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急性化脓性骨髓炎.doc

合集下载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精选ppt
3
X线表现
1.早期-无阳性表现 软组织肿胀 轻微骨膜反应
2.骨小梁结构模糊 干骺端松质骨内斑片状低密度骨质破坏
3.破坏区周围骨质增生硬化 4.骨膜反应—花边状、洋葱皮样
精选ppt
4
精选ppt
5
精选ppt
6
CT、MRI表现
❖ 早期:软组织肿胀
皮下脂肪层及肌间隙模糊
❖ 进展期:干骺端松质骨内
筛孔状、斑片状骨质破坏
骨髓腔内密度增高(充满脓液)
骨膜反应
死骨形成
精选ppt
7
MSC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骨窗精选ppt
软组织窗 8
MRI表现
1.早期:骨髓充血、水肿、渗出、坏死
---长T1、长T2信号
周围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
---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
2.进展期:骨髓内炎症
---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
骨皮质破坏
---虫蚀状长T1、长T2信号
骨膜反应
---环状T1、T2高信号
精选ppt
9
MRI T1WI
T精选2pWpt I
增强
10
精选ppt
11
精选ppt
12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精选ppt
1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 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炎症 ❖ 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 好发部位---长骨(胫骨、股骨)干骺端 ❖ 感染途径---血行传播、创口感染、直接蔓延
精选ppt
2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 影像学检查 X线摄片 CT扫描 MRI扫描—首选 对骨髓及软组织炎症反应灵敏

化脓性骨髓炎.1doc

化脓性骨髓炎.1doc

化脓性骨髓炎概述化脓性骨髓炎是指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及骨髓炎症,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将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力,甚至危机生命。

化脓性骨髓炎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两种。

急性期常有骨质破坏,病程发展为慢性时,则出现骨质硬化。

骨髓炎感染途径分为三类:第一类血源性感染,是指细菌从身体其他感染病灶经血性到达骨组织,在身体抵抗力差或细菌具有高度感染力的情况下发生骨髓炎;不少病人无明显感染灶,发生脓毒败血症。

第二类创伤后感染,是指由开放伤或骨骼手术后引起的骨髓炎;第三类蔓延性感染,是由周围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直接蔓延而来。

一、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见于3-15岁的儿童和少年,即骨生长最活跃的时期,男多于女。

胫骨和股骨发病率最高(约占60%),其次为肱骨、桡骨及髂骨。

(一)病因: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源于败血症,多发生于儿童长骨的干骺端。

致病菌常为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可见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杆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脓菌,大部分对青、链霉素有抗药性。

常见的原发病灶有脓疱、齿龈脓肿及上呼吸道感染。

(二)病理:骨髓炎的发生,细菌毒力大小是外在因素,全身状况或局部骨骼抵抗力是内在因素。

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慢,细菌易于繁殖。

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聚集成团,在细小动脉内形成栓塞,使血管末端阻塞,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

临床上,扭伤和挫伤等所致局部组织损伤,常为骨髓炎发生的间接原因。

感染开始后48h细菌毒素即可损害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循环,在干骺端生成脓液,经过哈佛氏系统和伏克曼管进入骨膜下,使骨膜剥离,导致骨质破坏、坏死和由此诱发的修复反应同时并存。

早期以破坏和坏死为主,皮质骨内层接受干骺端的血液供应,血供受损后,骨质坏死,肉芽组织将其与存活的骨分开,形成死骨片,骨膜反应生成新骨称为包壳,包裹感染骨和坏死骨,以后包壳出现缺损形成骨瘘和窦道,引流脓液。

化脓性骨髓炎(Turulent osteomyelitis)

化脓性骨髓炎(Turulent osteomyelitis)

6:CT:与X线相比,CT更易发 现骨内小的破坏灶和骨周围软组织 肿胀,但分辨率较差。软组织脓肿 在CT上有典型表现,中心为低密 度的脓腔,周围环状软组织密度影 为脓肿壁,由炎性肉芽组织及纤维 组织构成。CT增强检查脓肿壁因 充血而有环状强化。
圆形骨质破坏区内 溶骨性骨质破
可见小点状死骨
坏及点状死骨
此种表现易见
于股骨粗隆间及股 骨颈,使股骨膨胀 变形,称为“牧羊 人手杖样”改变。 在股骨颈及粗隆间 发生多发囊状膨胀 性改变在青年人应 考虑本病。
2、磨玻璃样改变: 多见于长骨和肋骨,表现 为囊状 膨胀性改变中的密度
均匀性增高如磨玻璃状,这 是由纤维组织直接化生为不 成熟的骨小梁的表现。 Geschickter’s认为是本病的特 征。
骨 皮 质 及 骨





