百姓负担B.保障了商人利益C.冲击了自然经济D.活跃了商品流通
2.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根据此表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
A.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B.中央辖郡政治地位低于诸侯国
C.中央辖区人口增长率高于王国辖区D.中央政府已经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
3.据史书载,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始于汉高祖,后历代沿袭。
这种赐印()
A.有意彰显华夷之别B.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凸显夷强华弱时局D.旨在促进边疆开发
4.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下诏规定由中央政府机构铸造赤侧钱,郡国政府不能铸造,还规定一枚赤侧钱能兑换五枚郡国五铢钱,且交赋税只能交赤侧钱。
两年后,汉武帝再次下诏,彻底禁止了郡国的铸币权,全国统一使用中央政府铸造的“三官钱”。
当时西汉政府()
A.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B.致力于发展官营经济
C.剥夺了郡国的自主权D.限制了民间商业发展
5.西汉中期,楼船军拥有战船四千余艘,兵士过十万。
他们整修武备,定时训练,参与平定东瓯、闽越、南越之乱,助朝廷将海南岛纳入中央版图并设郡管理。
由此可知,楼船军建设()
A.体现了陆海并重的国防战略B.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D.展现了经略天下的政治抱负
6.文帝“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景帝“不任儒者”,汉武帝即位之初,派遣特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去迎接八十多岁的《诗经》专家申公;建元元五年(公元前136年)专置五经博士。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儒学地位的变化B.汉武帝治国思想变化
C.社会环境的变化D.董仲舒新儒学的提出
7.《史记》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各少数民族多以藩臣的身份参与各个时期的政治事务,并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
从编撰体例上看,这些“四夷传”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
这说明,司马迁()
A.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B.具备强烈的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C.重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D.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方法
8.汉成帝时,张霸献伪《尚书》百余篇,后经中书校之,其所献《尚书》乃是割裂《尚书》篇目,并加以《左氏传》《书叙》作首尾形成。
成帝虽“黜其书”,却未能阻止该书在后世的流传。
隋文帝时刘炫献其伪造的《连山易》和《鲁史记》,后有人讼其书伪造,文帝亦免炫死罪。
从中可见()
A.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主旨,伪书不能用作史料
B.伪书的史料价值取决于当时人们对它的态度
C.统治者对伪书的宽容行为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D.伪书虽涉及学术不端,但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9.北京清河镇附近曾发现汉代铁器遗址,其中出土的铁器有锄、铲等农具,刀、剑、戟等兵器,也有镜、剪等日常用具。
该发现表明汉代()
A.冶铁行业门类较多B.官营手工业日渐发达
C.民营冶铁业遭排挤D.冶铁技术有显著进步
1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1.下表是两汉史书中手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内容出处
“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
员程(满足指标),不合民用……民用
钝弊,割草不痛。
”
桓宽《盐铁论》
“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
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郡
国十九,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
”(山阳、东郡、汝南皆为郡县名称)班固《汉书》
“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
(粗劣),贾(通“价”)或强令民卖买
之。
”
司马迁《史记》
上述史料主要反映了汉代()A.垄断性经营破坏平等竞争机制B.官营经济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C.官营手工业经营管理亟需调整D.私营手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环境12.汉朝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民族,强大的匈奴便是其中之一。
汉王朝对其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
据此可知,汉代的边疆治理()
A.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B.奉行开明的治边政策
C.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D.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
13.汉代画像石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题材的资料,如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
名将霍去病很喜欢蹴鞠,《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开辟场地踢球)”。
这反映出()
A.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B.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C.汉代盛行刚健的尚武轻文之风D.竞技体育成为娱乐的主要方式14.下图所示为纵38厘米、横44厘米的凤阙画像砖(东汉)。
成书于东汉的《白虎通义》认为:“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
”阙是宅院的脸面,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
此类画像砖的历史研究价值是()
A.反映豪门贵族的生活B.考察坞堡的军事功能
C.证明礼乐制度的重建D.揭示农民的劳役负担
15.文景时期,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而《汉书·食货志)载:自秦以来农民无地或少地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葛出土木椟记载:市阳里5个月征收了14次赋税、当阳里三个月征收了11次赋税。
这表明当时()
A.消除了土地兼并的危害B.人地矛盾已经开始出现
C.农民赋税负担大大减轻D.农民赋税负担依旧繁重
16.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说,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其“崇黄老而薄五经”、“轻仁义而羞贫穷”、“贱守节而贵俗功”。
据此可以得出()
A.社会主流思潮影响史学评价B.《史记》否定儒家的核心观念
C.国家治理需要综合各家思想D.《汉书》反对道家的功利思想17.《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
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
《史记》中民族传记的书写()
