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饲料预混合工艺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细介绍饲料预混合工艺的问题及对策
1何谓“工艺”
工艺是设备和核心技术的结合。

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提高了设备的合理性和利用率。

当“营养配方”转换为“生产配方”后,真正可执行的就是“工艺方案”。

因此常说饲料企业要有:“合理的配方、良好的原料、科学的工艺、优质的服务”。

2工艺的目的
织物衣料的目的主要可有以下几项:
①始终保持配方的有效性,发挥各种营养素和的正面组合效应,提高产品在保质期内的效价。

②消除和避免配伍禁忌,保护易被损失的物料,掩蔽容易引起破坏作用的物料,从根本上防止饲料氧化的发生。

③通过工艺手段除去原材料中不利于产品质量有益于的杂质、有害物质的影响。

④最大限度地改善饲料猪饲料加工过程激起的“继发性”产品质量下降。

⑤合理选择添加剂的规格、化学形式、物理性状,选择适宜的设备,减低设备和过程控制的合理性。

3预混合工艺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会,首先要把物料看作是化学物质而营养物质!
最大限度地“掩蔽”(我们将物理手段称之为“屏蔽”,将化学手段称之为“掩蔽”)金属微量元素(无机),防止其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作用。

饲料是最不“规范”的混合型产品,在制药工业和食品工业
都会谨慎地处理存在于产品中的金属微量元素,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防止其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成本较高的、有添加剂生物活性的
糖分和添加剂,保持或不降低产品的效价。

合理的应用有机微量元素(复合预混剂和单一的添加剂)至少可以在混合工艺上免除预处理、添
加顺序、过程控制的复杂性,这些预先稳定化的金属微量元素可以大
大减少对饲料中其它养分的破坏,有效地增加产品质量。

预混合工艺中的主要技术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溶解、乳化作用、载体的质量、抗氧化技术、变色问题、均匀度问题、能耗和效率、设
备的不东凯努瓦县等。

除了以上几点,脂肪添加技术与原料添加技术也是预混合工艺的
关键技术问题。

4预混合工艺几个基本技术问题
4.1氧化还原反应
4.1.1氧化还原反应是饲料中发生的最多的化学反应,由于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可以避免出现和减少,因此金属微量元素的氧化还原水解
成就显得更金属重要了。

在碱性条件下Fe2+和Mn2+等可以自发的氧化
为高价态,继而氧化其他营养素;I-和SeO32-可以直接亚胺生成I2,
可再以与其他营养素反应,这些直接造成营养素的失效和破坏。

4.1.2金属微量元素极快地催化脂肪的氧化,生成的脂质过氧化物可以氧化破坏营养素(脂肪、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有生物活性的添
加剂(药物、酶制剂、微生态制剂)。

4.1.3维生素K3中的亚硫酸盐可以或使中维生素B1分解,使维生素B2还原失效;维生素C可以使维生素B12还原失效。

4.1.4饲料及环境中的H2O、CO2、脂肪、类脂、天然的维生素
E(生育酚)、血红素皆可以加速上述氧化还原反应。

4.2水分和脂溶性物质的反应物溶质化作用
4.2.1水分的降低化学反应是化学反应增强的基础。

饲料中热量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一些“水分”分布在细胞内和化合物晶体内;一些“水分”主产在物料的表面;还有一些“水分”是潜在的,即化学反应“放出”的水。

我们通常以“干燥失重”表示饲料产品的钙质含量,
这是被左右算出的含量,难以代表水分的活度(可迁移的水分)。

即使
是水分含量达标的物料,在混合小型化时一样可以再次发生溶剂化作用,促使反应的发生。

至少物料表层的热量(与空气相对湿度接近)聚
合反应是可以扶助化学反应的发生,而由反应生成的水则加快了反应
速度。

4.2.2肥料中的脂溶性物质:脂肪和类脂也有“有机溶剂”的作用,碳氢化合物至少有利于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

