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共76页文档

合集下载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
点击添加文本
本标准适用于 110kV(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设备研制和工 程调试。35kV 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可参照执行。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GB/T 2900.15 电工术语 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 ✓ GB/T 2900.50 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及配电 通用术语 ✓ GB/T 2900.57 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和配电 运行 ✓ GB/T 13730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 GB/T 22386 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 ✓ DL/T634.5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104 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
9
4.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 IED 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智能电子设备) ➢ ICD IED Capability Description(IED 能力描述文件) ➢ SCD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全站系统配置文件) ➢ SSD System Specification Description(系统规范文件) ➢ CID Configured IED Description(IED 实例配置文件) ➢ SCL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Language(变电站配置语言) ➢ CIM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公共信息模型) ➢ SVG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可缩放矢量图形) ➢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示语言) ➢ PMU Phasor Measurement Unit(同步相量测量装置)

关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有关规范的研究

关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有关规范的研究

关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有关规范的研究【摘要】在推进智能电网的发展时,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十分重要,本文参考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编制智能变电站建设时的两个规范,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变电站需求、调度中心需求、生产管理系统需求以及系统的范畴、功能、框架、新型设备、结构等各个方面对其监控系统的规范进行了探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度中心规范随着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电网的建设已成为热门话题。

智能电网涉及到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以及调度及通信系统等各方面的环节,而变电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其水平直接决定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高度。

智能变电站建设时,新设备、新技术以及新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变电站的总体智能化水平,但也伴随着投入增加、系统过多以及信息交互困难等许多问题。

为了响应国网公司“节约环保”的建设理念,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加以规范,本文参考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编制的《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以及《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对智能变电站建设时的一体化监控系统进行了研究。

1 一体化监控系统需求分析(1)变电站需求。

变电站需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系统集成需求。

由于在建设智能变电站时,会增加许多新的设备和功能,致使一些新的系统,如智能辅助系统、状态监测系统等出现,需增加变电站相关设备和总体投入。

2)信息交互需求。

监控系统的最初目的就是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实时的监视,并进行相关操作和控制,但目前变电站内部系统过多,比如智能辅助控制系统以及状态监测系统等电网都不能实时监视,给运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高级应用需求。

高级应用功能是智能变电站的一个突出特征,体现着变电站的智能化。

变电站高级应用功能的基础是变电站的全景数据。

比如目前变电站的智能告警功能,只能局限于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和保护测控装置,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满足智能变电站需求,应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和建设。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
能。
4.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IED 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智能电子设备) ICD IED Capability Description(IED 能力描述文件) SCD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全站系统配置文件) SSD System Specification Description(系统规范文件) CID Configured IED Description(IED 实例配置文件) SCL 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Language(变电站配置语言) CIM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公共信息模型) SVG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可缩放矢量图形) 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示语言) PMU Phasor Measurement Unit(同步相量测量装置)
3.2 数据通信网关机 data communication gateway 一种通信装置。实现智能变电站与调度、生产等主站系统之间的通信,为主站系统
实现智能变电站监视控制、信息查询和远程浏览等功能提供数据、模型和图形的传输 服务。
3.术语和定义
3.3 综合应用服务器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server 实现与状态监测、计量、电源、消防、安防和环境监测等设备(子系统)的信息通
信,通过综合分析和统一展示,实现一次设备在线监测和辅助设备的运行监视与控制。
3.4 数据服务器 data server 实现智能变电站全景数据的集中存储,为各类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查询和访问服务。
3.5 可视化展示 visualization display 一种信息图形化显示技术。通过可视化建模和渲染技术,将数据和图形相结合,实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资料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资料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为进一步规范电网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管理工作,保证智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本规范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及相关网、省电力公司相关管理标准及现场运行实际,参考各省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完成现《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供各单位参考和借鉴。

