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禹: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本禹: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张玉沛郭本禹
2012年1 月第1 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摘要:鲍尔比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他通过研究母爱剥夺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阐述了以精神分析学说、动物行为学和进化论思想为基础的依恋理论,并提出“内部工作模型”的概念用以解释依恋的作用机制。
鲍尔比还以依恋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很好地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同时还为之后依恋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一、引言
约翰·鲍尔比( JohnBowlby,1907—1990) 是英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他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并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训练中心进行了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期间还曾接受克莱因的亲自督导,因此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都有深入的了解。
后来,由于与克莱因学派的儿童精神分析方法产生分歧而将兴趣转向了进化论与动物行为学理论。
之后,鲍尔比接受邀请成为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科的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精神病方面的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为世界健康组织撰写的报告——《母亲的关怀与心理健康》( 1951) ,及其著名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依恋》( 1969)《分离、焦虑和愤怒》( 1973)《丧失、悲伤和抑郁》( 1980) )。
1989 年,鲍尔比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鲍尔比集传统性与创新性为一体,以精神分析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论思想与动物行为学理论,对依恋理论进行了深入透彻的阐述。
结合临床经验,鲍尔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工作模型”和“家庭治疗”的概念,为解释依恋的内部作用机制、扩展临床治疗方
法提供了新的视角。
塞巴斯蒂安·克雷默( Sebastian Kraemer) 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鲍尔比留下的不朽财富是将传统与创新结合在了一起”。
因此,鲍尔比无论在精神分析的发展史上,还是在依恋理论的发展史上,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二、依恋理论的研究主题
鲍尔比对依恋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儿童在突然与依恋对象分离以及突然丧失依恋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和行为反应这两个主题进行的。
(一) 与依恋对象分离时的反应——焦虑鲍尔比在哈洛( Harlow) 对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当与照料者分离时,婴幼儿会产生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并会表现出拒绝照料者接近的逃避行为,或表现出依附和跟随行为。
他用“焦虑”一词形容婴儿面对与照料者情感联结断裂时的反应,并将其分为条件性焦虑和期待性焦虑。
其中前者是以学习的基本形式为基础,例如条件反射,它发生于儿童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之时。
而后者则是一个更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以对许多象征意义的记忆为基础,具体而言,就是指孩子会对照料者形成各种内部表征,因此他(她) 不仅会对现实事件进行反应,而且还会对其所想象的危险进行反应。
鲍尔比指出,分离焦虑几乎是所有儿童都会出现的,但当生活在不利情境中时,这种焦虑就会逐渐偏离常态,如过分焦虑或焦虑程度极低。
通过对分离焦虑的观察研究,他认为过分的分离焦虑源于不利的家庭经历,例如,多次体验到父母的拒绝和抛弃,受到遗弃或自杀的威胁,以及当他们感到对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疾病或死亡负有责任等。
而在另一些病例中,个体分离焦虑的程度极低甚至完全没有,有些人认为这是成熟的表现,但鲍尔比认为这种假性独立属于防御进程中的一种情况。
他提出,一个一直得到很好关爱的孩子很可能抗议与父母的分离,但之后会发展得更加自立,而这种假性独立的个体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大多会表现出对人冷漠和无情。
鲍尔比发现,当个体的焦虑程度偏离常态时容易引发一些儿童恐惧症,如广场恐惧症和学校恐惧症等。
这些病症的患者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都害怕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都易于对其它各种情境感到恐惧;
都经常忧虑、焦虑发作,并常伴有身体症状;通常都由自己或他人的疾病或死亡而引起的;都表现出过度依恋;他们的父母也往往对其过度保护。
鲍尔比从依恋理论的角度对他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有一部分患儿的父母在儿时经历了焦虑型依恋,他们往往将孩子留在家中陪伴自己,在孩子的陪伴中找到被照顾的感觉,并希望从中找到迟来的爱和关怀;另一些儿童则害怕在其离开家的时候,父母会遇到不好的事情,例如一些经历过亲人生病或死亡的孩子会害怕自己的父母也突然离开他们。
(二) 长期丧失依恋对象时的反应——哀伤鲍尔比以孤儿院中长期丧失依恋对象的儿童为观察对象对分离焦虑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他发现,这些孩子最初的反应是抗议,并急切地想找回依恋对象。
