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秘书人才和秘书人物[33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是幕僚这样的非官方秘书,也是为主官的政务活动服务的,
主要职责是起草、管理公务文书。在这方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要求就是实事求是。
3 古代对秘
书学识才能的 要求
秘书是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才能胜任的一项工作。在春秋时期 之前,有文化的人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是极低的,史官总是 由全国文化水准较高的人来担任,“史官”就是“大学者”。
担任。这一标准可以概括为“忠实可靠”四个字。古今中外的
所有领导集团或领导人无不将忠实可靠作为对秘书人员最基本
的要求,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中国秘书史上许多现象都 能用这一规律加以解释。
2 古代对秘
书职业道德的 要求
秘书工作内容有其相对的特殊性,因而在道德上对秘书就应该 有不同于其他官职或行业的要求。古代秘书多为官方秘书,即
到了战国时期,“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养士之风有加无已, 私学更加盛行。孟子说,当时杨朱、墨翟之言满天下,可见他 们的徒众是很多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赵襄子在一天 之内举了两个中牟的贤士为“中大夫”,因此中牟有一半人把 田宅卖了去学习文学,打算做官。
三、中国古代
的秘书选拔制 度
1 夏、商和西周的世卿世禄制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秘 书人才和秘书人物
第一节中国古
代秘书人才的 培养和选拔
对秘书人才的素质要求是秘书培养和秘书选拔的主要参照因素, 因此在介绍古代秘书培养选拔制度前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对秘书 人员的素质要求作一点概括说明。
1 古代对秘
书政治上的要 求
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明晰的政治观念,秘书掌管机要文书, 统治者出于本能认为掌管机要的秘书必须由自己所信任的人员
关于左徒的职责,《史记·屈原列传》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左徒 的职责非常广泛:从辅助国君处理国事、提供参谋意见、参与 制定颁布政策法令,到接待各方贵宾、应对各国诸侯等等,都 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在今天,职责与此相当的行政职务是中央 政府的秘书长。因此我们说屈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秘书之一, 并不是硬在名人身上贴“秘书”的标签。
一、秉笔直书
的秘书官—— 史佚
根据近代学者杨伯峻先生考证,“史佚即《尚书·洛诰》之‘作
册逸’,逸、佚古通”。原来史佚就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作
册史官”,即以记录国王言行和朝廷重大事件为主要职责的文 字秘书(当时称“内史”)。综合《国语·晋语》《逸周书·世浮解》 《淮南子·道应训》等典籍的记载,史佚先后为周文王、周武王、
3 汉代的察 举征辟制
察举(又叫荐举)是汉代选官的主要形式。察举一般先由皇帝决 定察举的范围和名目,然后由公卿、列侯、州郡等长官,在各 自辖区内经过考察向朝廷推荐所需人才。被荐举的人须先试用 一年,如果能够胜任职守,则可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能胜任, 就要被撤换,而且要连累荐举他的人。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 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学生。汉武帝时,比较普遍地采用策问的 方式考察被荐举者的才干学识。首先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如何 治理国家的重大问题,称为策问;然后把这些问题按难易程度 分为甲、乙等科,密封起来;最后让被荐举的人任意抽取问题 回答,叫作射策,朝廷根据他们回答的成绩分派官职。
2 春秋战国 的选贤任能制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他们在政治上致力于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拔方式,以 “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选拔制度取代原来陈旧的世卿世禄 制,希望通过“选贤任能”的新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壮 大自己的力量。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国君,往往能够大胆地起用 地位低下而又才能出众的人。例如,齐桓公重用他的政治仇敌 管仲为相而称霸中原,秦穆公把当过陪嫁奴隶的百里奚用为大 夫而使秦国强大起来。战国时期,“养士”也是一种选拔人才 的形式。当时国君、宰相、公子常常招集一批有学问、有才能 的人,供养在身边,以便随时从中选出适当的人才,委任官职。 许多有才能的士人成为国君或贵族的参谋顾问(高级秘书)。
(一)屈原“左
徒”官职的秘 书性质
屈原生活于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说他“名平,字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左徒就是楚国中 央政府的“秘书长”。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主要秘书官仍叫史官,但其职权已经被削减 到仅掌大事记录、档案管理和天文历法。到了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干脆另设秘书官职,如秦国的尚书、魏国的主书、齐国的 掌书、楚国的左徒等等。据现有史料考证,战国时期担任过楚 国左徒一职的,仅屈原与春申君二人。
第二节中国古 代著名秘书
在研究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发展史时,不能不涉及古代的著名秘 书。“著名秘书”是一个外延很含糊的概念,究竟哪些人算是 著名秘书?是不是所有当过秘书的名人都可以算是古代著名秘 书?
