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分析和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统编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分析和教学策略
摘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含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高中阶段如何更好地
使用语文教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育迫切需要
研究的问题。
对其中必修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帮助教师做到心中
有数,形成系统,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教学策略
传统文化教学一直是高中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①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
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
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教育部在2014年3月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②,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其本质是深入探究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他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们树立榜样,在指引学生
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最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教育的独特优势,按照“整
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凸显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其中精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注重题材的和体裁的多样性,从《诗经》《离骚》到清人作品,从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到词曲,从各种体式散文到
文言和白话小说,均有呈现。
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
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
要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首先就要清晰地明白语
文教材中主要有哪些传统文化内容?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是以怎样的
方式呈现的,对选文内容有怎样的作用?另外,语文教材都是选文式的,因此传
统文化内容大多是分散在一篇篇经典选文中的,现以统编教材必修为例对这些传
统文化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以便让教师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一、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宏观分析。
从宏观上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时,是以必
修上下两册教科书为研究对象。
在必修教材中分为“阅读与写作单元”、“整本书阅
读单元”、“活动类单元”、“古诗词诵读栏目”四部分,其中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共
10个(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5个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2个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2个单元;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
单元共3个。
在汇总时具体汇总每册书中“阅读与写作单元”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
的选文篇目,以及“整本书阅读单元”、“学习活动”这两个板块中与传统文化相关
的活动、专题以及作品。
同时将“阅读与写作单元”中的选文分为“文学阅读作品”
和“思辨性阅读作品”“实用性阅读作品”“古诗词诵读”四类。
阅读与写作单元中,“文学阅读”包括15篇,其中必修上11篇:《沁园春?长
沙》《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登泰山记》《赤壁赋》;必修下4篇:
《窦娥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促织》。
“实用类阅读”包括4篇,
其中必修上2篇:《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必修下2篇:《说木叶》
《中国建筑的特征》。
“思辨类阅读”包括11篇,其中必修上2篇:《劝学》《师说》;必修下9篇:《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
整本书阅读单元中,一共2部,必修上《乡土中国》,必修下《红楼梦》。
活动类单元中,必修上“语言的词语的积累与词语的解释”。
古诗词诵读栏目中,必修上4篇:《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
桥仙》;必修下4篇:《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鹊桥仙》《念奴娇?
过洞庭》。
二、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微观分析
部编版语文必修教材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了让这些传统文
化知识在教师和学生心中形成系统,也为了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所选择地进
行传统文化教育,把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分为两个大的层面,第一个层面
是传统文化知识,第二个层面是传统文化精神,其中传统文化知识主要包括语言
文学、传统礼仪制度、传统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形式四个方面;传统文化精神则
主要分为:家国情怀、人格修养、思辨精神三个方面。
(一)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系统分析
1.传统语言文学
说话离不开词语,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
在必修上册专门设置了
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语言的词语的积累与词语的解释。
通过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其中包括对熟语的积累,近义词的积累,对新型词汇的积累等,让学生了解词语
的丰富性。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正确辨析使用近
义词语。
在提供的学习资料中,《语言的演变》让学生了解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的演变过程。
王力的《古代汉语》(节选)介绍了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让学
生了解汉语词汇的魅力。
除了专门的单元学习之外,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知识主要蕴藏在文言文和诗
词当中,几乎每一篇文言文和诗词都有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每一篇文章对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文言句式的归纳都是对传统语言文
字知识的渗透。
另外《说“木叶”》则讲中国诗歌中“木叶”的意蕴,让给学生了解
中国诗歌语言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必修上下两册设置的“古诗词诵读”栏目,诗词
