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对不同夏寄主的适合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蚜对不同夏寄主的适合度研究
摘要对合肥地区棉蚜与棉花(泗棉3号)、黄瓜(津优4号)、番茄(毛粉802)这3种夏寄主的适合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和黄瓜上棉蚜的平均寿命和净生殖率均显著大于番茄上的棉蚜;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转接到番茄上不能繁殖和建立种群,但番茄上棉蚜转接到棉花和黄瓜上可以繁殖和建立种群;在相同的温度下,棉花和黄瓜上棉蚜的体长、体宽、体重等3项指标均显著大于番茄上棉蚜的相应指标;番茄上棉蚜回迁越冬寄主的时间早于棉花和黄瓜上棉蚜10d 左右。
这些结果表明,合肥地区棉蚜对棉花和黄瓜的适合度大于对番茄的适合度。
关键词棉蚜;夏寄主;适合度;安徽合肥
棉蚜是一种生态幅度十分广泛的害虫,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棉蚜在生活史类型、生态型、食物专化型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分化。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包括合肥地区,棉蚜营全周期生活型,冬寄主以木槿、石榴、花椒等木本植物为主,夏寄主包括棉花、瓜类、蔬菜等多种农作物,是一种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
研究棉蚜对不同夏寄主的适合度,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特定生态区域棉蚜的最适寄主、可能的转移途径及寄主专化型,对于有效实施棉蚜的生态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此,对合肥地区棉蚜与几种重要夏寄主的适合度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不同夏寄主棉蚜的试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供试寄主为棉花(泗棉3号)、黄瓜(津优4号)、番茄(毛粉802),供试棉蚜分别采自安徽农业大学校内自建塑料大棚栽培的棉花、黄瓜和番茄上。
将各寄主上的棉蚜孤雌成蚜采回后,分别接于四至五叶期的棉花、黄瓜和番茄上部嫩叶上(包括同寄主和异寄主转接),用纱布罩住叶片。
当一夜内各种寄主每片叶上的棉蚜孤雌成蚜产仔蚜达10头以上时去除母蚜,留下全部仔蚜并记数。
以后每日调查仔蚜存活率及仔蚜长成成蚜后的产仔量,并去除新产仔蚜,直到各寄主叶片棉蚜全部死亡。
所设处理分别为棉花-棉花、棉花-黄瓜、棉花-番茄、黄瓜-黄瓜、黄瓜-棉花、黄瓜-番茄、番茄-番茄、番茄-棉花、番茄-黄瓜。
各处理设6~8次重复。
按试验数据组建生命表和计算生命表参数。
1.2 不同夏寄主上棉蚜孤雌蚜的个体性状研究
供试寄主和虫源同上。
将相同寄主的棉蚜分别接到五至七叶期的棉花、黄瓜和番茄的上部叶片上,每种寄主接50头,每处理设5个重复,置于光照培养箱中,设18℃、21℃、24℃、27℃、30℃和33℃等6个温度梯度,每5d取各寄主棉蚜成蚜20头进行体长、体宽、体重3个指标的测定,共查3次60头棉蚜。
1.3不同夏寄主上棉蚜有翅蚜各蚜型发生状况研究
供试寄主和虫源同上。
在棉蚜回迁期每3d进行1次,将棉花、黄瓜、番茄上的棉蚜采回实验室,挑选有翅若蚜进行饲养,统计不同寄主上有翅若蚜羽化后的有翅胎生雌蚜、有翅雌性母和有翅雄蚜的发生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夏寄主上棉蚜的试验种群生命表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①同寄主间接虫后,棉蚜的存活时间较长,逐日死亡率变化不大,能够繁殖。
棉花和黄瓜上棉蚜的存活天数、平均寿命和净生殖率接近,均显著大于番茄上的棉蚜。
②棉花上棉蚜转接到黄瓜和番茄上后,1~2d 内死亡率很高,并分别于转接后第6天和第4天全部死亡,存活期间未繁殖,因此棉花上棉蚜转接到黄瓜和番茄上可能不能建立种群。
