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感悟
关于《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一文的几点思考(欢迎交流)
关于《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梁文道讲<路西法效应>》一文的几点思考1.如何理解“路西法效应”原著作还没看,但经过梁文道的介绍,以及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大概知道“路西法效应”的意思——上帝受宠的天使,堕落成了撒旦,即现实当中的好人如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成坏人,或者说,善良的人如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干出邪恶的事情。
“路西法效应”按照我的理解有三方面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强调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转变的过程是短期内的,而不是长年累月的转变;三是这些善良的人们在干坏事的时候,他们本身并不觉得这么做是坏事,相反,他们心里自有正义的理由来支撑。
起初我觉得,这个效应其实就是把人性当中所潜在的“恶”的元素挖掘出来,使人干出坏事,就像客观上的体制的漏洞导致一些老实的,埋头苦干而上位的高官由于贪婪的本性被激发出来而最终走向腐败一个道理。
但后来我发觉这两者有区别——“路西法效应”是短期内的转变,它可以一夜间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向变魔术一般,并且它可以让好人干起坏事上来还觉得自己在干着好事——卢旺达大屠杀中,一个参与杀人的图西族的妇女就这样认为:“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
2.“路西法效应”的运作原理“路西法效应”的运作原理,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是把人困到特定的环境当中。
就如试验安排下的监狱,甚至是卢旺达当时的整个社会。
是的,还有点像文革时期的社会,这些都是特定的环境。
善与恶,如果没有参照标准(包括外部的认可,以及内心的教条)是很难判别的。
老狼《音乐虫子》当中有句歌词:“在没有镜子的世界里会不会忘了自己的摸样。
”都是一个道理。
当人进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道德的参照标准就出来了,还是以上述那个卢旺达屠杀当中图西族的妇女为例,在她的道德体系当中,杀人并非不道德,帮人摆脱困境——即把人杀了,才是道德。
而这种把人困到特定环境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以说教的方式影响主观意识的,这近乎于用歪理邪说对人洗脑,卢旺达屠杀、纳粹、文革就是这类;另一种是以行为习惯来反作用主观意识的,像书中所说的那些实验,以及电影《浪潮》当中的实验,都是以实验作为刚开始的目的,后来缺逐渐中了魔咒。
330《路西法效应》每天看本书-图书总结-电子文稿
《路西法效应》目录一、关于作者 (1)二、关于本书 (1)三、核心内容 (1)前言 (1)第一部分 (3)第二部分 (6)第三部分 (11)四、总结 (12)一、关于作者菲利普·津巴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上世纪70年代,他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的结果揭示了情境的巨大力量,可以说让人瞠目结舌,让当时的心理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性的复杂度。
二、关于本书本书是菲利普·津巴多的代表作之一。
在担任了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专家证人之后,他回顾30年前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尘封往事,首次通过文字详细叙述了当年实验的细节,以及对实验的分析和思考,这就是《路西法效应》诞生的契机。
三、核心内容不论是细微还是明显的情境因素都可能支配个体意志,轻易诱惑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去做出无法想象的坏事,让我们从上帝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堕落成恶魔撒旦,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但作者也认为,虽然我们可能屈从于情境化身恶魔,也一样可以对抗情境成为英雄。
前言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路西法效应》,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50万字,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在强有力的系统及情境力量的支配下,一个普通人,即使是好人,也可能会做出恶行。
一开始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犯下恶事、做出恶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最常见的观点。
一种认为,这个人之所以为恶是本性使然,他骨子里就是个坏人,或者他心理有问题,比如施虐狂。
持这种观点的就是所谓的特质论者。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个人本身并不一定坏,只是因为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塑造才会作恶,用中国人的老话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种看法也叫环境论。
这两种观点的交锋,可以说贯穿了人类关于善恶辩论的始终。
到了近代,随着启蒙运动带来思想解放以及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的兴起,让特质论在西方开始占据上风,人们普遍认为,人是有理性思考能力、有自由意志的,如果作恶,那也是他个人的问题。
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比如二战的时候,那些协助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党卫军官和军医,难道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吗?环境,或者更准确地说,情境,对身处其中的个人影响到底会有多大?说到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就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主持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路西法效应感想
读《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有感“宁在地狱为王,不在天堂为奴”,光耀晨星,身为高贵的大天使长的路西法堕落成为黑暗的撒旦。
