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简介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散文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理论家。
他是唐朝盛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豪放洒脱,深刻表现了唐代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生活。
他也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白先生”。
白居易出生于杭州,其父亲是杭州的地方官。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18岁时便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一直到晚年逝世时仍在创作。
他先后担任过唐朝四川、湖南、江南省的官员,以及御史大夫等官职。
他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事物有着深厚的了解,他的诗歌和散文也多以生活、自然和政治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独特,一方面强调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也注意艺术的表现形式。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写风景、写境遇、写自然、写历史等各种题材。
在他的诗歌中,常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具有亲切感和朴素感,易于被人们接受。
他的诗歌主张自然、随性,避免雕琢和刻板的文学形式,因此被赞赏为“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
除了诗歌创作外,白居易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清淡自然,寓意深远,追求意境和情调的协调。
他的散文大多写景或写人,以清新、优美的文笔和真实的感情表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他的散文创作中,更多的体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白居易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并以骨法、瘦金体和颜体为特色。
他的书法秉承了唐代“大开势”、“信步自如”的风格,形式大气、潇洒,意境浑然天成。
除了文学和书法方面的成就外,白居易还在政治和文化思想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
他的文艺批评思想先进,提出了“文学三昧”的观点,即“有物而不为,有言而不出,当中心虚其骨”,充分体现了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独到见解。
总之,白居易是唐朝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著称于世。
他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在唐代和后世均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政治、文化思想对于唐朝和后世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被称为“白体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色。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情感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爱情亲情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下面是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述,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白居易的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
他于772年出生在陕西渭南,他的父亲是官员,家世显赫。
白居易的家境优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候就展现了出色的才华。
在他18岁的时候,就因才华横溢而被选为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概括1.担任官员早年间,他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终于有机会进入皇宫为官。
他在官位上表现出色,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多次升迁。
但是,他在唐朝官僚体制中,不同于大部分的官员,他更注重生活情趣和文学创作,所以,他在仕途上并没有长久的发展。
之后,他辞官回家,过起了自由舒适的生活,全心投入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与诗歌创作。
2.文学成就白居易擅写散文、诗歌,是唐代最出色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歌写作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鲜明的个性、自然、真实、细致入微、给人以启示,以及含义深远等特点。
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千秋岁》、《赋得古原草送别》、《汉江临泛》等。
3.感情生活白居易对于女性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写了很多诗歌来赞美女性,也经历了几段作者身边女性人物的痴情之感。
比如他曾经迷恋过的敬史女(《敬史篇》),程氏三女儿(《长恨歌》),还有被写入《琵琶行》中的女琵琶师等等。
4.晚年生活白居易虽然曾经是唐朝高官显爵,但他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充满了失望和厌恶。
后来,他开始了更加随心所欲的写作生涯,创作了更多的诗歌和散文,并通过这些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生道理和人类命运,写作更多关于人生、世态悲欢和天地事物的诗歌。
他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尤其是在晚年,顿悟了很多道理和真谛,成为“道家诗派”的代表先驱,为后来的一些类似思想的诗人树立了学者和导师的形象。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和生平事迹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和生平事迹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别号鸿都老人,自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唐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其诗风清新豪放,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被誉为“举世之诗”。
他的诗歌不仅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也充满了个性魅力和丰富的幽默感,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白居易生活中也经历了不少波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白居易出生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之北史鸿生家,自幼聪明好学,家境殷实。
8岁时随叔祖父读书,9岁进入太原府学读书,13岁读《诗经》,对此产生浓厚兴趣。
后来,白居易到长安考中进士,被授予偏迹官职,成为当时唐朝的一名官员。
白居易在唐朝官场上以他的才华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著名。
他曾多次上书独裁宰相李林甫,要求他改正错误政策,保护百姓的利益。
白居易也因为这种不畏权贵的精神而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尊敬。
除了在官场上表现出色外,白居易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生活、爱情、自然等方面,包含了各种文化底蕴和文化形态。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正面描绘社会现实,也有幽默调侃和讽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文学欣赏需要。