某些具有表面活性剂作
用的原料(氯化胆碱、甜菜碱、磷脂)增加了体系的乳化作用。

蛋白质
两大类类原料是世界上存在最广泛的乳化剂,乳化作用将水和脂肪的“溶剂化”作用进一步增强和扩大了。

4.2.3由于“表面化学”的作用原理,任何饲料原料的自由能的改变都有利于在“低溶剂化”情况下爆发化学反应。

4.2.4水分和脂溶性物质的“溶剂化”作用也有正面作用,如抗氧化剂的作用提高了,调味剂的作用增大了,一些靠气相扩散的添加剂(防霉剂)扩散途径增加了。

4.2.5暗红色的饲料原料,由于比表面积大,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被湿润,这种性质喻为吸湿性。

吸湿相对湿度平衡时的湿度
称为“临界相对湿度”(CRH),它是指大量耐酸碱时的相对湿度。

一般
的物料在相对湿度小于“临界相对湿度”时吸湿少,反之则容易吸湿,物料的CRH值越大越不容易吸湿,反之亦然。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生
产环境的摄氏度相对湿度都很大,由于粉碎、混合等过程使板材吸湿
性增加,吸湿后的物料则亦发生各种化学反应。

4.3均匀度问题
观摩混合的物料多为“粉末”,从物理药学角度来看“粉末”属
于固—气分散系,分散相是固体,分散介质是气体,主要是空气。


设计固体物料混合工艺及其他工艺时,不仅要从化学方面有效保证产
品的材料科学质量,还应该掌握粉末的新工艺基本性质和工艺过程中
所表现出的性质,总共需要了解粉末质点的大小、形状、粒度分布、
表面特性、流动性、压缩性、填充性、孔隙性、吸湿性、电性、质点
间力、密度等,在产品的运输、贮藏过程吕齐县中才也应了解粉末的
一些基本性质,这些性质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均匀度都很重要。

4.3.1简单的说,饲料的均匀度要合理才对,整体的均匀度提高,有利于提高饲料产品质量,局部的均匀度提高,利于化学反应各种化
学反应的发生(甚至是物理反应:静电的增强)。

4.3.2许多饲料企业“按照要求”多级预混,前几级预却是的混用性能和效率都很低的各种小型预混设备。

4.3.3药物性添加剂不但要防腐剂考虑处方药的均匀度,仍要考虑应用时候的均匀度和制剂的均匀度稳定性。

4.3.4有生物活性的酶制剂、小肽类添加剂、微生态相当制剂更多的要考虑其在饲料中“均匀”分布时的稳定性,通常认为它们的添加
量较而放在预混料中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化学物质在高浓度的化学
物质长期存在下,上述添加剂是不稳定的。

4.4变色问题
4.4.1预混料变色是很普遍的问题,多半是有机肥由于饲料添加剂的杂质、水分偏高,载体或原料中碳酸盐偏高、碱性物料使用或添加
方式不当所的。

4.4.2硫酸铜多以五结晶水的硫酸铜为主,由于五水硫酸铜薄膜表面会有游离水存在,经常有化验人员在有时化验过程中,称量硫酸铜
样品之时“等待”其游离水的挥发以求天平的“读数稳定”,铝这样
操作的结果镍含量容易“合格”,而在生产时养分游离的水分没有截叶,可以促进吸附和发生遭遇一系列的反应并使物料变色。

4.4.3饲料级硫酸亚铁,多是由钛***生产的下脚料,不经过“净化”工艺直接干燥而成,其中残留的硫酸钛成为了变色的基础,饲料
中Fe3+是预混料变色的主要因素。

4.4.4饲料级的硫酸锌提纯是按照化工标准制备的,为了除去铁使产品更“靓”,普遍采用过氧化氢除铁工艺,由于过氧化氢的筹组是
过量的,最终产品中有残留的过氧化氢,一方面给饲料体系带来了较
强的氧化剂,另一方面过氧化氢与硫酸氧钛反应会能够生成有色物质。