MR X

一 体
骨 膜








冠状面T1、T2:显示中心性 脓腔 和骨膜反应;
横断面脂肪抑制像显示骨皮 质增厚,同时有中心性脓腔 和胫骨周围水肿
X:骨膨大、骨皮 质增厚密度增高
同位素扫描确定 了病变范围
冠状面T1:低信号为感染灶、骨 皮质破坏、可见多层骨膜反应
A:肌肉间隙模糊或消失。
B :皮下组织和肌肉间的分界线模糊 不清。
C: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条纹状 和网状阴影,靠近肌肉部分呈纵行 排列,靠近外侧呈网状。
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消失
2:骨质破坏:发病10天后,长骨 干骺端由于血液循环增加,可出现 局限性骨质疏松。约半月后,骨小 梁模糊不清或消失,而形成多个小 斑点状边缘不清的骨质破坏区(筛 孔状骨质破坏),侵及骨皮质可引 起骨皮质呈不规则和不连续性的密 度减低(虫蚀状骨质破坏),以后 逐渐融合成较大的骨质破坏区。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 CT 诊断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 CT 诊断

的 同时 ,骨 膜受 刺 激 而增 生 ,形 成葱 皮状 、花边 状 或放 射 状 等 密 度不 均 、边 缘不 整 的致 密 新 生骨 。急 性期 骨 髓 炎 以
骨质 破 坏 为 主 ,骨 膜 增生 较 少 ; 随着 病 变 的发 展 ,骨 膜增 生越 来 越 显著 。浓 密 的新 生 骨 围绕 骨干 大 部或 全 部 ,即形
成包 壳 ; 包 壳 被 穿破 ,可 出 现边 缘 不整 的瘘孔 ,并 可 有死 骨 排 出 。轴 位 C T虽 然 有 较 高 的密 度 分 辨 力 ,但 连 续 的长 条 片状 的骨膜 反 应被 显 示 为不 连续 的横 断切 面 图像 ,由于 横 断面 的 图像 甚小 ,其 骨膜反 应显 示则 更 薄 、更 小 ,因此 , 密 度 较淡 的 骨膜 增 生易 被 忽视 ,而 密度 高 的 骨膜 反 应易 被 误为 骨皮质 的增厚 而漏诊 。 4 . 5 骨 质增 生硬 化 为机 体代 偿 性反 应 ,表 现为 骨皮 质 增厚 ,骨髓 腔密度 增高 ,骨小梁增 粗 、增 多。 由于体位 的关 系 ,长骨 的长轴经 常既不 与冠状 面平 行也 不 与 矢状 面平行 ,从 而使 每一 张 MP R图像 只能显示 长 骨 的 部分 而不 能全程 显示 l 2 1 。多 向调整 的 MP R ( 指 在冠状 位及 矢状 位 、轴 位 多个 参考 平 面 调整 重 组基 线 的旋 转方 向 ,所
0 引言
化脓 性 骨髓 炎是 指骨 的全 部组 织பைடு நூலகம்( 骨 、骨 髓 、骨膜 ) 发 生 的化 脓 性感 染 。急 性化 脓 性 骨髓 炎病 变 常 同时 累及 致 密 骨松 质骨 哈佛 氏管 和骨膜 ,是一种具 有破 坏性 的全 骨炎 】 。
邻 近 皮下 脂 肪 层 内密 度增 高并 可 出现 网状结 构 影 。脓肿 的 边 界 较 清楚 ,病 灶 中 心为 低 密度 的脓 腔 ,周 围为高 密 度环 状 影 为脓 肿 壁 。增 强 扫描 脓肿 壁 呈 明显 环状 强 化 。病灶 内 有时可 见含气 影。 4 . 2 骨质破 坏 最 早见 于 长骨 干骺 端 的松 质骨 ,表 现 为 局 限 的骨 密度 减 低 区 ,边 缘 不规 则 。骨 皮质 的破坏 表 现 为 骨皮 质 中断 ,常与髓腔 内破 坏灶相 邻 。骨髓腔 破坏 C T表 现 因发病 部 位 不 同而 异 。在骨 干 ,水 肿 、脓液 和 肉芽组 织 其 C T值 高于正 常的黄 骨髓 ; 而 在干骺端 则低 于松质骨 。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是一种常见病,病因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它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骨髓炎只是一个沿用的名称。

本病的感染途径有三:①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称血源性骨髓炎;②开放性骨折发生了感染,或骨折手术后出现了感染,称为创伤后骨髓炎;③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引起指骨骨髓炎,慢性小腿溃疡引起胫骨骨髓炎,称为外来性骨髓炎。

各种类型骨髓炎的发病机制全然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别。

本章只叙述第一类与第二类骨髓炎。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因: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乙型链球菌占第二位,嗜血属流感杆菌也可致病.其他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亦可是肺炎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

本病的致病菌系经过血源性播散,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一般位于皮肤或粘膜处,如疖、痈、扁桃体炎和中耳炎。

