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史读书笔记
科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科学史读书笔记】
《科学史》读书笔记
在科学史上,每一时代的科学家之间,或因为志同道合,或因为学术论争,而通过种种渠道互相交往。
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不同,特别是在外科方面。
西方较早拜托了亚里士多德的水、火、土、气等,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以严格的解剖学为基础。
中医虽然早在战国时期就笼统的提出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但是没有摆脱自然哲学思想的舒服,缺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严格论证,虽有许多秘方真传,但多属经验性的。
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哥白尼的日心说
尼古拉.哥白尼n. copernicus, 1473-1543,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商人
家庭。
学习过医学、数学、法律,天文学、希腊语言和哲学。
在意大利还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领导人、天文学家诺瓦拉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最大。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写成了一部六卷本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
成书后,由于社会原因无法刊行,一直到哥白尼70岁时,才得以出版。
但此时的哥白尼已重病在身,一直到去世也没能再读一遍。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的日心说,完全否定了《圣经》上肯定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即否定了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义,建立了科学的宇宙观。
从此,自然科学就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
《圣经》的一贯正确和绝对真理的画皮被撕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也随之被打碎了。
哥白尼的日心说威胁着宗教神学的存在,所以《天体运行论》长期被列为禁书,不许流传。
传播和支持这一学说的布鲁诺被罗马教廷处死,这足以说明宗教对日心说的恐惧。
《天体运行论》是科学向神学写的一篇挑战书,其中包括的科学内容和深远意义,远远超出了天文学的范围。
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近代科学真正开始的标志。
哥白尼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简单性原则”的人,他以圆形轨道为基础的数学计算,比托勒密体系简答得多,所以易于被人理解。
早在意大利求学时,哥白尼就接受了他老师的观点: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太复杂,根本不符合数学上的“和谐原理”。
尽管它被写进了《圣经》,并统治了人们思想1000多年,但其中一大套本轮、均轮的计算,仍然是繁杂而不协调的。
哥白尼认为,太阳在宇宙的中心,它是宇宙的统治者,坐在宇宙皇帝的宝座上。
要否定托勒密的地心说,其困难程度远非现代人所能想象到的。
原因有三点:
第一,地心说符合人们的常识和感觉。
第二,权威们的见解。
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再到后来的天文学家看法都是这样,而且
托勒密的计算的结果并没有重大错误,1000多年的历法就是依据这种计算制定的,事实也证明了那些历法都是准确的。
第三,宗教神学在政治上对托勒密体系的大力支持。
因此,宗教神学、古老科学和科学上的崇高权威,还有人们的习惯与尝试,都对日心说构成了有形和无形的重压。
要否定地心说,绝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相反的理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有政治上的胆略、哲学上的论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据。
为
此,哥白尼从柏拉图和比柏拉图更早的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那里寻找哲学依据。
因为,毕达哥拉斯早在公元500多年就认为,大地是圆的,它绕着“中心火”运转,而且是沿着和谐的圆形轨道。
柏拉图也认为世界是和谐优美的。
维萨里的《人体构造》
维萨里a. vesalius, 1514-1564,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医生家庭。
维萨里把他对解剖学的研究成果,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写成《人体构造》一书。
这本书真实地描述了人体的结构,纠正了盖伦以来的一系列错误,是对医学、生理学一个最杰出的贡献。
《人体构造》后来成为医学解剖学的经典。
《人体构造》第一卷叙述了人体的骨骼系统,并附有极为详尽而准确的骨骼标本插图。
第二卷,论述的是人体肌肉系统。
维萨里把肌肉系统看做是人体运动的执行者。
第三卷描述脉管系统。
第四卷描述神经系统。
第五卷描述人体腹部和生殖器官系统。
第六卷描述胸部的内脏器官。
第七卷描述脑、脑垂体和眼睛。
最后一章,说明了在动物身上做活体解剖的意义。
维萨里七卷一章的巨著中,最成功的是第一、二卷和最后一章;第三、四、五、六、七卷,由于时代的限制,有许多不确切和错误的地方。
维萨里的《人体构造》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它毕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
这部著作的问世,对整个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维萨里对当时的医学教育十分不满,因为那时的医学院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盖伦的著作,根本不认真的医学实践,解剖学成了一种装饰。
针对当时医学界存在的问题,维萨里通过解剖来研究人体构造和进行教学。
维萨里对人体的解剖进行的十分认真,并把解剖成果画成图,用以指导学生。
他解剖的顺序是先从骨骼开始,然后是肌肉、血管和神经。
维萨里第一次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来说明了人体的活动。
人体的血液循环及发现
人体的血液循环是靠心脏搏动的力量使血液循着血管系统在全身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运行过程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肺循环)。
大循环,也叫体循环,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出发,沿主动脉、动脉、小动脉到全身(肺除外)的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把氧、养料等带给全身各部分组织,再带上这些组织中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沿着静脉、大静脉、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而进入右心室。
小循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沿着肺动脉到肺部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循着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再进行新的大循环。
哈维的《心血运动论》
哈维w. harvey, 1578-1657,是英国著名医生、牛津大学教授、生理学家和实验生理学的先驱。
著有《心血运动论》、《论动物的生殖》等书,对动物生理学和胚胎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日心说的早期传播和力学的早期进展
【篇二:《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
2006年我们浙江新课程全面实行。
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