A.突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B.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开始出现D.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8.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
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
A.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
C.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D.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19.如图是初唐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局部),其榜题书作“前汉中宗既获金人(匈奴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佛名号时”,但据史书记载,中宗是汉宣帝的庙号,宣帝时张骞已然离世。
由此推断,这一壁画()
A.反映了汉代边疆治理的成效B.印证了东汉时佛学交流频繁
C.说明时代因素影响史料价值D.体现初唐风俗画的宗教取向
20.汉承秦制,但也有所损益。
下表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1 年)汉武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
据此可知这项措施()
侯国名获封侯身份
安成、宜春、句容、句陵长沙定王子
丹杨、盱台、湖孰、秋阳、睢陵、龙丘、张
江都易王子
梁
剧、壤、平望、临原、葛魁、益都、平酌、
淄川懿王子
剧魁、寿梁、平度、宜成、临朐
广望、将梁、薪馆、蕲处、陆城中山靖王子
A.为解决外患创造了条件B.加剧了宗室内部争权夺利
C.局部恢复了先秦旧制度D.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出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均输官负责分类,有的运往京师,有的运往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
可以看出汉武帝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的流通,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排除A 项;材料中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商人的活动,而非保障商人利益,排除B项;汉武帝厉
行重农抑商政策,“冲击了自然经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项。
2.D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王国的人口已经远超过中央管辖的人口,反映出在郡国并行制之下,中央权威受到削弱,中央政府已经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经济发展,排除A项;政治地位是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排除B项;人口
增长率是中央高于王国,排除C项。
故选D项。
3.B
【详解】“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B项正确;华夷之别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带有民族不平等意味,“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
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无法体现华夷之别,排除A项;“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
及其属官颁赐印绶”不能反映夷强华弱,排除C项;“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
官颁赐印绶”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材料不能体现其目的是促进边疆开发,排除D项。
故选
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下诏规定由中央政府机构铸造赤侧钱,郡国政府不能铸造,还规定一枚赤侧钱能兑换五枚郡国五铢钱,且交赋税只能交赤侧钱。
两年后,汉武帝再次下诏,彻底禁止了郡国的铸币权,全国统一使用中央政府铸造的‘三官钱’。
”可知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经济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A项正确;官营经济主要指政府垄断和控制工商业,而不是将铸造货币权收归中央,排除B项;汉代封国有一定的自主权,但郡由中央直接控制,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因
而也就谈不上剥夺,排除C项;将铸造货币权收归中央,使全国货币统一,有利于民间商
业发展,而不是限制了民间发展,排除D项。
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的楼船军参与边疆平乱和管理,有利于大一统,展现了经略天下的政治抱负,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西汉的楼船军,未涉及陆军建设,排除A项;
海上丝绸之路强调对外交流,而材料强调边疆的平定与治理,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项。
6.C
【详解】材料“派遣特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去迎接八十多岁的《诗经》专家申公”体现的是
汉武帝对儒者的重视,这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即社会环境的变化,C项正确;儒学地位的变化和治国思想的变化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动,排除BC项;新儒学的提出是影响因素之一,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华夏的各少数民族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这些‘四夷传’与其它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承认少数民族“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把“四夷传”和其它列传置于同等地位,说明司马迁重视宣扬民族国家大一统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民族大一统,而不是重视“华夷之辩”,排除B项;材料与“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史记的》记述方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A项。
8.D
【详解】依据材料“张霸献伪《尚书》百余篇,后经中书校之,其所献《尚书》乃是割裂《尚书》篇目,并加以《左氏传》《书叙》作首尾形成……却未能阻止该书在后世的流传”,可以看出张霸献的是伪书,但是在社会上仍流传开来,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伪书不能用作史料”,表述绝对,排除A项;人们的态度不能绝对伪书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统治者的宽容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发现汉代铁器遗址,其中出土的铁器有锄、铲等农具,刀、剑、戟等兵器,也有镜、剪等日常用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冶铁行业门类较多,有生产铁农具和兵器的,也有生产日用品的,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这些铁制器具是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民营冶铁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遭排挤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前代技术情况,无法进行对比,得出技术进步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A项。
10.D
