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物理初三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沂市物理初三上学期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C.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正确;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的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B错误;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同学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C.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一定会改变
D.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电视画面的颜色
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的大小相同,与物距的大小无关,所以人远
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B正确;
C、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一定会改变,但垂直射入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故C错误;
D、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中的各种画面都是由红、绿、蓝三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3、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实验时,在摆放器材前,首先应调节光具座上的发光体和光屏的 ____ ,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____ 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____ 上。
(2)当蜡烛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____ 就是应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实验时,在摆放器材前,为了能在光屏的中心承接到像,首先应调节光具座上的发光体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当蜡烛距凸透镜30cm时,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 2f),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因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高度;主光轴;光屏的中央;(2)缩小;照相机。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 物体只要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 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A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应为0,而不是最大。
故A错误。
B选项: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且响度要达到0dB以上。
物体振动时,如果频率不在这个范围内,或者响度过小,我们都无法听到声音。
故B错误。
C选项: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C正确。
D选项: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而不是响度不同。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音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故D错误。
5、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B.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答案:B
解析:
A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而不是最快。
故A错误。
B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故B正确。
C选项: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且响度要达到0dB以上。
如果物体振动的频率或响度不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就无法听到声音。
故C错误。
D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故D错误。
6、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B. 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
A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故A错误。
B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B错误。
C选项: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一般不同。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故C正确。
D选项: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D错误。
7、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 )
A. 雨后彩虹
B. 海市蜃楼
C. 水中倒影
D. 小孔成像
答案:D
解析:
A选项:雨后彩虹是由于阳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和反射,将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故A错误。
B选项: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故B错误。
C选项: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故C 错误。
D选项:小孔成像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通过小孔时,会在小孔后面的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故D正确。
8、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A. 平静的湖面上看到树的倒影
B. 白天浓密树荫下有许多圆形的光斑
C. 夜晚,路灯下看到自己的影子
D. 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
答案:A
解析:
A选项:平静的湖面上看到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选项:白天浓密树荫下有许多圆形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
播形成的,故B错误。
C选项:夜晚,路灯下看到自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选项: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都是超声波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D.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
A选项: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人耳都听不到,故A错误。
B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选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故C错误。
D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
10、小明发现空调和台灯的电源线虽然都是铜线,但规格明显不同,其中空调电源线的横截面积比台灯电源线的横截面积 ______(选填“大”或“小”),电阻较 ______(选填“大”或“小”),在家庭电路中 ______(选填“空调”或“台灯”)工作时的电流大。
答案:大;小;空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
空调与台灯的电源线虽然都是铜线,但规格明显不同,这是因为空调和台灯的电功率不同,工作时所需电流大小也不同。
电功率较大的空调,在工作时通过的电流较大,因此为了安全,需要选择电阻较小、横截面积较大的电源线来承载大电流。
相反,电功率较小的台灯,在工作时通过的电流较小,可以选择电阻较大、横截面积较小的电源线。
所以,空调电源线的横截面积比台灯电源线的横截面积大,电阻较小。
而在家庭电路中,由于空调的电功率大于台灯的电功率,根据电功率的公式P=UI(其中P是电功率,U是电压,I是电流),在电压U一定的情况下,电功率P大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I也大。
因此,空调工作时的电流大于台灯工作时的电流。
综上所述,答案为:大;小;空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B.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 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D. 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答案:A;C
解析:
A选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内能增加。
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分子无规则运动减缓,内能减少。
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
所以D选项错误。
2、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答案:C
解析:
A选项:因为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都有关,所以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故A
错误;
B选项:因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B错误;
C选项:因为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都有关,所以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故C正确;
D选项:因为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都有关,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D错误。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80dm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C
C.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5cm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本题主要考
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和速度以及温度的估测能力。
A选项:教室课桌的高度,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左右,一般在80cm左右,即8dm,故A不符合实际;
B选项: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C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不符合实际;
C选项: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8.5c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选项: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ℎ=4×1
3.6
m/s≈1.1m/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2、小明利用一个底面周长和高相等的圆柱形玻璃杯测定一种液体的密度,他先测
出了空杯子的质量为m0;装水时,他测出了总质量为m1;改装另一种液体时,他
测出了总质量为m2;则这种液体的密度为 ____(水的密度为ρ
水
)。
本题主要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等效替代法的使用。
首先,我们设圆柱形玻璃杯的底面周长(也即高)为ℎ,底面半径为r,则底面积为S=πr2。
当杯子装满水时,水的体积V
水等于杯子的容积,即V
水
=Sℎ=πr2ℎ。
此时,水的
质量m
水
=m1−m0。
根据密度公式,我们有:
ρ水=