目录1 总则2 引用标准3 术语4 管理职责4.1 管理部门职责4.2 运检单位职责5 运行管理5.1 巡视管理5.2 定期切换、试验制度5.3 倒闸操作管理5.4 防误管理5.5 异常及事故处理6 设备管理6.1 设备分界6.2 验收管理6.3 缺陷管理6.4 台账管理7 智能系统管理7.1 站端自动化系统7.2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7.3 智能辅助系统8 资料管理8.1 管理要求8.2 应具备的规程8.3 应具备的图纸资料9 培训管理9.1 管理要求9.2 培训内容及要求1 总则1.1 为规范智能变电站设备生产管理,促进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智能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依据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法规、规程、制度,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规范等,并结合智能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实际而制定。

1.3 本规范对智能变电站设备的管理职责、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智能系统管理、资料管理和培训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1.4 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系统内的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

常规变电站中的智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参照执行。

1.5 本规范如与上级颁发的规程、制度等相抵触时,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2 引用标准Q/GDW 383-2010《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Q/GDW 393-2010《110(66)kV~22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394 《330kV~75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 410-2010《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及编制说明Q/GDW 424-201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5-2010《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6-2010《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7-2010《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8-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9-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30-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控制柜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31-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及编制说明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Q/GDW580 《智能变电站改造工程验收规范(试行)》Q/GDWZ414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Q/GDW640 《110(66)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6411 《220kV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642 《330kV 及以上330~750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750-2012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电网安监[2006]904 号《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国家电网生[2008]1261 号《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国家电网科[2009]574 《无人值守变电站及监控中心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 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国家电网生[2006]512 号《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电网生[2008]1256 号《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管理规范(试行)》3 术语3.1 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科普作品——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介绍

科普作品——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介绍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经历了集中式RTU、分布式系统、基于网络的监控系统、数字化变电站到现在的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历程。

变电站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

图1 变电站自动化发展历程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地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由一体化监控系统和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辅助设备、时钟同步、计量等共同构成。

一体化监控系统纵向贯通调度、生产等主站系统,横向联通变电站内各自动化设备,是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的核心部分。

一体化监控系统是智能电网调度控制和生产管理的基础,是备用调度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基础。

图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体系架构2.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定义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定义:按照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基本要求,通过系统集成优化,实现全站信息的统一接入、统一存储和统一展示,实现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运行管理和辅助应用等功能。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直接采集站内电网运行信息和二次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通过标准化接口与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辅助应用、计量等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变电站全景数据采集、处理、监视、控制、运行管理等。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不包含计量、辅助应用、输变电在线监测等设备,但与其共同构建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体系。

图3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结构3.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组成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由监控主机、操作员站、工程师工作站、Ⅰ区数据通信网关机、Ⅱ区数据通信网关机、Ⅲ/Ⅳ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及综合应用服务器等组成。

图4 一体化监控系统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如下:监控主机:负责站内各类数据的采集、处理,实现站内设备的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信息综合分析及智能告警;集成防误闭锁操作工作站和保护信息子站等功能。

操作员工作站:站内运行监控的主要人机界面,实现对全站一、二次设备的实时监视和操作控制;具有事件记录及报警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查询、操作控制等功能。

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范(范本)

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范(范本)

220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专用技术规范(范本)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专用技术规范(范本)375本规范对应的专用技术规范目录376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范(范本)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范本)使用说明1.本技术规范分为通用部分、专用部分。

2.项目单位根据需求选择所需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原则上不能更改。

3.项目单位应按实际要求填写“项目需求部分”。

对于项目的一次、二次及土建的接口要求可在专用技术规范中提出。

如确实需要改动以下部分,项目单位应填写专用技术规范中“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部(招投标管理中心)公章,与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1)改动通用技术规范及专用技术规范固化的参数。

2)项目单位要求值超出标准技术参数值。

3)需要修正污秽、温度、海拔、覆冰厚度、耐地震能力等条件。

经标书审查会同意后,对专用技术规范的修改形成“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放入专用技术规范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否则将视为无差异。