配以简明的注释和阅读指导,要求学生熟读背诵,每一首古诗词的押韵、平仄都
体现出的汉语言的结构美和韵律美。
另外教材中还涉及到很多体裁知识,如说、赋、行、记等,透过这些文章我
们可以看到各种文体的特点。
除此之外,必修教材选取的文本中很好地体现了修
辞的魅力。
如曹操的《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像表现梦境,所
有这些都从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汉语言文学中修辞的独特魅力。
2.传统礼仪制度
我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古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礼”的规范,统编语文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常识。
如《鸿门宴》中每个人的座
位就体现了古代座次礼仪。
张良在宴饮结束后为项王和范增献礼, 用了“再拜”属于
见面礼仪。
除此之外,古代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体现着礼仪的规范,教材中涉
及的还有坐姿,走路的方式等,比如《赤壁赋》里苏轼“正襟危坐”这是一种表示
恭敬的坐姿;《鸿门宴》中项王“踞”这种坐姿是一种恭敬而警戒的坐姿。
3.传统民俗文化
很多篇章里面都有对我国传统节日表述,如《登高》中描写了重阳节登高、
赏菊的风俗;《祝福》中写了当地的祝福礼以及送灶节的相关习俗;《鹊桥仙》
涉及到了乞巧节鹊桥相会的传说;《窦娥冤》中涉及到了寒衣节。
另外很多文章
体现了古代婚丧嫁娶的习俗:《鸿门宴》中“约为婚姻”说明古代婚姻中父母之命
的关键作用,《窦娥冤》和《祝福》中都涉及到了“童养媳”的社会现象,《窦娥冤》中的“素马白车”等是丧礼的风俗。
除此之外,《祝福》中封建礼教思想认为
样林嫂生前的不洁经历会引起死去的人的不满,到了阴间也还是无法抹去自己身
上的罪名。
通过“捐门槛”这种民俗信仰的活动来赎自己身上不洁的罪名。
通过对
这种民俗信仰的了解,让学生们感受封建礼教的愚昧落后和残酷。
在统编教材必修上册还设置了相关的单元活动:家乡文化生活调查。
家乡文
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搜集家乡传统文化习俗,历史古迹资料的
搜集等等,让学生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刻鲜活的理解,也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4.传统艺术形式
教材有很多传统艺术形式的展现,其中包括建筑、绘画、戏曲和音乐等。
如《中国建筑的特征》里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独特论述,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
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琵琶行》中作者通过对琵琶
声调的传神描绘,让我们了解了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窦娥冤》中让学生了解
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至于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教材精心配的课文插图中,选取
大量中国名画,选取历代名画,包括版画,山水写意画,青绿画等等,与选文相
得益彰,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
(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神系统分析。
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祖先在几千年生生不息奋斗中
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加
强传统文化教育,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
1.家国情怀
袁行霈先生的《中华文化精神》中说“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
到民族,都是群”,因此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精神中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
教材里反映家国情怀的内容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明大义,把国家放在首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退秦救国;《谏太宗十思疏》中
魏征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体现了一个臣子内心的责任担当。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批评了士大夫们因循守旧的思想,表明了王安石坚持变
法的决心。
体现了一个政治家为了国家强大,不畏流俗坚持改革的刚绝精神。
苏
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表达自己胸怀大志却壮志未酬的感慨,这体现出他想要济世报国的理想;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了词
人心忧国家、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精神,表现出词人诚挚伟大的爱国情怀;
杜甫的《登岳阳楼》、《登高》两首诗将自己的身世之苦与人民、国家的命运联
系在一起,体现出忧国伤世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怀。
2.人格修养
《师说》中韩愈通过对当时缺乏“从师而学”社会风气的批判,告诉我们要尊
师重道,乐于从师;《劝学》中荀子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告诉我们君子只有加强自
我修养,做到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去学习,艰苦努力的积累才会成为人人赞扬的
有修养的人。
《沁园春?长沙》书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
任的豪情,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革命壮志和青春激情,告诉我们每个时
代的年轻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青春精彩。
《念奴娇?赤壁怀古》告诉我们生命中虽
然会充满苦难与忧愁,但是面对失意人生我们不能沉沦放弃,要以豁达洒脱的方
式直面人生的苦痛。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芣苢》让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
劳动的热情和欢欣,让学生们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观念。
3.思辨精神
思想的缺席在于灵魂的缺席,而思辨力的丧失更是自我的迷失。
拥有独立的
思考和判断力,方有可能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指引我们从“山重水复”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
只有有了批判和理性的精神,人们才会有充实的内心,才会热爱生活,充满活力。
统编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思辨力的培养,选取了不少对历史批判性
反思的作品。
比如《阿房宫赋》总结清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表现了一
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六国论》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这些优秀的政论文告诉我们不忘历史,
对历史思辨性的反思能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生活。
除此之外,鲁迅的《祝福》通过
祥林嫂的死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林冲从逆来顺
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
反抗道路的必然。
《促织》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和封
建社会的罪恶。
