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号在乐队演奏中的特点论文(精选多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长号在乐队演奏中的特点论文(精选多篇)
第一篇:浅析长号在乐队演奏中的特点论文
目录
摘要I
关键词I
AbstractII
KeywordsII
一、长号的来源与发展1
二、长号演奏的技能特点1
(一)长号演奏的技巧和技能1
1.长号演奏的口型技巧1
2.长号演奏的气息技巧2
3.长号演奏的运舌技巧2
4.长号演奏的音准技巧2
(二)长号演奏技巧中各种器官的灵活运用2
三、长号演奏的音色特点3
四、长号演奏的节奏特点3
五、长号在乐队中的重要作用4
六、结语4
参考文献4
一、长号的来源与发展
二、长号演奏的技能特点
(二)长号演奏技巧中各种器官的灵活运用
在长号演奏中,吐音是需要技巧的,如单吐音、双吐音和三吐音这三种最主要的形式,是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灵活配合才能完成的。
双吐音因为具有均匀、干净断音的优势,应用非常广泛。
双吐音是由两个动作交替产生的“le、te”等声。
在吐音时,单吐要做到舌尖部分上下交替运动,并将舌根放松,双吐则要力求力度与速度的平均,同时要确保吐音位置正确。
在正常情况下,要自然展平舌头,然而在吹奏低音区的时候,舌根是不动的,可使上舌尖与牙尖接触,并由舌前半部动作;在吹奏中音区时,可使舌尖向下稍稍倾斜。
在吹奏过程中,要依据吹奏音符的长短,合理处理尾音,且确保舌头回抽及时,动作快速。
另外,还要保持舌头动作与右手把位、节奏等协调平衡。
因为长号的七个把位的间距相对较长,把位间音程变化的跨度较大,从而使拉动时具有时滞性,这就要求吹奏时右手拉动把位要积极、果敢,使右手把位到位,使吐音、把位得以平衡与协调。
三、长号演奏的音色特点
构造上的独特性,使得长号在发音发面可能没有活塞乐器那样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有的时候还会因为有滑音造成发音不清晰,但也因此早就了长号独有的级进滑音效果,这种演奏效果是其他乐器不能实现的。
在铜管乐器之中,长号的音色十分特别,它也有小号的明亮强劲与威严的气势,但更突显饱满宏亮的音色特点,弱奏时圆润柔美,强奏时强健有力。
所以说,长号更适合演奏哪些壮丽伟岸、雄浑奔放、深沉肃穆的具有史诗般的旋律,也可以表现出险恶、恐怖和阴森的情绪或氛围。
当然,长号还可以将抒情柔美、深邃意境、梦幻追忆等旋律演奏出来,长号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长号有着极富穿透力的音色,即使独奏,也能够较为容易的穿透浓厚的乐队织体。
在演奏强有力的旋律时,同两支或三支长号同度齐奏,会收到异常丰满宏大的音响艺术效果。
四、长号演奏的节奏特点
在乐器吹奏上,圆滑(slurring)是一种音与音之间连间连结的技巧,长号的演奏者又将这种技巧称为legato。
而相对于其它管乐器,圆滑的吹奏对于长号是较难做到的,因为从一个音符至下一个音符,可能需要换把位,而在把位的交换中必定有时间空隙的产生,且把位与把位之间会经过泛音列,必须避免滑音的产生。
要演奏出好的圆滑,就必须靠着演奏者的技巧。
因此,这也是长号在演奏上具有特色的地方,光是长号演奏slur的技巧就有五种:(1)Lip Slurs(2)Cross-Grain Slurs(3)Tongued Slurs(4)Valve
Slurs(5)Glissando。
如第(1)和第(3)这两个方面的演奏技巧对于长号的节奏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同时,掌握好这两方面的节奏对音乐表达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lip slurs即是长号演奏中,在嘴唇的帮助下,依靠气息的控制,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演奏方式,是长号演奏中最为重要的演奏技巧之一。
而T ongued slurs在长号演奏术语中称之为“软吐”,也有另一种说法叫“连奏运舌法”,即是在演奏时,气息持续不断的流动,同时运用舌头辅助发音的一种连音演奏法。
所以,掌握好这两种演奏技巧对于提高长号的节奏能力和音乐表达具有很大的帮助。
五、长号在乐队中的重要作用
长号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以在应用管乐、军乐中,也可以应用在交响乐队中。
一支完整的交响乐队要有木管组、弦乐组打击月租以及管乐组,管乐组中所包含铜管乐器主要有,小号、长号、大号以及圆号等,长号是交响乐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为例,在第一乐章中,音乐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副人民向黑暗势力发起进攻的斗争场面,在这个场面中人民的气势如排山倒海一般,宏大、壮观,而这种气势的展现离不开长号的支持,这种气势也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第四乐章展示的是欢呼胜利的场面,充满愉悦的气氛,主题更加辉煌明丽,气势也更加磅礴,尤其是第一部分凯旋进行曲,旋律积极向前、雄伟壮丽,纵跨四个八度,而在这个过程中,长号的作用至关重要。