这样的状态可能会持续一周或更久。
之后,孩子似乎由于抱着依恋对象很快就回来的希望和期待而重新振作起来。
但当长时期分离时,他们会开始绝望,并处在无法言语的痛苦之中,心理学上将这种状态称为哀伤。
鲍尔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道, 18 个月至24 个月的孩子对照料者( 特别是母亲) 都有强烈的依恋,如果在此期间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断裂,他们对母亲的强烈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挫折和渴望便会令孩子感到哀伤。
虽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会逐渐恢复平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忘记了逝去的亲人。
鲍尔比发现孤儿院的孩子们都拒绝其他人来照顾他们,尽管他们非常需要人帮忙,但从不用行动表示出来,他们对那些替代性照料者感到很沮丧,偶尔还会拒绝他们。
此时如果有一个稳定可信赖的替代对象时,他们会将她当作母亲一样对待,进而形成最基本的依恋。
相反,如果没有稳定的替代对象,他们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并倾向于与所有人保持短暂且浅淡的关系。
当这种倾向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时,将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出现病态的状况。
鲍尔比用生物学中的应激原和应激状态概念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提出,由于依恋行为的目标是维持情感联结,所有看似能危及这一联结的情况都会引起保护行为,并且丧失的危险越大,个体反应行为就会越激烈。
当丧失依恋对象时,依恋行为中所有最强有力的
形式都被激活,如依附和哭泣等,这是一种激烈的应激反应。
当这些行为令情感联结恢复时,这些行为停止,应激状态和哀伤也得以缓和,但若未能使情感联结成功恢复时,它们也会衰退,但通常不会停止,之后这些行为会再次出现,个体会再次体验到哀伤,即个体的依恋行为一直处于待发状态,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被再次激活。
因此有机体的这种状况是一种慢性应激,与此相对应的体验则是一种长期的哀伤。
个体如长期处于这种状态,那么在其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容易患精神病症,如出现自杀意念、抑郁和高度的焦虑型依恋等。
三、依恋理论的基本观点
鲍尔比对焦虑和哀伤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依恋是指孩子与照料者( 通常是母亲) 之间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它令孩子接近和依赖照料者。
这种情感联结通常发生在母婴之间,其质量受孩子与照料者(通常是母亲) 之间交往方式的影响,并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发展。
在对其进行系统阐述时,鲍尔比着重强调了依恋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依恋的作用机制。
(一) 依恋发展阶段
鲍尔比认为在普通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发展脉络:当孩子出生时,并不是一块白板,他们拥有许多待激活的行为系统,其中有一些是之后依恋发展的基础,例如,哭泣、吮吸、依附和定位系统,调节笑和咿呀学语的系统,以及调节婴儿爬和走的系统等。
在这些系统被依次激活并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依恋也随之不断发展,具体来说,依恋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 出生至1、2 个月) :该阶段属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婴儿对所有人都有反应,但几乎没有区分和辨别人的能力,或者这种能力极为有限,例如,他们可能只能依靠声音刺激进行模糊的辨认。
通常当他们看到面孔或听到声音时就会停止哭泣。
同时,婴儿的每种行为都会受到周围人行为的影响,这些行为大都会在婴儿与周围人亲近时得到强化。
( 2)依恋建立阶段( 1、2 个月至6、7 个月) ,该阶段是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婴儿能对周围的人进行区分,对熟悉的人( 尤其是母亲)
会有特殊反应,并喜欢接近这些特殊对象。
在此期间,婴儿会先后对听觉和视觉刺激产生明显的差别性反应。
该阶段一直会持续到6、7 个月大,但一些个别个体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同。
( 3)依恋明确期( 7 个月—24 个月) ,该阶段是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随着运动能力的发展,个体能自主接近照料者并探索环境,开始将照料者当作中心,逐渐探索周围的环境,有安全需要时便返回母亲或照料者身边。
同时,他们对他人的无差别反应也逐渐减少,一些人会成为固定的依恋对象。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对陌生人越来越警觉,常常会发出警报或表现出退缩行为。
在此期间,调节儿童对依恋对象( 通常是母亲) 所做行为的系统逐渐变为目标修正的调节系统,他们对其的依恋也逐渐形成。
(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2、3 岁以后) ,此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照料者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建立起更复杂的双向人际关系。
此时,儿童已学会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进行有意的行为,并能在这个过程中考虑他人的情感和目标。
儿童在上一阶段能依靠简单的目标修正系统维持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他们逐渐认为母亲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持续存在的独立客体,因此,母亲的活动在时空连续体中是可以预知的。
但儿童仍无法理解究竟是什么因素令母亲离开,也不知道自己能采取何种方式改变母亲的行为。
而处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的儿童已能够洞察到母亲的行为、情感和动机,这为之后母亲与孩子之间建立复杂的情感联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内部工作模型