三、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李海林老师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奥秘全在于教材的使用,教材在语文课堂教
学中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要重要。
”③因此从合理使用教材的角度加强传统
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深入解读,深挖资源
我们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常常停留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机械灌输和记忆上,没
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要想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教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通
过平时对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使学生通过文本中的传统文
化内容,了解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内涵。
比如《鸿门宴》里对座次的安排,表
现出项羽的自矜功伐和刘邦的能屈能伸。
这样深入解读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与整
个文本之间的联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理解
传统文化精神,也能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内容能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此外,教师要结合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延伸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将课堂内孤立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广阔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
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原因。
(二)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再精彩的传统文化也无法吸引学生。
教师在
讲课时可以运用历史故事介绍相关背景,或者找一些与人物相关的对联,与教材
内容相关的音乐等素材来吸引学生。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比如讲解《琵琶行》时可以从音乐入手,让学生欣赏琵琶演奏的乐曲,
理解琵琶女高超的琴艺,让学生体会乐曲传情达意的精妙。
在讲解《短歌行》时
可以以酒入诗,让学生在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英雄情怀。
(三)吟诵训练,感知韵味
曹明海先生说“实际上,只有使学生在教材文本世界中动情动容,感受到文化
精神的美的时候,才会取得语文学习的最佳效果”。
④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内容
的重要依托,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真正地发现汉语的魅力并热爱
汉语,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也才能更好地从汉语中汲取营养。
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与韵味呢?吟诵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吟诵的方式,使学生打破时代隔膜,清除语言障碍。
叶圣陶先
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而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
” ⑤
(四)整合拓展,专题探究
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呈现零散化,难以形成系统。
李海林老师也说:“课文
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开发学习内容的例文或用件。
”⑥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专题课堂,师生一起整合拓展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比如讲解中国古代服
饰文化,让学生按照自己小组的主题去寻找、整理已学课文中涉及到的相关传统
文化内容,并通过网络、课外读物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对传统服饰文化内容进
行拓展,推荐一位讲解员在课堂上讲解,师生一起归纳梳理,并适时探究。
这样
的专题课堂不但将课本中的零散内容整合到了一起,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古代服
饰文化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五)阅读经典,潜移默化
统编教材中安排了整本话阅读单元,必修上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通过
对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了解,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自豪感。
必
修下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部书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清代学
者王希廉曾评价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世尺牍,爱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迹,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世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
构造,栽种花果,营养禽鱼,针黹烹调,巨细无遗。
”学生阅读这部书,会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除此之外,我国的国学经典和优秀的文学著作数不胜数,它们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是不容忽视的。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集体阅读和学习,让其感受其中的
精神,进而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作用,培养出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
总之,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骄傲,因为有了传统
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历经千年风雨之后依旧保持自信骄傲、欣欣向荣
的姿态。
教师自身应当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
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推进语文教材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
真正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3: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2014-04-02(03).
③李海林.谈语文教材使用的特殊性[J].语文建设,2016(12):11.
④曹明海.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模型[J].淄博师专学报,2006(02):13.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
⑥李海林.谈语文教材使用的特殊性[J].语文建设,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