原发病灶处理不当或机体抵抗力下降,都可由于细菌进人血循环发生菌血症或诱发脓毒症。

菌栓进入骨营养动脉后往往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内。

原因是该处血流缓慢,容易使细菌停滞;儿童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而成为血管襻,该处血流丰富而流动缓慢,使细菌更易沉积,因此儿童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

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史。

儿童常会发生磕碰,因此创伤的真实意义不详,可能局部外伤后因组织创伤、出血、易于发病。

外伤可能是本病诱因。

本病发病与生活条件及卫生状况有关,往年,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近年来在沿海大城市,血源性骨髓炎已很罕见,但在边远地区,本病仍是常发病。

病理:本病的病理变化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

大量的菌栓停滞在长骨的干骺端,阻塞了小血管,迅速发生骨坏死,并有充血、渗出与白细胞浸润。

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破坏了细菌、坏死的骨组织与邻近的骨髓组织。

渗出物和破坏的碎屑成为小型脓肿并逐渐增大,使容量不能扩张的坚硬骨腔内的压力更高。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
张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骨科
+ 定义: ►化脓菌引起的骨膜、髓腔和骨的化脓
性炎症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 血源性骨髓炎 ► 直接蔓延 + 外来骨髓炎 ► 外伤性感染 + 创伤后骨髓炎
+ 病因
►溶血性金葡菌,占70%以上
►链球菌
金葡菌
►白色葡萄球菌
►其他(大肠、产气、肺炎、伤寒)
+ 方法:清除病灶,应彻底,消灭死腔
+
死腔不大,碟形手术
+
死腔较大,肌瓣填塞
+
儿童, 闭式灌洗
+
庆大霉素珠链填塞
+ 伤口闭合:一期缝合,负压引流
+
2-3天拔管
+
Orr 疗法
+ 概念:低毒力细菌+身体抵抗力+脓肿局限干骺端
+ 好发年龄:儿童、青少年
+ 好发部位:长骨干骺端
+ 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
+ 病因诊断: + 血培养、局部分层穿刺
+ 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 + 风湿病和化脓性关节炎 + 骨肉瘤和尤文肉瘤
+ Nade提出了骨髓炎治疗的5项原则,至今仍然适 用
在脓肿形成前,应用适当的抗生素是有效的 抗生素不能消灭无血运组织和脓液中的病菌,它们必须通过手
术去除 如果手术清创彻底,抗生素将防止脓肿的再形成,因此,一期
急性骨髓炎的病理演变过程? 急性骨髓炎的诊断要点? 急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 慢性骨髓炎的主要病理特点? 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化脓性关节炎的分期? 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 化脓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二)西医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原则:早期、有效、足剂量的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后的4种结果 ①X线片改变前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 ② X线片改变后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 ③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症状加剧。 ④全身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
•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①已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脓肿穿破骨膜造成软 组织肿痛者。
第四章 骨痈疽
第一节 概述
• 定义:由化脓性细菌、寄生虫、病虫侵 入骨、关节,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性疾 病。
• 感染途径:血行播散(血源性骨髓炎) 开放创伤(创伤性骨髓炎) 直接蔓延(外来性骨髓炎)
一、病因病机
• 热毒流注 • 外感六淫 • 筋骨损伤 • 七情内伤 • 饮食不当 • 房事劳伤
二、临床表现
(1)发热(骨髓炎),局
部皮温高。 (2)年龄青少年 10—30岁 (3)部位相同;症状轻 (4)疼痛;夜间痛 (5)白细胞计数略高,血清
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 酶常增高 (6)肿块生长快,表面静脉 怒张 (7)X线柯德三角。
八,内外并治。
(二)、中医治疗
• 初期:清热解毒,行瘀通络
• 骨膜反应 • 虫蚀样骨质破坏
骨膜反应 斑点状骨质吸收
七、 鉴 别 诊 断
1、软 组 织 感 染:
(1)全身症状轻 (2)局部红肿热痛表浅
(3) 不局限于干骺端
2、化脓性关节炎
(1)部位在关节,红肿热痛; (2)关节穿刺、炎性液体; (3)关节活动受限; (4)X线,早期间隙增宽,
发展期关节间隙变窄。
②初期经4-6日非手术治疗后,全身和局部症 状无好转甚至恶化者。
③浓汁已在骨髓内广泛扩散并有死骨形成者 手术目的:①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状;
②防止急性转变成慢性骨髓炎。 手术方式:①钻孔;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8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89例