4.投标人逐项响应专用技术规范中“1 标准技术参数”、“2 项目单位需求部分”和“3 投标人响应部分”三部分相应内容。

填写投标人响应部分,应严格按招标文件专用技术规范的“招标人要求值”一栏填写相应的招标文件投标人响应部分的表格。

投标人填写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响应表时,如有偏差,除填写“投标人技术偏差表”外,必要时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

5.本技术规范的页面、标题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

6.对于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其保护部分的技术要求参见相关保护装置的技术规范。

377目次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范本)使用说明 (377)1总则 (379)1.1引言 (379)1.2供方职责 (379)2技术规范要求 (379)2.1使用环境条件 (379)2.2工作条件 (380)2.3标准和规范 (382)2.4技术性能要求 (385)2.5系统集成 (400)2.6屏体及其他要求 (400)3试验 (401)3.1工厂试验 (401)3.2现场试验 (402)3.3启动投运试验 (403)4技术服务、设计联络、工厂检验和监造 (403)4.1技术服务 (403)4.2设计联络 (406)4.3培训 (407)4.4工厂验收 (408)附录A 计算机监控系统监控范围 (409)A.1 模拟量 (409)A.2 状态量 (410)A.3 控制量 (411)378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范(范本)1总则1.1引言投标人应具有ISO 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宜具有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宜具有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具有AAA级资信等级证书,宜具有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证书并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商业信誉。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ppt课件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ppt课件
监控主机宜双重化配置; 数据服务器宜双重化配置; 操作员站和工程师工作站宜与监控主机 合并; 综合应用服务器可双重化配置; Ⅰ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双重化配置; Ⅱ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单套配置; Ⅲ/Ⅳ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单套配置;
110kV(66kV)智能变电站主要设备 配置要求: 监控主机可单套配置; 数据服务器单套配置; 操作员站、工程师工作站与监控主机 合并, 宜双套配置; 综合应用服务器单套配置; Ⅰ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双重化配置; Ⅱ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单套配置; Ⅲ/Ⅳ区数据 通信网关机单套配置。
31
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
设备运行数据采集——一次设备
变压器油箱油面温度、绕阻热点温度、绕组变形量、油位、铁芯接地电 流、局部 放电数据等; 变压器油色谱各气体含量等; GIS、断路器的SF6气体密度(压力)、局部放电数据等; 断路器行程—时间特性、分合闸线圈电流波形、储能电机工作状态等; 避雷器泄漏电流、阻性电流、动作次数等; 其它监测数据可参考Q/GDW616。
32
- 32 -
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
设备运行数据采集——二次设备
装置运行工况信息; 装置软压板投退信号; 装置自检、闭锁、对时状态、通信状态监视和告警信号; 装置SV/GOOSE/MMS链路异常告警信号; 测控装置控制操作闭锁状态信号; 保护装置保护定值、当前定值区号; 网络通信设备运行状态及异常告警信号; 二次设备健康状态诊断结果及异常预警信号。
20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架构
监控主机采集电网运行和设备工况等实时数据,并经过分析和处理存入数据服务器。数据服务器 可向监控主机和I区数据通信网
关机提供I区数据和II区数据。I区数据通信网关机直接与站控层网络 连接,实现远动数据的直采直送。PMU数据集中器通过独立数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integratedsupervision andcontrolsystem ofsmartsubstation按照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基本要求,通过系统集成优化,实现全站信息的统一接入、统一存储和统一展示,实现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综合信息分析与智能告警、运行管理和辅助应用等功能。

全景数据panoramicdata 反映变电站运行的稳态、暂态、动态数据、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图像、模型等数据的集合。

