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邵道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梦阳《邵道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梦阳《邵道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李梦阳《邵道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梦阳《邵道人传》原文及翻译李梦阳
原文:
邵道人者,蜀人也。
至庆阳,年七十余矣。
道人不欲言,凡所颐指色授,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
道人馆于钟楼街周家,筑土,被衲,无昼夜露坐。
郡中诸子弟少年争来事道人。
道人凡所颐指色授之,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
道人喜看病,病者家请往,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
即可活,道人则目诸弟子,而诸弟子则置饭病者前,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诵大悲咒,已,起尺摩病者曰:“瘥矣!”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
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
然道人不取钱,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
病者家脱有见饭饭道人,以碗列诸案。
无问多少,道人食之,若加饭,更以碗列之,不食也。
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
曰:“更为造美食?”道人则不食。
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
”终不欲人更造也。
道人善饮水,乡野人闻之,争来请,愿观道人饮水,道人微笑颔然之。
弟子前置水,道人目弟子,令乡野人自置水,亦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饮之。
若冬月水冰,则闻道人齿间瀺瀺声,顷之,肩踊面红,汗簌簌下若雨也。
道人与予世父同时,世父患胫疡久不愈。
以问道人,道人曰:“此祟也,若往聘于某氏乎?谓其女陋也,将更聘之,女惭而缢死,此其祟也。
”世父大惊,伏地顿首曰:“奈何?”道人曰:“今遇我,三日解矣。
”三日疡果瘥。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
”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
一日,道人
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
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环守之。
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道人犹挥肱坠焉。
夜半,霹雳隐隐起屋脊,若戈士甲马战斗之声。
诸弟子震慑伏地,天明起视,则道人死矣。
赞曰:子不语怪。
若道人者,何如人哉?二氏①惑世乱政,而道人口悛悛不欲道辞。
急人所难,弊而后已。
呜呼,是所谓逃于墨者,非耶?
(选自明代李梦阳《空同集》)
【注释】二氏:此指佛教、道教两家。
译文:
邵道人是蜀地人。
到庆阳时已经七十多岁了。
道人(平常)不愿说话,大凡想要表达的都用面部表情示意,所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然而见过他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
邵道人授馆在钟楼街周家,用土筑屋,身披僧衣,无论白昼黑夜都坐在露天处。
郡中的那些子弟少年争相前来侍奉道人。
