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煤的对话的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诗选《煤的对话》赏析
《煤的对话》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7年2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以煤为题材,采用对话方式,把煤拟人化,使它具有人的思想、语言、性格,写得很自然,很亲切,启示人们在帝国主义掠夺下,小国不保,中国将遭受和煤相同的命运。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主题思想
艾青的诗歌《煤的对话》以煤为题材,把煤拟人化,用对话的方式进行。
这首诗写于1937年2月,当时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诗人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广东、江苏等地,受尽苦难,面对现实,却感到处处碰壁。
正在这时,一场大雪使诗人更加感到寒冷。
此时,诗人看见了烧煤的烟囱冒着滚滚烟火,便以煤的口吻与诗人对话。
煤对诗人讲述了它的“不快乐的事情”,讲述了它“在矿山的深处暗无天日,与大地一同沉默着度过时光”,“在很深的地下曾听见地面向上切开的沉闷的决裂声”,“打算在春天的日子里献出全身的精力,和万物共同享受阳光的照耀”,但“我生存在昔日多次死去的奴隶们的脚下”,“当我从地下钻出的时候,我会是疲倦而面色黝黑”。
诗人在这里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托出了煤的内心世界。
在诗人的眼里,“煤”就像被奴役与压迫的劳苦大众。
艾青用煤比喻劳苦大众既揭示了中国劳苦大众饱受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地位,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二、艺术特色
此诗用对话的方式展开,给人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感觉。
通篇采用对话的方式运笔,把“煤”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语言、性格。
诗人在这里托物寓意,借“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的意蕴就在对话中展现出来。
“我自从被抛到地面上以后/看见过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树林/看见过不同种族的男女的笑脸/可是我没有看见过你”(第4-6行)。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和新生;秋天象征着成熟;不同种族的男女的笑脸则象征着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希望。
“煤”不快乐,“煤”也不满意:“春天花朵/秋天的树林/不同种族的男女的笑脸/我都看见过/但我从未看见过你”(第7-10行)。
这显然是对比的结果。
“煤”不满意自己不被重视,“煤”不满意自己的命运。
作者把“煤”人格化,并借“煤”之口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从社会最底层被奴役、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的角度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对当时的社会的不满情绪。
总之,《煤的对话》是一首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诗歌。
它以对话的方式托出了煤的内心世界,展示了艾青对人生的独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