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教师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包公教师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教师【1】
5月20日,央视网连续发布了两段时长分别为15秒、30秒的《千年包公》宣传片。

这两段宣传片将包公称为中国良吏贤臣的代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不同于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纪录片《千年包公》力图真实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根据安徽省纪委宣传部的消息,《千年包公》共三集。

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其中,“不持一砚归”的故事曾被《检察日报》于4月9日刊载:“相传,包拯离开端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连自己在衙门里用的端砚都上交了。

可当他坐的船开到西江羚羊峡时,突然风浪大作,船不能够行驶。

包拯想,这是不是为官不廉所致?于是,命仆人检查,发现船舱里有百姓送的一块端砚。

包公把端砚抛到江心后,风浪立刻停止了。

这样的故事让导演感慨:“我们发现,真实的包公故事,比起传说毫不逊色,而且更加精彩,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感人。

“3月,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

看了我们的节目,也许大家能更好地理解‘铁包公’这三个字的含义,更能理解总书记的语重心长。

5月23日,在纪录片《千年包公》开播前两天,该片导演在手记中这样介绍。

导演在手记中称:“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包公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是因为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太多。

如,陈州放粮、包公铡侄、狸猫换太子、三口御铡、日审阳、夜审阴,等等。

在街头随便拉住一个人问问,都能说上几个有关包公的传说和故事。

尤其是电视剧《包青天》中的情节,大家都耳熟能详。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个什么人?很少有人知道。

就是在包公的出生地与归葬地合肥,大街小巷随便找个人问问,很多人居然都不知道包公是合肥人。

所以说,他又是一个“陌生人”。

据历史记载,包拯(999—1062年),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包拯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包拯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包拯为官的清明廉洁与执法公正,不仅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更成为千年以来执法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千年包公观后感教师【2】
昨日学校开展了观看千年包公的教育活动,观看完千年包公全集,来来谈谈我的观后感受。

从古至今,清正廉洁是多少为官者郑重承诺的政治信条,更是多少普通百姓的殷殷期盼。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克己奉公,勤政为民。

但也有个别党员教师抵制不住各方面的诱惑,心理防线坍塌,在盲目的攀比中,心态失衡,理想信念动摇,道德操守滑坡,铤而走险,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以满足贪婪的私欲,最终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

成都市政协原副主席周学文,沈阳市公安局于洪分局原局长袁长占的犯罪轨迹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滚滚车轮驶入现代化新时代,更需要广大党员教师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任何一个掌握权力的人都应该明白,党和人民给我们的物质待遇已经不低了。

贪腐无异于飞蛾扑火。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

数不清的贪官污吏东窗事发后,面对党纪国法,流下悔恨的泪水;暂时还没有暴露的,也难免为自己的贪腐行为惶惶不可终日。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贪腐之风长不了,清正廉洁最是好,它提升着我们的灵魂,愉悦着我们的身心。

时下,作为党员教师应该率先垂范,正本清源,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在廉洁文化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努力。

清正廉洁,自古就是万民企盼、爱戴的为官典范。

有史以来,清正廉洁、高风亮节者名垂史册,受世人敬重,后人颂扬。

同样,历史上也有很多贪官污吏,不仅断送了锦绣前程,更搅得国脉不昌,民怨不绝。

所以古代很早就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的至理名言。

在中国文明悠久的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深刻的认识到了治吏对推动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历朝历代,为官清廉都是许多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目标。

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晏婴就提出“廉者,政之本也。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又提出“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的论断。

宋代名相包拯包青天也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其实,这些话都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居官者要廉而不贪,洁己爱民,作老百姓的道德表率,才能正本清源,使国家日臻强大,使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理虽浅显,但古往今来,在此触礁者却是时而有之。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之人,才会被老百姓长记于心,经久传颂。

作为党教师部首要的一条就是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这既是一种政治觉悟,更是一种政治责任。

说它是政治觉悟,是因为这是一个党性原则问题,我们要无条件地听党指挥。

说它是政治责任,是因为作为党员干部,有责任有义务带头执行好、维护好,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危害大局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党员教师就要严格自律。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一个人违反纪律不是突发形成的,总有一个日积月累、逐步蜕变的过程。

有人爱贪小便宜,唯利是图,慢慢陷入私欲膨胀的泥潭不能自拔,贪赃枉法,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有人爱吃吃喝喝,“酒杯一端、纪律放宽”,
丧失了党员干部的原则立场,对纪律的限制、约束、惩戒无所畏惧,一步步走入人生的死胡同;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当成合法合理的.来看待、当成新生事物来接受,难免会步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

在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亲民、富民、安民”的从政理念,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珍爱手中的权力,
珍惜人民的信任,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勇干探索,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放下“官”架子,去掉身上的“官”气与群众平等相待,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要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不做表面__,不虚报浮夸,把为人民群众办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既要勤政为民,无私奉献,又要淡泊名利,廉洁奉公,还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不断开拓进取。

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

而真正的共产党人更应多一些奉献精神,正如鲁讯先生所赞颂的“孺子牛”精神,吃的是草,而奉献给人民的却是奶汁。

古人尚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何况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党人呢!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要清清白白做官,兢兢业业干事,永葆共产党员的青春本色,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