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琵琶行》。
这首诗是描写唐代一个名叫王昌龄的官员与一名西域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琵琶的音乐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的情感与内心感受。
该诗歌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词藻华丽,表达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才华。
然而,尽管白居易在官场上和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也经历了一些不幸的事情。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白居易因为反对叛军而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充军,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他被恢复原职,回到了长安。
但因被太原保守派的“告密”,他被贬为澧州司房参军,一时失去政治上的影响力。
此后,白居易过着沉闷而平淡的生活,直到去世。
总之,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和政治领域的重要人物。
他作为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同时也是为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的才华、直言不讳的性格、反对权力者的精神,都令人佩服。
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于世间。
他在唐代以“诗仙”之名闻名于世,是唐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
以下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作品。
一、生平白居易的生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官场生涯和隐居生涯。
1. 官场生涯白居易是唐代时期的一名官员,于公元80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祖籍为陕西凤翔。
他自幼聪明好学,后来考中进士。
进入官场以后,他先后担任过很多职务,如秘书郎、给事中、翰林学士等。
后来,他进入皇家内阁,成为了尚书右丞。
但是,因为他的一篇诗歌引起了中官的不满,被贬到了陕西洛阳做知州。
2. 隐居生涯白居易在洛阳做了知州后,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自那时起,他开始创作大量的诗文,成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在他的诗歌中,反映出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晚年返回咸阳,与家人一道生活到逝世。
二、诗歌作品白居易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大多数是豪放、自然和浪漫的。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出了唐代社会的风貌,还描绘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大部分涉及爱情、人生哲学等主题,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
1.《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描绘了一个人物的生命历程。
这首诗歌以草地为背景,以送别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送别诗之冠”。
2.《长恨歌》这是白居易的又一代表作,以杨贵妃为主人公,描写了她与唐太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歌的风格庄严、雄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诗歌中,白居易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突出了杨贵妃的形象,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
3.《琵琶行》这首诗歌以唐朝著名的女琵琶手韩翃为主人公,描绘了她在忧愁的悲伤中演奏琵琶。
这首诗歌的语言优美、含蓄、悲壮,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创作特点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语言流畅优美、音韵和谐,富有情感的表达力。
他的诗歌将日常生活的场景和主题与艺术技巧完美融合,体现出了他的艺术才华和诗歌取向。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曾任尚书左丞、右卫大将军、户部尚书等职务,为唐代文坛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其诗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一、生平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河南福州浮山(今福建福州市闽侯县)人。
他的祖父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宰相白居易,父亲是当时的贺州刺史。
白居易从小聪明好学,对文学特别感兴趣。
他曾经在礼部上任职,后来调任秦州尉,又在安禄山之乱中受到牵连,于是干脆辞官离开政治舞台,专心致力于创作。
白居易曾经游历各地,多次经历风雨坎坷。
他的一生写了很多诗歌和文章,文学作品传世至今,成为我们了解唐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他的文学风格清新、生动,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意义,被后人称为“白乐天风”。
二、创作特点白居易擅长写家居生活、民间风情、议论时政、叙述历史等,其诗歌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较为细腻。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深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著名。
《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纠葛,通过对贵妃的形象描绘和感情渲染,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诗歌,也是古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杰作之一。
它通过对琵琶女的描绘,反映了唐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影响和价值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的诗歌不仅受到了当时的高度认可,也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颂。
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等都被人们传唱和引用,成为了经典名句。
同时,他的诗作和思想也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新诗运动和风雅文化的兴盛。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白居易的一生经历了风雨沧桑,也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学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学作品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仍然对我们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文学家与政治家。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唐代文人官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以豪放潇洒、婉约风雅著称,被誉为“诗界巨人”。
白居易于唐德宗开元十年(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家境富裕。
他自幼聪慧好学,文采出众,很早就展现出了诗才。