我们认为,“古代著名秘书”应该是指那些因当秘书而出名的 人,其一生的主要成就与秘书官职有直接联系。他们或者以秘 书事业为主要生涯,或者因对秘书工作作出了特别贡献而闻名 于世,或者是历史上某类秘书人员的代表人物。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由孔子开创的大办私学之风盛行,造就 了大批知识分子——士,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一般是有真才实学 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博得各国当权者的赏识,成为顾问、 谋士,也就是以参谋献策为主要职能的高级秘书。
汉代以后,秘书官员一般要经过学校培养训练,或通过严格的 考试,合格后才能得到使用。如汉代选用秘书人员,不仅强调 贤良孝廉的品德条件,而且对秘书人员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明确 要求:“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 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汉书·艺文 志》)
奴隶制国家官吏的选拔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亲亲”。奴隶主贵 族选取其亲属,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封高下不同的官 职。执政大臣如卿、大夫,都由贵族家族分封并世代传承,国 君不得随意任免。历史上称这种用亲人出任官职并且代代世袭 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中央政府的史官是上卿,其爵 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至于低级秘书职务,当时已经有了“选 贤”的做法,《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三年则大比,考 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这就是指在下层社会平民中选 拔贤者能者,选中后补充到下层官职序列中去。
2 官办学校 培养
古代培养秘书的主要方式为官办学校培养。史料记载,我国自 商代开始就有官办贵族学校,西周的太史寮既是国家总秘书机
构,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西周贵族学校主要课程为“六艺”: 礼(礼仪制度)、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读 写)、数(算术)。显然这些课程不是专门为培养秘书官员开设的, 而是对贵族子弟的普遍教育。但太史寮又是全国最高学府这一
事实本身就可以说明,当时最有知识的人就是史官,世袭的史
官也要在贵族学校接受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准,然后再跟其
父兄或师父学习专业技能。奴隶制度下的官办贵族学校在西周
末期就走向衰落,到春秋末年孔子等人大办私学时,官办贵族 学校基本上代私学产生于春秋后期,而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 最深。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 化,礼崩乐坏,西周国家教育制度不能维持下去,由“学在官 府”变为“学在四夷”。由于各诸侯国和贵族私门需要知识分 子为它们服务,因而出现了“士”阶层,各诸侯国和卿大夫私 门都争相养士,士的培养也就成为迫切的要求。私学就是在这 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5 隋唐以后
的科举取士制 度
科举制度是指官府通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 来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它和以前的选拔制度最根 本的区别在于,普通的读书人有了参加官府考试,从而被录取 做官的机会。这就使封建王朝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拔官吏。
一般认为,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以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为 标志。《旧唐书·杨绾传》记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 犹试策而已。”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还只是一个雏形。经过一 段时间的发展,科举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才在唐朝 最终确立下来,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二、中国古代
秘书人才的培 养方式
1 家传和师承
在春秋之前,家传和师承是培养秘书(史官)的重要方式,这是 由史官业务的专业性和史官世袭制度决定的。
1976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附近的白家村南,发现一处窖藏西周 青铜器,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为史墙盘,铭文在盘的内部,长达 284字,分为左右两段,每段9列,共18列。铭文前半部分概括 了文、武、康、昭、穆以及当时在位的恭王业绩,后半部分记 述了一个名叫墙的史官的家世,其祖先代代子承父业,为商之 属国微国的史官,商亡后,“微史刺祖来见武王”,武王遂让 周公安排他做周代的史官。这一家族从此就成了西周史官世家, 墙就是这个家族的后代。这一重要考古发现证实了当时的史官 确实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世代相袭的。史官的子弟除了自 幼在贵族学校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和射、御等技能外,还跟着 父兄学习公文写作和档案保管等等专业知识,以便将来承袭父 兄胜任史官职务。
(二)屈原的左
徒身份与他的 政治生涯
屈原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在他担任左徒时期进行的,他在政治上 的活动主要有:内政方面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 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试图改善楚国与齐国的关系,结成反秦联盟。
屈原在楚国内政方面的政治活动是和战国时期发生的社会改革 密切联系的。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 会的发展,各诸侯国都已自成中心,形成群雄争霸的局面。位 于长江流域的楚国与北方各国有相似之处,由于地理和政治上 的有利条件,楚国在春秋后期发展成新兴大国。春秋战国之交, 中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改革,经过长期角逐 征战,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峙的局面, 其中秦、楚、齐三国最为强大。