m
水
V
水
=m1−m0
πr2ℎ
,
从上式我们可以解出ℎ(也即底面周长)与水的质量、密度和底面半径的关系:
ℎ=(m1−m0)
πr2ρ
水
,
注意,这个表达式中我们并没有直接求出ℎ的具体数值,而是将其表示为其他已知量的函数。
接下来,当杯子装满另一种液体时,这种液体的体积V
液也等于杯子的容积,即V
液
=
V 水=πr2ℎ。
此时,液体的质量m
液
=m2−m0。
我们再次利用密度公式来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ρ液=
m
液
V
液
=m2−m0
πr2ℎ
,
将之前求得的ℎ的表达式代入上式,得到:
ρ液=m2−m0
(m1−m0)
ρ
水
=m2−m0
m1−m0
⋅ρ
水。
故答案为:m2−m0
m1−m0⋅ρ
水。
3、将100g的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有90g水溢出,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N。
(g取10N/kg)
本题主要考查了浮力的计算,知道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溢出水的重力就等于物体所受的浮力是本题的关键。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本题中,物体被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导致有90g的水溢出。
这90g的水所受的重力就等于物体所受的浮力。
首先,我们需要将90g的水的质量转换为重力。
使用重力公式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取10N/kg):
G 排=m
排
g=0.09×10=0.9N
由于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
等于
4、疫情期间,人们经常用医用酒精对手机、钥匙等进行消毒,医用酒精的溶质是_______ ,消毒时酒精分子间的间隔 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乙醇;变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的基本组成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医用酒精是酒精的水溶液,其中的溶质是酒精,化学名称为乙醇;
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消毒时,酒精分子会不断运动,酒精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大,所以酒精会由液态变为气态,即挥发。
5、寒冷的冬天,在一个玻璃瓶里装满水并拧紧瓶盖,晚上把它放到室外,第二天早上发现瓶里的水结成了冰,并且瓶子破裂了,这是因为水在凝固的过程中质量_______ ,密度 _______ ,体积 _______ 造成的(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不变;变小;变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密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在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虽然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所含的水分子数量并没有改变,因此水的质量在凝固前后是不变的。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由于水在凝固成冰的过程中,体积会变大(这是因为冰的分子结构比水更疏松,使得相同质量的水和冰,
冰的体积更大),而质量保持不变,所以根据密度的定义式ρ=m
,我们可以得出冰
V
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体积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
由于水凝固成冰后,质量不变而密度变小,所以根据
,我们可以得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
这就是为什么装满体积的计算公式V=m
ρ
水的玻璃瓶在冬天被冻裂的原因: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把瓶子胀裂了。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不变;变小;变大。
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第一题
题目:
某太阳能热水器装有质量为100kg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该热水器中水的温度从
=4.2×103J/(kg⋅∘C)] 20∘C升高到60∘C,求这些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c
水
答案:
这些水吸收的热量是1.68×107J。
解析:
=cmΔt的应用,要注意温度升高了(Δt)与升本题主要考查了热量的计算,即Q
吸
高到(末温)的区别,这是解题的关键。
首先,我们确定题目中给出的已知量:水的质量m=100kg,水的初温t0=20∘C,末温t=60∘C,以及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C)。
=cmΔt来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其中,Δt是水的然后,我们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Q
吸
温度变化量,即Δt=t−t0=60∘C−20∘C=40∘C。
代入已知量进行计算:
Q 吸=c
水
mΔt=4.2×103×100×40=1.68×107J。
所以,这些水吸收的热量是1.68×107J。
第二题
题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 ____ 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____ 。
(2)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 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成的是倒立、____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答案】
(1)同一高度;光屏中央
(2)缩小;照相机
(3)不能;放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这是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
(2)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所以物距大于二倍焦
距(u>2f)。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
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v<2f)。
这种成像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照相机中。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u<2f)。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应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实像并不能直接通过光屏承接,而是需要通过人眼或其他光学仪器(如放大镜)来观察。
因此,移动光屏是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的。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1)同一高度;光屏中央;(2)缩小;照相机;(3)不能;
放大。
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一题
题目:
小明在操场上踢足球,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不计空气阻力)
A. 手对球的推力
B. 重力
C. 不受力
D. 手对球的推力和重力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物体在不受外力(除重力外)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A选项:当小明将足球踢出后,他的手与足球之间不再有接触,因此手对球的推力不再存在。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
动或变速运动),只要物体在地球表面或附近,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因此,足球在空中飞行时,仍然受到重力的作用。
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由于足球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它不是不受力状态。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如上所述,手对球的推力在足球被踢出后就不再存在,而重力是一直存在的。
所以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即足球在空中飞行时(不计空气阻力)受到的力是重力。
第二题
题目:
小明在操场上进行跑步训练,他沿着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跑道匀速跑动。
请分析小明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并解释原因。
答案:
小明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只要其中一个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就认为发生了改变。
1.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既有大小(速率),又有方
向。
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小明沿圆形跑道匀速跑动,这里的“匀速”指的是速率不
变,即速度的大小不变。
但是,由于小明是在圆形跑道上运动,他的运动方向是时刻在改变的,因为圆周运动的特点就是运动方向始终沿着圆的切线方向,而切线方向在圆周上是不断变化的。
3.运动状态的判断:由于小明的速度方向在不断改变,即使速度大小(速率)保持
不变,我们也可以说他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因为运动状态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只要其中一个方面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就认为发生了改变。
综上所述,小明沿圆形跑道匀速跑动时,他的运动状态是发生了改变的,原因是他的速度方向在不断改变。
第三题
题目:
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发现实验器材中金属丝只有一根,其他器材均足够,如果要他完成下面的一些实验探究活动,其中他不可能完成的是()
A. 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B. 探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C. 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D. 探究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控制变量法”在电学实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
A选项:要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我们可以控制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不变,只改变导体的长度。
虽然题目中只给出了一根金属丝,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金属丝的长度来模拟不同长度的导体,从而观察电阻的变化。
因此,A选项是可以完成的。
B选项:要探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我们需要控制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温
度不变,只改变导体的横截面积。
同样地,虽然只有一根金属丝,但我们可以通过将金属丝对折、再对折等方式来改变其接入电路中的横截面积(实际上改变的是并联导体的总横截面积),从而观察电阻的变化。
因此,B选项也是可以完成的。
C选项:要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我们需要控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不变,只改变导体的材料。
然而,题目中只给出了一根金属丝,即只有一种材料,因此我们无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来进行实验。
所以,C选项是不可能完成的。
D选项:要探究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我们可以控制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不变,只改变导体的温度。
这可以通过给金属丝加热(如使用酒精灯)来实现,然后观察电阻的变化。
因此,D选项是可以完成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