3.3数据通信网关机communication gateway一种通信装置。

实现智能变电站与调度、生产等主站系统之间的通信,为主站系统实现智能变电站监视控制、信息查询和远程浏览等功能提供数据、模型和图形的传输服务。

综合应用服务器comprehensiveapplicationserver实现与状态监测、计量、电源、消防、安防和环境监测等设备(子系统)的信息通信,通过综合分析和统一展示,实现一次设备在线监测和辅助设备的运行监视、控制与管理。

数据服务器dataserver实现智能变电站全景数据的集中存储,为各类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查询和访问服务。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体系架构a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由一体化监控系统和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辅助设备、时钟同步、计量等共同构成。

一体化监控系统纵向贯通调度、生产等主站系统,横向联通变电站内各自动化设备,是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的核心部分;b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直接采集站内电网运行信息和二次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通过标准化接口与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辅助应用、计量等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变电站全景数据采集、处理、监视、控制、运行管理等,其逻辑关系如图 1 所示。

当前,变电站的对时方式有脉冲对时、编码对时和网络对时3种方式。

在IEC61850变电站中一般采用SNTP对时服务器,如果没有专门的SNTP对时服务器,可以用一台Windows PC主机来代替。

智能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范(范本)

智能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规范(范本)

智能变电站低频低压减载装置通用技术规范110kV(66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专用技术规范(范本)263本规范对应的专用技术规范目录264220kV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专用技术规范110kV(66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范本)使用说明1.本技术规范分为通用部分、专用部分。

2.项目单位根据需求选择所需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原则上不能更改。

3.项目单位应按实际要求填写“项目需求部分”。

对于项目的一次、二次及土建的接口要求可在专用技术规范中提出。

如确实需要改动以下部分,项目单位应填写专用技术规范“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部(招投标管理中心)公章,与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1)改动通用技术规范及专用技术规范固化的参数。

2)项目单位要求值超出标准技术参数值。

3)需要修正污秽、温度、海拔、覆冰厚度、耐地震能力等条件。

经标书审查会同意后,对专用技术规范的修改形成“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放入专用技术规范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否则将视为无差异。

4.投标人逐项响应专用技术规范中“1 标准技术参数”、“2 项目需求部分”和“3 投标人响应部分”三部分相应内容。

填写投标人响应部分,应严格按招标文件专用技术规范的“招标人要求值”一栏填写相应的招标文件投标人响应部分的表格。

投标人填写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响应表时,如有偏差,除填写“投标人技术偏差表”外,必要时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

5.本技术规范的页面、标题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

6.对于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其保护部分的技术要求参见相关保护装置的技术规范。

265目次110kV(66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范本)使用说明 (265)1总则 (267)1.1引言 (267)1.2供方职责 (267)2技术规范要求 (267)2.1使用环境条件 (267)2.2工作条件 (268)2.3标准和规范 (270)2.4技术性能要求 (272)2.5系统集成 (286)2.6屏体及其他要求 (287)3试验 (287)3.1工厂试验 (287)3.2现场验收试验 (288)4技术服务、设计联络、工厂检验和监造 (289)4.1技术服务 (289)4.2设计联络 (291)4.3工厂验收 (292)附录A 计算机监控系统监控范围 (293)A.1模拟量 (293)A.2状态量 (294)A.3控制量 (294)266220kV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专用技术规范1总则1.1引言投标人应具有ISO 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宜具有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宜具有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具有AAA级资信等级证书,宜具有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证书并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商业信誉。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
传统监控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变电站监控方式存在着信息孤岛、数据不共享、智 能化程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对变电站监控 的更高要求。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优势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变电站内各设备信息 的集成与共享,提高监控效率和管理水平,对于保障电力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
智能变电站定义及特点
定义
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 、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 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 ,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 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 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 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特点
人工智能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告警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异常数据并发出告警信息,减少误报和漏报 情况。
故障定位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故障进行定位,提高故障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
优化运行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发现设备运行规律,提出优化运行 建议,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05
系统设计与实现
硬件设计
传感器选择
根据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温 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等