道人都用面部表情告诉他们自己的意思,那些子弟少年没有不合道人心意的。
道人喜欢替人看病。
患者家属请他出来看病,他便让患者张开眼,又让患者呵气。
倘若患者是可以救活的,道人就给弟子们示意,弟子们便把饭放在患者身前。
道人拿出他袖中的铁尺横放在饭上,口诵大悲咒,念完后,拿起铁尺抚摸着患者说:“病好了!”假如是救不活的,道人便快步走出。
患者家属请问患者死亡的日子,道人便伸出手指示意,忌日与他指出的相同。
然而道人从不收钱,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救活一人,便拿取一尺布作衲衣里子,做里子的布够了,便不再拿取。
患者家属假如有现饭给他吃,就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
不问饭多饭少,道人都吃了;如果另外还添饭,又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道人便不再吃了。
假若发现是粗劣的食物,道人就高兴地吃了。
如果(患者家属)问:“要另外替你烹制美食吗?”道人也就不再吃了。
如果看见饭中有时混杂荤菜,道人就说:“只需将荤菜挑出去就行了。
”终归是不想让人为他重新做饭。
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听说了,争相来请他,希望观看道人喝水,道人微笑点头答应。
弟子在他面前放置好水。
道人给弟子示意,让乡
里人自己放置好,也用碗排放在桌案上,不问水的多少,道人都会喝了。
如果冬天水结冰,就听见道人牙齿间发出瀺瀺的声响,一会儿,道人的肩头耸起,面色发红,汗水簌簌而下,就像下雨一般。
道人跟我的大伯父年岁相仿,大伯父患有烂脚病很久不能治愈,问道人什么原因,道人说:“这是鬼魂在作怪。
你曾经前往某人家向人聘过亲吗?你说他家的女孩子相貌丑陋,要另外去别家聘亲。
那女孩因此惭愧,自缢而死。
这就是她的鬼魂(在祸害你呀)。
”大伯父很吃惊,伏在地上叩头说:“我该怎么办呢?”道人说:“你现在遇到了我,三天后祸害就会解除。
”三天后大伯父的病果然痊愈了。
过了十多年,有一天道人忽然对弟子们说:“我将要回去了。
”弟子们说:“先生是给庆阳造福的人,庆阳人也没敢怠慢你,怎么突然说要回去呢?”道人没有回答。
有一天,道人让人架设三层桌几,坐在上面。
弟子这才醒悟到他说的回去就是死的意思。
便团团围坐伺候他。
晚上有人登上桌几去伺察他的呼吸,道人仍然挥臂将他赶下来。
半夜时分,屋脊上隐隐有霹雳之声,有如金戈铁马战斗的声响,众弟子一个个震惊害怕,拜伏在地。
天明,起身看时,邵道人已经死了。
赞文说:孔子不谈论怪异之事。
那么,像道人这样的人,到底是什么人呢?释道两家迷惑世人,祸乱政治,然而道人却为人诚谨忠厚、不多言辞。
他能够急人所难,死而后已。
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从墨家中出逃出来的人吧,难道不是吗
李梦阳《邵道人传》
2、《北史·刑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北史·刑邵传》原文及翻译北史
原文:
刑邵,字子才,小字吉。
少时有避,遂不行名。
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
年未二十,名动衣冠。
尝与右北平阳固、河东裴伯茂、从兄果、河南陆道晖等至北海王听舍宿饮,相与赋诗,凡数十首,皆在主人奴处。
旦日奴行,诸人求诗不得,邵皆为诵之。
诸人有不认诗者,奴还得本,不误一字。
自孝明之后,文稚大盛。
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
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
于时袁翻与范阳祖莹位望通显,文笔之美,见称先达;以邵藻思华赡,深共嫉之。
每洛中贵人拜职,多凭邵为谢章表。
尝有一贵胜初授官,大事宾食,翻与邵俱在坐,翻意主人托其为让表。
遂命邵作之,翻甚不悦。
太昌初,救令恒直内省,给御史,令覆案尚书门下事,凡除大官,先问其可不,然后施行。
除卫将军、国子祭酒。
以亲老还乡,诏所在特给兵力五人,并令岁一入朝,以备顾问。
丁母忧,哀毁过礼。
其后除骤骑、西充州刺史。
在州有善政,俘鼓不鸣,吏人奸伏,守令长短,无不知之。
