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可以为忠言赋第四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THANK YOU!
• 春秋时期,齐国之成为首霸,与齐威王的开明统治也息息相关。《战国策·齐策》载:齐威王 曾悬赏求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赏令一出,“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齐国因此政通人和,邦安 国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作品赏析
• “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 纳忠言。古代中国,盛世数出,但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 广开言路等很有关系。 传说夏禹为治,就颇为开明,为广征不同意见,门悬鼓、钟、磬、 铎、鞀等五种器具,让那些提意见的人“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为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 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鞀”。夏禹能留名青史,看来就与其广开言路、 勇于纳谏密切相关。
国有大议,人方异词。佞者莫能自直,昧者有所不知。虽有智 者,孰令听之?皎如曰月之照临,罔有遁形之蔽。
……………………………………………………… ………………………………………………………
《贞观政要·求谏》载:唐太宗初登极即言:“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 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所以,他要求公卿大臣“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 言规谏”。他还向大臣们保证:“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他甚至说:“每思 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左传·成公八年》 从善:听从善言。 如流:如流水一样畅通无碍。 宜:合适,应当。宋·胡宿《论诘责言官事涉后宫之亲》 纳谏:君王 听取下的规劝。拒谏:拒不听取下面的规劝。
国学 骈体文
明君可以为忠言赋 第四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於愉殷赤心之பைடு நூலகம்。”王先谦集解: “赤心者,本心不杂贰。” 《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宋 苏轼《明君可以为忠言赋》:“上之人闻危言而不忌,下之士推赤心而无损,岂微忠之能致, 有至明而为本。”巴金《秋》三四:“大家最敬重、最宝贵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因此他们能够 以赤心相见。” 《诗·大雅·緜》“柞棫拔矣”三国吴陆玑疏:“柞棫……其材理全白,无赤心 者曰桵。”
• 以“明则知远,能受忠告”为韵的《明君可与为忠言赋》,从君、臣两个角度,论臣进谏与君纳谏的关系。赋一开头 就点明了全赋主旨:“臣不难谏,君先自明。智既审乎情伪,言可竭其忠诚。虚己以求,览群心于止水;昌言而告, 恃至信于平衡。”这就是说,臣之谏是以君之明为前提的,臣之“昌言而告”是以君之“虚己以求”为基础的。全赋 就围绕这一论点展开,人君不能从善若转丸,言臣则有莫测之患:“言之虽易,听之实难;论者虽切,闻者多惑。苟 非开怀用善,若转丸之易从,则投人以言,有按剑之莫测。”只有“上之人闻危言而不忌,下之士推赤心而无 损。……苟其聪明蔽于嗜好,智虑溺于爱憎,因其所喜而为善,虽有愿忠而孰能?……目有眯则视白为黑,心有蔽则 以薄为厚。遂使谀臣乘隙以汇进,智士知微而出走。”李调元《赋话》卷5评此赋云:“横说竖说,透快绝伦,作一 篇史论读,所谓偶语而有单行之势者,律赋之创调也。”
• 攲器,又被称为宥坐之器,在半坡遗址就有发现,被称为小口尖底瓶,古达君王把它放在座位右边,来警示自己要虚 心纳谏。 《荀子 宥坐》原文如下: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 “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 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 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 挹而损之之道也。”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贞观政要·政体》)身为人主而能以谏官为师友,不管有无自我夸饰的成分,其度量已是难能可贵。无怪乎,在太 宗朝出现了许多敢于直言不讳、面折廷争、犯颜极谏的大臣,魏征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典型。为广开言路,唐太宗还进 一步完善谏诤制度:一方面强化门下省对中书省所拟诏敕的封驳权,要求门下省对“诏敕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 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贞观政要·政体》)。这就使门下省对诸如军事、政治、经济、法律,甚至帝王的出巡、外 戚的不法等大小政事都可发表意见,封驳谏诤,从而大大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又要求宰相及三品以上官 入廷议事,皆使谏官随之,若遇失误,即行论谏。据称谏官“有所开说,太宗必虚己纳之”。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 论》中所评价:“当时言无不尽,而治得其理。”可见,唐太宗时出现的“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 野,外户不闭”的昌盛局面,也是与唐太宗从谏如流分不开的。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THANK YOU!
