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寻根”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文学和知青文学
80年代前中期由知青作家创作的寻找 文化和文学之根的文学创作,可称 寻根文学。 叙述对象变为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以 及生活于其中的人,民间风情文化 是主要审美对象而不是故事的环境 和背景。寻根文学的主旨在于开掘、 表现和反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 1、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 文化上的回归意识,早在“寻根”的大旗被正 式张扬出来之前,已显露端倪。 • 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陆文夫、张承志等 分别创作了《大淖纪事》、《那五》、《蒲柳 人家》、《美食家》、《黑骏马》等中短篇小 说。
从小痴迷。神奇经历:一位拾垃圾的老头传授给他道 家文化的精髓,使他懂得了下棋的要领。
王一生以生命的本能领悟了这些道理,把棋道和人格 融为一体,以“吸纳百川”的姿态,在无为的日常生 活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最后在同九个高 手之间的“车轮大战”中,他把全部潜能都发挥出来, 取得八胜一平的战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爸爸爸》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探寻
• 1、以魔幻、夸张和荒诞的手法,刻画 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侏儒和白痴—— 丙崽的形象,集愚钝、蒙昧、丑陋、 粗鄙的历史积垢于一身。 • 2、背景模糊,充满神秘、荒诞的气息。 • 3、探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 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寻根小说
•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 万隆的“异乡异闻系 列”如《老棒子酒 馆》、扎西达娃《系 在皮绳扣个民族的常绿的 童心,并对这种 童心加以圣化。 风俗使一个民族 永不衰老。”
寻根小说
•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 爸 爸 》《 女 女 女 》《 归 去 来》,阿城《棋王》《树王》 《孩子王》,王安忆《小鲍 庄》,张承志《黑骏马》 《北方的河》,陆文夫《美 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 渔佬儿》《沙灶遗风》,冯 骥才《神鞭》。 • 3.1987 年 左 右 是 文 化 寻 根 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以 莫言《红高粱》、张炜《古 船》为标志。
这正是《棋王》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原 因所在。
三、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 爸爸》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 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把 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 土语揉合在一起,刻画出一 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俗画, 隐喻了封闭、凝滞、愚昧落 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爸爸爸》里的文化批判精神主要体现 在小说对于民族文化形态中理性迷失的可怕 揭示中。这个文化批判的主题是通过对“丙 崽”这一形象的描绘完成的,丙崽是个只会 嘟哝“爸爸爸”和“Ⅹ妈妈”这两句话的白 痴但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厌恶的人物竟然得到 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正好揭示出 其他人的精神病态:理性迷失之后的愚昧与 残忍。让人惊奇的是部落里经过一次生死劫 难之后,独独丙崽不死,这就表明了那些古 老文化的丑陋之处是难以根除掉的。
•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文学寻根
• 1.意义在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 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 2.方向: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 • 3.目的:责任在于翻译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 铸和镀亮民族精神(韩)。“若能使中国小说 能与世界文化对话,非要能浸出丰厚的中国文 化”(阿城)。“大作家全都是他那个民族的 精神上的代表。(李杭育)。 • 提倡的“文学寻根”的文章:郑万隆《我的 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 《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 带》。
• 《棋王》中的王一生是一个在历 史旋涡中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 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人格中投 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 化精神。他以一己的单薄存在, 在不能自主的命运中获得意义和 价值,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顽强 精神和文化魅力。 • 《棋王》为寻根文学作出重要的 示范,同时它所透露的人文精神, 正与学界蓄势待发的“文化热” 互通声息。
2、文化寻根思潮出现的原因
•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敝 开后,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 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 大讨论的热潮。 • “寻根”一词最早借用了美国表现黑 人归乡寻祖意识的长篇小说《根》的 名字 • 有拉丁美洲文学,尤其是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的影响。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 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 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 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 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 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而开 启了超验的和“虚构”的时代。(与先锋文学平 行。) • 局限是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 史性,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与先锋小 说同病)的倾向。
五、由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这部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能产生出种种 神奇的联想:由具象到抽象、由经验到超 验,在漫天浓雾、闭塞幽暗、山水禽兽皆 有灵气的神秘氛围中,在丙崽和他娘、仁 宝和父亲仲裁缝、谷神、姜凉与刑天等奇 奇怪怪的人物背后,联想到久远的历史和 今天之间的关系,将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与思考。
阿城论
阿城的小说文学平淡隽永,即使在无 动于衷的叙述中偶见机锋,也是点到 为止,有种古朴的风格。 令人称许的细节: 《棋王》里王一生的吃相。 《孩子王》里的教学场景。 延续了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叙写 人间烟火和文化痕迹的路线。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 《棋王》和《爸爸爸》 一、北京阿城的小说《棋王》和湖南 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分别体现出了 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前者以对传统 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 人格魅力,后者则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 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 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马桥词典》:新的小说叙事文体
• 1、词典体小说 马 桥土语——乡土词 典 • 2、小说突出的是马 桥的民间语言,文 本中的语词解释构 成有趣的故事。