其实只是一夕之间,天使可以变成恶魔。
因为无论是谁,他们的“心灵拥有其自我栖息之地,在其中可能创造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能创造出天堂里的地狱。
”在看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奇特旅途中,善恶的失焦、人性的遗失带给我巨大的冲击。
不禁让我思考:“我有可能成为恶魔吗?”书讲述的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在当地报纸上征集志愿者参与监狱生活的研究,为期两周,志愿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报酬 (相当于今天的75美元)。
有70名应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学面试,接受一系列心理测试。
这70个人都是美国的大学生。
其中24名被认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选中。
从24人中间随机抽出一半,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一半饰演囚犯。
志愿者们都说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部分是因为他们无法想像自己毕业后会去做看守,但他们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并以为可以从这一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
志愿者们还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饰演囚犯,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公民权利,并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医学护理。
那些将饰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个周日等在家里。
在那一天,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被真的警察“逮捕”了,随后被带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地下室的模拟监狱。
第一天,大家还相安无事,但“囚犯”第二天便发起了一场暴动,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看守。
津巴多要求看守们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他们照着做了。
他们采取的措施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他们的衣服,拿走他们的饭菜、枕头、毯子和床、让他们空着手清洗马桶,关禁闭。
最后局面完全失控,实验只持续了六日便被迫终止。
在实验中,模拟的监狱环境所具有的心理学强制力,诱发了许多实验参与者做出强烈而逼真的反应,而且经常是病态性的反应——“习得无助感”“不作为之恶综合征”......“白布一匹”——扮演狱卒和囚犯的学生深陷在“大染缸”中,染缸的各种特质,包括角色、规范、规则、人物及地点的匿名性、去人性化的过程、服从命令的压力及群体认同等种种特质的综合构成的行为脉络中运行的情景力量,强烈的渗透影响他们,使“狱卒”变得残酷成性,“囚犯”变得失去自我“行尸走肉”。
【推荐】路西法效应读后感-易修改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路西法效应读后感,好人是如何变成魔鬼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路西法效应读后感,欢迎阅读!路西法效应读后感【1】路西法,本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但因为拒绝臣服基督,堕落为魔鬼,成为撒旦。
路西法的罪孽,被中古世纪思想家认为是“贪爱”。
沉溺于贪爱的人,不论外在自我价值如何,都为贪爱所利用。
因贪爱而犯罪的恶人要归在第九层地狱,以冰湖冻结。
《路西法效应》一书的作者津巴多教授用路西法命名,就是想要借用魔鬼原本就是天使的例子来说明,坏人并非天生的恶,是情境的力量让好人逐渐堕落。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教授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主持人,这本书是他亲自撰写的回顾研究之作。
书中以描述监狱实验为主线,穿插研究了很多相关的实验,揭示出在情境的影响下,人性可能发生何种改变。
作者在书的开始是这样写的:“将好人放进邪恶的情境中,看看谁是最后的赢家。
”为了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能在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如何主宰个体人格、价值观念和信念等内容,开展了这项监狱实验,让志愿者在一所模拟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狱卒,计划实施两周,但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因为发生形势失控而被迫中止。
实验共招募了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入选志愿者。
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 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
实验过程1971年,8月14日,周日,美国加利福尼亚。
9名大学生遭到逮捕并被送到同一所监狱。
他们被赤裸身体接受检查,并穿上囚犯的衣服,每个人被分别编上号码,在监狱里只称呼号码,不再叫名字。
8月14日,星期天。
身穿笔挺帅气的卡其制服,胸前挂着口哨,戴着深色雷朋太阳镜,腰里别着警棍和手铐,9名狱卒的装扮绝对可以乱真,他们三人一组三班倒进行值班。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人若处在某种强大社会情景中,本性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2、角色分隔(compartmentalization)的自我防卫机制,允许我们在心智上接受互相冲突的信念与期待,让它们成为彼此分隔的密室,以避免争执。
邪恶那令人丧胆的、蔑视一切语言和思想的平庸性。
3、不为的邪恶实际上是邪恶的基石,因为它让加害者相信,那些明白正在发生什么事情的人的沉默正表示他们接受并允许这些恶行。
4、任何让人感觉拥有匿名性的事物或情景,都会削弱他们个人的行为辨识度,并因此创造出为恶的潜在条件。
5、邪恶最具关键性、同时也最不为人知的促成因素并不是明目张胆鼓吹暴力伤害的人,而是在他们背后沉默的大多数,目睹一切发生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
6、一个群体的入会仪式越严格,人们对它的忠诚度就会越高。
7、有助于解释造成寻常人出现虐待行为的心理学概念,包括:去个人化,去人性化,敌意形象,群体迷思,道德脱钩,社会助长及其他环境因素。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拒绝邪恶,拥抱美好——读《路西法效应》有感时光沉电倾听一段时光,品读一种人生,感受一份温暖。