定陶县去州五十里,县令妻日暮取人斗酒束脯,邵逼夜摄令,未明而去,责其取受,举州不识其所以。
及代,吏人父老及温姐皆远相攀追,号泣不绝。
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
博览坟籍,无不通晓。
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
事寡嫂甚谨,养孤子恕慈爱特深。
在充州有都信云怒疾便忧之废寝食颜色贬损及卒人士为之伤心痛悼虽甚竟不再哭宾客吊慰枚泪而已。
其高情达识,开遣滞累,东门吴以还,所未有也。
(《北史·刑邵传》,有删节)
译文:
刑邵,字子才,小名吉,少年时因避讳,于是不以名称呼。
十岁就能写文章,很有才华,天资高,记忆力强每日诵读一万多字。
年纪不到二十,名声震动达官贵人。
曾经与右北平的阳固、河东的裴伯茂、从兄邢罘、河南的陆道晖等人到北海王元昕家里饮酒,一起吟诵诗篇,共得数十首,都放在主人的奴仆那里。
第二天早晨奴仆外出,人们得不到诗稿,邢邵为他们一一背诵。
这些人中有不记得自己写的诗句的,奴仆归来取回诗稿一看,竟一字不错。
自孝明皇帝以后,文学之风十分兴盛。
邢邵吟诗写赋的才能独步当时。
每有文章写出,京城争相传抄,一时纸贵,高声朗读的声音传遍远近。
当时袁翻和范阳的祖莹地位显赫,文笔的秀美,被先贤们称道。
因为邢邵的文章瑰丽富赡,人们十分妒嫉。
洛阳每当有达官显贵被任命新职,大多请邢邵代写谢表。
曾有一位贵显的大官刚被朝廷授
予职务,大肆宴请宾客,袁翻与邢邵都在坐。
袁翻想着主人会委托他代写谢表,然而却请了邢邵,他因此很不高兴。
太昌初年,朝廷令他任职内省,授给御史职务,命他负责尚书省门下事。
朝廷凡任命重要官员,都要先问他是否可以,然后再去任命。
他被授予卫将军、国子祭酒。
因双亲年纪高迈,辞职还乡。
朝廷下诏破例给他五名兵士,并让他一年入朝一次,遇事向他征询意见。
他母亲去世,悲哀痛悼,超过常礼。
以后,任骠骑、西兖州刺史。
在州中任职时有很好的政声,官衙旁边喊冤告状的人敲击的大鼓没有响过。
吏卒们的作奸犯科,官员们的是非短长,他没有不知道的。
定陶县距州城五十里,县令的妻子每天晚索上要人家一斗酒、一束干肉,邢邵夜晚把县令拘捕,天未明又把他放回,斥责他索要人家的东西,全州上下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离职时,官民父老及老妪都追着为他送行,哭泣声不绝于路。
邢邵性情清简静素,涵养较深,处事谨慎。
兄弟和亲友之间,相处和睦。
他博览典章经史,通晓古今。
晚年留意于《五经》,穷究其中的要旨。
事奉寡嫂很恭谨,抚养亡兄之子刑憩热爱深厚在究州时,有都城使者说刑憩熟病,就忧愁得废寝忘食,面色消瘦等到刑憩去世,人们为他伤心,他悲痛虽然很深,竟不再哭,宾客吊祭孔问,仅擦泪而已他高尚的情操深远的见识,开导解释疑滞的难题,自东门吴以来,没有人可比。
《北史·刑邵传》
3、《宋史·程之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程之邵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程之邵,字懿叔,眉州眉山人。
曾祖仁霸,治狱有阴德。
之邵以父荫为新繁主簿。
熙宁更募役法,常平使者欲概州县民力,以羡乏相补。
之邵曰:“此法乃成周均力遗意,当各以一邑之力供一邑之役,岂宜以此邑助他邑哉?”使者愧服,辟之邵为属,听其所为。
熊本察访蜀道归,语诸朝曰:“役法初行,成都路为最详,之邵力也。
”诏召见,成都守赵抃奏留之。
入为三司磨勘官,得隐匿数十万缗。
从副使蹇周辅计度江、岭盐,还,除广东转运判官。
元祐初,提举利、梓路常平,周辅得罪,亦罢知祥符县。
俄知泗州,为夔路转运判官。
夔守强狠不奉法,劾正其罪。
大宁井盐为利博,前议者辄储其半供公上,余鬻于民,使先输钱,盐不足给,民以病告。
之邵尽发所储与之,商贾既通,关征增数倍。
除主管秦、蜀茶马公事,革黎州买马之弊,岁以仲秋为市,市四月止,以羡茶入熙、秦易战骑,得良马益多。
知凤翔府,民负债无以偿,自焚其居,而绐曰遗火;有主藏吏杀四婢,人无知者。
之邵发擿,岐人传诵。
徙郑州。
元符中,复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缗。
童贯用师熙、岷,不俟报,运茶往博籴,发钱二十万亿佐用度。