• 3、运用小说的方式撰写了马桥的语言,也撰写了马 桥人的世界、马桥人的心灵。 • 语言在这里是一种魔力,一种地位和权利,具有空 间性、方位感。 •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一方面坚实地立足于中国传统, • 另一方面,他有意识地使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的一些创作手法 • 杜威· 佛克马(Douwe Fokkema),荷兰籍学者,现任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 • 认为《马桥词典》是一部比帕维克 (Milorad Pavic) 的《哈扎尔词典》,更具文学价值。
•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 和认识
•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 积的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 审美优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 的文学品格。
二.寻根文学关涉的是
• (1)反思与寻找 • (2)传统与现代 • (3)民族性与世界性 •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 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 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 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 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 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六、寻根的主要内容
1、对民族文化的审视 邓友梅《那五》《烟壶》、 冯骥才 《神鞭》 《三寸金莲》。 2、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性 寻根作家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 从人们的现实心态中,发掘出历史的沉淀 物,探索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
讲授: 姚 达 兑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系
邮箱:david_yao@
第十讲
寻根小说和知青小说
陈思和:民间的概念
• 1.它是在国家权力相对弱的领域产 生,保存相对的自由活泼形式 • 2.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 • 3.既然包纳五花八门的小传统,它 是菁华与糟粕的综合,也必须拒绝 单一价值判断。
阿城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 无为的人生态度与有为的创造力,力图表现古代 道家文化思想。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 阴柔和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 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 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 进取的现代意义。作家将这些“道理”隐没于饶 有风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艺术描写里。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
• (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 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 重建的可能性。 •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 受沈从文影响,受文革结束影响,
受五四启蒙传统影响。
•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 统文化的态度
• (1)文化批判型。对
• 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 根, •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 自我。 •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 主义成为民族精神与 外来现代文明巧妙结 合的典范。
寻根小说
• 一.“寻根文学”概念
• 1983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 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 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现 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 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 求民族文化的根。
寻根小说
•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的民 俗风情小说。汪曾祺《受戒》(明海、
小英子)、邓友梅《那五》、王蒙的
《在伊犁》。
• 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
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 小说的写作。
汪曾祺《受戒》
对人性善和人性美的讴歌与赞美
• 1、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 小和尚和村姑的故事,把纯洁 的爱情引入诗的境界。(仿似 《边城》) • 2、打破人与宗教之间的隔膜。 • 3、小和尚明海和村姑英子相 爱的过程描写是一种返朴归真 的象征,表明了对健康人性的 礼赞
四、除了文化批判,《爸爸爸》还把笔触 探向了生命的本体存在,探索着生命的起源、 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比如丙崽的那两句口头禅,包括了人类生命创 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又如丙崽的 母亲用“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的剪刀去 为人接生,剪出了山寨里的整整一代人,无疑 也隐喻着生命延续的顽强和无理性;还有那个 仲裁缝,熬了毒药与村民一起面向东方而坐饮, 要回到祖先来的地方去,这种殉死的场景显然 与原始部落的某种风俗有关含有个体生命与种 族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
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
• 1、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 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散漫、 随意、淡泊,却又令人回味。 • 2、运用散文化的笔调(“新笔记体”), 注重气氛,淡化情节,铺开一幅幅水乡风俗 画。具有鲜明民间色彩和价值取向。 • 3、运用诗化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 • 京派余风。沈从文影响。
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
否定的态度。
• 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王安忆的《小鲍庄》
•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 非线型散点透视的 叙述方法,描绘了 一个浸透着传统文 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 生存状态。
•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 解、认同、肯定的态 度。阿城《棋王》,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 佬儿》《沙灶遗风》, 冯骥才《神鞭》。
二、 阿城《棋王》和 《孩子王》、《树王》皆 取材于他本人亲历的知青 生活。作者无意描绘一种 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 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 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 风格模式,他在日常化的 平和叙说中,传达出了对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1.从知青离城的送别写起,就以“车站是乱得不能再 乱”之句来映衬王一生独坐一旁的内心宁静; 2.王一生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示了对生命价值 的尊重; 3.对棋道的痴迷。
二、寻根的主张和理论
• 韩少功说:“寻根文学是一个先有旗号, 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有 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在现当代文学 史上倒是罕有先例。” •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 韩少功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植 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 茂”。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 于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