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月考(A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四
6月月考双基双测AB卷基础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姓名分数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

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

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
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象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

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

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
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

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

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

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

《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

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
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又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1.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
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
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
合艺术真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从原文文意看,夸张应没有限制,只要能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就符合艺术规律。

B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中间。

C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二、三行。

D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结尾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3分)
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
夸张。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
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不符合生活常理,但在艺术上却是可取的.A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前三行.C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后三行.D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
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答案】C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

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

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

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

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

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

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安石不答。

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

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

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

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

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

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

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

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是夕,寝不能寐。

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

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

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

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

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

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侠谳.议传奏谳:审判定罪
B.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谕:明白
C.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息: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罪:加罪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⑥所言非为身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含义,用排除法做。

即找出最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含有此句子的选项为错误的,以此排除。

①表现郑侠感念王安石知遇之恩。

⑤是皇帝的命令。

⑥神宗对郑侠的评价.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

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
忠,报答知遇之恩。

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

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
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
部分新法,百姓欢呼。

D.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

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
只将他流放到英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是否有无中生有的错误。

“编管汀州”是因为郑侠“谤讪”,即诽谤罪。

因“党与”(朋党)罪流放英州。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答案】(1)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

(“奏”“数四”“袖"各1分,总体2分)(2)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无”“从学”“迁”各1分,总体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

治平年间,其父在江宁做官,他随父前往,闭门苦读。

王安石听说了他,邀他相见,攀谈之后对他甚为欣赏.中进士,并名列前茅,调任光州司法参军.王安石执掌朝政大权,凡是他所施行的新政,民间都认为不好.光州有悬而未决的狱案,郑侠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传奏上去,都得到了王安石的同意。

因此郑侠心里很感动,将王安石作为知己,打定主意要对王安石尽忠。

任期满后,他直接来到京城。

当时刚开始施行考试新法以选拔
人才的政策,候选人考试合格的可以提拔做京官。

王安石想让郑侠通过考试而得到提拔,郑侠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过这些新法,所以推辞了.郑侠曾几次前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问他对新政有何想法。

郑侠回答说:“青苗、免役这几桩事,与边境用兵之事,在郑侠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保留意见的。

"王安石没有回答。

郑侠告退后就不再前去拜见,只是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谈论施行新法给百姓带来的害处。

王安石虽然对他不满,但还是让儿子王雱前来,告诉他考试新法知识一事。

当时刚设置修经局,王安石又想任用郑侠为检讨,又派幕僚黎东美去讲明自己的意思。

郑侠说:“我没有读多少书,不足以任检讨之职。

我之所以来京,只不过是想求教于相君门下罢了。

而相君言谈之间,无不是以官爵为先,以此来对待士人也就显得太浅薄了。

如果确实想帮助我取得成就,那么就请听取我所进献的有利于民便于万物之事,施行其中的一两件,让我得到晋升而内心无愧,不也是很好的吗?"
此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下雨,一直持续到七年三月,人们都无法生存。

东北的流民,扶老携幼,堵塞了道路.他们身体瘦弱,困苦不堪,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城里的贫民以至拆屋卖瓦,用来偿付官府的债务,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

郑侠知道王安石听不进劝谏,就将他所看到情景全部绘成图画,连带奏疏一起交给阁门,然而
没有被接受。

于是他又假称事情机密紧急,通过驿马传送把奏疏直接递交银台司。

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

当晚,神宗整夜未眠。

第二天,命开封府酌情削减免行钱,司农开常平仓放粮,青苗钱、免役钱暂停征收,方田、保甲之法都取消。

民间欢呼相贺.
王安石离去,吕惠卿执政,郑侠又上疏指责他。

郑侠将在位的朝臣分类,和奏疏一起呈给皇上,吕惠卿上奏说他是诽谤,故郑侠被贬编管汀州。

御史台官员杨忠信拜见他,惠卿揭发了这件事,而且指使御史张琥弹劾他们相互勾结为朋党.郑侠在赴汀州途中行至太康时,被追回京城审问,案件定立后,惠卿建议把他处以死刑。

皇上说:“郑侠所说的都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朝廷着想,这份忠诚之心也算可嘉,怎么能治他以重罪呢?”最后只将他贬至英州。

到英州后,他找了一间快要倒塌的寺庙居住下来,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
花例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
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后移戒州(令四川宜宾)安置,在蜀地流
徒五年余。

这首词做于戎州。

8.词中刻画的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分)【答案】这是一个狂放不羁,挑战世俗的谪人形象,也是那个时代不协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形象(2分)。

他纵情饮酒,借酒消愁,在风雨中吹笛,醉酒后头簪花朵,反戴帽子,听歌观舞,满头白发却插满黄花,这些举动足见其狂放不羁和对世俗的傲视与挑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1)抒发了作者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政治迫害的不满、调侃和抗争(2分);(2)运用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放浪不羁的形象,从而衬托内心的抑郁不平。

如“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黄花白发相牵挽"(2分);(3)直抒胸臆,如“人生莫放酒杯干"“付与时人冷眼看"等
试题分析: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

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

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至于艺术法,有细节描写或动作行为描写、烘托、直抒胸臆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 。

(苏轼《赤壁赋》)
(2)重峦叠嶂,,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3),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3)沧海月明珠有泪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中不能出现任何书写错误,否则该空不得分。

注意“窈窕、曦、惘"等字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25分)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

他爸爸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
钢铁啦。

他妈也是调来调去。

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

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

奶奶有事。

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

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

再就是给他做吃的。

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

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

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闷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

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

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

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

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

他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

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

她有个气喘的病。

每年冬天都犯。

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

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

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

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
蘑,还有两瓶黄油。

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

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

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

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

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

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

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

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

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

他没有奶奶了。

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

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

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

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

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

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

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
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

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

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

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

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

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

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

”“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

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

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

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

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

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

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描写了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着力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一道一道”接成的衣服,“玉米面饼子,小米
面饼子”,都表现了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