近年来,长号在军乐中的发展非常迅速,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和不可忽视的艺术作用,如今长号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
军乐队一般都是在外事接待、重大活动或者节日时进行表演,意义非常重大,而长号是军乐队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也体现出了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
此外,在管乐队中长号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与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以及英国管等共同组成吹奏乐器组,其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也是非常独特的。
六、结语
长号是西洋铜管乐器中的一件重要乐器,又是一件演奏技巧复杂的乐器。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长号已成为铜管乐器中具有及其魅力的乐器之一,音色高亢,辉煌,庄严壮丽而饱满,声音嘹亮而富有威力,弱奏时又温柔委婉,其音色鲜明统一,在乐队中很少能被同化,甚至可以与整个乐队抗衡,能演奏半音音阶和独特的滑音,使其在铜管乐、交响乐、爵士乐中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长号演奏者,必须苦练基本功,做到熟中生巧,才能演奏出长号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鞠传海.长号初级教程[M].同心出版社,2001.[2]孙进伟.长号短说[J].剧作家,2009(1).[3]杨晓东.长号演奏中唇颤音的演奏技巧[J].大家,2011(10).[4]师鲁嘉.长号与交响乐[J].音乐创作,2013(2).[5]徐磊.长号在交响乐队中的应用与演奏[J].大观,2014(6).
第二篇:谈低音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论文
在西洋交响乐队中共有弦乐、管乐和打击乐三大声部构成,它们在音域、旋律方面的相互协作共同创造出了最为美轮美奂的交响乐作品。
如果按照音响效果来划分交响乐队,又可以分为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三大声部。
低音提琴就属于低声部,它为整个交响乐队起到主导、节奏变化和过渡等作用,所以说,在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一、低音提琴的起源
德国音乐家米卡埃尔·普列托利乌斯认为,如今低音提琴的前身正是产于1620 年的巨型提琴“维奥隆内”,也叫做“倍低音古提琴”。
而在18 世纪后期,科列特所著的《低音提琴教程》中也曾证实,低音提琴较比15 世纪产的古提琴在音域上低一个八度,但与当时的十六吹管风琴却在音响上完全相符。
可以见得,低音提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
古老的“倍低音古提琴”有巨型提琴之称号,但即使进化到现在,低音提琴也是所有乐器中体积最为庞大的,标准的低音提琴高度约为180~220cm,绝对是乐器世界的庞然大物。
也正是如此,低音提琴天生就拥有最为低沉的音响效果,是弦乐器中的“低音之王”。
17 世纪
上半叶,低音提琴已发展到五根弦,后来又根据琴的把位与指法将弦数改为四根,采用四度定弦。
再配合制弦材料从羊肠到金属,低音提琴的进化使得它在发挥低音效果时变得更加自如,其特有的坚定浑厚的特质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金属弦则让低音提琴更具个性张力,特别是在音域与音色的强弱控制过程中表现力更加明快,也提升了它在交响乐队中的价值。
二、低音提琴定位的演变
1.低音提琴的早期作用
在16-18 世纪的欧洲,低音提琴为信仰而生,它是欧洲各大教堂中的主流乐器,为圣歌团伴奏。
那时的低音提琴主要负责演奏根音,为歌曲营造回音效果,让圣歌团的人声合唱更加立体化,体现基督教的神圣感。
所以在西方人看来,低音提琴是与宗教相关联的,至高无上的乐器,因此,低音提琴也有幸得以进入上层社会,在宫廷乐队中占有一席之地。