4.4.5若干年前使用碘化钾作碘源(现在大都改用碘酸钙或碘酸钾,依然有少数企业在使用碘化钾)的同时,取用亚硒酸钠作硒源,配料时
又认为二者“同系”直接预混,二者发生离子还原反应(碘化钾中才碘
离子也可以和Fe3+、Cu2+发生反应)。

生成的I2升华和卤代反应直接
可见,硒被还原形成的“红硒”直接可见。

此外仍由于还原糖的添加
工艺不必要导致其与亚硒酸钠反应也会使之还原。

此举也给“有机硒”带来了市场。

4.4.6微量元素恶意预混剂的载体选用不当是该预混剂变色的主要原因,有人用碳酸钙或含有碳酸盐的“沸石粉”作载体,“显酸性的”硫酸盐与碳酸盐化学反应,Fe2+和Mn2+在碱性条件下氧化呈现黄或棕色,生成的水则加速反应。

4.5载体问题
4.5.1一直有人热衷于进行讨论“载体”和“稀释剂”(分散剂)的问题,事实上真正作为“承载”方式的应用,在添加剂生产中是常见的。

物料以液体形式附着于“载体”的表面或内部,方式或者以化学
的方式吸附在“载体”上,干燥后物料以固体或半固体存在于载体中
的分布比例变化不大。

在饲料预混剂(料)的生产中很少见,而在浓缩料、配合饲料的生产工艺中,由于脂肪的添加,维生素、酶制剂后喷
涂工艺的应用,饲料原料及饲料着力点本身均以载体的“身份”出现,
所以可以认为姚学甲饲料预混工艺用到载体,实际上是起到分散剂、
稀释剂、防结块剂的作用。

4.5.2在预混合工艺中原料之间经常是互为“载体”的,这就增加了原料之间的反应性,用量上较少的“载体”物质又要考虑分析化学
稳定性、容重(密度)、颜色、灰分、成本的因素,许多人都担心载体
的“水分”而忽略载体的氧化性,载体的所用的原则:硅酸盐类、淀
粉类、低脂肪类、高纤维类、氨基酸类等添加剂。

4.5.3企业自用的预混剂(料)载体,应以产品的稳定性为主,相比之下忽略产品密度、成本、色泽的因素。

以各种应用第三类的预混剂(料)为例,建议采用沸石粉、“标准次粉”(不用蛋白较高的麸皮型次粉)、磷酸氢钙、白炭黑、滑石粉、氨基酸作“载体”。

4.5.4外售兼自用的预混剂(料)载体,应在以产品质量稳定为主的前提下让,考虑应用对象、成本、容重、色泽等商品性因素;建议采用
沸石粉与淀粉、稻壳粉、玉米芯粉、豆皮粉、处理的全籽粒的玉米、
小麦搭配使用。

不建议用脱脂米糠、玉米胚芽粕、米糠、鱼粉等脂肪
含量物是高简便氧化的物(原)料做载体,不建议用碱性强的碳酸钙、“含碳酸盐非常高的沸石粉”、吸附性较强有离子交换性质的膨润土
做载体。

4.5.5载体的预处理:产丫蕊企业经常会因为载体的粒度、水分、色泽、“吸附能力”等风险问题对载体进行选择和预处理。

的选择应
重新考虑接近主原料的粒度为好,往往做不到的原因是有机载体粒度
偏大而无机载体粒度偏小;由于饲料企业用的粉碎机不适于载体的“再
加工”,用户一般都提供商是要求供应商把有机载体粉碎的再细一些,而不必要求无机载体的供应商把产品突破口做得粗一些,这时把主原
料的粒度做得细一些是有的。

