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课堂实录+课件+教案+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客》教学设计
深圳市新华中学:刘佳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揣摩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关爱他人等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2005感动中国之王顺友》的视频。

王顺友是一位邮递员,其实这个职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就已经存在了。

他们怀中紧帖
别人的书信,把一颗颗焦灼的心带向远方;他们甘心做鸿雁传书的信者,无怨无悔;他们风餐露宿,形如乞丐,却成了沟通乡村和城市的桥梁;他们用肩挑,用背驮,用手提,甚至用腰缠,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

就是悲情的职业人——信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

二、解决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学生在白板上书写出拼音,让其他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2、大屏幕投影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初识信客
请看大屏幕,抢答几个问题。

1、文中写了几个信客?——两个
2、重点写了哪个信客?——年轻信客
3、年轻信客开始的时候是否愿意做信客?——不愿意
4、为什么后来又答应了?——被老信客的精神打动了
过渡:年轻信客开始的时候不愿当信客,后来被老信客的精神所打动,他又答应了。

那么,他有没有坚守一生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信客。

四、重点研读——走近信客
1、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思考,并将你认为信客没有坚守一生的原因勾画出来。

(课件显示)
——“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说明工作辛苦;
——“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说明生活困苦;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

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说明身体疾苦;
——“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住了”:说明工作充满凶险。

2、凶险在何处?哪一件事最能体现这种凶险?(课件显示)
——他为村里人办事,可是还要挨骂。

——村里人对他的怀疑。

——他在城市里被别人诬陷,还被送进了监狱。

——最能体现凶险的是他被诬陷私闯民宅,被当作小偷抓进逐捕房这件事。

3、信客辛辛苦苦给他送信,那收信人是怎样对待信客的呢?(课件显示)
——先说不认识,而后诬陷他是小偷,最后还打了信客两个耳光。

4、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感受信客的苦和信客面对的凶险。

以一颗真诚的心来齐读第20、
21两段,感受做信客的苦,做信客的难。

5、面对这种心灵和身体的侮辱,信客是怎么做的?
——信客说怪自己。

是自己不小心走错了地方。

过渡:受了侮辱不能说,而且还要为侮辱他的人开脱,可见信客这职业怎一个苦字了
解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这种苦了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信客没有坚守一生的原因。

(课件展示:工作劳苦、生活困苦、身体疾苦、心灵痛苦)信客在工作劳苦、生活困苦、身体疾苦、心灵痛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几十年,这是怎样后个人啊!
五、重点研读——触摸信客
1、大屏幕展示: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快速浏览全文,在文中沟画出能够表现“信客”性格的句子,并将你的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老师总结:任劳任怨、善良无私、颇有才干、体谅他人、讲诚信……
2、信客,他用几十年的光阴去传递别人的幽怨与牵挂,而换回的却是猜忌、呵斥、诬陷。

面对这一切,他选择默然,他选择用几十年的艰辛困苦篆刻下一个“信”字。

他带着一颗善良、宽容之心华丽登场,最终却又黯然离去。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同学们,你,能不能坚守几十年?
我们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么?
六、深情感悟——回望信客
播放《2005感动中国》之王顺友的颁奖词。

现在,当我们再阅读余秋雨的《信客》时,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多了一份敬仰。

老师准备了一张读书卡片,请同学们用最精彩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就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部分或者全文,写下你的感悟,也为信客写一段颁奖词。

播放背景音乐理查德《思乡曲》
写完在课堂上交流,余下的好的文章将录入到老师的博客中。

七、小结:
普通的人也能以崇高的方式生存。

信客走了,他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他带不走的,是一个善良的人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刻下的深深烙印;带不走的,是他在生命的词典中,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做一个大写的人。

八、作业
登录老师的博客点击电子书,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并进行交流。


《信客》教学反思
深圳市新华中学:刘佳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的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而这篇散文,《信客》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的真情呢?教学的焦点很快集中在这堂课上教师要“教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来。

在现实社会中,当每个人的“信誉”正经受着危机的时候,信客的“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串联起来,达到长篇短教的效果:
1、信客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
2、信客是个怎样的人?
3、我们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么?
第一个问题的重在点在于体会他做信客的艰难困苦,第二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体会一个拥有人性光辉的普通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是靠什么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的。

这样,就很好地树立了人物的形象,但是,细细品味,总觉得缺点什么。

那就是——深度。

缺少能够叩击学生心灵、促使在场的每个人深刻反省的一记重锤。

于是,就有了第三个问题的产生。

概括言之,按照初识信客——走近信客——触摸信客——回望信客的顺序,我完成了这节课的设计,立体地认识了信客。

这样,信客的艺术形象就比较丰满了;他的形象不再是平面化的,而是有立体感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从教学中看,也正是第三个问题彻底震憾了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知道:信客没有坚守一生不等于他就是个失败者,和我们每个人相比,信客坚持了几十年依然是伟大的、值得人们去敬仰的。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人,他不是一个圣人。

他已经在用自己的行动涤荡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在心灵的刻度上,我们距离信客到底有我远。

回过头来,反观这节课,我认为在这节课上我致力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地创设了和谐、民主的气氛。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自由合作,在探讨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不论是让学生感受信客的难还是概括信客的品质,抑或是让学生写下一段感悟的话,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

这样,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

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同时,这节课也比较重视学生的感观感受。

让学生在白板上直接书写,比老师打出投影的效果更直接,印象会更深刻。

播放2005年感动中国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更加直观,更能感受到王顺友和信客身上值得人敬仰的可贵品质,可以引导学生更投入地学习这一篇课文。

回望信客的背景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渲染写作气氛。

可见,电子白板及多媒体的交互使用还是对教学有一定帮助的。

同时,将好的作品录入到教师博客中,也是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学习。

当然,这堂课的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既然是教学中的基础性资源,其积淀的多与少,思维的深与浅,探究意识的强与弱,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成效。

在让学生体会信客工作凶险的时候探究得不够深入,这个重点部分的理解对于分析人物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分析、感悟得不够透彻的话,信客精神品质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教师应适时将学生对文本的再现紧扣课文内容予以点拨,如果能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挖掘,学生将更有收获。

回望信客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所在,让学生写一段话时,时间上或多或少地约束了学生的发挥,课堂控制应该再加强一些。

一读信,二读人,三读灵魂,方晓人生高度。

教学相长,在教学的过程中,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深的思维、更广阔的胸怀,用心去读懂一个人物,读出人生百味,也许这正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有些浅显,恳请专家老师进行批评指正,以便更好改进。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