各位同学早安!欢迎大家收听《立人之声|我说》,我是光电学院本科2017级立人班学生熊宜松,今天将由我担当经典导读人,此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路西法效应》。
这本书讲述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关于人性的一场心理学实验。
路西法是西方的恶魔,根据约翰·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的描述,路西法对上帝要众天使向人类跪拜表示不服,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化身为龙与天使大军大战十日,最终败北被贬地狱成为地狱之主,恼羞成怒的晨曦之星路西法偷偷潜入伊甸园并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吃下禁果。
路西法是邪恶的代名词。
路西法效应指一个好人如何慢慢变成恶魔的过程。
1971年本书作者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将志愿者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受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
开始后的第六天,情况愈加过度逼真,原本纯真善良的大学生们已经变成了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
扮演狱卒的大学生渐渐觉得要给那些”犯人”一些教训他们才会听话,于是”狱卒”开始虐待”犯人”,而”犯人”觉得莫名其妙于是开始反击,但是反击毫无作用反而招致更残暴的殴打等虐待行为。
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停止。
从最小的校园霸凌,到监狱里的狱卒虐待犯人,再到种族屠杀,邪恶围绕着我们的生活。
何谓邪恶,明知故犯也。
难道那些施暴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吗?但每当我们去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产生的那种瘙痒的感觉好似吸毒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人是邪恶的生物?不,没有人是天生的恶魔,人性是复杂的,善良的心背后总是有只小恶魔在窃笑,而邪恶的内心背后也总有个微笑的天使。
所以人贵不在于能意识到自己的邪恶面,而是去作为生活的”英雄”.现如今英雄这个词已经含有笨蛋的意味,明哲保身是那些所谓的”聪明人”的首选之举。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拒绝邪恶,拥抱美好——读《路西法效应》有感时光沉电倾听一段时光,品读一种人生,感受一份温暖。
各位同学早安!欢迎大家收听《立人之声|我说》,我是光电学院本科20XX级立人班学生熊宜松,今天将由我担当经典导读人,此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路西法效应》。
这本书讲述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关于人性的一场心理学实验。
路西法是西方的恶魔,根据约翰·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的描述,路西法对上帝要众天使向人类跪拜表示不服,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化身为龙与天使大军大战十日,最终败北被贬地狱成为地狱之主,恼羞成怒的晨曦之星路西法偷偷潜入伊甸园并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吃下禁果。
路西法是邪恶的代名词。
路西法效应指一个好人如何慢慢变成恶魔的过程。
1971年本书作者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将志愿者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受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
开始后的第六天,情况愈加过度逼真,原本纯真善良的大学生们已经变成了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
扮演狱卒的大学生渐渐觉得要给那些”犯人”一些教训他们才会听话,于是”狱卒”开始虐待”犯人”,而”犯人”觉得莫名其妙于是开始反击,但是反击毫无作用反而招致更残暴的殴打等虐待行为。
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停止。
从最小的校园霸凌,到监狱里的狱卒虐待犯人,再到种族屠杀,邪恶围绕着我们的生活。
何谓邪恶,明知故犯也。
难道那些施暴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吗?但每当我们去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产生的那种瘙痒的感觉好似吸毒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人是邪恶的生物?不,没有人是天生的恶魔,人性是复杂的,善良的心背后总是有只小恶魔在窃笑,而邪恶的内心背后也总有个微笑的天使。
所以人贵不在于能意识到自己的邪恶面,而是去作为生活的”英雄”.现如今英雄这个词已经含有笨蛋的意味,明哲保身是那些所谓的”聪明人”的首选之举。
《路西法效应》读书感想
《路西法效应》读书感想曾经的光之使者,地位最高的天使长却堕落成了地狱里的魔王。
其实路西法从天堂到地狱只是一步之遥,因为天使的另一面本来就是魔鬼。
花了几周的时间读了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路西法效应》,在震惊于人性转变之容易,暴力手段之残忍的同时,也让我看问题的方式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曾发生过令人震惊,无法理解,难以接受的暴力事件。
当我们回顾“卢旺达屠杀事件”,回顾骇人听闻的“纳粹集中营”、“南京大屠杀”、伊拉克虐囚事件以及全世界军方和警方的严刑拷打,我们会发现,这些都与系统情境的力量息息相关。
情景和系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你的人格,让善与恶的分界相互渗透且模糊不清,直到连你自己也会坚信不移,并为之堕落:在天堂为奴,不如在地狱为王!埃舍尔作品在书中曾提到了这样一幅艺术作品。
当你看完这幅画,你看到的是光明的天使在夜空中飞翔,还是黑暗的恶魔在阳光下肆虐?而这幅作品则告诉我们了三个事实,“第一,这世界充斥善与恶,从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一定如此;第二,善与恶的分界可以相互渗透且模糊不清;第三,天使可以变成恶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恶魔也可能变成天使。
”(摘自《路西法效应》)全书主要讲的是菲利普教授的一个研究情境力量的监狱实验。
在津巴多教授的实验中,模拟了一个监狱情境,让心理水平相当的24名学生随机扮演狱警和囚犯。