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
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
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
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
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的体会是:
1、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
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
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
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
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
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
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
首先,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科学史记载人类进步的遗产。
其次,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步历史,科学史是科学的历史。
人类发现一种科学现象或理论,最纯粹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古代巫术,原始目的是治病。
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为了开发隧道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逻辑实验发展的顶峰表现,是对物理学大厦和天文学的缔造。
至于后来,炸药被用于战争,相对论被用
于核武器的研发,那是科学与人类政治的结合,该划入人类社会学,不该质疑科学史的纯粹进步性。
核能源成为现代重要的能源,极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才属于科学史。
3、要大力提倡学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
中国古代科学史,记载了许多卓越的思想。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很遗憾,对自己祖先知之甚少。
像科学史中的天文学,是祖先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盘古开天地神话中,就包含了古人的宇宙观,它与而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很多相似的思想。
都认为天地之前,没有时间、空间,宇宙都在不断膨胀之中。
汉代就形成了完整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宇宙理论。
先秦就“精气”说,汉代的“元气”说,到宋代的“太虚既气”说,道出朴素的物质起源。
而气、阴阳、五行构成了中国科学三大范式。
所有这些,是我现在才接触的知识,实在是自己的耻辱。
可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将我们祖先的遗产很好地运用于各个方面,并不断地普及。
像很多日本动画片,包含了很多中国古人的优秀思想,如中国四象——东之
青龙,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北之玄武;阴阳八卦与节气、五行方阵、太虚空等等。
越是深入,我越是羞愧和不安,作为炎黄子孙,竟然不知其中内涵,将来又怎能传承文化、继往开来!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还极大地表现在建筑、水利工程、桥梁、冶金术、医学、农学、算术等等众多领域。
学习古
代科学,对提高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生,我提倡学习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史。
4、整理出近代物理史的发展脉络,对近代物理的发展有了整体的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之一就是拥有广博的物理学史知识。
学习了这门课,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及领悟到现代物理学的思维方法——理性、批判、实验的方法。
拥有了系统的物理学史知识,就可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能古今中外横向和
纵向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考察,对科学家研究方法的改变进步会感到突然,学生也能从多角度了解科学的发展。
虽然对科学史的意义和学科的脉络,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但是,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史,已成为我的目标。
【篇三:自然科学读书笔记】
《自然科学读书笔记》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
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
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
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
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
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
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
规律是错误的。
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摘自百度百科
我至今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什么是科学,尽管小时候每当家人问我长大后想当什么的时
候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科学家。
而且上了这课我才知道科学是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
在我眼里,科学包括了牛顿力学,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盖斯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化论等
等,在我混淆地看来,只要不是迷信透顶的,只要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学(或许有误解)。
同时我也非常理解“进步是科学的特征”这句话。
想那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钻木取火,徒手打猎到现在的机器生产;从以前飞鸽传书,快马加急到现在的电话、e-mail、qq、飞信联系;从以前的衣不蔽体到现在的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我们借助科学的进步,科学的产物,在享受优越的生活。
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然而应该也有坏处的吧,正如“你如果真的就是不
经反思的使用,不经反思的相信科学总会给我们带来进步,并且你还认为这种进步式的生活总是值得欲求
的,那就可能会带来极危险的后果”所说的那样。
近代科学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其过程可大致描述为:古希腊(理
性)---- 中世纪(基督教)----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
古希腊人通过理性追求智慧。
而其中又以泰勒斯和梭伦为甚。
“他是一位圣贤,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在日月星辰的王国里,他顶天立地、万古流芳。
”——泰勒斯墓碑铭。
泰勒斯成功预言了公元前585年的日全食而成功制止一场战争。
他曾经到埃及旅行,用心爱你公司三角形定理准确地推测出胡夫金字塔的高度而解决了困扰埃及人一
千多年的难题。
他通过观察洪水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这被认为是哲学思维的开始。