• 春秋时期,齐国之成为首霸,与齐威王的开明统治也息息相关。《战国策·齐策》载:齐威王 曾悬赏求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赏令一出,“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齐国因此政通人和,邦安 国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作品赏析
• “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 纳忠言。古代中国,盛世数出,但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 广开言路等很有关系。 传说夏禹为治,就颇为开明,为广征不同意见,门悬鼓、钟、磬、 铎、鞀等五种器具,让那些提意见的人“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为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 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鞀”。夏禹能留名青史,看来就与其广开言路、 勇于纳谏密切相关。
国有大议,人方异词。佞者莫能自直,昧者有所不知。虽有智 者,孰令听之?皎如曰月之照临,罔有遁形之蔽。
……………………………………………………… ………………………………………………………
《贞观政要·求谏》载:唐太宗初登极即言:“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 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所以,他要求公卿大臣“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 言规谏”。他还向大臣们保证:“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他甚至说:“每思 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左传·成公八年》 从善:听从善言。 如流:如流水一样畅通无碍。 宜:合适,应当。宋·胡宿《论诘责言官事涉后宫之亲》 纳谏:君王 听取下的规劝。拒谏:拒不听取下面的规劝。
国学 骈体文
明君可以为忠言赋 第四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於愉殷赤心之பைடு நூலகம்。”王先谦集解: “赤心者,本心不杂贰。” 《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宋 苏轼《明君可以为忠言赋》:“上之人闻危言而不忌,下之士推赤心而无损,岂微忠之能致, 有至明而为本。”巴金《秋》三四:“大家最敬重、最宝贵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因此他们能够 以赤心相见。” 《诗·大雅·緜》“柞棫拔矣”三国吴陆玑疏:“柞棫……其材理全白,无赤心 者曰桵。”
• 以“明则知远,能受忠告”为韵的《明君可与为忠言赋》,从君、臣两个角度,论臣进谏与君纳谏的关系。赋一开头 就点明了全赋主旨:“臣不难谏,君先自明。智既审乎情伪,言可竭其忠诚。虚己以求,览群心于止水;昌言而告, 恃至信于平衡。”这就是说,臣之谏是以君之明为前提的,臣之“昌言而告”是以君之“虚己以求”为基础的。全赋 就围绕这一论点展开,人君不能从善若转丸,言臣则有莫测之患:“言之虽易,听之实难;论者虽切,闻者多惑。苟 非开怀用善,若转丸之易从,则投人以言,有按剑之莫测。”只有“上之人闻危言而不忌,下之士推赤心而无 损。……苟其聪明蔽于嗜好,智虑溺于爱憎,因其所喜而为善,虽有愿忠而孰能?……目有眯则视白为黑,心有蔽则 以薄为厚。遂使谀臣乘隙以汇进,智士知微而出走。”李调元《赋话》卷5评此赋云:“横说竖说,透快绝伦,作一 篇史论读,所谓偶语而有单行之势者,律赋之创调也。”
• 攲器,又被称为宥坐之器,在半坡遗址就有发现,被称为小口尖底瓶,古达君王把它放在座位右边,来警示自己要虚 心纳谏。 《荀子 宥坐》原文如下: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 “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 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 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 挹而损之之道也。”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贞观政要·政体》)身为人主而能以谏官为师友,不管有无自我夸饰的成分,其度量已是难能可贵。无怪乎,在太 宗朝出现了许多敢于直言不讳、面折廷争、犯颜极谏的大臣,魏征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典型。为广开言路,唐太宗还进 一步完善谏诤制度:一方面强化门下省对中书省所拟诏敕的封驳权,要求门下省对“诏敕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 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贞观政要·政体》)。这就使门下省对诸如军事、政治、经济、法律,甚至帝王的出巡、外 戚的不法等大小政事都可发表意见,封驳谏诤,从而大大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又要求宰相及三品以上官 入廷议事,皆使谏官随之,若遇失误,即行论谏。据称谏官“有所开说,太宗必虚己纳之”。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 论》中所评价:“当时言无不尽,而治得其理。”可见,唐太宗时出现的“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 野,外户不闭”的昌盛局面,也是与唐太宗从谏如流分不开的。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