通信接口设计
设计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接口电路, 实现与其他设备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数据采集与处理
设计合理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电路,对 传感器信号进行调理、转换和数字化 处理。
电源与抗干扰设计
设计稳定的电源电路和抗干扰措施, 确保系统在各种环境下稳定运行。
当前一体化监控系统在故障诊断和预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关算法和模型,提高系统的故障诊断和预警能力。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

7.运行监视——1总体要求
运行监视的总体要求如下:
应在 DL/T860 的基础上,实现全站设备的统一建模; 监视范围包括电网运行信息、一次设备状态信息、二次设备状态信息和辅助应用信息; 应对主要一次设备(变压器、断路器等)、二次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可视化展示,为运行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操作和事故判断提供技术支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2900.15 电工术语 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 GB/T 2900.50 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及配电 通用术语 GB/T 2900.57 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和配电 运行 GB/T 13730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GB/T 22386 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 DL/T634.5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104 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 IEC60870-5-101 网络访问 DL/T667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约第 103 篇 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 功能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678-2011
演讲人姓名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CONTENTS
目录

范围
运行监视

规范性引用文件
操作与控制

术语和定义
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运行管理

总则
辅助应用

数据采集
信息传输
6.数据采集——2电网运行数据采集
6.2.1 稳态数据采集 电网稳态运行数据的范围和来源: b) 量测数据采集 1) 馈线、联络线、母联(分段)、变压器各侧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 2) 母线电压、零序电压、频率; 3) 3/2 接线方式的断路器电流; 4) 电能量数据:(1)主变各侧有功/无功电量;(2)联络线和线路有功/无功电量;(3)旁路开关有功/无功电量;(4)馈线有功/无功电量;(5)并联补偿电容器电抗器无功电量;(6)站(所)用变有功/无功电量。 5) 统计计算数据。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设备及功能检测方案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设备及功能检测方案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设备及功能检测方案(草案V2.0)2012年2月目录前言 (1)1. 实验室环境和检测工具 (3)1.1. 实验室环境要求 (3)1.2. 实验室测试工具要求 (3)2. 测试前需由厂家提供的准备材料 (3)3. 测试流程 (4)4. 设备单装置的检验 (5)4.1. 设备型式检验项目 (5)4.2. 通信处理能力检验 (5)4.2.1. 通信处理能力试验的检测方法 (6)4.2.1.1. 智能IED设备与站控层通讯端口处理性能检测 (6)4.2.1.2. 智能IED设备与过程层通讯端口处理性能检测 (7)4.2.1.3. 智能IED设备的通讯端口总体处理性能检测 (7)4.3. 带时标的遥测量检测 (7)4.3.1. 交流采样输入设备检测方法 (9)4.3.1.1. 幅值误差 (9)4.3.1.2. 模拟量时标的精度 (9)4.3.2. SMV采样值设备的检测方法 (10)4.3.2.1. 检测SMV采样值设备的幅值 (10)4.3.2.2. 检测SMV采样值设备的模拟量时标精度 (10)5. 综合应用服务器的检验 (10)5.1. 建立检验环境 (11)5.2. 综合服务器检验方法 (11)5.2.1. 综合应用服务器间隔层二区辅助设备接入检测 (11)5.2.2. 综合服务器接入子IED设备集成应用功能检测 (14)6. 主机的检测 (15)6.1. 主机与PMU集中器接口测试 (15)6.1.1. 通讯状态测试 (16)6.1.2. 基本性能测试 (16)6.1.3. 数据召唤及扰动信息告警功能测试 (17)6.1.4. 报文格式测试 (17)6.1.5. 连续稳定运行测试 (17)6.2. 主机与保护信息子站功能测试 (17)6.2.1. 开关量及软压板信号测试 (19)6.2.3. 定值测试 (19)6.2.4. 保护动作测试 (19)6.2.5. 故障录波器数据的召唤测试 (19)6.3. 主机顺控功能测试 (20)6.3.1. 关线路的顺序操作 (20)6.3.2. 双母线倒闸顺序操作 (21)6.3.3. 