在成长过程中,白居易读了许多古代文学名著,受到了诸多文学家的影响,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居易曾先后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其中包括监察御史、地方官以及内廷高官。
他的政治才华赢得了德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被视为重用重臣。
然而,在安史之乱期间,白居易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在这段时间里,他以清雅悲凉的笔触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表达了他对家国乱离的思考和隐忍的情绪。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内容丰富多样。
他的诗风自由豪放,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
他的诗作描绘了生活的点滴,表现了对爱情、友情、自然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作以其真挚、细腻和情感真实而闻名,被誉为“诗中之诗”。
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长恨歌》。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痛爱情故事为背景,抒发了白居易对乱世纷扰和悲伤情感的思考。
诗中的悲恸之情和对逝去岁月的追忆,让人感受到了白居易深邃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被广泛地传诵和演绎。
除了诗歌创作外,白居易还以散文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
白居易的散文主题广泛,既有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抒发个人感情的,还有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索。
他的散文作品流传至今,成为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
在晚年时,白居易的生活略显困顿,他一直为了家居和子女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然而,他依然坚持着文学创作和政治参与,在各种挫折和苦难面前持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直至846年白居易去世,享年74岁,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他的诗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关于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772年3月白羽时生-846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文化名流,被誉为“诗仙”,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巨星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人奉为经典,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出生在长安(今西安)一户望族之家,家境优渥,受到良好的教育。
少年时期,他天资聪颖,品学兼优,广泛涉猎文化知识,尤擅长文学和音乐。
他从小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十分喜爱写诗,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正是在这个时期,白居易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也奠定了他成为一代文学家的基础。
白居易年轻时,曾担任过一些政府职务,进入了唐朝的政治体制。
在这期间,他可以亲身体验到朝政的黑暗腐败和社会的艰难困境,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
于是,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不满,勇于揭露社会的弊端。
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他尤为关注平民百姓的疾苦,深入民间,呈现了丰富的民间生活和感情。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深度,而且笔法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诗歌创作方面,白居易的成就非常卓越。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五言绝句,也有七言律诗和长篇叙事诗。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追求自然真实,所呈现的景物和形象鲜活而真切,语言简洁明快,意蕴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他的诗词流传至今,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诗歌创作外,白居易还有丰富多彩的其他文学作品。
他的散文擅长写人写事,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写过一些戏剧作品,如《长恨歌》等,承载了他对时代和人生命题的深入思考。
此外,他还从事过翻译工作,将一些外国文学名著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介绍西方文化。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
他曾担任过朝廷的重要职位,如监察御史、江州司马等,为国家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他勤政爱民,直言忠诚,与时弊不合,年过半百时被贬至嘉州担任知州,被认为是“贬谪白”,使他受到了政治上的排斥和打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字乐天,号醉吟先生。
他的作品数量庞大,涉及多个领域,成为了唐代文艺复兴的代表之一。
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被后人誉为“白氏风华”和“乐天派”。
一、家族背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家族——白氏的后代。
其祖先白墀为汉朝太尉,白万为唐朝太务卿。
白居易的祖父白嘉祐是万年(今江西省贵溪市)知县,曾两次代理江西巡抚。
父亲白重大为卫尉少卿,官至翰林学士。
二、政治生涯白居易年轻时曾任唐朝的礼部郎中、太子洗马、太子左庶子等职,为唐德宗时期的重臣。
其后曾入仕于太和、开成、弘道、大中等时期的朝廷,并担任过刑部、吏部、礼部等职。
但因为与宦官李诵没法相处,出任过江南东道、福建东道巡抚时不得不自请辞职。
三、文学成就白居易擅长诗、文、词、赋多种文体,曾被誉为“同夜月华人”,成为唐代文坛的一朵亮丽的奇葩。
他的诗风慷慨豪放,自由不羁,嬉笑怒骂,切中时弊,赢得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和追捧。
《长恨歌》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唐代五大长恨题材诗之一。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诗歌上,他的散文亦是无可挑剔的。
他善于写散文随笔,以嬉笑怒骂的手法,表现出社会现实中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和人生境遇,较多地从中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塑造了很多丰富的人物形象。
散文中常常带有通俗易懂的意味,又富有哲理、艺术性、情感和生活气息,因此被称为“白体文”。
白居易还被誉为唐代的“声色犬马派”代表人物,他的词歌中常常描绘女性的容貌和风情,以及男女的表白和爱情纠葛。
其作品以抒发情感为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被誉为“白乐天之美”。
四、晚年生活晚年的白居易放弃了官场生涯,南迁洛阳,并与好友杜牧、元稹等人聚居一处,过着诗酒消闲的生活。
晚年的白居易颇为困顿,过着贫穷的生活,但仍然潇洒自如,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和散文作品。
五、遗产价值白居易被尊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和文化名流,他的文学成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乐天,号醉吟先生。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活泼自然,富有真情实感,深得当时士人和民众的欢迎。