局 部分层穿刺抽液 , 中直接涂 片镜 检发 现脓 球或 致病 菌 其 者2例, 1 穿刺 液培 养发 现 致病 菌者 6 1例 , 7例 无 细 菌 生 长; 血培 养 4 6例 , 中 阳性 3 其 8例 , 性 8例 。x线 片 示 阴 早 期骨 质多无 明显 变化 , 见周 围软 组织 肿 胀 , 间隙 模 仅 肌 糊甚 至消 失 ; 2周 以后 可见 骨质 疏松 , 小 的溶 骨性 破 坏 较 病 灶 ( 虫蚀样 ) 骨 膜炎 症反应 ; 似 , 约在 发病 4周 后 可 出现
2 治 疗查持续 2 周正常 ; 片示骨质修 复正常 , x线 无骨
膜炎症反应 , 无新骨破坏) 6 ; 7 例 无效 ( 为慢性化 脓性骨髓 转 炎, 全身症状虽 明显好转 , 但骨 质破坏 , 成死 骨及窦道 ) 3 形 1 例[ 。治愈率 为 8. %。疗程 最短者 1 , 54 4天 最长者 8 天 , 1
熟地 、 当归等。

() 3 溃后期 : 全身症状较 酿脓期轻 , 局部 溃破 流脓 , 脓质 稠 黄, 或稀 薄有血性 , 围红肿 或不红肿 , 黄或 自, 周 苔 脉洪数 或较 弱。治宜托里排脓 。方用托 里消毒 饮加减 : 当归、 山 穿 甲、 金银花 各 1 g生 黄芪 2 g 川芎 1g 皂角刺 、 5, 0, 2, 白芷各 9 , g
中图分类号 : 6 12 R 8 .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0 7 4 20 )4 0 3 2 1 0 —0 0 (0 70 一O 3 —0
急性化脓性 骨髓 炎好发 于儿 童与青少 年 , 若治疗 不 当, 约有 5  ̄6 %转为慢性而致残致 畸L , 8 6 1 甚者 危及患 者生命 。 ] 19 9 6年 9 月~ 19 年 l , 9 9 2月 笔者采用 中西 医结合 方法治疗 本病 8 9例, 疗效确切 ,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 9例均为住 院病人 , 中男 6 其 3例 , 2 女 6例 ; 年龄 最小 者 3 5岁 , . 最大者 5 2岁 , 均 1 . 岁 ; 程最短者 3天 , 平 45 病 最 长者 2 6天 , 平均 1 . 0 6天。患者 发病前 有感 染 疾性 病 史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 摘
要 1 目的 :探讨忽 陛化脓性骨髓 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 法。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8年 3月 ̄2 1 0 0年 l 1月经我科诊治
的 2 例急性化脓性骨髓 炎患者 ,女 1 例,男 9 ,年龄 2 4 5 例 岁~ 1 4岁,平 均 7 岁,均有致 病诱 因,均有 不同程度 的疼痛 、皮肤 . 6 改变和 功能受限 , 中股骨 下段 1 例,胫 骨上段 8 ,均为单侧一处发病 ,均未 累计相 邻关节腔 , C和 E R均升 高, 其 7 例 WB S x线 均
C C 中医临床 研究 2 1 年 第 3 第 1 JM 01 卷 8期
.9 .. 8.Βιβλιοθήκη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急 性 化 / 1 骨 髓 炎 1 生  ̄'
T e t g a u ep r ln se my l i ei t g a i em e i i e r ai c t u u e t t o e i si t e r t d cn n o t n h n v
n S we e e e a e , r y b n r o u d a n r l i s M u g se a l p ro n e o s my l i. o a r t c to a d E R r lv t d X-a o e we e n t o n b o m ai e , RIs g e t d e r e f r a c fo to e i s L c l taiia i n f t y m e t s f p n t r 0 c s so o i v , O c s so o i v a tra u t r , u c u e2 a e fp st e 2 a e fp st eb c ei l l e wh c l a p y n ih a g d c mp e so u g r n o t u u i i c u ih a l p l i g Kac u n e o r si n s r e y a d c n i o s n d an g , t h a m e o a r i a e a es me t , r l t i TCM D, o t p r t ea t i t s2 t e s Re u t : a n a d mo e n io d ro l p t n swe e HJ p so e a i i o i 4 we k . s l P i v me t s r e fal a i t r v n b c o s n d e d s p e e d c e , o l we p f r6 mo t s n e u r n e Co c u i n We s o l c o d n op t o e , y t msa d s c n a y ia p a d a u d f l r n r o d u o n h , o r c re c . n l so : h u d a c r i g t a h g n s mp o e o d r n