皇族贵族的人们认为,低音提琴独特的音响效果深沉且优雅,符合他们作为社会上层贵族的雍容气质,更有一小部分音乐爱好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但碍于其体积庞大和价格高昂的客观因素,社会上学习低音提琴的人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
2.低音提琴在现代交响乐队中的位置
自19 世纪以后,低音提琴渐渐成为了欧洲音乐家所青睐的乐器,在诸如贝多芬、莫扎特这些音乐名家的交响乐作品中都有低音提琴的存在。
在现代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也有着它重要的位置,它与大提琴一起在乐队合奏中担任低音声部。
由于低音提琴所使用的低音谱表在实际演奏中其音高要低于记谱八度,所以这也恰好延展了交响乐队的音域,使得低音提琴在乐队中的低音衬托变得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明确了低音提琴在乐队中个性鲜明的节奏基础。
从音域的技术角度来看,低音提琴的音域双向扩展正体现了西方推崇纵向思维的观念。
而在和声方面,它宽广厚重的音域又增加了乐队音响牢固的稳定性,所以也有人说“低音提琴就是整个乐队的生命力。
”
三、低音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
1.交响乐队对低音提琴的音响效果需求
首先,从低音提琴的音响效果方面看交响乐队对它的客观需求。
众所周知,低音提琴为和声、为乐队而生,所以它天生就具备适应乐队需求的属性。
从和声学的角度来看,历代作曲家在创作交响乐曲的过程中都会考虑和声学之于交响乐队的演奏规律和规则,即和弦。
“根音”是低音提琴最擅长的部分,所以在构成和弦的进程中一定有低音提琴的参与,这也是低音提琴能成为交响乐队根本的原因之一。
而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声音来自于物体的振动,那么交响乐队的和声就是一系列物体的振动。
这种振动是有组织、有节奏且有规律的,低音提琴所造成的振动不同于其它任何乐器,所以为了叙述交响乐曲中的故事,做到乐曲中节奏与情感的变化,就必须加入具有深沉低频振动的低音提琴。
再从低音提琴的性能来看,它的低音效果具有决定性,音乐家在创造乐曲时需要抽象的概念来挥发自己的情感,激发欣赏者的各种感悟,所以低音提琴浑厚的低音自然会成为一种选择。
2.基于操作技巧看低音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演奏低音提琴时,可变换的指法和把位非常之多,不同的技巧使用丰富了低音提琴在乐队中的不同作用。
以拨弦为例,它是低音提琴演奏中最为常见的拨奏手法。
拨弦可以提升乐曲的节奏感,而且由于弦身较长,所以弦的震动时间也较长,使低音提琴的单音更加饱满。
由于无论在哪一部交响乐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大量运用到低声部乐器拨弦演奏的乐章段落,因此可以说低音提琴的拨弦技法对描述和为作品性格造型具有重要作用。
拨弦技法在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表现空间较多,而且随着近些年来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民族弦乐中利用拨弦拨奏越来越广泛,像《花好月圆》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拨弦演奏,它带动了乐队的节奏和气氛。
拉奏也是低音提琴在交响乐队作品中使用最多的技巧,拉奏的谱例符号为arco,它的声部照比大提琴低八度,有时也和大提琴同声部演奏。
拉奏不同于拨奏的地方在于它要表现的是另外一种音响效果。
有些乐曲如果用拉奏演奏的话它的音响效果趋于柔和,如果用拨奏则音响效果就会变得更加跳跃。
另外,拉奏对弓法的要求也很高,如果在演奏强烈音响效果的重音时,就需要用弓子的根部进行拉奏。
如果
选择用弓子的中部和尖部进行拉奏,则所表现的节奏旋律更加轻巧和跳跃。
所以在交响乐队中,不同作品的不同表现部分也会运用到不同的弓法,如分弓、连弓、碎弓、顿弓等演奏技巧,它们为乐章变换节奏并丰富了作品的感情需要。
3.交响乐队对低音提琴的情感表达需求
(1)强调旋律对比
由于低音提琴在低声部尤为特殊的表现力,所以在衬托对比其它声部时具有天然优势。
它在乐队中的表达直接且有力,高低声部的交相辉映也体现出了低音提琴在乐队中的“独立感”。
在一部交响乐作品中如果加入了低音提琴低沉的低声部章节,就代表乐曲的主题进入了深沉、悲伤、惆怅的回忆阶段,这种表现能够加深欣赏者对乐曲主题的印象。
在贝多芬最为著名的第五交响乐c 小调《命运》中,作品希望充分反映贝多芬当时由于穷困潦倒又遭遇失聪的那种生活与事业上的双重打击,体现他矛盾和痛苦的心理,他对残酷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和自己对现世的不满和恐惧感完全表现在了《命运》交响乐的四大乐章之中。