同时,白居易还在唐朝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多次担任中央官职。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洛阳一个官宦家庭。
家学渊源,父亲是当时的洛阳太守白敏中,曾受到父亲早期的教育影响,后又进入洛阳贞元学,师从杜牧、刘禹锡等人,深受其教育。
其后,白居易考中进士,开始在朝廷中出任官职。
他的政治生涯从都官员外郎开始,历任御史、兵部员外郎、太子詹事、鸾台侍御史、中书舍人等,最后担任中书令,是清官中的佼佼者。
此外,白居易还曾先后任命为大理寺丞、兰陵王府长史、襄阳太守等。
他在官场上秉持勤勉、正直、清廉、奉公守法的作风,被誉为“清白白、正人君子”的代表。
尽管他身处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但并没有受到腐败、权变的影响,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厚道,赢得了人民和当时的皇帝的信任。
在文学方面,白居易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功底、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富于真情实感、感知直达,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丰富感受和思想。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自然活泼,语言清新直接,甚至有一些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人物风景、史传典故、爱情与生活等方方面面。
其中,以他的爱情诗最具代表性,其温柔的感觉和深情的表达,颠覆了传统文学中那些男性霸道和女性被动的爱情关系。
他的代表诗篇有《赋得古原草送别》、《花影满庭芳》等。
总的来说,白居易是唐朝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潮,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也是唐代政治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由于其在官场上奉行清廉正直的作风,成为许多人人敬仰的榜样。
在日后的文化史上,他被称为“文学大品位”的代表,是文学界后人手不可缺的重要人物。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两首》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两首》重要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注释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进竹林。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注释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简介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下硅(今陕西省渭南县)人。
唐德宗贞元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上书议论政事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他是唐代大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白氏长庆集》。
2.白居易的诗在唐朝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等。
白居易的简介和作品有哪些诗

白居易的简介和作品有哪些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是唐朝中期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之一,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佼佼者之一。
他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许多人奉为传世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歌以骈文、律诗、绝句为主,代表作品多达数百首,其中既有关于政治社会的杂感,也有关于人生哲理的深思,还有饱含情感的爱情诗歌。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白居易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一、生平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河南汝南县。
他出生于大唐盛世,祖父白君嗣和父亲白敏中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
白居易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超群的才华和文学天赋,被人们誉为“童年奇才”。
后来,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多次中进士、及第。
他曾经担任过很多的官职,如尚书左丞、吏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太子少傅等,一生中历任过35个官职,也多次担任过辅佐皇帝的要职,深得当时的唐宪宗和唐文宗的信任和赏识。
白居易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广泛的文学创作。
他的诗文,风格灵活多变,描写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概括了人生之道,体现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展现了唐代智者的人格和风貌。
他的作品在当时就非常有名,后来更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代表作品1.《琵琶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的律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声音婉转、沉浸在痴情和思念中的女子,她象征着爱情的力量和人类情感的深度。
这首诗歌像一首旋律优美的中国古乐,表现了人类性情的美好和多情。
2.《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联言体的律诗,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描绘了人生的离别,生命的转移和人生的哀愁,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流露出对老友离去的遗憾和痛心,是一首情感深刻,艺术造诣高深的诗篇。
3.《长恨歌》《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具有宏大的史诗气魄和细腻的人物描写。
《白居易简介》课文解读

《白居易简介》课文解读白居易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文学家,以其豪放开朗的诗风和才情横溢的才华,被誉为唐代文坛的瑰宝。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情感的真挚表达,深受后世文人所推崇。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白居易简介》这一课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背景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山东济南人。
他生于字画世家,父亲为文学家,家境优渥。
由于家庭条件和良好的教育背景,白居易在少年时期就展露出出色的文学才华。
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写出优秀的诗作,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二、文学成就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作多以抒发思乡之情和表达爱情为主题,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还注重思想性,常常可以通过一两句简洁的表述传达出深刻的哲理。
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长恨歌》,这首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以真挚的情感和婉约的词句描绘了一段壮美的爱情史诗。
此外,还有《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也广受赞誉。
三、白居易的影响白居易的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开创了唐宋诗歌新的风貌。