周成王这三代国君当过史官,由于资格老、影响大、威望高, 被当时的臣民称为“四圣”之一(其他三圣是周公、召公、姜太 公)。《逸周书》说他曾代天子册告皇天后土,《大戴礼记》说
他“博闻强记”,善于对答,常侍立于天子身后,接受咨询, 提示天子遗忘之事。
二、壮志未酬
的秘书长—— 屈原
屈原的名字在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国 公认,而他的秘书工作生涯和取得的成就则并不为大多数人所 知晓。
4 魏晋南北 朝九品中正制
下的秘书选拔 制度
曹丕继为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官人法。 这种选官方法是在每州置大中正,每郡置小中正,以各州郡在 朝廷任职的达官充任,他们负责察访本地区的士人,按门第、 声望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九等,叫作“九品”,然后按品级推荐他们做官。 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就叫“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初行时, 尚能贯彻曹操“唯才是举”的原则,评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 当时起了较好的作用。晋朝以后,豪门世族操纵了“中正”的 大权,评定人物逐渐以门第为主要依据,使九品中正制成为巩 固门阀特权的工具,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 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出身豪门世族的充任高官, 但一般没有真才实学,或不屑于从事具体事务,而秘书职务一 般不是高官,又需要有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所以在九品中正 制下,秘书职务的选拔仍以招纳为主,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为东晋朝廷所招聘,任昉先后被宋齐梁三朝礼聘,担任朝廷秘 书要职;一般官府中的秘书职务,更是由主官招聘任用的。
科举取士制度在唐宋时期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这 主要表现在选拔官吏时比较彻底地否定了门第出身,为下层知 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道路。当时,许多寒士通过科举进入 各级官府。唐、宋两代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出身于下 层社会,他们正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如范仲淹、欧阳修、 王安石、陆游、文天祥等;唐朝著名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外, 其他如陈子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 等,都是进士出身。
(三)屈原的左
徒身份与他的 文学成就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开创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据文学史家考证,屈原 的作品留下的有23篇,其中《离骚》1篇、《天问》1篇、《九 歌》11篇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离骚》是屈原 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
主要职责是起草、管理公务文书。在这方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要求就是实事求是。
3 古代对秘
书学识才能的 要求
秘书是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才能胜任的一项工作。在春秋时期 之前,有文化的人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是极低的,史官总是 由全国文化水准较高的人来担任,“史官”就是“大学者”。
担任。这一标准可以概括为“忠实可靠”四个字。古今中外的
所有领导集团或领导人无不将忠实可靠作为对秘书人员最基本
的要求,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中国秘书史上许多现象都 能用这一规律加以解释。
2 古代对秘
书职业道德的 要求
秘书工作内容有其相对的特殊性,因而在道德上对秘书就应该 有不同于其他官职或行业的要求。古代秘书多为官方秘书,即
到了战国时期,“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养士之风有加无已, 私学更加盛行。孟子说,当时杨朱、墨翟之言满天下,可见他 们的徒众是很多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赵襄子在一天 之内举了两个中牟的贤士为“中大夫”,因此中牟有一半人把 田宅卖了去学习文学,打算做官。
三、中国古代
的秘书选拔制 度
1 夏、商和西周的世卿世禄制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秘 书人才和秘书人物
第一节中国古
代秘书人才的 培养和选拔
对秘书人才的素质要求是秘书培养和秘书选拔的主要参照因素, 因此在介绍古代秘书培养选拔制度前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对秘书 人员的素质要求作一点概括说明。
1 古代对秘
书政治上的要 求
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明晰的政治观念,秘书掌管机要文书, 统治者出于本能认为掌管机要的秘书必须由自己所信任的人员
关于左徒的职责,《史记·屈原列传》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左徒 的职责非常广泛:从辅助国君处理国事、提供参谋意见、参与 制定颁布政策法令,到接待各方贵宾、应对各国诸侯等等,都 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在今天,职责与此相当的行政职务是中央 政府的秘书长。因此我们说屈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秘书之一, 并不是硬在名人身上贴“秘书”的标签。
一、秉笔直书
的秘书官—— 史佚
根据近代学者杨伯峻先生考证,“史佚即《尚书·洛诰》之‘作
册逸’,逸、佚古通”。原来史佚就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作
册史官”,即以记录国王言行和朝廷重大事件为主要职责的文 字秘书(当时称“内史”)。综合《国语·晋语》《逸周书·世浮解》 《淮南子·道应训》等典籍的记载,史佚先后为周文王、周武王、