母线倒闸操作时的保护功能投退操作 (21)6.3.4. 顺序控制的判定规则 (21)7. 网关机功能检验 (21)7.1. 通讯状态测试 (22)7.2. 远动信息传输 (22)7.3. 远方操作 (23)7.4. 远程浏览服务 (23)7.5. 告警信息文本传输测试 (23)7.6. 报文格式测试 (23)7.7. I/II区数据通信网关机与综合应用服务器功能测试 (23)7.8. 连续稳定运行 (23)8. DL/T860检测 (24)8.1. DL/T860一致性检测方法 (24)8.1.1. 单装置DL/T860一致性检测方法 (24)8.1.2. 主机DL/T860一致性检测方法 (26)8.2. DL/T860额外信息声明的检测 (27)9. 系统配置检查 (30)9.1. 站控层设备硬件配置要求 (30)9.2. 系统软件配置 (31)9.2.1. 系统软件 (31)9.2.1.1. 操作系统 (31)9.2.1.2. 历史数据库 (32)9.2.1.3. 实时数据库 (32)9.2.2. 工具软件 (32)9.2.2.2. 模型校核工具 (32)9.3.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32)10. 系统应用功能测试 (35)10.1. 运行监视 (36)10.1.1. 数据采集 (36)10.1.1.1. 检验内容 (36)10.1.1.2. 检验方法 (36)10.1.2. 数据处理 (37)10.1.2.1. 遥信处理 (37)10.1.2.2. 遥测处理 (38)10.1.2.3. 统计计算 (40)10.1.3. 资料存储 (40)10.1.4. 数据服务器备用一致性检验 (41)10.1.5. 实时信息显示 (41)10.1.5.1. 检验内容 (41)10.1.5.2. 检验方法 (42)10.2. 操作与控制 (43)10.2.1. 站内遥控 (44)10.2.1.1. 检验内容 (44)10.2.1.1.1. 遥控检验 (44)10.2.1.1.2. 遥调检验 (44)10.2.1.1.3. 人工置状态检验 (44)10.2.1.1.4. 同期操作 (45)10.2.1.1.5. 画面显示检查 (45)10.2.1.2. 检验方法 (46)10.2.1.2.1. 肯定测试 (46)10.2.1.2.2. 否定测试 (46)10.2.2. 防误操作 (46)10.2.2.1. 检验内容 (47)10.2.2.2. 测试用例 (47)10.2.2.3. 检验方法 (48)10.2.3. 顺序控制 (48)10.2.3.1. 顺序控制逻辑 (48)10.2.3.2. 测试用例 (48)10.2.3.3. 试验方法 (50)10.2.3.3.1. 正常条件下的各预设顺控流程测试 (50)10.2.3.3.2. 顺控过程中发生异常的处理和系统响应 (51)10.2.4. 智能操作票 (52)10.2.4.1. 检查智能操作票的功能 (52)10.2.4.2. 间隔设备态的功能设置功能检查 (52)10.2.4.3. 组态判断功能 (52)10.2.4.4. 顺序控制操作规则定制内容检查 (52)10.2.5. 无功优化 (53)10.2.5.1. 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53)10.2.5.1.1. 界面检查 (53)10.2.5.1.2. 站内控制策略试验 (53)10.2.5.1.3. 闭锁功能试验 (54)10.2.5.1.4. 主站端控制试验 (55)10.2.5.1.5. 历史记录和统计检查 (55)10.3. 运行管理 (55)10.3.1. 设备管理 (55)10.3.2. 检修管理 (56)10.3.3. 运行维护 (56)10.3.3.1. 试验内容 (56)10.3.3.2. 试验方法 (56)10.4. 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应用 (57)10.4.1. 数据辨识 (57)10.4.1.1. 数据合理性检测 (57)10.4.1.2. 不良数据检测 (58)10.4.2. 智能告警 (58)10.4.2.1. 检验条件 (58)10.4.2.2. 告警基本功能检测 (59)10.4.2.3. 智能告警的误告警识别 (60)10.4.2.4. 智能告警的故障分析功能 (61)10.5. 辅助应用 (62)10.5.1. 辅助应用设备的接入 (62)10.5.2. 联动控制 (62)11. 系统保信子站功能的检验 (63)11.1. 开关量及软压板信号测试 (64)11.2. 保护模拟量测试 (64)11.3. 定值读/写测试 (64)11.4. 软压板投退测试 (65)11.5. 定值区切换测试 (65)11.6. 保护动作测试 (65)11.7. 故障录波器数据的召唤测试 (65)12. DL/T860与104规约转换测试 (66)12.1. 应用功能 (66)12.2. 品质描述的测试 (66)12.3. 测试方法 (67)13. 系统基本性能检验 (67)13.1. 性能指标检验 (68)13.1.1. 系统响应时间 (68)13.1.2. 系统负荷率指标检验 (69)13.1.3. 雪崩试验 (69)13.1.4. 时间同步精度 (70)13.2. 可靠性检验 (70)13.2.1. 双通道切换检验 (70)13.2.2. 双机切换检验 (71)前言国家电网公司为规范智能变电站建设,满足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相关规范,制定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检测方案。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为进一步规范电网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管理工作,保证智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本规范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及相关网、省电力公司相关管理标准及现场运行实际,参考各省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完成现《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最新版)》,供各单位参考和借鉴。