连加直龙图阁、集贤殿修撰,三进秩,为熙河都转运使。
秦凤出师,命之经制,即言已备十万骑可食三百日矣。
徽宗喜,擢显谟阁待制。
敌犯熙河,之邵摄帅事,屯兵行边境,解去。
俄得疾卒。
方录功转太中大夫,不及拜,赠龙图阁直学士,官护丧归。
子唐,至宝文阁学士。
(《宋史•程之邵传》
译文:
程之邵,字懿叔,是眉州眉山人。
曾祖父程仁霸,审判案件积有阴德。
程之邵以父亲的荫庇被封为新繁主簿。
熙宁年间变更募役法,常平使者(官名)想把州县的民力划一,以便使穷富互补。
程之邵说:“这种募役法是成周协调民力的老做法,应当按一邑的民力来雇募这个邑的差役,哪能用一个邑来资助别的邑呢?”使者惭愧地听从了,征召程之邵为属官,听从他的做法。
熊本察访蜀道归朝,在朝廷上说:“募役法开始实施,成都路做得最周详,这是程之邵的功劳啊。
”诏命召见,成都守赵抃上奏挽留他。
召入任三司磨勘官,查出赃款数十万缗。
跟从副使蹇周辅巡视江、岭盐业,还朝,授任广东转运判官。
元祐初年,提举利(广元)、梓路常平。
(提举,简称仓司,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提举是指管理的意思。
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周辅犯罪,他也罢官为祥符县知县。
很快为泗州知州,任夔路转运判官。
夔守凶狠不遵守法律,他弹劾指出夔守的罪行。
大宁井盐获利丰厚,前任常把盐储存下一半供给官府,余下的卖给百姓,叫他们先交纳现钱,给的盐却不够重量,百姓上告这个弊病。
程之邵把所储存的盐全部拿出给百姓,商贸流通了,关税增加了数倍。
授任主管秦、蜀茶马公事,革除黎州买马方面的弊端,每年从仲秋开始贸易,满四个月为止,用剩余的茶到熙、秦去交换战马,得到很多良马。
为凤翔府知府,有人负债无法偿还,就把房屋自焚了,欺骗别人说是失火;有个人隐藏官吏杀害四个婢女,没有人发觉。
程之邵揭发了事实,岐人传诵。
调任郑州。
元符年间再任主管茶马,买马达万匹,收得茶税四百万缗。
童贯在熙、岷作战,程之邵不等报批,就运茶到那里大量买粮食,支出二十万亿钱资助军费。
接连加官直龙图阁、集贤殿修撰,三次晋升,任熙河都转运使。
秦凤出师,诏命他去筹划,马上就集合了备有三百天军粮的十万骑兵。
徽宗很高兴,提升为显谟阁待制。
敌人侵犯熙河,程之邵代理元帅指挥军事,在边境上驻军巡逻,敌军退去。
不久因病去世。
正要记功转任太中大夫,没赶上拜任,追赠龙图阁直学士,官府派人护丧归乡。
儿子程唐,官至宝文阁学士。
《宋史·程之邵传》
4、《清史稿·邵嗣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邵嗣尧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
康熙九年进士,授山东临淄知县。
有惠政,以忧去。
十九年,服阕,补直隶柏乡。
兴水利,减火耗,禁差拢,民安之。
县人大学士魏裔介为嗣尧会试座主,家人犯法,严治之,不少贷。
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
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
值岁饥,或言勒积粟家出粟,嗣尧曰:“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
家获厚利,何勒为?”已而蠲粟者众,岁不为灾。
有言开滏阳河通舟楫者,巡抚于成龙使嗣尧往相度,嗣尧力持不可,谓:“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
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
”事遂寝。
盗杀人于县界,立捕至,置之法。
或毁於上官,以酷刑夺职。
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畿辅,民为申诉,事得白。
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
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
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三十年,出为直隶守道,持躬清介,苞苴杜绝。