113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

113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

2 3 1 营 养 支 持 化 脓性 骨 髓 炎 , 耗 热 量 比较 大 , 易 造 成 . . 消 容 体 质 弱 , 血 。若 缺 乏 蛋 白质 , 影 响 组 织 修 复 . 低 机 体 对 感 贫 将 降 染 的 抵 抗 力 。 手术 前 应 加 强 营养 , 以增 强 病 人 抵 抗 力 , 励 病 人 鼓 多 吃 高 蛋 白 、 热 量 、 消化 的饮 食 , 高 易 如糖 、 蛋 、 奶 等 , 鸡 牛 同时 补 充 大 量 维 生 素 D、 生 素 C 维 生 素 B等 , 般 给 流 质 或 半 流 质 维 、 一
温 度 、 度 , 要 时 给予 适 当 的镇 静 药 物 。 湿 必
233 心理护理 .. 大 多 数病 人 对 手 术 会产 生焦 虑 、 张 、 紧 消极 、
l9 9 3年 4月一 2 0 0 8年 4月 我 院 收 治 急 性 化 脓 性 骨 髓 炎 病 人 l 3例 , 8 例 , 2 1 男 7 女 6例 ; 龄 1 年 1岁 ~ 6 9岁 ; 肢 骨 髓 炎 病 四
病 变 n 侵 及 骨 组 织 各 部 分 , 主 要 为 骨 髓 腔感 染 ; 病 菌 大 多 数 r 但 致 是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次 是 溶 血 性 链 球 菌 , 他 如 大 肠 杆 菌 、 其 其 肺
炎 双 球 菌 等 也 可 引 起 ; 菌 侵 入 途 径 大 多 为 血 源性 , 也 可 从 外 细 但
界 直 接 侵 入 。 化脓 性 骨 髓 炎 可分 为 急 性 和 慢 性 , 性 化 脓 性 骨 慢
髓 炎 大 多 是 因 急性 化 脓性 骨髓 炎 没有 得 到 及 时 、 正确 、 底 治 疗 彻
饮 食 , 时 给 病 人 饮 水 或 果 汁 , 要 时 适 当补 液 , 能 进 食 或 进 随 必 不 食 少 者 , 采 用 鼻 饲 或 静 脉 途 径 补 充 营养 ; 时 多 次 输 血 , 正 可 同 纠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护理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护理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护理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指骨组织受到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急性炎症。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儿童多见,且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发病最多。

患肢功能障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伤口冲洗护理:
钻孔或开窗引流术后需大量抗生素液持续冲洗,一般在术后24小时之内快速(似流水样)灌洗,然后每2小时快速冲洗1次,再维持冲洗直至引流液清亮为止,要特别注意保持冲洗装置通畅。

一、冲洗液不间断;
二、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
三、翻身时妥善固定、保护好引流装置,防脱出;
四、不能自行打开冲洗装置接头,以免引起伤口感染加重;
五、当伤口敷料渗湿时说明引流不畅,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处理。

饮食:
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粗纤维、维生素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多饮水,以保证营养供给,并保持大便通畅。

出院指导:
一、坚持使用抗生素至体温正常后2周,以巩固疗效,防止转为慢性。

二、伤口愈合后又出现红、肿、热、痛、流脓等,则提示转为慢性,需及时诊治。

三、避免患肢负重至骨愈合,防止跌倒后致病理性骨折。

四、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骨科诊疗常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骨科诊疗常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骨科诊疗常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史采集】1. 二十四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 病史的采集应包括:(1)全身表现:本病以儿童多见,通常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驰张热常达到39°至40°,脉快、乏力、纳差,可有寒战,严重者呈败血症表现。

追溯病史,有的曾有感染灶。

(2)局部症状:胫骨和股骨是本病最常发生的部位,肱骨、桡骨次之。

早期患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至四天后骨膜下脓肿形成,皮温明显升高,肿胀明显,皮肤潮红、水肿,邻近关节可出现反应性积液,随着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疼痛减轻而压痛加重,可有波动。

若脓肿穿破皮肤,肿痛减轻而伤口难愈。

脓液进入骨干骨髓腔后,整个肢体剧痛肿胀,骨质因炎症而变疏松,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3)有无并发症、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体格检查】胫骨和股骨是本病最常发生的部位,肱骨、桡骨次之。

早期患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至四天后骨膜下脓肿形成,皮温明显升高,肿胀明显,皮肤潮红、水肿,邻近关节可出现反应性积液,随着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疼痛减轻而压痛加重,可有波动。

若脓肿穿破皮肤,肿痛减轻而伤口难愈。

脓液进入骨干骨髓腔后,整个肢体剧痛肿胀,骨质因炎症而变疏松,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辅助检查】1. 化验: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等值增高,常有贫血,血沉增快,脓液培养及血培养均为阳性。

2. X线平片:早期骨质无明显改变、起病两周后可见骨质小斑片状改变,随后出现骨膜反应及层状新骨形成,骨坏死的密度高于正常骨影。

3. 骨显像诊断: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常用作骨显像剂,•其扫描阳性可作为早期骨髓炎的重要诊断依据。

4. 骨穿刺:骨穿刺抽得脓液、混浊液、血性液体而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即可确诊。

【诊断标准】1. 临床上如患儿出现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较严重,而又伴有肢体疼痛,肿胀及深压痛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化验、骨穿刺及骨显像诊断,一般可明确诊断。

近年CT与放射性核素检查相结合,对早期诊断极有价值。

骨髓炎图解

骨髓炎图解

图9-1-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右前臂软组织弥漫性肿胀表现为:患肢软组织体积增大,软组织密度增高,肌肉与脂肪间隙模糊,脂肪层内可见条网影。