在这样一个场景中,本来性情温和的学生却变成了残酷无情狱警,内心坚强的青年也几近崩溃,而这一切仅仅用了5天,比预期试验时间短了9天。
实验事实证明,情境与系统拥有着可怕的力量,足以让人变得面目全非。
为了使情境更加逼真,在这个模拟监狱里有很多措施。
比如让扮演犯人的志愿者在未知的情况下遭到逮捕,在初入监狱时光着身子体检,冲凉水,带丝袜帽(代替剃光头),穿囚犯服,用编号代替姓名,规定时间起床、吃饭、睡觉、上厕所,犯错了要被关禁闭,还有监狱牧师做思想工作,同时,所有“犯人”还要忍受各种各样的点名报数。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路西法效应是指当人们对某个人或者事物抱有预期,而这个预期最终导致了对这个人或者事物的结果产生了影响。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列昂尼德·雅科布森提出,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现象。
在这本书中,他们通过实验和研究证明了路西法效应的存在,并且指出它对个体和团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读完《路西法效应》,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现象的力量。
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验,向读者展示了路西法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工作场所,人们都会受到他人的期望和评价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表现和结果。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在评价他人和对待自己时,是否也受到了路西法效应的影响呢?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路西法效应对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性。
教师和领导者在对待学生和员工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看法来对待他们,而这种对待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表现和结果。
因此,了解和认识路西法效应对于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期望和评价对他人的影响,从而更加客观地对待他人。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路西法效应在自我实现预言中的应用。
当一个人对自己抱有积极的期望时,他往往会努力去实现这些期望,从而达到更好的结果。
相反,当一个人对自己抱有消极的期望时,他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自我怀疑和消极情绪,最终导致自我实现预言的结果。
因此,了解路西法效应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期望和评价,从而更好地影响自己的表现和结果。
通过阅读《路西法效应》,我对这一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意识到路西法效应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对个体和团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期望和评价对他人和自己的影响,从而更加客观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期望和评价,从而更好地影响自己的表现和结果。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路西法效应的重要性,我相信它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导读: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避免有一天自己变成一个凶手,要做的事是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个警觉。
一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
这个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
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
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在这场屠杀里面还有大量的轮暴事件,这些轮暴事件有时候是这样的,是一群凶手逼着一个家庭,要这个12岁的小孩当着全家人的面去强奸他自己的妈妈。
然后跟着把刀交给这个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杀光,只剩下他这个妈妈,然后他妈妈再在这个小孩面前被这些凶手一个一个去轮暴。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
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着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
路西法效应:看清人性中恶的一面
路西法效应:看清人性中恶的一面善与恶的含义善的根本含义是能让他人和自己高兴或得利益的言行意,善的社会他人反馈一定是感谢报恩得福。
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正道,一个是好心。
正道就是在言行意时,遵守法规传统常例道德及事物自然规律,也就是在不知道其规律和相应的法规常例的情况下,不盲目乱猜想当然的乱说乱想乱作。
好心就是在遵从法规道理规律常理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原谅别人,利益别人;恶的根本含义是危害他人和自己的言行意,并使他人不高兴。
恶的社会他人反馈一定是愤恨报仇得祸。
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邪道,一个是坏心。
邪道就是在言行意时,违背偏离法规传统常例道德及事物自然规律,也就是在不知道其规律和相应的法规常例的情况下,盲目乱猜想当然的乱说乱想乱作。
坏心就是让他人不高兴难受或利益受损,甚至违背法规道理规律常理而对他人使坏。
在现实社会中,善就是勤劳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及富裕时帮助亲戚和他人,恶就是懒惰、打杀、喜色奸淫、偷盗、说谎、自夸、贬他、说是非告状、贪爱贪欲而害人害己、无礼愤恨、不走正道走邪道、赌博、醉酒、吸毒。
关于人性善与恶的思考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探索的最基本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就会建构不同的理论体系,提出不同的人生修炼路径,提出不同的管理策略。
1.哲学史上对人性的典型说法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大体有以下六种说法,性本善,性本恶,无所谓善恶,有善有恶,善恶混,无善无恶。