遇事霆发机激,势要惮之。
所属州县,肃然奉法。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圣祖谕曰:“学政关系人材,朕观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俱优,若以补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积弊。
”时陇其已卒,遂命嗣尧以参议督学江南。
既莅事,虚衷衡校,论文宗尚简质,著《四书讲义》,传示学者。
甫试三郡,以积劳遘疾卒。
身无长物,同官敛赀致赙乃得归葬。
士民思之,为立祠肖像以祀焉。
圣祖澄清吏治,拔擢廉明,近畿尤多贤吏,如彭鹏、陆陇其及嗣尧,当时皆循名上达,闻于天下。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译文: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省猗氏县人。
康煕九年考中进士,任山东临淄知县。
为政有仁德,因父母丧事离任。
康煕十九年,守丧期满除丧服,补缺任直隶省柏乡县知县。
他兴修水利,减少碎银融化重铸银锭时的折耗税,禁止差役扰民,使百姓安居。
本县籍的大学士魏裔介是卲剐尧会試时的主试官,魏裔介家人犯了法,卲嗣尧严加惩处,毫不宽恕。
又有一个旗兵毒打一户放高利贷的,到了县廷,还气势汹汹。
卲嗣尧毫不屈从,拘捕他入狱,发文给都统,让他讯问旗兵的主人,主人不敢承担卲嗣尧就依法判(旗兵)的罪。
正值饥荒之年,有人提议(官府)强制贮存粮食的人家拿岀粮食,邵嗣尧说:“人们正是因为不储存粮食,所以遢到荒年就束手无策,我正布望让贮存粮食的人家获得厚利,为什么强制〔人家拿出粮食)呢?”不久,捐出粮食的亼多了,当年没有造成灾荒。
有人提议开浚滏阳河船,巡抚于成龙派遣卲嗣尧
前去考察测量,卲嗣尧极力主张不能开浚,说:“这条河大旱大涝不定,不宜邁船。
即使能遜航,恐怕也是水运貨物的奷处归属了商人,清淤通河的害处归属穷苦百姓了。
”事情于是中止。
强盗在县城边界杀人,邵嗣尧立刻抓捕〔他)到县廷,依法处置。
有人到上级那毁谤(他),用他溢施酷刑的罪名剥夺了他的官职。
(后)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京城周边地区,柏乡县百姓为卲嗣尧申诉,冤情得以昭雪。
于成龙又推荐了他,补缺任清苑县知县。
卲嗣尧更加感动振奋、自我激励,屡次断破疑难案件,人们将他比作包青天。
康煕二十九年,尚书王骘因卲嗣尧清正廉洁孝慈仁爱推荐他,他被保举之后调任京职,提拔为御史。
康熙三十年,他出京担任直隶省守道,自身秉持清正耿直(的品行),社绝贿赂。
遢到事情如雷霆发作,行为杋敏,情绪激切,有权势居要职的人忌惮他。
他所管辖的州县,风气肃然,(人们)奉公守法。
康煕三十三年,江南学政一职空訣,圣祖康煕帝口谕:¨学政一职关系人材,我观察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兼优,如能用(他俩)补缺授任,(他们)一定能秉持公正考评士人,荜除积久的弊端。
当时陆陇其已去世,朝廷于是任命邵嗣尧以参议身份督学江南。
卲嗣尧到任后,虛怀若谷,以无偏见之心品评考核,评论文章崇尚简约质朴,撰写四书讲义,传给学子们看。
(措施)刚刚试行了三个郡,他就因积劳成疾去世。
卲嗣尧身上没有多余的物品,同僚们凑钱作为丧葬費,他才得以归葬故乡。
士人百姓都怀念他,立祠堂画肖像来祭祀他。
康煕帝廓清吏治,提拔廉明的官员,临近囯都的地方,贤官特别多,例如彭鹏、陆陇其和卲剐尧,他们当时都以循吏之名被向上报送,闻名天下。
《清史稿·邵嗣尧传》
5、《康德涵救李梦阳》原文及翻译译文
《康德涵救李梦阳》原文及翻译查继佐
原文: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
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
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
”梦阳曰:
“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