鲍尔比认为在依恋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内在的心理表征,即“内部工作模型”,具体而言是指个体以依恋关系为基础逐渐形成的有关自身和他人的一种心理表征。
他提出,依恋关系的工作模式是一种认知—情感性构造,主要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关于自身的认识,另一种是关于依恋对象的认识。
前者是指个体在依恋关系中获取的有关自我是否是值得爱和照料的信息;后者是指个体获得的有关照料者是否是敏感且及时可得的信息。
例如,如果照料者及时发现并满足个体的需求,那么他(她) 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认为自身具有被爱的价值且
他人是值得信赖的心理表征。
相反,如果照料者常常表现出冷漠和拒绝,那么个体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去爱或他人是不可靠的。
鲍尔比认为内部工作模型与图式理论类似,是个体在依恋关系中形成的对今后社会交往具有指导意义的模板。
如果个体在早期有固定且一致的照料体验,那么在成长过程中这些模式会逐渐内化和固定,之后通过交往关系的扩展,这种模型会逐步一般化,最终由特殊的依恋关系模型发展成为对自身和他人更为广泛的表征。
具体而言,首先,个体与依恋关系有关的经验会被保存在长时记忆中,之后,由于这些事件都与连续的个人经历和不断发展的自我认知有关,于是这些具体事件之间便通过自传式记忆建立起概念性联系,进而形成心理表征,以此为个体的社会交往提供参考和指引。
鲍尔比还提出这种模型是个体在无意识中形成的,并以无意识的方式自动进行工作。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社交经验的增加,该模型会不断扩展和丰富,在此过程中,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成熟和深刻。
总之,内部工作模型是个体在依恋关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自身和他人的内在表征。
它不仅包含个体自身和他人的个人特征,也包括人际互动中的具体事件和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
尽管某些极端情况,如依恋对象的突然丧失等可能会令内部工作模型发生某些变化,但它总体上一直趋向于保持稳定。
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内部工作模型概念为我们理解依恋的内部机制和个体交往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这代表着依恋研究的一次巨大进步,也是依恋理论的核心理念。
四、心理治疗观
鲍尔比以依恋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
(一)心理治疗模式
在进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鲍尔比发现儿童异常症状的症结并不在其本身,治疗师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状态。
因此,儿童心理治疗不仅与儿童自身有关,而且与儿童成长的家庭整体结构有关。
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的治疗目标是帮助整个家庭成员消除他们的紧张关系并很好地生活在一起。
鲍尔比坚信,
帮助他们理解并消除这些紧张体验能令所有成员洞察到他们之间的问题所在,并知道在今后遇到相似问题时要如何解决。
因此,在进行个体访谈的基础上,治疗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将家庭成员集中在一起,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情境,激发他们利用潜在的能力自己改善这种情境,即所谓的“家庭治疗方法”。
鲍尔比将此过程比喻为外科手术,即并不是修复骨头,而是帮助创造有利于其修复的条件,进而促使其自动愈合。
(二)心理治疗过程
鲍尔比提出家庭治疗一般要按照以下进程进行:
首先,在进行家庭治疗前通常要分别与每一个成员进行接触,通过这些个体访谈可以获取基本的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关资料,这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家庭治疗中进行针对性地观察和引导。
例如在对儿童实施家庭治疗时,鲍尔比通常会选择与其母亲进行事先的面谈,了解她儿时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现在的影响,并且还可以通过她与治疗师的接触发现她在与人交往时采取的方式,同时治疗师还要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她,以便她在之后的家庭访谈中更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其次,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最初只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他令所有的家庭成员在一起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此期间,治疗师不需过多介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每个个体都能了解到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联结状况,并会发现自身的一些问题。
接着,在访谈的后半段,治疗师往往会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对他们尚未意识到的问题进行补充解释。
经历了这样一个家庭治疗过程之后,治疗师通常能够令每个家庭成员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关系中通常所采取的特有( 通常是对自己不利的) 方式,并能发现这些方式会引发其他成员怎样的感受和预期。
尽管这种方式无法完全令家庭成员彻底改变,但这样的经历却为来访者之后在个体访谈中发生改变打下了基础。
最后,在家庭治疗之后,通常需要两位专业人员进行接下来的个体分析,其中一位心理治疗师负责对儿童进行分析,另一位心理学社会工作者则负责对母亲( 父亲) 进行分析。
由于在治疗过程中会唤起强
烈的情感反应,所以这两位工作者必须参加之前进行的家庭治疗过程,特别是负责对父母进行分析的心理学社会工作者一定要参加家庭治疗,因为他们之后需要持续对父母进行长期的分析,帮助其了解自己在儿童当前问题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待孩子的不利态度的性质和来源,以便维持治疗效果。
五、结语