3 汉代的察 举征辟制
察举(又叫荐举)是汉代选官的主要形式。察举一般先由皇帝决 定察举的范围和名目,然后由公卿、列侯、州郡等长官,在各 自辖区内经过考察向朝廷推荐所需人才。被荐举的人须先试用 一年,如果能够胜任职守,则可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能胜任, 就要被撤换,而且要连累荐举他的人。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 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学生。汉武帝时,比较普遍地采用策问的 方式考察被荐举者的才干学识。首先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如何 治理国家的重大问题,称为策问;然后把这些问题按难易程度 分为甲、乙等科,密封起来;最后让被荐举的人任意抽取问题 回答,叫作射策,朝廷根据他们回答的成绩分派官职。
2 春秋战国 的选贤任能制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他们在政治上致力于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拔方式,以 “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选拔制度取代原来陈旧的世卿世禄 制,希望通过“选贤任能”的新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壮 大自己的力量。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国君,往往能够大胆地起用 地位低下而又才能出众的人。例如,齐桓公重用他的政治仇敌 管仲为相而称霸中原,秦穆公把当过陪嫁奴隶的百里奚用为大 夫而使秦国强大起来。战国时期,“养士”也是一种选拔人才 的形式。当时国君、宰相、公子常常招集一批有学问、有才能 的人,供养在身边,以便随时从中选出适当的人才,委任官职。 许多有才能的士人成为国君或贵族的参谋顾问(高级秘书)。
(一)屈原“左
徒”官职的秘 书性质
屈原生活于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说他“名平,字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左徒就是楚国中 央政府的“秘书长”。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主要秘书官仍叫史官,但其职权已经被削减 到仅掌大事记录、档案管理和天文历法。到了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干脆另设秘书官职,如秦国的尚书、魏国的主书、齐国的 掌书、楚国的左徒等等。据现有史料考证,战国时期担任过楚 国左徒一职的,仅屈原与春申君二人。
第二节中国古 代著名秘书
在研究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发展史时,不能不涉及古代的著名秘 书。“著名秘书”是一个外延很含糊的概念,究竟哪些人算是 著名秘书?是不是所有当过秘书的名人都可以算是古代著名秘 书?
我们认为,“古代著名秘书”应该是指那些因当秘书而出名的 人,其一生的主要成就与秘书官职有直接联系。他们或者以秘 书事业为主要生涯,或者因对秘书工作作出了特别贡献而闻名 于世,或者是历史上某类秘书人员的代表人物。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由孔子开创的大办私学之风盛行,造就 了大批知识分子——士,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一般是有真才实学 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博得各国当权者的赏识,成为顾问、 谋士,也就是以参谋献策为主要职能的高级秘书。
汉代以后,秘书官员一般要经过学校培养训练,或通过严格的 考试,合格后才能得到使用。如汉代选用秘书人员,不仅强调 贤良孝廉的品德条件,而且对秘书人员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明确 要求:“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 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汉书·艺文 志》)
奴隶制国家官吏的选拔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亲亲”。奴隶主贵 族选取其亲属,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封高下不同的官 职。执政大臣如卿、大夫,都由贵族家族分封并世代传承,国 君不得随意任免。历史上称这种用亲人出任官职并且代代世袭 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中央政府的史官是上卿,其爵 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至于低级秘书职务,当时已经有了“选 贤”的做法,《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三年则大比,考 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这就是指在下层社会平民中选 拔贤者能者,选中后补充到下层官职序列中去。
2 官办学校 培养
古代培养秘书的主要方式为官办学校培养。史料记载,我国自 商代开始就有官办贵族学校,西周的太史寮既是国家总秘书机
构,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西周贵族学校主要课程为“六艺”: 礼(礼仪制度)、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读 写)、数(算术)。显然这些课程不是专门为培养秘书官员开设的, 而是对贵族子弟的普遍教育。但太史寮又是全国最高学府这一
事实本身就可以说明,当时最有知识的人就是史官,世袭的史
官也要在贵族学校接受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准,然后再跟其
父兄或师父学习专业技能。奴隶制度下的官办贵族学校在西周
末期就走向衰落,到春秋末年孔子等人大办私学时,官办贵族 学校基本上代私学产生于春秋后期,而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 最深。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 化,礼崩乐坏,西周国家教育制度不能维持下去,由“学在官 府”变为“学在四夷”。由于各诸侯国和贵族私门需要知识分 子为它们服务,因而出现了“士”阶层,各诸侯国和卿大夫私 门都争相养士,士的培养也就成为迫切的要求。私学就是在这 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5 隋唐以后
的科举取士制 度