●孟子主张性本善。
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在生活过程当中,可能表达出仁义礼智来,原本就是因为人本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荀子主张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是恶的。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善,需要化性起伪,通过接受圣人的礼乐教化,实现化性起伪的,把原来的那种恶的性转化掉,表现为善。
●告子主张无所谓善恶。
性犹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董仲舒主张人性有善有恶。
部分人是善的,部分人是恶的,把人性区分为所谓的三品,有上中下三品。
路西法效应读书报告
官场贪污腐败现象横行
各种社会冷漠、暴力、围观事件
路西法效应对行政管理者的启示
• 人性之恶 • 性恶论
• 默认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定情境下成为恶魔,世上不存在圣人 ,我们也不能依靠贤人执政,应当用无赖原则设计政治制度。 • 用良性的制度约束恶的人性 •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向善
从群体心理动力角度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核心观点情境力量对个体行为有着无形的支配某种情境系统的力量经由心理动力而将好人转变为恶魔心理动力制度权力服从权威去个人化与人性化群体归属感与认同感被动面对危险路西法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群体性事件的恶性演化官场贪污腐败现象横行各种社会冷漠暴力围观事件默认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定情境下成为恶魔世上不存在圣人我们也不能依靠贤人执政应当用无赖原则设计政治制度
《从路西法效应看我国群体性事件恶性演化及其规避》
一、我国群体性事件恶性演化的现状
二、路西法效应与群体性事件恶性演化的原因
三、群体性事件恶性演化的规避对策
从制度伦理角度
• 《从路西法效应看官德考评机制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 • 一、路西法效应与行政伦理建设 • 二、官德考评机制的必要性 • 三、官德考评机制的实施路径
From: 饭饭饭文媛
另一种思考角度:对善的向往? Or 需求的满足?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某一层次需求满足了就会向高层次发展,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成 为驱动力(对善的向往成为不断作恶的根源?)
• • • • •Fra bibliotek《浪潮》中Tim人物形象的分析 被欺负 → 归属集体浪潮 → 受到同学帮助 → 爬上高楼、当保镖 →
寻求安全 归属感 尊重 自我实现
路西法效应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题目是《路西法效应》,书的副标题是: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我粗略看完后,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看过的一场电视辩论赛。
1993年,由新加坡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由正方台湾大学队对反方复旦大学队,辩题正方的立场是人性本善,反方的立场是人性本恶。
双方经过激烈地辩论,最后由包括著名作家金庸在内的五名评判团成员作出裁决,优胜队伍是复旦大学队,也就是说由立场是人性本恶的队伍获胜。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其实长久以来形成了许多争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关于人性,不管善恶,辩论只是口舌之争,远不如实验来得更有说服力。
1971年,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试验,对人性在情境力量下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让人非常吃惊。
菲利普·津巴多根据实验并结合后来的美军虐囚等内容,撰写了《路西法效应》一书,指出:好人在一定的情境下也会犯下暴行。
书之所以起名路西法,含义是指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改变人性的......是社会情景以及创造并维持这些情景的系统力量”。
本书全名是《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是一本非常有噱头的心理学著作,先后两次被搬上大荧幕,被无数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书籍引用。
相传路西法曾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挑战上帝的权威,被逐出天国,赶到地面。
作者尝试用这个矛盾的角色说明人性善恶转变的情形。
人之初既不善又不恶,如白布一块,之后演变如何全看被投入什么染缸。
不同的染缸在作者那里被归纳为一个词—情景,即一个人接触到的外在环境、激励、反馈的总和。
情景塑造性情,不仅仅是善恶,一个人瘪嘴吃什么饭,抬腿拉什么屎都跟情景有关。
读书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
读书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
读书|165.“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以此为开篇。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等等的等等接下来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开始塑造个体的性格脾气以至于后面的各种观!细细想来,也就是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的在《路西法效应》里所详细阐述的“情境力量”对于一个人在生活中空气般隐身未可见的环境因素对自身转变的影响力。
到最后沦陷在情境力量后的邪恶平庸性和对抗情境力量而产生英雄的英雄平庸性。
从“路西法”开始的旅程,走在未知的专业名字铺成的高速路。
四周的风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那用纸板隔出的牢房,经过狱卒在“情境力量”下六天的沦陷以及在其中的心理变化而形成的“虐囚”案,开始的心理学里程。
风太大。
带着沙子行进的眼神有些迷惑和缓慢。
如果,在同一情境,我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是沦陷情境力量还是和格比一样,是个英雄?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哲学,在社会的大染缸里经过时间的发酵,是葡萄酒,是白兰的、啤酒还是热烈的白酒?