图9-1-2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及病变发展过程)A.1995年11月22日,X线平片,右上臂弥漫性软组织肿胀,近端干骺端较小范围虫蚀状破坏,内侧线状骨膜增生。

B、C.1995年12月18日`,MRI,右肱骨中段小斑片状长T1、略长T2信号,周围软组织弥漫肿胀呈长T1、长T2信号(B为T1WI,C为T2WI)。

D.1995年12月18日X线平片,右肱骨上段广泛虫蚀状骨破坏,部分骨皮质破坏,周边可见线状及层状骨膜增生,软组织肿胀较前稍有消退,解剖颈病理骨折。

E.1996年2月26日X线平片,病变向慢性发展,可见较广泛骨质增生及骨膜增生,有死腔及死骨,解剖颈病理骨折,软组织肿胀已消退。

图9-1-3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及发展变化)A.1975年3月15日X线平片,右股骨近端干骺端虫蚀状骨破坏,软组织明显肿胀。

B.1975年4月7日X线平片,右股骨近端干骺端广泛斑片状骨破坏,破坏区周边见部分骨增生硬化,可见骨膜增生及断裂的骨膜,软组织仍明显肿胀。

图9-1-4急性化脓性骨髓炎A.X线平片,右股骨下端干骺端斑片状骨破坏,其内见大小不等的死骨,周边见层状骨膜增生及骨膜三角形成,病变已发展至骨干中上段,周围软组织肿胀。

.MRI,右股骨中下段至骨骺板,广泛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其内混杂斑点状低信号的骨质增生硬化灶,周围软组织弥漫肿胀。

(T1、T2)图9-1-5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骨骺炎股骨中下段及干骺端虫蚀样骨破坏,广泛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胀,股骨远端骨骺受累。

图9-1-6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化脓性关节炎右股骨远端干骺端、骨骺及骨性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稍变窄(侧位片),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图9-1-7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A.X线平片,股骨中下段及干骺端广泛虫蚀状骨破坏,可见线状、层状骨膜增生及被脓肿穿破形成骨膜三角。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为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

感染途径:
1、血源性
2、创伤性
3、蔓延性(外来性)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一、病因
致病菌:最常见为溶血性金葡菌,第二为乙型链球菌
菌血症或脓毒症,菌栓进骨营养动脉后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内。

发病前往往有外伤史,可能为诱因。

二、病理
骨质破坏、坏死和由此而诱发的修复反应(骨质增生)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坏死为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

三、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毒血症症状;昏迷、感染性休克
局部表现:早期只有患区剧痛,渐出现水肿,骨膜下脓肿穿破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后疼痛可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压痛更明显,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四、临床检查
1、血常规
2、血培养可获致病菌
3、局部分层穿刺:有重要价值
4、X线检查:时间>2W
5、CT
6、核素骨显像:99m Tc-MDP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疾病诊断:
(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2)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3)该区有一明显压痛区
(4)血象升高
2、病因诊断:
血培养、局部分层穿刺
3、鉴别诊断:
(1)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
(2)风湿病和化脓性关节炎(3)骨肉瘤和尤文肉瘤
六、治疗
1、抗生素治疗:发病5天内使用往往可控制
2、手术治疗:钻孔引流、开窗减压
3、全身辅助治疗
4、局部辅助治疗:皮牵引、石膏托。

(完整word版)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完整word版)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第七章骨关节化脓性感染第一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acute pyogenic osteomyelitis)是各种化脓菌引起的骨髓腔、骨及骨膜的急性炎症。

该症好发于儿童、男孩多于女孩,其比例约为4:1,虽然全身所有骨骼均可发生,但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最为常见。

引起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为化脓菌性细菌感染。

任何细菌都可以引起骨髓炎,而最常见的细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球菌,其次是链球菌及白色葡球菌。

骨髓炎的致病细菌可存在于正常人体之内,但并不发炎,仅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引起发炎,这一方面取决于细菌的数量、毒力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否完善,当各种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体质衰弱、营养不良的情况下,细菌便会乘虚而入,导致发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特征为:(1)起病急骤,全身不适,高热寒战,汗出而热不退,食欲不振,尿赤便秘,甚则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患肢局部疼痛,皮红掀热,呈环形肿胀,活动受限。

(3)局部压痛明显,附近肌肉痉挛,关节屈曲,开放骨折则伤口化脓。

(4)早期无骨质改变,发病2周后才出现轻度骨膜反应,3周后出现骨膜增厚,以后出现骨破坏、死骨和新生骨。

祖国医学没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名,主要归属于“急性附骨疽”范畴。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何独特之处?并发症怎样处理才能疗效显著?最新治疗进展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详细阐述。

【临床基础】(一)高度感染力的细菌侵入人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占80~90%),其次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