他的作品结构严谨、表达简练,立意深刻,被后世文人视为学习的榜样。
他以诗才旺盛而广为人知,被誉为“诗中之诗”,对于后代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白居易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对人生的思索、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爱情的赞美等。
他同时拥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观赏性。
四、结语白居易作为一位唐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犹如一面明镜,反映出了人们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通过对《白居易简介》的解读,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受到启发。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简介唐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几乎涉及了唐代所有的韵文体裁,尤以其散文诗和豪放派诗歌而著名。
他还是唐朝宰相,曾在政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白居易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和画家。
白居易的母亲可以说是他成为文人的重要因素,她经常对他朗读诗歌和故事,使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文学和艺术。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前期主要是右边席上,后期则转向左边席上。
他的诗风独特,以话语生动,语言清新蜜柔,尤擅长表达诱惑和欢愉,有点跃然纸上的感觉,刚柔并济,刚毅直接,便于理解,常被当做民间诗歌来传唱。
白居易启蒙于曾参,而他的学习又深受大历年间的文化繁盛影响。
他的诗歌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对人性丰富多彩的理解和对欢乐的追求,他的文学作品也将唐代图鉴运动的精华融为一体,成为唐代自由而开放的文艺典范。
白居易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赫的。
曾与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诗人齐名,被誉为“诗史三百年独步”。
他参政从事精细化的农田调查、治书等具体实践,以及在政治上的论述、斗争、批判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是唐代清官、政论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历经忠良、通议、石达开、韩愈之争、新法、废李重俊搞起的李衮之乱等大大小小的政治斗争中,他一直是以自由、开放、包容、反对封建迷信等为主导的一股声音。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中唐诗歌的代表,他在诗歌上提倡以人话为基础,用口头语言,描写现实生活;同时,他又力倡吸收边塞和侨居民族的民间歌谣,打破传统文学的格局,大胆创新,多次开创了新的诗歌类型和格律。
白居易对他生活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和思考,表现在他诗歌中特别显著。
他强烈批判了唐代的官僚腐败,指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不平等,扬声反对了唐代整修宫殿的无意义浪费,以及与生俱来的人的悲哀现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描写也给人以非同寻常之感。
他加强了诗歌对于人性的把握,将人引导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生命”之外,性与情、情与人、人与自然都表现出了他的一种新的世界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卖炭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 “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 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 “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背景材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
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 茅 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屋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 为 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 秋 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 风 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 所 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 破 怀。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 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被誉为“唐代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其生平事迹丰富多彩,交织着诗歌创作、官场政治和家族生活等方面,深受后人喜爱。
白居易于772年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县城南的白龙村,出身于世家望族。
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高官,并保持了家族的门第地位。
白居易自幼聪明好学,喜爱文学,并广泛阅读了当时的各种文化经典。
他曾担任过镇守使、尚书左丞、监察御史等职务,同时也是当时的文坛名流,与杜甫、王之涣、刘禹锡等人交往甚密。
白居易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诗歌创作,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多种多样。
他的诗歌作品既涉及到政治社会生活,也包含着生活情趣和人情冷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以唐代豪放派为基调,借鉴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思考和实践的成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的一些著名诗歌作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长恨歌》等,都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代表作,一直影响着后人的文学创作。
白居易除了诗歌创作之外,还涉及到政治和家族生活。
他曾在唐玄宗时期担任过尚书左丞等官职,与唐朝政治家们协同合作,为唐朝的政治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还为自己家族的生活和同族人民的福利尽力,勤俭节约地管理自己的财产,在某种意义上维护了唐代文化的传承和稳定。
白居易的卓越诗歌创作和政治家方面的努力,赢得了历史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的热爱。
他于846年在长安去世,享年75岁,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个人政治生涯的精彩故事。
他的诗歌作品和人生经历激励着后人追求理想、勤奋努力、创造佳绩,并成为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表达和价值体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人物简介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与李白、杜甫、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
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
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
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
