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西湖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西高2011年11月高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8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召唤(zhāo) 干瘪(biě) 悲怆(cān) 给予(jǐ)
B.?悄然(qiāo) 甄别(zhēn) 灰烬(jìn) 怪癖(pì)
C. 蛰居(zhé)? ? 诳(kuáng)语?饿(piǎo) ? 迸发(bèn)
D.绿林(lǜ) 戕害()A.。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骇人听闻的一幕展示给我。

A.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月1日的发射不仅关系到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而且将影响美国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

B.许多世界经典名著对我们现在的高中生是非常熟悉的。

C.看到老师们认真负责地工作,忘我地劳动,使我很受教育。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5.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永州八记”是他山水散文的代表作。

B.
C.
6.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挟飞仙以遨游
B. 古之学者必有师
C.吾从而师之
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7.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木直中绳,以为轮(合于)
B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就是) 缘染溪,斫榛莽(沿着)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D.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致意,引申为劝酒)
8. 下列同“凌万顷之茫然”句式相同的一项( )
A、游于赤壁之下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渺渺兮余怀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12分)

王 蒙
①我喜爱湖。

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

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

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

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

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

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③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

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

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禾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

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

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

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

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

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

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

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

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

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淼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
岸。

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

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⑨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

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

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

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

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

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

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

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

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

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

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

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9. 第1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4分)
10. 第4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内容和表达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分)
11. 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 (2分)
12. 大自然除能给人类提供维持生命的物质资料外,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心灵,它给予人的实在是太多了。

请以文中的“太液池”和“赛里木湖”为例,说说它们给了“我”什么。

(2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4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到则披草而坐 披,拨开 B.梦亦同趣 趣,意趣
C. 始指异之 异,感到……奇异
D. 外与天际 际,交会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悠悠乎与颢气俱 相与枕藉乎舟中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蟹六跪而二螯
C. 皆在衽席之下 唯江上之清风
D.而不知其所穷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5.与“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名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样的行为描写,表现了作者游览时一种寂寞无聊、愁闷抑郁的精神状态。

B.第一段先写西山之前游览他山的经历,为的是反衬第二段的西山之怪特和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C.文章用游记的笔法,记叙了发现、奔赴、攀登西山的经过,并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了西山之高之美。

D.作者用“游于是乎始”否定向之所游,强调只有在西山上才能真正体验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愉悦。

17、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分)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分)▲ ,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
2.故木受绳则直, ▲ ,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3.恰同学少年, ▲ ;书生意气, ▲ 。

(《沁园春·长沙》)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

哀吾生之须臾, ▲ 。

(《赤壁赋》)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 。

(《劝学》)
五、作文(40分)
18.材料:
那年,一场变故悄悄潜入我家。

先是母亲生病住院,体质本就羸弱的父亲,因为焦虑过度,也随即病倒,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

太阳从西边落山,恐惧却从我的心头升起,那年我才十三岁。

山村的夜色中,黑黢黢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

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嗥,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

“孩子,你睡吧!这一夜我们不走了。

”一位大爷说。

他们在墙根靠下了锄头,坐着,蹲着,吸着旱烟,大声地……我渐渐地睡着了。

直到天亮,他们才扛起锄头离开。

从此,每天夜里,围绕这屋子的前后,会约定似的响起来来回回的脚步声、锄头的丁当声。

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他们不是要赶路或者侍弄庄稼,而是要用声音给我们驱赶恐惧,要用声音告诉我们:我们都在窗外!
——自此之后,我开始相信,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请以“声音的温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名句名篇默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