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则少见。

一般进入骨骼途径有三:(一)血源性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

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疖、痈等。

患者大多身体衰弱,营养较差,过度疲劳或急性病后发生。

外伤常为一诱因,病人有时有轻度外伤史,外伤有时决定发病部位,如局部轻度挫伤后可发生股骨或胫骨骨髓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骨关节化脓性感染第一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acute pyogenic osteomyelitis)是各种化脓菌引起的骨髓腔、骨及骨膜的急性炎症。

该症好发于儿童、男孩多于女孩,其比例约为4:1,虽然全身所有骨骼均可发生,但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最为常见。

引起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为化脓菌性细菌感染。

任何细菌都可以引起骨髓炎,而最常见的细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球菌,其次是链球菌及白色葡球菌。

骨髓炎的致病细菌可存在于正常人体之内,但并不发炎,仅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引起发炎,这一方面取决于细菌的数量、毒力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否完善,当各种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体质衰弱、营养不良的情况下,细菌便会乘虚而入,导致发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特征为:(1)起病急骤,全身不适,高热寒战,汗出而热不退,食欲不振,尿赤便秘,甚则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患肢局部疼痛,皮红掀热,呈环形肿胀,活动受限。

(3)局部压痛明显,附近肌肉痉挛,关节屈曲,开放骨折则伤口化脓。

(4)早期无骨质改变,发病2周后才出现轻度骨膜反应,3周后出现骨膜增厚,以后出现骨破坏、死骨和新生骨。

祖国医学没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名,主要归属于“急性附骨疽”范畴。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何独特之处?并发症怎样处理才能疗效显著?最新治疗进展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详细阐述。

【临床基础】(一)高度感染力的细菌侵入人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占80~90%),其次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

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则少见。

一般进入骨骼途径有三:(一)血源性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

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疖、痈等。

患者大多身体衰弱,营养较差,过度疲劳或急性病后发生。

外伤常为一诱因,病人有时有轻度外伤史,外伤有时决定发病部位,如局部轻度挫伤后可发生股骨或胫骨骨髓炎。

(二)外伤性系直接感染,由火器伤或其它外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未经及时彻底清创而发生感染,即为外伤性骨髓炎。

骨与关节手主时,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引起化脓性感染。

(三)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引起,如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二)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是内在因素。

以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为例说明其发生过程。

在正常人的血液里有时有少数细菌侵入,但由于机体抵抗力而被消灭,如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并有感染病灶时,细菌可从病灶进入血液,机体未能将其全部消灭,细菌随循环可侵入骨骼。

是否发生感染,要看当时机体对感染的敏感性,局部的抵抗力等条件决定。

从解剖学上看,在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的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较慢,利于细菌繁殖。

细菌积聚愈多,毒力愈大,则消灭愈难,发生骨髓炎的机会也就增加。

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积聚成团,在细小动脉内可形成栓塞,使该血管的末端阻塞,使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

临床上骨髓炎的发生常和外伤(扭伤、挫伤等)有关,局部损伤常为诱因,有利于细菌生长。

(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

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

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

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整个骨干坏死。

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症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壳,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壳上可有许多孔洞,通向伤口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四)、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热毒炽盛流注筋骨由于疗毒疮疖,扁桃腺炎.麻疹。

伤寒等病后热毒未尽,深蕴入内流注于骨,繁衍聚毒为病。

2、外伤感染因开放性损伤或跌打损伤,借伤成毒,侵延注骨为病。

或因肢体软组织感染湿热内感,深蕴入里,留于筋骨经络阻隔,气凝血滞,腐筋蚀骨蕴郁成脓。

3、正气亏损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附骨疽》臼;“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

但人之气血生平壮实,虽遇寒冷则邪不入骨”。

因正气虚弱,正不胜邪,毒邪深窜入骨,这是本病的内在因素。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诊断标准①有感染史,或有外伤史;②起病急骤,始有寒战高热,患部疼痛彻骨,不能活动,动则剧痛,局部肿胀;③骨膜穿刺可抽出脓液;④脓肿穿破骨膜后疼痛缓解,溃后脓水淋漓,不能愈合,可形成窦道;⑤化验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培养可阳性;⑥X线摄片,一般2~3周后能显示骨影模糊区、骨膜反应、骨皮质有虫蛀样破坏。

2、X线检查X线照片检查是临床上检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重要检查方法。

最初的7~10天内,用软组织摄影,常可见到邻近的肌肉肿胀,其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

发病两周左右时,即可见到骨质的早期X线表现:干骺端松质骨开始显示骨质稀疏、密度减低,骨小梁模糊不清,甚至消失而形成边缘模糊的斑点状透亮区。

由于骨膜下脓肿的刺激引起修复作用,在皮质周围产生明显的骨膜新骨,呈一层较淡而不规则的致密影,与骨干平行,有时骨膜新骨呈花边状,由于骨膜掀起以及血栓性动脉炎,使骨质血液供应受阻,产生骨皮质坏死,沿长轴形成大片长条状死骨。

