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 背记手册 模块3 中国现代史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的展开
1.农村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和四川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经过完善发展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2.城市的改革:重点是国企改革。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

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最大),1990年浦东新区。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作用和影响:在加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推进经济改革,加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有效示范作用;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城市和农村分别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证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3.法制建设:1982年宪法赋予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
1.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南方谈话: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特区姓“社”不姓
“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6.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21世纪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

7.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