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鲁迅的文学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抄报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拿起笔,就好像搬起一块大石头,往平静的浑水里扔去。
溅起的水花给我们自己染上了污点。
这么说不对,不是染上,而是本来就有,水这一溅,才变得清晰起来。
人人都似乎穿着肮脏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满,批评鲁迅,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谩骂一切,却提不出自己的主张。
我反对这种说法,《朝》表现出的鲁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样,从这原模原样中我们看到了浑水中洁白的莲,浑世中清醒激昂的鲁迅。
如刀刃般锋利的言语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讽也好,都是为了唤醒糊里糊涂入了浑水,还全然不知的众人,跟牢骚、怨气又有何干系。
主张,我想在当时,迫切需要的不是什么作家,什么主张,而是像鲁迅这样,有人情,眼界清晰,并甘愿为国家战斗的勇士。
在看清无数黑暗的事实,长时间愤慨疾呼后,鲁迅并没有丢失童年或者其他时候遇到的纯良之人,而这些人,这些回忆,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恐怕正因如此,他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除了对“批判”的一腔热血外,还有那些正慢慢模糊的美好印象——这一生同样不可缺少的东西。
比起战斗的勇士,做个拾花者或许更为长久,拾起自己和世人们曾经遗漏的落花,珍藏起来,交付给每一个活在当下的我们。
在现代中国,鲁迅思想于精神层面所产生的影响深刻而绵长。
2016年,值鲁迅逝世八十周年,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形式进行缅怀,在与鲁迅相关的文物、作品、文献等收藏中进行历史爬梳,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纪念方式。
上半年,中国美术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推出
了“只研朱墨作春山——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借助224件文物、书籍装帧和美术作品展示鲁迅美术思想的形成、建构、影响过程,揭示鲁迅与20世纪中国美术流变的关系;下半年,在鲁迅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之际,该馆又推出了“含英咀华——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
在对鲁迅的纪念中,重温北京鲁迅博物馆从建馆初期至今有目的地征集到的100多位著名美术家捐献的关于鲁迅形象创作的中国画、油画、木刻、雕塑等美术作品,不仅可以感受鲁迅形象背后的深刻含义,也可以体会美术家对鲁迅的敬仰及其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所以,鲁迅对中国文艺的关注是全方面的,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除了文学,鲁迅从童年开始就比较喜欢美术,他在教育部任职期间曾经发表过《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并翻译过美术类的图书。
美术对鲁迅来说,也绝不只是个人的雅好,他将其提升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觉悟来对待。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在上海的十年间,鲁迅大力提倡新兴木刻,影响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从事左翼美术创作,对当时的抗战宣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