因肉芽组织和脓液将其与骨干分离而在其周围呈现一透亮带,加之周围的骨质稀疏,使死骨显得相对浓白。

这种较大的长条状死骨片是化脓性骨髓炎的特征。

在急性期,以骨破坏为主,但增生修复作用已开始。

除骨膜增生骨化外,在髓腔内的破坏透亮区周围可见骨质增生硬化,两者关系密切,此种改变见于整个病变区。

2.同位素骨扫描: 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发病数小时内即有患骨的代谢异常,出现放射性同位素浓聚,这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早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而X线片骨改变阴性时,对确定诊断很有帮助。

3.CT表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的髓内和周围软组织的充血水肿,CT表现为骨髓密度的减低,肌肉密度下降,肌间脂肪变薄和移位。

对及早发现软组织和骨膜下脓肿作用较大,表现为边界较清楚的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强化,而脓腔不强化,使脓肿范围更清楚。

此外,对显示死骨CT比平片优越。

4.MR表现:早期骨髓的炎性渗出与水肿,MRI尤其敏感,表现为T1加权骨髓正常的高信号被低信号取代,T2加权病变的骨髓信号比正常更高。

周围软组织水肿在T2加权呈高信号,皮下脂肪水肿在T1加权表现为高信号的脂肪层内出现不规则的低信号影。

MRI能够全方位显示早期的骨膜下和软组织脓肿的范围,脓肿在T1加权为低信号,在T2加权呈均匀高信号影,增强见脓肿壁明显强化。

正常皮质骨在T1加权和T2加权均呈低信号,骨破坏表现为低信号的骨皮质变薄不规则或消失,被高信号取代。

MRI对死骨的发现不如平片和CT敏感。

4、实验室检查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30-40)×109/L,中性白细胞增加,一般有均伴血红蛋白降低。

血沉增快,可用于病情的观测。

局部脓液培养有化脓性细菌。

5.附骨疽的辨证分析本病是由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化热搏结于骨节,或由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湿热内盛,其毒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来直接伤害,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瘀热搏结,凝滞筋骨而成。

本病有好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漏道,损伤筋骨的特点。

本病始则全身不适,继而寒热交作,甚而壮热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肌骨胀痛,疼痛彻骨,拒按,是为实热之证。

成脓期湿热郁滞于骨,热盛肉腐骨败,则焮肿日著,寒热交作,或日晡更甚,但患肢疼痛可略缓解。

溃后诸症渐伏,精神渐佳,唯疮口脓水淋漓,迟迟不敛,或有腐骨从疮口排出,可形成漏道。

若经久不愈,久耗气血,则见气血两虚之象。

二、鉴别诊断1.蜂窝组织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是所有发炎最初的症状,会引发蜂窝组织炎就不止于此,会开始出现局部灼热感及压痛现象,局部会有水肿、红斑的情形。

同时也会有发烧、畏寒、全身倦怠、头痛或关节痛等,血液检查时,血中白血球会明显的上升。

若不即时治疗,等到出现淋巴腺肿时,表示细菌已经侵入血液中,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败血症而死亡。

当细菌造成严重时的发炎可能已找不到伤口,或是细菌转移至其他部位而不在原来的伤口处发炎。

2. 感染性关节炎:有两种类型一为病原体直接侵犯关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及链球菌等感染,尤其发生败血症时。

在原发感染的基础上,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受累关节剧烈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

以下肢负重关节。

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发病最多,不对称,多为单关节炎。

关节腔穿刺液呈化脓性改变。

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细菌。

X线关节摄片可见关节局部脱钙、骨质侵蚀及关节间隙变窄。

易并发骨膜炎及骨髓炎。

另一为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在感染过程中,由于细菌毒素或代谢产物所致。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后关节炎、菌痢后关节炎、脑膜后关节炎及布氏杆菌性关节炎等。

主要表现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可有局部红肿,一般经1-2周自愈。

3. 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以急性发热及关节肿痛起病。

主要侵犯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腕、肘、肩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一处关节炎症消退,另处关节起病。

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损害,X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抗链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阳性。

4.本病需与中医学的流注、髋关节流痰相鉴别。

流注患处皮色不变,漫肿疼痛,为多发性,位于肌肉深部,常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溃后不损伤筋骨。

流痰好发于骨关节间,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在得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且夹有败絮状物质,愈后往往形成残废。

【中西治疗】一、西医治疗1.全身支持疗法包括充分休息与良好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预防发生褥疮及口腔感染等,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使用镇痛剂,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

2.药物治疗及时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药物,开始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常二种以上联合应用,以后再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整。

抗菌素应继续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周左右。

大多可逐渐控制毒血症,少数可不用手术治疗。

如经治疗后体温不退,或已形成脓肿,则药物应用需与手术治疗配合进行。

3.局部治疗用适当夹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减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

如早期经药物治疗,症状消退,可延缓手术,或无需手术治疗。

但如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