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物生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人物生平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
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
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
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
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
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鲁哀公十六年公
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中。
《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孔子
言行的记载,也较可靠。
在孔子哲学中,最高范畴是天,天是人事的最高决定者。
《论语》中有不少有关的记载。
《子罕》记载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
人其如予何!”据《述而》记载,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时,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
其如予何?”孔子不仅认为他的生死由天决定,而且还认为,他的“德”,他担负的复兴
文化的使命,也是天赋予的。
孔子承认天是主宰,认为有天命存在,认为天命决定着人的
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在相信天命的同时,对周时盛行的通过卜筮探求上
天意向的作法持否定态度,并且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人们应该顺应天
命而积极努力,不应该消极服从天命,放弃自己的努力。
因而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
这些思想与传统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它构成了西周天命观向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变的过
渡环节。
孔子没有明确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对于人死后是否为鬼,他采
取回避态度。
他的这些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
“仁”这个概念在春秋时期已广泛使用,孔子却
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据《论语》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他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仁”表现于现实生活之各种关系的具体准则,就是“礼”。
孔子把礼视为维护旧等
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认为它是区别华、夷的标志。
对于周礼的完美,他赞叹不止。
但孔子
重视周礼着眼于大节,细小之处也有所损益。
他认为维护周礼,须从“正名”入手,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
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
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
他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的剥削
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
他反对“不教而杀”的纯任刑罚的苛政,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了实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这就突破了奴隶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
进步意义。
孔子很重视道德修养,他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必要
时可以牺牲一切,直至自己的生命。
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为此他主张对性格
过于进取的人加以遏制,对性格谦退的人加以促进。
他提出“自讼”等修养方法,主张在
博学多闻的基础上进行反省,学与思结合,言与行一致。
他总结自己的修养过程说:“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
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管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交上束修,都可以做他的学生。
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出身于“0”、“鄙家”。
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
识分子,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干禄”。
他把“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把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排斥在教学之外。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治学先要立人。
他重视温习的作用,主张“学
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
在教学中
注重启发、诱导、有的放矢,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
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言教的同时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是春秋时代渊博的学问家。
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亦开始于孔子。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删《诗》,定《书》,“晚
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他又据鲁史而撰《春秋》。
儒家《六经》都在不同程度上经过了孔子的加工整理。
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
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西汉武帝“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名声大著,被尊为“至圣先师”,自此孔子在中国历史
上的至尊地位被正式确立起来。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有一些人对孔子持批评态度,但其地位并未因此而动摇。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