科举制度是指官府通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 来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它和以前的选拔制度最根 本的区别在于,普通的读书人有了参加官府考试,从而被录取 做官的机会。这就使封建王朝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拔官吏。
一般认为,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以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为 标志。《旧唐书·杨绾传》记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 犹试策而已。”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还只是一个雏形。经过一 段时间的发展,科举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才在唐朝 最终确立下来,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二、中国古代
秘书人才的培 养方式
1 家传和师承
在春秋之前,家传和师承是培养秘书(史官)的重要方式,这是 由史官业务的专业性和史官世袭制度决定的。
1976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附近的白家村南,发现一处窖藏西周 青铜器,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为史墙盘,铭文在盘的内部,长达 284字,分为左右两段,每段9列,共18列。铭文前半部分概括 了文、武、康、昭、穆以及当时在位的恭王业绩,后半部分记 述了一个名叫墙的史官的家世,其祖先代代子承父业,为商之 属国微国的史官,商亡后,“微史刺祖来见武王”,武王遂让 周公安排他做周代的史官。这一家族从此就成了西周史官世家, 墙就是这个家族的后代。这一重要考古发现证实了当时的史官 确实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世代相袭的。史官的子弟除了自 幼在贵族学校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和射、御等技能外,还跟着 父兄学习公文写作和档案保管等等专业知识,以便将来承袭父 兄胜任史官职务。
(二)屈原的左
徒身份与他的 政治生涯
屈原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在他担任左徒时期进行的,他在政治上 的活动主要有:内政方面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 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试图改善楚国与齐国的关系,结成反秦联盟。
屈原在楚国内政方面的政治活动是和战国时期发生的社会改革 密切联系的。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 会的发展,各诸侯国都已自成中心,形成群雄争霸的局面。位 于长江流域的楚国与北方各国有相似之处,由于地理和政治上 的有利条件,楚国在春秋后期发展成新兴大国。春秋战国之交, 中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改革,经过长期角逐 征战,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峙的局面, 其中秦、楚、齐三国最为强大。
周成王这三代国君当过史官,由于资格老、影响大、威望高, 被当时的臣民称为“四圣”之一(其他三圣是周公、召公、姜太 公)。《逸周书》说他曾代天子册告皇天后土,《大戴礼记》说
他“博闻强记”,善于对答,常侍立于天子身后,接受咨询, 提示天子遗忘之事。
二、壮志未酬
的秘书长—— 屈原
屈原的名字在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国 公认,而他的秘书工作生涯和取得的成就则并不为大多数人所 知晓。
4 魏晋南北 朝九品中正制
下的秘书选拔 制度
曹丕继为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官人法。 这种选官方法是在每州置大中正,每郡置小中正,以各州郡在 朝廷任职的达官充任,他们负责察访本地区的士人,按门第、 声望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九等,叫作“九品”,然后按品级推荐他们做官。 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就叫“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初行时, 尚能贯彻曹操“唯才是举”的原则,评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 当时起了较好的作用。晋朝以后,豪门世族操纵了“中正”的 大权,评定人物逐渐以门第为主要依据,使九品中正制成为巩 固门阀特权的工具,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 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出身豪门世族的充任高官, 但一般没有真才实学,或不屑于从事具体事务,而秘书职务一 般不是高官,又需要有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所以在九品中正 制下,秘书职务的选拔仍以招纳为主,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为东晋朝廷所招聘,任昉先后被宋齐梁三朝礼聘,担任朝廷秘 书要职;一般官府中的秘书职务,更是由主官招聘任用的。
科举取士制度在唐宋时期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这 主要表现在选拔官吏时比较彻底地否定了门第出身,为下层知 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道路。当时,许多寒士通过科举进入 各级官府。唐、宋两代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出身于下 层社会,他们正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如范仲淹、欧阳修、 王安石、陆游、文天祥等;唐朝著名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外, 其他如陈子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 等,都是进士出身。
(三)屈原的左
徒身份与他的 文学成就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开创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据文学史家考证,屈原 的作品留下的有23篇,其中《离骚》1篇、《天问》1篇、《九 歌》11篇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离骚》是屈原 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