来到阿布格莱布监狱。
津巴多大量的数据和报道,各种报告都画出了去个性化和去人性化以及系统力量带来的图像投影。
黑白色系无法隐藏的血腥画面出现在脑海里。
情境力量,到底可以把一个人改变到什么程度?喜怒哀乐,还在自身的灵魂里呼吸么?还是早已逃出框架。
只剩一具驱壳在人间行走。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川流不息!。
《路西法效应》观后感范文1900字
《路西法效应》观后感范文1900字每当这个世界上发生暴力事件时,我们总会在同情受害者的同时强烈谴责施暴者。
可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都不认为暴力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更不可能认为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残忍的施暴者。
你真的这么自信吗?先不要急着回答。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书是一部引导人们探索和面对内心世界阴暗面的心理学著作,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堕落为恶魔经过了怎样的过程,这本书叫《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是什么意思呢?西方神话中,路西法就是魔鬼撒旦的另一个名字,它就是由天使堕落成的恶魔。
而正如此书的副标题: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菲利普津巴多。
他是一位相当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震惊世界心理学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连作者自己也意外地沉浸在了心理的阴暗面中,人性堕落的速度和程度都远远超出了预计,而至今也没人敢照原样把这实验重复做一次。
怎么会写这样一本关于探索堕落的书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菲利普,他的童年是在美国贫民区度过的,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他日后的生活和在对待事物的看法上都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贫民区里各种“街头智慧”、“生存法则“,以及周围伙伴的堕落,使作者开始对人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特别是人性的黑暗面。
多年后,《路西法效应》面世了。
本书的架构也是比较特别的,第一章首先概述了人类性格的转变原因,紧接着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当遇到非常状态时,我们自己能有多少把握知道自己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而后几章就是大篇幅陈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整个过程,从大学生参与实验,到犯人和狱警的角色分配,再到最后“狱警“的暴力失控。
几章的记录形式如同电影剧本一般,一位旁白讲述正在上演的故事,又不时的辅以心理学诠释,以解答读者部分的迷惑。
直到实验结束,才做出了结论,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原因的查找。
作者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阴暗心理的探索之旅。
书的最后,作者有所转折,认为人性终究是善良的,并提出了一些方法来对抗外部情景和各方面的系统力量,使人保持其善良的品行。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导读: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避免有一天自己变成一个凶手,要做的事是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个警觉。
一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
这个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
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
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在这场屠杀里面还有大量的轮暴事件,这些轮暴事件有时候是这样的,是一群凶手逼着一个家庭,要这个12岁的小孩当着全家人的面去强奸他自己的妈妈。
然后跟着把刀交给这个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杀光,只剩下他这个妈妈,然后他妈妈再在这个小孩面前被这些凶手一个一个去轮暴。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
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着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
路西法效应 读书报告
1 路西法效应 看完整本书,回顾最开始津巴多教授让读者思考的问题“我有可能称为恶魔吗?”,没看书之前或许我会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但在这本书的奇妙旅途中,我的感受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30年前,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教授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挑选了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受试者,让他们分别扮演狱卒和囚犯,在这样一个情境中,短短六天,原本正常的大学生就变成了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奔溃的囚犯,情况的迅速恶化使得实验不得不被迫终止。
