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无”的深刻内容,读懂之后醍醐灌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无”的深刻内容,读懂之后醍醐灌顶
老子《道德经》“无”的深刻内容,读懂之后醍醐灌顶
在道家思想里面,有和无的辩证关系非常经典,很多人都没有看到本质,为什么老子要不断强调无的意义和价值呢?今天带你认识背后的逻辑。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g%u16B],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u101n]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u1D2u]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
以为用”。
“无用之用”,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思想,这其实非常反直觉,无为什么还有用呢?我分成两个方面来解读。
上面老子这段话大概意思说:车轮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轮的轮毂当中,正是因为有了轮毂和轮毂之间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起,才有了车的作用。
同样,我们糅合陶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我们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首先,这里我们要明白的是,这里的“无”并不是完全没有,而是相对于“有”来说的。
在道家思想里面,有无是辩证关系,有和无是相对相生的。
就像一幅画,我们看到的虽然是“画的图案”,这是“有”,但是正是因为有那些留白的“无”,才让画面呈现出来,如果没有图案中间和周围的留白,那就不可能看到一幅画,这就像苏轼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站到画里面,看不到留白,你就没有办法看到画。
所以,这里的“有”和“无”是相对的,这是首先要明白的,无不是完全没有,更重要的是,先有“无”才有“有”,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老子说,正是因为器皿有了中空的“无”,才能盛
东西,才能发挥碗的作用;房屋有了中空的地方,才能住人,才能发挥房屋的作用。
最后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看起来是“有”给了我们便利,看其实是“无”的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就要讲到中国哲学里面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体和用。
体和用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就类似西方哲学里面有唯物和唯心、表象和本质的二分法一样,中国哲学也有自己的二分法,这就是:“体和用”。
在《周易》里面说:“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荀子在《荀子》里面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荀子说:万物虽然形体各异,但都有各自的用处,这是客观规律,万物形态是可见的,而规律是无形的。
在中国哲学里面:体,指本体、实体或者表象;而用,指作用、功用、意义、本质和规律。
有了体和用的区分,我们再来看老子这里说的“有和无”就非常好理解了。
我们看到一只碗,我们所见的是碗的形状、大小、花纹配饰等等,这些都是“有”,这些是表象,我们能看到的东西。
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无”,是碗有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盛饭盛汤。
有是指我们看得见的本体和表象;而无是我们看不见的作用、功能和意义。
从“体和用”来看“有和无”哪一个更重要呢?当然是“无”,无才是表象背后的本质,才是让有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
所以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看起来是有给了我们便利,但实际上是无发挥了作用。
当我们看到车辆、器皿、房屋的时候,我们都去关注他的表象、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表象背后的本质。
本质虽然是看不到的,但它才是事物的根本。
就像一个人有多少财富,财产,获得了什么成就这些是显性的,看得见的,这些都是“有”,但这些“有”只是结果和表象,这些“有”是以看不见的“无”为前提的,比如你的天赋本性、个人品性、时代红利等等,这些是不可见的,但这些才是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才是成就你“有”的前提。
我们往往更专注显而易见的东西,却忽视了它之所以表现出来,
背后的本质,个人的成就往往都是平台和环境铸就的结果,而很多企业家却误以为是自己的能力,这是没有看到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有”就像结果和效果,而“无”才是导致结果的根本原因,所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