尤其是第二乐章中,虽然主旋律是高亢的高音声部,但是低音提琴一出,却让这种高亢急转直下,瞬间蒙上了一层犹豫、徘徊的阴影,这也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对自己、对世界的矛盾心理。
也正是这样高低并容的表现手法,让第二乐章成为了一篇炫丽的抒情诗,形象的表达了人生命运的曲折与颠覆。
与贝多芬高亢激昂的《命运》不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更富欢快的抒情魅力。
第一乐章中,低音提琴就以音响鲜明的五度音开场,大三和弦所发出的清丽音响效果更加透明,而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配合下,整个乐章背景则变得更加柔和,没有过多高亢与低沉,其所表现的节奏更像是弧形线条般平稳过渡。
(2)丰富的表情特征
低音提琴的低音也是交响乐队中的一种表情。
它不同于小提琴等主奏乐器,可以发出柔弱轻快的高音,低音提琴更擅长泛音,它的泛音效果要强于其它弦类乐器,表现力生动且震撼。
在一些现代管弦乐作品中,这种泛音所流露出的表情是深沉且神秘的,这一音响风格也
获得了广大作曲家的青睐。
当然,低音提琴也可以演奏轻快的旋律,在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所发出的弱音相当重要,还以贝多芬的《命运》为例,在第三乐章的快板谐谑曲中,虽然命运的主题依然延续了第二乐章咄咄逼人的气势,但是此时的低音提琴已经做出变化,它通过弱音演奏来配合乐队的其它弦乐,共同演绎了一曲轻快的舞蹈主题,给听众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根据作品的情感氛围需要,低音提琴在此时摒弃了一贯的强音演奏模式,而选择在第三乐章大篇幅的表现自己的弱音旋律性声部,在pp 的力度上它的旋律若隐若现,这就是与第二乐章的鲜明对比,让欣赏者在兴奋之余回归安定平静的状态。
随后从140~218 小节,乐章再次回到高潮,在低音提琴的低声部开拓下,整个交响乐队再次高亢嘶吼,再次向命运发起挑战,此时低音提琴也由低声部转为中音程的级进表现手法,在第二次攀登高潮的气氛影响下,低音提琴的感染力在乐队中被发挥到最大。
(3)表现力的展现形式
低音提琴在交响乐队中表现力十足,从自然主义的观点出发,低音提琴在音乐美学的表现上则更为突出。
在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中,低音提琴在管弦乐队中的描述被称为是“音的画面”,其称谓的原因就在于低音提琴对于音响的模拟效果上。
举例来说,歌剧中低音提琴要表现宝剑在出鞘那一瞬间挥舞时所产生的可怕、萧刹且令人不快的音响效果,这就是低音提琴在这一刻所展现的价值,是乐队中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而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我们也可以听到低音提琴所表现的低沉且强而有力的沙哑音响效果,它专门用来模仿大象笨拙的动作和沉闷的叫声,十分形象。
再看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妖魔夜宴之梦,乐章开篇就通过中提琴和小提琴的分布,强化弱音,并在高音区直接利用弓尖演奏表达弱音的颤动效果。
此时低音提琴出场,运用低于大提琴一个八度的微弱音响表达比较效果,六连音的音阶在节奏上上行,与之前小提琴和中提琴所表达的音响效果作比较,让乐章表现力更加鲜明,主要突出那种奇异的夜宴气氛,像梦境一样跌宕起伏。
总结
在交响乐队中,由于低音提琴的存在,乐队在音域方面得到了大幅扩展,让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有了更多选择,在丰富了创作想象力的同时,也渲染了无限的音乐情感。
因此可以说,低音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是无穷的,它通过自身独特的音响魅力和想象力将其他乐器联合起来,塑造了无以计数的音乐意境及形象,令人回味。
第三篇: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一、内心听觉概述
在音乐界,内心听觉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已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它主要是指人类在其内心中进行的一种音乐活动,主要涉及到了人的听觉的意象。
具体的来讲,就是当我们看到音符、乐谱的时候,可以不借助人声、乐器等外界辅助力量,在自己心中默默演唱或演奏出音乐的一种方法。
通常来说,内心听觉可以分为两类:旋律型和和声型,旋律型内心听觉主要是一种旋律想象认识的能力;而和声型内心听觉则是一种多声部的,和声与复调音乐作品的想象认识能力。