而实验终止的原因却并非是作为研究者的津巴多教授发现情况的恶化,谁能想到承担着研究者和警务长双重角色任务的津巴多教授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迷失,对终止实验起到关键作用的竟是一个局外人——津巴多教授的女朋友克里斯蒂娜。
“这已经完全失控,你难道没有注意到吗?”女朋友的一句当头棒喝才让津巴多教授从角色的沉浸中幡然醒悟过来。
由此,情景力量的强大可见一斑。
在实验中,情景力量抓住了每一个角色扮演者,让受试者(也包括扮演警务长的津巴多教授)毫无所觉得改变想法、感觉和行动,只是在情境中继续行走,自然地顺势而为,在那个时间那个当下作出回应,或残暴(赫尔曼、柏登)或崩溃(道格、里奇),又或是冷眼旁观(小兰德里、津巴多教授)。
例如在实验中被扮演囚犯的受试者评为最残暴的狱卒的赫尔曼,从未开始实验前的开朗大学生慢慢进入狱卒这个角色,渐渐地,对待囚犯从言语挖苦讽刺转向身体性侵略,在实验的第五天,对待犯人的行为像极了纳粹士兵对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犯人。
也就是这一天,克里斯蒂娜目睹了情境力量对一个人的改变,在踏入地下室监狱的那一刻,赫尔曼从开朗健谈的大学生瞬间切换成了冷血残暴的狱卒。
也正是这样的发现,让克里斯蒂娜及时阻止了津巴多教授继续进行实验。
监狱这个情境就像一个“大染缸”,狱卒和囚犯深陷于“大染缸”中,在受到强烈渗透影响之前,每个人都可说是“白布一匹”,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坏的。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还记得我们刚从历史书里得知南京大屠杀时的感受吗,除了无比的悲愤,同时我们也在怀疑那些日本军人究竟抱有怎样的一种心态,犯下这么肆无忌惮这么残忍灭绝人性的举动的。
同样的,令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的,还有纳粹对于犹太人的暴行,那些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暴行。
同样还有就发生在约十几年前的卢旺达大屠杀,伊拉克虐俘行为,等等。
历史和现实从不缺少这类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发生。
通过各种渠道我们也能了解到当时参与这类暴行的人们后来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他们有的会觉得十分惭愧认为自己是个恶人;有的只是觉得我当时必须这么做,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有的会说我在完成我的任务,是上级指派我这么做的,我身不由己;还有的会觉的当时这么做其实是在帮助对方。
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并理解这类暴行发生的原因呢,众多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历史学家都对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他们有的说这关乎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即他们是由一群心里变态的人组成;也有的说他们是一群被鼓动了的人群;也有的说这是历史或斗争发展所必然产生的产物。
而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路西法效应这本书里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津巴多认为这类暴行的发生的原因更多的来自于情境的力量,即当时的环境带给人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些的发生。
他认为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
在路西法效应这本书里,津巴多教授通过他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深刻且令人恐怖的展示了在监狱里几个通常意义上的标准好人是怎么一步步转化成让人胆寒的恶人的。
津巴多教授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路西法效应,路西法Lucifer,撒旦的别名。
这也是这一书名的由来。
通过了解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制度带来的权力,然后是制服带来的去个性化去个人化,再来是群体的归属感及认同感。
这些都成为情境力量的重要部分。
我不打算重述斯坦福监狱实验,我决定从我的亲身经历说明这一过程。
从天堂到地狱--《路西法效应》读后感
从天堂到地狱——《路西法效应》读后感说起来,遇到它,是一种缘分。
师傅便推荐我看一本书,书名叫做《路西法效应》,副标题是: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看完后,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做死亡实验。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
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
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
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
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实验结束后,其中一个参与的学生说:当他们发现身处那样的情境时,就会失去客观评估环境的能力。
情境让自愿的学生受试者越变越差,一些人转变成邪恶的犯罪者,而其他人则成为病态的受害者,他们全然被系统支配。
更可怕的是,那种情境力量让你毫无所觉地改变想法和行动,只是在这个系统了继续行走,自然的顺势而为,在那个时间那个当下做出反应。
