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

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古诗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片主要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万里”“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7.古诗词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展开想象加以具体描绘。

(2)请简要说说“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
唐·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

②等是:等于。

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10.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在第六句中,如果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或者“望”字,表达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请你谈谈“见”字的妙处。

(2)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1.古诗阅读
寒夜
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诗中口口(空格)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菊花 C梅花
12.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万里”“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①拜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③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①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

②河梁:桥,替代送别地。

③惨惨:幽暗无光。

(1)“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母亲的担忧(用诗句中的字填空)。

(2)有学者评价此诗说“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诗的三四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展开想象加以具体描绘。

(2)请简要说说“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17.阅读下面诗歇。

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18.古诗词鉴赏。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19.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

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古诗词鉴赏。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2.(1)伤感;凄楚
(2)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政治前途的担忧
【解析】【分析】(1)“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环境的凄清和伤感。

(2)诗歌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思想情感。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怜”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包含着对朋友的同情、怜悯,借白云送友人一程,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伤感、凄楚
⑵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政治前途的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环境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关键词语的分析和理解。

3.(1)秋季
(2)“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风凉雨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离别在即,心内悲凉。

(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

)(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秋季,(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句中“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风凉雨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离别在即,心内悲凉。

(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

)(意对即可)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

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诗句的内容和作用。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
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2)考查表现手法的类型及所抒发的感情。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是写静: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的写动。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答作用时一定要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

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点评】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5.(1)抒发了诗人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悲凉落寞的情感。

(2)“万里”极言路途很遥远,“三年”言时间很长,两个对举从空间和时间上形象地表现了北宋灭亡后自己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很久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围绕时代背景、诗歌内容来分析。

由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老木沧波无限悲”可知抒发的是“流离之苦”和悲伤落寞“之情。

(2)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万里”形容路途遥远,“三年”形容时间长,围绕作者的愤懑之情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抒发了诗人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悲凉落寞的情感。

(2)万里”极言路途很遥远,“三年”言时间很长,两个对举从空间和时间上形象地表现了北宋灭亡后自己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很久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

【点评】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由诗歌内容出发,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及重点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概括。

理解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从词语的含义,表现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分析。

6.(1)好。

一个“绕”字,既生动的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花的可爱。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炼字。

要结合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

结合具体内容,围
绕词语的生动性回答即可。

(2)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分析可知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故答案为:(1)好。

一个“绕”字,既生动的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花的可爱。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点评】炼字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用。

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具体的意象及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分析。

7.(1)心远;悠然
(2)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解析】【分析】(1)抓住题目中提示的答点“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阅读诗歌,理解内容,判断答案。

“心远”指内心远离尘世,“悠然”指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的感受。

(2)根据全诗描述的意境,抓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中每个字词的含义,从形、声、色等方面运用动静结合和修辞手法来想像描述画面,突出景物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心远;悠然
⑵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⑵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注意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

8.(1)这句话描写了诗人悠闲地在竹篱笆前采菊,无意中抬头见南山幽静的景色这一场景,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闲适之情。

(2)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般清净。

【解析】【分析】(1)这句诗是说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描绘时注意把诗人的闲适心境体现出来。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这句话描写了诗人悠闲地在竹篱笆前采菊,无意中抬头见南山幽静的景色这一场景,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闲适之情。

⑵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般清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
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重点句与主题的把握能力。

本题不难,对名句进行赏析,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9.(1)寒食
(2)这首诗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诗中提到“近寒食雨草萋萋”,寒食节、清明节将到,风雨凄迷,春草萋萋,但诗人客居在外不能返乡,却又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于是生出“杜鹃休向耳边啼”的责怪。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

根据诗歌第一句的意思: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可知诗人写诗的时节是寒食。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

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故答案为:(1)寒食。

(2)这首诗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诗中提到“近寒食雨草萋萋”,寒食节、清明节将到,风雨凄迷,春草萋萋,但诗人客居在外不能返乡,却又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于是生出“杜鹃休向耳边啼”的责怪。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字词表达作用的把握。

学生学习古诗不能只是被动的识记,还要学会品析诗歌,理解诗中的妙趣。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不仅要说出这个字的意思,还要结合整首诗歌的意境来分析这个词的表达作用。

(2)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10.A
解析:(1)“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黄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景色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是在悠然中无意所见,人与物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2)A.洁身自好,迫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谈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任选其一即可)
【解析】【分析】(1)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的闲适之情,可以从这方面来考虑“见”和“望”两个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见”字表现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是无意间的看到,表达了诗人的悠然自得、轻松惬意的心境。

而“看”“望”二字则表达的极其平淡,就是普通的用眼所见到的,没有表现出诗人的心境。

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
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

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

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2)这首诗是陶洲明的言志诗歌,每一句诗都表达了他生活在田间的闲适悠然之感,所以他是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表现其远离尘俗,超凡脱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的内心淡泊名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

表现其弃官归隐,不愿随俗浮沉,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凡此种种,所以才能有如此的高洁形象。

故答案为:⑴“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黄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景色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是在悠然中无意所见,人与物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⑵A.洁身自好,迫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谈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任选其一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⑵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结合诗歌内容即可分析作答。

11.B
解析:(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12.(1)不中映月;天边云霞
(2)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思乡之情)
13.(1)抒发了诗人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悲凉落寞的情感。

(2)“万里”极言路途很遥远,“三年”言时间很长,两个对举从空间和时间上形象地表现了北宋灭亡后自己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很久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

14.(1)愁;泪(枯)
(2)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词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写出了作者处境的艰难。

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还要向年迈老母告别,此时诗人的内心唯有“惨惨”可言。

15.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