那句有名的“您只顾仰望天空,却不知道脚下有什么”就是泰勒斯的女仆对他说的。
他提
出的“本原”是宇宙论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是第一个哲学概念。
梭伦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
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
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
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废除农民债务,禁止
债务奴役;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前三等级公民才享有被选举权;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议员无财产资格限制;建立公民陪审法庭,有无财产的公民都可参加。
史称“梭伦改革”。
他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诗作主要是赞颂雅典城邦及法律的。
他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
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古希腊还有几个有趣的现象,比如抽签决定谁来担任公职,以言辞胜人的辩论传统等。
我不敢想象如果抽签抽到一个无能的或者是自私的人来管理那会是什么样子。
关于辩论,我倒是有兴趣谈谈。
我不喜欢辩论,首先,即使你言辞再有理,你把别人辩驳得面红耳赤,但是,即使他表面上被你辨服了,其实他心里也不会服气的,只是给你自己增加一点可怜的自信亦或自尊而已。
其次,几个人一堆人在一起吵吵吵,辨得昏天黑地面红耳赤形象也不好,多说不如多做。
当然,古希腊提倡的这种直接民主制度, 是与其狭小的城邦密切相关的, 人口有限, 地域狭小. 在观念上他们也不认为一个城邦是越
大越好的, 而是认为存在着一个最佳规模, 或存在着一个上限。
雅典被称为“希腊的希腊”,最能体现古希腊的气质。
雅典的经济是依赖于橄榄种植和海上贸易的,雅典人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西徐亚换取谷物。
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
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奴隶也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
雅典的命脉在于确保海上交通线和保障海上贸易的秩序,这些要求雅典必须发展海上霸权。
梭伦改革根据收入将公民重新划分等级;克里斯提尼改革提出“陶片放逐法”;伯里克利时期改革给担任公职者发
放薪金,推行大众教育,看戏剧也给补助。
策力尔说:直到古代终结,哲学都没有离开苏格拉底指引的道路。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道德哲学的创始人。
他长得奇丑无比,采用问答方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具体、普遍、深入地得到正确认识。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不能单独地研究自然,还要研究正义、明智适宜、勇敢、虔诚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问题。
有趣的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心胸狭隘、冥顽不化、叨叨不休。
但是苏却能在唠叨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
对于他的死,我感觉可惜又可笑。
本可以逃难却甘愿赴死,或许真如所说的生命是一种病态,需要用死亡来医治。
苏格拉底就是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他的哲学。
苏格拉底还有很多学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亚西比德、色诺芬、柏拉图。
其中柏拉图是苏最重要的学生。
怀特海说过,全部西方哲学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立学园。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除了哲学,学园的科目还包括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学园立即成为了希腊的学术研究中心。
柏拉图柏拉图中年写作了《理想国》,勾勒了一个所谓真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国家方案。
他认为人除了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相对应的有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美德。
“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乌托邦。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洞穴之喻”。
“洞穴比喻”是讲假想一群人被关在山洞里, 他们只许面对山洞尽头的墙壁, 不许回头, 不许往两边看, 在他们身后的高处有火堆. 这里火堆对应的是“太阳比喻”中的太阳, 借助火光他们可看到投射到墙壁上的影子,他们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 并以最能看清影子的人为最高
明的, 并选举他们为领袖. 这里影子对应线段比喻中“可见世界”中的“可见”部分.这时假设有一个人因某种原因被迫站起来, 解除桎梏,往后看. 此时他会看到火堆, 借助火堆的火光他会发现原来还有物体本身, 影子只是光照射到物体上投射到墙上的影子. 这里他已上升到了“可见世界”中的“可知”部分.此时被解除束缚的人沿着斜坡向上走, 逐渐走出洞穴来到地面, 此时阳光对他来说太过刺眼了, 他转过身来,逐渐使自己的眼睛适应更
强烈的阳光. 此时他会首先看清自己的影子, 即“可知世界”中的“可见”部分. 这里的
太阳对应“太阳比喻”中的“善”. 被解除束缚的人比喻哲学家.当被解
除束缚的人适应了刺眼的阳光后, 他就可在阳光下走动了, 看到各种物体, 日月星辰, 知道四季更替,春种
秋收. 这比喻哲学家已上升到了“可知世界”中的“可知”部分.但柏拉图认为被解除束缚的人还必须回到地穴中, 以解决他的同伴. 这并不符合哲学家的利益, 因为回到地穴中, 哲学家会不适应地穴中的黑暗, 起初他们会什么都看不见, 当他向他的同伴叙述他所见到的世界时,
对仍在束缚中的囚徒来说显得过于荒诞, 哲学家与洞穴中人的“不同”又会惹怒洞穴世界中的领袖和大众, 此时重新回到洞穴中的哲学家就会有生命危险了。
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映射出的正是苏格拉底本人在雅典城邦中的遭遇。
因此回到洞穴是不符合哲学家利益的, 但他们又必须回去。
因为按照柏拉图所构造的理想国的原则——以城邦全体的利益为目的, 而不是为了某部分人的利益, 因此已经上升到知识世界的哲学家必须下降回到洞穴世界, 这正是他们的责任所在。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
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亚里士多德17岁时到了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学习了20年之久,爱好读书,是古希腊学者中第一位博览群书者。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与其他科学区分开,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而是“是”。
我至今还是不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而上学是什么,太高深了。
亚里士多德著述极丰,知识广博而雄厚,是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是直到十二世纪欧洲才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原本。
我不是一个很有历史以及哲学天赋和爱好的人。
原来我以为自然科学史是讲科学发展
史的,可是后来发现都讲那些哲学了,有点迷糊。
不过虽然不懂,可是还是有点喜欢哲学的。
以前也对哲学类的书记有所涉猎,但从未系统的进行过学习,感谢季老师给我带来的这门课程,让我的思考更有哲学性,虽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已经潜移默化了我
的思考方式。
以上就是我的自然科学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