③黄瓜上棉蚜转接到棉花和番茄上后,存活时间均较短,分别于接虫后第5天和第3天全部死亡,未繁殖,情况与②类似。
④番茄上棉蚜转接到棉花和黄瓜上后,存活时间相对较长,分别至第8天和第7天才全部死亡,且均可产仔,因此番茄上棉蚜在棉花和黄瓜上能够建立种群。
由上述结果可见,棉蚜对棉花和黄瓜的适合度比较接近,都明显高于番茄。
棉花和黄瓜上棉蚜相互转接及转接到番茄上均不能建立种群,而番茄上棉蚜能在棉花和黄瓜上定殖,表现出棉蚜寄主转移的不对称性。
棉蚜在不同寄主间转移前期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后期,可见棉蚜在寄主间转移有一个适应过程。
2.2不同夏寄主上棉蚜孤雌蚜的个体性状
由表3可见:①在同一寄主上,随着温度的变化,棉蚜体长、体宽、体重3项指标均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在温度较低时,3项指标随温度上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21℃时达到最大值。
温度高于21℃时,3项指标随温度上升均呈下降趋势,但体长、体宽下降较缓慢,体重下降较快,尤以黄瓜上棉蚜体重下降速度最快,这与体重受体长、体宽两因素的综合影响及黄瓜对温度变化转为敏感有关。
②在相同的温度下,不同寄主上棉蚜3项指标的测定结果都表现出同样
的规律,即棉花上棉蚜的3项指标均大于黄瓜和番茄上棉蚜的相应指标,而以番茄上棉蚜的3项指标最小,且与棉黄和黄瓜上棉蚜的差异显著,说明棉蚜对棉花和黄瓜的适合度大于对番茄的适合度。
2.3不同夏寄主上棉蚜有翅蚜各蚜型的发生状况
由表4可见:在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期间,各夏寄主上,有翅雌性母占有翅蚜的比例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11月上、中旬达到高峰;有翅雄蚜出现较晚,不同寄主中番茄上出现最早,于10月下旬始见,发生高峰为11月下旬,棉花和黄瓜上于11月上旬始见,发生高峰为12月上旬,均较番茄晚10d左右,有翅雄蚜占有翅蚜的比例在调查期间呈不断上升趋势;有翅雌蚜在3种蚜型中发生高峰期出现最早,并在时间过程中呈迅速下降趋势,在番茄上11月中旬消失,在棉花和黄瓜上11月下旬绝迹,这是因为有翅雌蚜先行回迁至越冬寄主所致。
从各寄主间有翅蚜的发生情况总体上看,番茄上有翅蚜的出现期、高峰期和消失期较棉花和黄瓜上早10d左右,表明番茄上棉蚜回迁至越冬寄主的时间较早。
3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和黄瓜上棉蚜的平均寿命和净生殖率均显著大于番茄上的棉蚜;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转接到番茄上不能繁殖和建立种群,但番茄上棉蚜转接到棉花和黄瓜上可以繁殖和建立种群;在相同的温度下,棉花和黄瓜上棉蚜的体长、体宽、体重3项指标均显著大于番茄上棉蚜的相应指标;番茄上棉蚜回迁越冬寄主的时间早于棉花
和黄瓜上棉蚜10d左右。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地区棉蚜对棉花和黄瓜的适合度大于对番茄的适合度。
4参考文献
[1] 徐汝梅.昆虫种群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刘健,吴孔明,赵奎军.不同气候带棉蚜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J].棉花学报,2003(1):13-16.
[3] 刘向东,张立建,张孝羲,等.棉蚜对寄主的选择及寄主专化型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8):1281-1285.
[4] 李飞,韩召军.棉蚜饲养技术——笼罩法[J].昆虫知识,2001(3):225-227.
[5] 郭夫凤,孙洪波,马野萍,等.棉田棉蚜发生与周围生境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08(2):4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