一般而言,旋律性内心听觉的训练往往比较快一些,只要是从事音乐工作的人通常都应该具备这项能力,而和声性内心听觉的训练则比较缓慢,即使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也不一定都能达到娴熟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
二、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内心的音乐活动,内心听觉具有先导性和创造性。
我们都知道,一个画家在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头脑中对于画的色彩、布局、主题等进行构思,与此类似,一个音乐家在歌唱或演奏之前,也要在头脑中想象好要歌唱或演奏的声音形象,并在歌唱或演奏中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想象中的声音相吻合。
(一)与演奏实践紧密结合由于内心听觉具有先导性和创造性,所以,不论是在音乐创作、演奏还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内心听觉都对人们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曲家在创作时,往往是通过内心听觉来选择那些与内心需求相吻合的各种音响手段,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内心听觉一直贯穿其中。
演奏家也是同样如此,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家也总是要预先在内心听到那些要演奏出来的声音,在真实外化的声音之前对音色、速度、力度等进行感知和判断,从而使自己的演奏达到较为
满意的音响效果。
而音乐欣赏过程也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听觉器官活动,当主体在用耳朵听音乐时,其内心听觉活动也在进行着,并不断帮助欣赏主体对自己的听觉做出判断。
由此可见,在各种音乐实践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内心听觉,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听觉意象有助于发挥二度创作的想象力
意象是指主体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在大脑中留下的刺激痕迹,之后虽然刺激物消失了,但这种痕迹仍然留在大脑中,必要时这种痕迹会再次显现出来,并在大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形象。
器乐演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需要演奏者进行二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听觉同样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内心的听觉意象会使演奏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和状态,以期获得满意的音响效果,演奏者通过内心的听觉意象来协调手上的动作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的,一直到手指的动作和乐器所发出的音响与内心的听觉意象相吻合,此时这个动作会固定下来,它一旦固定下来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当下一次再面对相类似的音乐时便会自动地运用这一动作发出理想的声响。
在器乐演奏中,内心听觉主要表现为演奏者将以往积累的音乐感知和具体的演奏内容相结合产生所需要的意象的过程。
简单来讲就是在演奏中出现听觉的预示。
演奏者在音响的刺激下,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音乐感知,一种是全新的音乐感知素材,另一种是和以往大脑中存储信息相吻合的感知素材,后者会迅速参与到音乐思维的诸多心理活动中,从而形成音乐意象,而前者将会在大脑中储存下来为下一次的音乐刺激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外部音响的不断刺激下,这些音乐感知将会越来越多,感知素材积累的越多,音乐意象的形成也会更容易。
内心听觉就是以这些音乐感知为基础,经过大脑的想象和联想形成某种意象,然后演奏者再通过外化的音响将之展现出来。
(三)有助于音乐立体框架的构成内心听觉的出现标志着音乐意象构思趋向成熟和成功。
在音乐的多次刺激下,听觉意象会不断变化直到成型。
大脑在每次的音乐刺激下都会产生对音乐的感知,由于音乐艺术具有不确定性及演奏主体的差异性,每一次大脑的感知都会有所不同,由此形成的音乐意象也会不同。
但毋庸置疑的是,大脑在经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