即使实验结束后,囚犯也不能泯灭对狱卒的痛恨。
情境压力能如此迅速地是这些多数正常、健康的年轻大学生屈服,让实验者相当吃惊。
当年这些年轻人丧失了身份认同,持续服从于专制的行为控制之下时,大部分人逐渐变得只服从狱卒的命令而不再思考,举止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像“行尸走肉”。
在这个实验中,“狱卒”和“囚犯”深陷与大染缸中,在受到强烈渗透影响之前,每个人可以说是阳光、健康的善良大学生,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坏的,在试验中,强加给他们的角色、规则、规范、人物及去人性化的过程、服从命令的压力及群体认同等许多物质,构成了行为脉络中的情境力量,使他们失去了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感悟
·津巴多
类别:心理学
评分:5/5
5分绝世经典、4分值得一读、3分部分NB、2分读不读两可、1分绕行。
“改变人性的......是社会情景以及创造并维持这些情景的系统力量”。
本书全名是《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是一本非常有噱头的心理学著作,先后两次被搬上大荧幕,被无数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书籍引用。
相传路西法曾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挑战上帝的权威,被逐出天国,赶到地面。
作者尝试用这个矛盾的角色说明人性善恶转变的情形。
人之初既不善又不恶,如白布一块,之后演变如何全看被投入什么染缸。
不同的染缸在作者那里被归纳为一个词—情景,即一个人接触到的外在环境、激励、反馈的总和。
情景塑造性情,不仅仅是善恶,一个人瘪嘴吃什么饭,抬腿拉什么屎都跟情景有关。
这点我是十分滴同意。
把你和李白关一个寝室学习,不出几月也能摇头晃脑地吟词做对;如果和陈冠希组队,那必将是一个上天入地的玩咖。
当然,
一个人年纪越大越成熟,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越强,但有些影响往往是难以察觉,更难主动屏蔽。
例如不管多文弱的书生碰到女士拧不开汽水瓶投来求助的目光,胸中都会涌起一股豪情施与援手,即使这位女士是个健身教练,而他本人是个八百年都不运动的死宅,因为社会情景将男性定义为力量的象征,而女性则是柔弱被保护的对象。
更进一步的是,《路西法效应》说明了人不会在一种情景中被定性,一个警察卧底街头数年后,只要他回到警队的环境,仍然可能摒弃他在黑帮环境中习得的气性。
所以说,人表现出的外在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景的变化不断调整、适应。
对上面例子不以为然的人,《路西法效应》就是写给你们的书。
它通过一个实验说明人的性情可以非常迅速被新情景影响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脱离新情景后又再次转变回来,而且这种转变之快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许多认为自己心智坚定的人,在情景的影响下都被啪啪打脸。
由此想到,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没什么可意外的,人在不同环境中会被激励做出不同选择。
前阵在微博上热了三天的林丹出轨事件也可以套用其中。
林丹是个有荣誉感的军人和运动员,他的经历和成绩已经充分说明这点,他同时又是个喜爱享乐、追逐时尚的年轻人。
两种特质使得他的生活必然揉杂了不同的情景,既有运动员的艰苦拼搏也有时尚圈的五光十色,遗憾的是,媒体选择性放大了前者,隐藏了
后者,老百姓们于是以为林丹只是个每天只会练球的苦行僧。
但林丹必然不是什么苦行僧,谢杏芳待产期间他自然免不了出入人情场所,他既不是圣人,做了凡人的事情又有什么奇怪?
当然,林丹搞这个事情还是不好,毕竟纸包不住火,现在代言合同岌岌可危,老婆那边不好交代都是很尴尬的事情。
我只是想说,他只是被情景影响犯了普通人都可能犯的错误,他是名人应该有更强的道德约束,但这种约束更多体现在事后惩罚,事前预防的功效有多大就天知道了。
骂完林丹之余,吃瓜群众更要想想,连林丹背负着光环都可能一着不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不是更会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活得随波逐流?
既然人在不同情景中能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的目标自然是营造有利环境,规避不利环境。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天价学区房,都是在应对情景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
你穿成什么样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心理暗示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由此,我们也不要轻易对一些暂时不如你的人失去信心,也不要对暂时不如意的自己失去信心,我们寻找的是不过是一个能激发潜力的情景。
对各种情景保持主动的清醒也十分必要。
有意识地识别周遭氛围,就可能主动脱离传销洗脑、离开一个没有前途的公司、找到一个有潜力的团队。
记住,NB的是势而不是人,人要借势,
要搭便车,要站在巨人肩膀肩上,要交正人君子,要娶靠谱媳妇。
最后回过头来说说书本身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我买的是
2014年印刷的第11版,总印数六万册,我估计全中国都没有六万人从头到尾读完过,有一半就不错了。
因为这书写得实在是太晦!涩!了!老外说事本来就罗里吧嗦,又夹杂了无数心理学名词,再加上三联放弃状态的翻译,如果没什么时间的各位,看看我的叨逼叨抓个中心思想就可以了,不要轻易挑战阅读原作,绝对是痛苦不堪的经历。
当然,如果你认为我这段评价是一种情景影响,你需要获得第一手的客观体验,你完全可以立刻去当当下单,毕竟《路西法效应》是一本NB的书,花一个月啃完绝对比用这些时间刷朋友圈来得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