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_二聚体(D_D)水平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_二聚体(D_D)水平检测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_二聚体(D_D)的变化。
方法116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39例,双支血管病变组46例,多支血管病变组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35例与对照组77例, 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D_D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D_D含量较非冠心病者明显升高(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类型相关,3支病变者血浆Fg、D_D高于2支和单支病变者(P<0.01)。
急性心肌梗死(AM 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Fg、D_D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1)。
结论血浆Fg、D_D 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参考价值。
标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纤维蛋白原;D_二聚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Fg、D_D可能与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有关。
本文对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16例CH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 )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Fg、D_D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不同类型CHD的关系以及预测CHD发病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93例拟诊CHD者住我院行CAG。
年龄57~84岁,平均(69.3±6.7)岁。
冠脉造影阳性者根据疾病类型及病变支数分组,冠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
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3~4级;(2)并发感染、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3)伴脑血管病;(4) 各种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
(5)CAG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
根据CAG结果分为CHD组116例,其中男59例,女47例;年龄60~84岁,平均(69.6±6.9)岁。
单支血管病变组39例,双支血管病变组46例,多支血管病变组31例;按疾病类型分组,UA P组44例,AMI组37例,SAP组35例。
对照组77例,其中男35例,女42例;年龄57~81岁,平均(68.0±6.4)岁。
1.2 检测方法: (1)血浆Fg、D_D的测定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晨起基础状态下取肘静脉血2ml,注入预先加有枸橼酸钠的试管中。
Fg试剂由基恩公司提供,D_D 试剂由罗氏公司提供,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均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
(2)CAG的方法与评价:CAG均采用桡动脉途径,导管选择多为Judkins 导管,对部分冠状动脉开口异常者选取EBU导管。
造影结果由两位专科心脏介入医师阅读分析。
以1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以每一主要冠状动脉的近中段最狭窄处为准判定狭窄程度。
CHD组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左主干病变按双支计算)、多支血管病变组(三支或三支以上血管病变),按疾病类型分为UAP组、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
CAG结果正常或冠状动脉中主要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为冠脉
造影阴性组。
1.3 统计学方法:所用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及冠心病不同类型组血浆Fg、D_D水平:见表1。
2.2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血浆Fg、D_D水平:见表2。
3 讨论
近来研究表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不仅与脂质沉积有关,而且还与凝血亢进、纤溶系统功能低下、细胞增生与纤维蛋白原等增加有关。
血Fg水平升高可导致体内的血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冠状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及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已经证明大部分心肌梗死、心脏缺血性猝死以及不稳定型心
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均发现有阻塞性血栓形成,并且是造成这些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主要发病机制[1 ]。
另有报告Fg对慢性冠脉病变也有促进作用,高水平的Fg可能与冠脉病变的数目及狭窄程度有关[2]。
D_D是交联纤维蛋白及其特异性降解产物,仅在体内发生血栓病变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的情况下才有明显改变,因此,血浆D_D浓度的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和新鲜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3]。
研究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D_D含量增高,其含量可以反应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含量[4],而且,血中D_D含量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病变支数越多,心功能越差,D_D含量则越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D_D含量则与健康者无差异[5]。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D_D持续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本文结果提示冠心病组Fg、D_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同时冠心病组中,随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及狭窄程度的递增,Fg、D_D水平也有递增趋势,这与文献报道[6 ]相一致。
此外,不同类型冠心病其Fg、D_D水平亦不相同。
SAP组患者Fg 、D_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稍有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AMI、UAP 组患者Fg、D_D水平较SAP组患者升高,AMI患者Fg、D_D水平较UAP患者又明显升高,说明Fg、D_D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
高水平的Fg、D_D活性可能预示粥样斑块有更大的不稳定性,易破裂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总之,Fg、D_D是较为实用的检测指标。
血浆Fg、D_D的检测操作方便,对患者无痛苦,对无条件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医院尤为适用,但本文观察例数尚少,确切的结论尚须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Yarnell JWG, Baker IA, Sweetnam PM, et al. Fibrinogen,viscosity,andwhite blood cell count ar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heart disease. The c aerphilly and speedwell collaborative heart diseases studies[J]. Circulation, 1991,83:836.
[2]Paramonov AD, Moiseev SV, Fomin VV, et al. Ferritin and other acute phaseproteints in various form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Klin Med Mosk, 2005, 83(2):252-291.
[3]郝金红,樊瑛,杨树森.纤维蛋白原、D_二聚体、脂蛋白(a)、外周血白细胞与CHD的相关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2):1409-1411.
[4]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等.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28.
[5]徐辉,蔡凯,夏明凯,等.冠心病患者血D_二聚体和血栓前体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新医学,2005,36(3):147.
[6]Goracy I, Goracy J, Brykczynski M, et al. Fibrinogen(Fb) concentrations in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J]. PolArca Med Wewn, 2001,106(1):5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