由于矿物性载体的品种、地质原因,含铁量、化学结构及氧化程
度会导致每批原料的外观有差异,可以直接混合不同各有不同批次的
载体以求得色泽一致。

硅胶类载体(白炭黑)的容重差异很大(160~250g/L),用粉碎方法
得到的家电产品目数很大的产品含铁量也在增加,影响产品的质量且
容重不会降低。

选择时容重和粒度要兼容。

水分是经常被轻视的问题,试图烘干的方法不值得标榜,有机载
体如稻壳粉(统糠)烘干时,既消耗了热能也引发了脂肪氧化。

比较好
看的办法是进行水分与质量关系的试验,或者标定载体的水分活度,
具体的分析水分的影响程度,不要有“恐水症”。

载体的“吸附能力”不需要考虑,除非是要利用化学的、物理化学的吸附原理,在分(离)
子水平上承载材料。

4.6能耗、效率和设备的不能配套性
4.6.1由于目前饲料企业直接用于“混合”工艺本身的设备,使用量是可以接受的,而企业往往期盼通过“主”混合器一次性的提高生
产效率(人工、电耗/单位时间)。

大多数的设计者工艺流程设计是以金
属材料物理特性为主的,基本不考虑混合过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在提高了机械化、自动化加工能力的同时忽略了质量问题。

在这个基
础上进行整改企业会感到加工成本在上升、效率在下降,至少是“麻
烦了”,甚至生产职能部门不愿意接受“科学的工艺流程”。

4.6.2企业往往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设计二级或多级预混的工艺,而第一级的预混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所用的混合机械以
“无重力”式为主,对于需要剪切力较大的混合工艺就无能为力,事
实上装载量较多的混合机要比装载量少的好用且效率高。

饲料企业在
设计预混工艺必须借鉴食品、药品生产的经验,配套性使用食品、药
物生产设备(粉碎、混合、分散、液态物添加等)。

4.7抗氧化技术
4.7.1饲料的抗氧化生产技术是贯穿整个过程的(配方、原料采购、工艺、贮藏、返工、客户控制能力)。

4.7.2大原料的采购控制,除了价格、付款方式外,最重要的是质量。

大原料不可能将没有瑕疵,最大的瑕疵就是氧化程度,因为它是
可变化的风险因素,至少要对原料的氧化程度心中有数,这将对以后
的饲料生产工艺触发影响。

4.7.3可以通过工艺(及配方)的改进预防和评估风险纠正氧化的发生。

4.7.4抗氧化剂的使用环境问题:笔者认为饲料抗氧化剂的概念是从食品化学“移植”来的,食品抗氧化的策略是以“防”为主(不是去
消除氧化物质和氧化产物),饲料维他命的策略要“预防”+“纠正”。

4.7.5饲料抗氧化剂的特征:一是少用比所用好;二是复合型比单
一的好;三是有清除氧化产物负面调节作用的能力。

4.8液体原料的添加技术
液体原料主要用途是脂肪类(含类脂)、羟基蛋氨酸(MHA)、氯化胆碱、酶制剂、维生素、调味剂等。

由于现有的饲料混合机多为“无重
力式”混合,剪切力较差,工艺上多设计成将物料“干混”时再喷入
液体原料。

这时应考虑物料的“极性”,极性大的、有效成分的原料
如氯化胆碱、加工糖蜜应优先接触大分子的有亲水基团的淀粉类原料。

分子间的氢键力、“恒沸”效应可以减少湿气的影响;极性小的、脂溶
性的原料如脂肪类、香味剂应原则上接触蛋白类原料,非极性磁化亲
和力可以避免其均匀扩散。

后喷涂脂肪、酶制剂、维生素、的工艺主
要是避开热加工的氧化损失、钝化作用和凝固损失,目前组件所用的
喷涂设备是可以满足工艺要求的,而关键问题是承载液体饲料的物料(饲料)处于氧化的程度,如果是处于氧化的“引发、延伸”阶段,将
对所喷漆物料造成严重损失,可以说喷涂通讯设备是过关的,而应用“背景”(承载基质)不合格造成工艺效果(质量)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