【详解】《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D项正确;《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排除A项;范缜是南北朝的人物,排除B项;刘徽是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数学史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排除C项。
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粗劣),贾或强令民卖买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皆是描述汉代官营手工业情况,“不合民用”、发生叛乱、“强令民卖买之”,说明官营手工业经营管理亟需调整,C项正确;材料信息描述的是官营手工
业的问题,无法印证是否垄断性经营破坏平等竞争机制,排除A项;地方势力过大将会威胁中央集权,而非官营经济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私营手工业发展环境问题,排除D项。
故选C项。
1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匈奴威胁边境地区的安宁,不利于国家统一,为了维护国家安定,汉初采取和亲政策,至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用武力解决匈奴问题,这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项正确;“因俗而治”是指按照少数民族的习惯进行治理,但是汉朝主要采取和亲和武力政府两种主要形式,并未体现“因俗而治”,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没有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西汉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但是材料中并未反映出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开辟场地踢球)”可得出汉代的这些体育项目都一定程度上与战场上的搏斗有关,反映出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B项正确;材料有反映霍去病也喜欢体育,但并不能说明他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排除A项;汉代并不轻文,排除C项;材料反映体育与军事的关系,并不是娱乐,排除D项。
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阙是宅院的脸面,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可知阙是家族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这类画像砖对于研究豪门贵族生活具有重要价值,A项正确;题干呈现的是东汉凤阙画像砖,结合图片可知,一定层度上反映坞堡的军事功能,但根据材料“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可知,凤阙画像砖的主要功能是反映豪门贵族的生活,排除B项;仅凭画像砖等实物史料不足以证明汉代礼乐制度的重建,排除C项;画像砖的制作属于豪强家族内部事务,无法用于说明农民的劳役负担状况,排除D项。
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文景时期,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而“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可知,佃农需要上交给豪强地主的田租依旧十五税一。
另外,根据出土木牍记载,除田赋外还要频繁征收其他赋税。
因此,文景时期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之下,农民的徭役赋税较前代有所减轻,但依旧繁重,D项正确,排除C项;汉代无地或少地农民仍然要“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可见土地兼并危害存在,消除的说法不合理,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人地矛盾”现象,“开始”一词有误,排除B项。
故选D项。
16.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道家学说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
而儒家
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
司马迁的这一思想遭到东汉班固的批评,认为司马迁推崇黄老思想,轻视儒家《五经》,轻仁义而以贫穷为耻,轻视那些节烈之人,推崇世俗建功之士。
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黄老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存,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受其影响,因此出现了东汉班固对司马迁思想的批评。
因此材料说明社会主流思潮影响史学评价,A项正确;司马迁推崇道家思想,批评儒家思想,并不能说明他和《史记》否定儒家的核心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家治理需要综合各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班固对司马迁思想的批评,并不能说明班固和《汉书》反对道家的功利思想,排除D项。
故选A项。
17.D
【详解】司马迁为中原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立传,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有利于华夏认同,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项正确;《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突出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排除A项;《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无法体现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C项。
故选D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可知,该学者认为“百家争鸣”进入到一定阶段,先秦诸子思想发生融合,最终到汉武帝时期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思想融合,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受到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排除A 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一部分,材料中的信息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不存在社会转型问题,排除D项。
故选B项。
19.C
【详解】依据材料“但据史书记载,中宗是汉宣帝的庙号,宣帝时张骞已然离世”,可知壁画的内容与史实有出入,说明该壁画的史料价值受到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壁画内容与真实的出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壁画内容,显示时间是西汉时期,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壁画,未涉及风俗画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剧、壤、平望、临原、葛魁、益都、平酌、剧魁、寿梁、平度、宜成、临朐”等12个侯国都获封了“淄川懿王子”的侯爵身份,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子弟分封为侯,原来的一个王国分成了几个侯国,这必然会导致王国控制的地域缩小,使其无力对抗中央,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渐趋巩固,为解决外患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宗室内部争权夺利现象是否加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先秦旧制度”,排除C项;材料与刺史制度的出台无
关,排除D项。
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