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深挖“文言文翻译试题”的三个采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
深挖“文言文翻译试题”的三个采分点
文言文翻译试题的得分点主要落实在动词上,因为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是必然的存在,所有句子概莫能外。
据此,同学们可以依据一个关键动词来理顺句子的结构,进而推测整个句子的意思。
笔者认为抓住了动词,即抓住了得分的最佳途径。
以句法规则为参照,着眼整句找动词
文言文翻译试题有难度,是因为古代词汇量少,古人常常赋予今天看来词性单一的字词以多种词性、多个义项,在句中充当多种成分。
比如《师说》中的“师”字,在文中就有多种用法。
再如“绝”字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五个常见的例句: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时同学们要想给这些“绝”字以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因此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理解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思。
如上文中“绝”字的解析如下: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意思讲不通,由此可推知“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应是谓语动语,意为“停止”。
②句中“绝”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应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应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应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⑤句中“绝”后面是宾语“江河”,推测其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
以上对“绝”字五个义项的分析,倘不能一眼看出其词义,则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分入手以确定其词性,这种方法在同学们平时做题时非常实用。
【示例】(2022年全国甲卷)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
【解析】此句第一个分句中的“绝”是一个得分点。
“绝”字处在楚和齐两个国家名词之间,从词性上推断,其是一个动词。
再结合全文的情节,可以很容易地猜测出“绝”的意思是断绝关系。
【译文】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
”
【示例】(2022年新高考Ⅱ卷)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解析】“让”在本句中是一个得分点,这个字古今意义差别很大。
本句中同学们首先要明确它的词性是动词,因为它的后面有宾语“之”,然后结合下文的语意、语气,可以推测出其意思为“责备”。
【译文】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在结构相同的句子中,前后动词可以互为解释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作者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
同学们可以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示例】(2022年全国乙卷)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解析】本句第一个分句中的“不养”与第二个分句中的“不室”意思接近,在翻译时可以互相参考:由“老弱”可猜测“鳏寡”,由“不养”可猜测“不室”。
【译文】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
【示例】(2021年新高考Ⅰ卷)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解析】此句中两个分句句式整齐,从一“恶”一“乐”中可知前后句意鲜明对立。
【译文】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意动”“使动”用法是动词运用中的高级形态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通常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宾语就意味着成为意动或使动用法,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示例】(2020年浙江卷)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
【解析】本句的得分点是“耻”字,同学们对其并不陌生。
在《师说》中,“耻”的意动用法多次出现,解释为“以……为耻辱”。
【译文】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示例】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解析】此句中的“活”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此句中却带了宾语,因此其是词类活用。
这种用法在《鸿门宴》中也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译文】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使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文言文阅读确有难度,对于整体阅读,理解了七八成内容就能解题,但是对于文言翻译试题却要精雕细啄,因为评卷的得分点都是明确的,而且大部分命题者都会选择那些含有特殊文言语法现象的句子让考生来翻译,因此熟悉文言语句的运用规则对考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同学们还应注意翻译后的句子在整体上要通顺、无语病,以及注意书写时的大方、清晰。
巩固练习
将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为人沉静详审,初辅幼主,政自己出,众庶莫不多光。
(《汉书·霍光传》)
2.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宋史·赵立传》)
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汉书·疏广传》)
4.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欧阳修全集》)
5.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樊英传》)
参考答案
1.霍光为人沉着冷静、细致慎重,开始辅佐幼主,政令都由他亲自发出,老百姓没有不称赞霍光的。
(解析:本句中关键的动词是“出”与“多”,需要依据语法规则判断这两个字在句中担当谓语的功能。
)
2.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解析:“贼张敌万窟穴其间”句中没有动词,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
为谓语动词。
“贼张敌万”做主语,“其间”是方位词做状语,名词“窟穴” 便承担起动词的功能,译为“建造巢穴”。
)
3.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加他的过失。
(解析:本句句式整齐,前后对应,其中“贤”对“愚”,“损”对“益”,由此可知这里的“益”不能解释成“有益”,只能解释成“增加”。
)
4.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解析:此句中“苦”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此句中却带了宾语,因此可断定此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5.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
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解析:第一个句子前后对应,语意相反,可以互相参照翻译。
第二个句子中的“富”和“贫”从语法角度推断其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