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习、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
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二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品

白居易简介及代表作品生平简介: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
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主要作品:买花问刘十九白牡丹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琵琶行宫词鸟暮江吟观游鱼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他白傅。
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
唐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历时四年。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
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
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
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德宗贞元十六年(799)考中进士。
十八年应吏部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授翰林学士。
次年五月拜左拾遣。
他的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时,他抱着“达则兼善天下”的政府态度,为民请命,勇敢战斗。
曾提出“尊贤能以澄清吏治,薄税敛以
安民生,罢兵革以苏民困”等主张。
为了反对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权的“招讨宣慰使”,甚至当面指责唐宪宗的错误,引起皇帝的愤怒,幸有李绛(监察御史,直言敢谏,尤疾宦官专横)救助,才免于罪处。
自元和三年至五年的三年谏官任内,是白居易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为了实现自己政治主张而进行勇猛战斗的时代,也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时代。
他的最富于斗争精神的所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的讽谕诗就是这时写的,其中《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等诗,锋芒尖锐,象连弩一样射向黑暗势力,使“权豪贵近者变色”,“执政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同上)。
元和八年改任左善赞大夫,这是一个不得过问朝政专门陪太子伴读的闲官,不符合他的志愿,他在给李绅的诗中曾流露出不满情绪:“一种共君官职冷,不如犹得入高眠。
”至元和十年宰相吴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他激于义愤首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而当时的权贵即以越职言事罪,将他贬为江州刺史,更有中书舍人王涯奏其“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贬到浔阳之后,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消极,开始揉合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保和”和佛家的出世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明哲保身”的法宝。
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
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詹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旧唐书、白居易传》),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
所以他准备“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就平生之志。
”(《九江
史话》)至于被贬为司马之心情,他说:“州民康、非司马之功;郡政坏,非司马之罪,无言责,无事忧。
”余佐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
何哉?识时知命而已(《江州司马厅记》)“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泳,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攸(修)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
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
”(《旧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年,他往往是春游东林寺,秋登浔阳楼,或访陶渊明故宅,或观石门涧瀑布,或攀香炉峰顶,或闻鸟语泉鸣于遗爱寺,或乘风踏浪晚归彭蠡湖,尽览浔阳诸胜,留下诗文一百余篇。
其中以《与元稹书》和《琵琶行》最为著名。
《琵琶行》是借一个被抛弃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诗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漂零憔悴、流落江湖的长江歌妓,一个是遭谗受贬的诗人自己。
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不平,却有相同的感受。
在浔阳江头,琵琶声里,他们的哀怨和激愤组成了一支凄苦的歌,唱出了他们的不幸,倾诉了社会的不平。
从对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揭露封建社会对才人、志士的打击和迫害。
居易离江州不久,有人在浔阳江头送客处,建一亭阁曰:“琵琶亭”,以诗名亭,以资纪念。
千余年来,历经兴废,地址数迁。
一九八八年三月,九江市人民政府重建于长江大桥的东侧,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为一仿唐园林式建筑。
主体建筑琵琶亭,坐落在两丈多高的花岗岩石基上。
亭六角双层,碧瓦红柱,翘角重檐,周围护以白石栏杆。
金光灿灿“琵琶亭”三个大字的巨幅匾额,
由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书写。
楹柱上有清代文人董云岩的集句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天半入吴”。
台内展出白居易诗文及其他江州的行踪图片。
亭台前面的巨大石碑上,雕刻着毛泽东手书的《琵琶行》长诗。
台院正中有白居易汉白玉塑像。
两侧建有碑廊,镶嵌着历代诗人、书法家题咏和书写的五十六块碑刻,供游人欣赏。
白居易于元和十三年冬离开江州,前往四川任忠州刺史(今忠县)。
元和十四年冬,穆宗即位,召回长安,拜司门员外郎,第二年,转主客郎中,知制造,加朝散大夫。
他目赌宦官擅政,朋党倾轧,一般朝士,各有攀援,不愿卷入旋涡,自请外任,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
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
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
大中元年(846年)卒,终年七十五岁,赠尚书右仆射。
江州人为之立祠。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与元稹书》是他的诗论纲领,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的讽喻诗,是他提倡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实践,其中有不少是同情当代人民痛苦,揭露统治者腐朽与残酷的作品。
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晚年,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早期的讽喻诗,他的诗歌也丧失了战斗性和光芒。
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妇皆能听懂。
他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元白”。
著有《白乐天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