在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中,鲍尔比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他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
他从依恋理论的角度分析,认为个体与照料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俄狄浦斯情结在起作用,而是个体寻求值得相信的依恋对象的需要,并在这种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得到所需的关注和爱,进而以此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在表征。
另一方面,鲍尔比也为他之后依恋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首先,他为之后的依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由于考虑到依恋行为一生都在不断发展,鲍尔比提出了内部工作模型概念,他认为个体对他人和自我的心理表征建立在早期依恋经历的基础之上,且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认知产生持续影响,并为个体认识周围环境、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提供了参考。
因此,内部工作模型是鲍尔比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为我们理解依恋的内部工作机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第二,鲍尔比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
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有寻求情感联结的需要,当个体未能与照料者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时,他(她) 对自身、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个体的心理发展便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因此,鲍尔比提出治疗师要将家庭成员召集在一起,为其提供有利的条件令他们自由讨论,然后发现个体当前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这些模式与家庭关系之间的联系,进而更清晰快捷地找出个体的症结所在。
家庭治疗方法的提出对从事临床工作的分析师来说极具启发意义,如夫妻治疗的理念就与此有相通之处。
然而,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例如,鲍尔比依恋理论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收容所、儿童辅导诊所、塔维斯托克诊所
等机构里婴儿期至青春期的个体,这令人们对该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质疑;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多建立在自然观察和数理统计之上,通常通过观察某些研究对象得出一些粗略的推论和设想,进而再利用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和统计分析去验证这些推论。
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使其无法通过控制相关变量,设计严谨的实验而进行大样本的实验研究,并且鲍尔比也试图通过生物学的方法利用对灵长类动物所进行的实验来支撑自己的理论,但仍无法摆脱主观臆断的干扰,它的严谨性也受到许多人的质疑。
总的来看,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对他之后的精神分析及心理学、生物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修正扩充了客体关系理论。
鲍尔比曾接受过克莱因的亲自指导,并与温尼科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他的依恋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有着很多的形似之处,但鲍尔比认为克莱因等人忽略了儿童的实际经历和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并认为他们过于强调力比多和攻击性之间的内部冲突所引发的幻想的重要性。
鲍尔比依恋理论对个体内部情感体验和照料者所提供的外部环境的强调,修正并整合了客体关系理论,由于依恋理论明晰易懂,并且有一些精确的数理统计做支撑,使其更易被人接受和传播,这从侧面也推动了客体关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前进。
此外,鲍尔比依恋理论还为生物学某些领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领域,对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动物行为学家哈洛在鲍尔比依恋理论的启发下将研究重点由对灵长类动物的学习、感知、动机发展扩展到了对它们情感反应的研究之上。
并且,鲍尔比还经常邀请一些生物学家参加塔维斯托克诊所的讨论会议,以促进两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鲍尔比不仅创新性地将生物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依恋理论研究之中,还扩展了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内容。
除了对各学科理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之外,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还推动了社会工作模式的改革。
当地医疗系统根据其依恋理论的思想改善了医院的陪护和探访政策,以便因病需住院接受治疗的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能够在家人的陪伴下建立起安全型依恋。
当地一些育儿所、寄宿制学校也完善了看护制度,以减少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对这些儿童带来的负性影响,保证
他们能够在这些机构中与稳定的替代性照料者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进而促进社会服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