目录1 总则2 引用标准3 术语4 管理职责4.1 管理部门职责4。

2 运检单位职责5 运行管理5.1 巡视管理5。

2 定期切换、试验制度5.3 倒闸操作管理5.4 防误管理5.5 异常及事故处理6 设备管理6.1 设备分界6.2 验收管理6。

3 缺陷管理6.4 台账管理7 智能系统管理7。

1 站端自动化系统7。

2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7。

3 智能辅助系统8 资料管理8。

1 管理要求8。

2 应具备的规程8.3 应具备的图纸资料9 培训管理9.1 管理要求9。

2 培训内容及要求1 总则1。

1 为规范智能变电站设备生产管理,促进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智能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特制定本规范。

1。

2 本规范依据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法规、规程、制度,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规范等,并结合智能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实际而制定.1.3 本规范对智能变电站设备的管理职责、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智能系统管理、资料管理和培训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1。

4 本规范适用于江苏省电力公司系统内的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

常规变电站中的智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参照执行.1。

5 本规范如与上级颁发的规程、制度等相抵触时,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2 引用标准Q/GDW 383-2010《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Q/GDW 393—2010《110(66)kV~22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394 《330kV~75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Q/GDW 410-2010《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及编制说明Q/GDW 424—2010《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5—2010《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6—2010《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7—2010《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8—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29—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30-2010《智能变电站智能控制柜技术规范》及编制说明Q/GDW 431-2010《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及编制说明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Q/GDW580 《智能变电站改造工程验收规范(试行)》Q/GDWZ414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Q/GDW640 《110(66)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6411 《220kV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642 《330kV 及以上330~750 千伏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标准化设计规范》Q/GDW750-2012 《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电网安监[2006]904 号《国家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安全管理规定》国家电网生[2008]1261 号《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规范(试行)》国家电网科[2009]574 《无人值守变电站及监控中心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 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国家电网生[2006]512 号《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电网生[2008]1256 号《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管理规范(试行)》3 术语3.1 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3.2 智能电子设备包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接收来自外部源的数据,或向外部发送数据,或进行控制的装置,例如:电子多功能仪表、数字保护、控制器等,为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环境中特定逻辑接点行为且受制于其接口的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