”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
”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
明日辄赦出之。
(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①康海:字德涵。
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译文:
康海与太监刘瑾同乡,刘瑾因为康海的文章名气很大,想与他拉关系。
可是康海不理他。
刘瑾把李梦阳关在牢里,一定要把李置于死地。
李的门客说:“我想除非康德涵,没有哪个可以救李梦阳的。
”李梦阳说:“死,我倒安心,何必去连累康德涵,况且康德涵也一定不会向刘瑾屈服的。
”门客一定要李梦阳给康德涵捎两句话:“德涵救我,也只有德涵才能救我。
”康海得到信高兴的说:“我向一个刘瑾屈服,却救活我的好友,后人会理解我的。
”即刻上马到刘瑾家门(说情)。
第二天就把李梦阳赦出来了。
《康德涵救李梦阳》
6、《明史·李梦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李梦阳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李梦阳,字献吉,庆阳人。
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
十八年,应诏上书,极论得失。
末言:“寿宁侯张鹤龄①招纳无赖,罔利贼民。
”鹤龄奏辨,摘疏中“陛下厚张氏”语,诬梦阳讪母后②为张氏,罪当斩。
时皇后有宠,后母金夫人泣诉帝,帝不得已系梦阳锦衣狱。
寻宥出,夺俸。
金夫人诉不已,帝弗听。
左右知帝护梦阳,请毋重罪,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愤。
帝又弗许,谓尚书刘大夏曰:“若辈欲以杖毙梦阳耳,吾宁杀直臣快左右心乎!”他日,梦阳途遇寿宁侯,詈之,击以马棰,堕二齿,寿宁侯不敢校也。
孝宗崩,武宗立,刘瑾等八虎③用事,尚书韩文与其僚语及而泣。
梦阳进曰:“公大臣,何泣也?”文曰:“奈何?”曰:“比言官劾群阉,阁臣持其章甚力,公诚率诸大臣伏阙争,阁臣必应之。
去若辈易
耳。
”文曰:“善”,属梦阳属草。
会语泄,文等皆逐去。
既而瑾摭他事下梦阳狱,将杀之,康海为说瑾,乃免。
瑾诛,起故官,迁江西提学副使。
副使属总督,梦阳与相抗,总督陈金恶之。
会揖巡按御史,梦阳又不往揖,且敕诸生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
御史江万实亦恶梦阳。
淮王府校与诸生争,梦阳笞校。
王怒,奏之。
诏下总督金行勘,金檄布政使郑岳勘之。
万实复奏梦阳短,参政吴廷举亦与梦阳有隙,上疏论其侵官。
诏遣大理卿燕忠往鞫,召梦阳,羁广信狱。
诸生万余为讼冤,不听。
劾梦阳陵轹④同列,挟制上官,遂以冠带闲住去。
梦阳既家居,益跅弛⑤负气,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繁台、晋丘间,名震海内。
宁王宸濠反诛,御史周宣劾梦阳党逆,被逮。
大学士杨廷和、尚书林俊力救之,削籍。
顷之卒,弟子私谥文毅。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李梦阳》,有删改。
)
【注】①张鹤龄:孝宗张皇后弟,时封寿宁侯。
②母后:这里指皇后。
③八虎:明正德年间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
④陵轹:欺压,欺蔑。
⑤跅弛:放荡不循规矩。
译文:
李梦阳,字献吉,庆阳(今属陕西)人。
弘治六年李梦阳参加陕西乡试考取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授予户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李梦阳受皇帝诏命,进呈奏章,透彻地论述了朝政得失。
末了说:“寿宁侯张鹤龄收罗无赖之徒,牟利害民。
”张鹤龄上奏辩解,摘出李梦阳奏章中的“陛下厚待张氏”之语,诬陷李梦阳把皇后谤讪为张氏,罪当论斩。
当时皇后得宠,皇后之母金夫人向明孝宗哭诉。
明孝宗不得已逮捕李梦阳,关押到锦衣卫监狱。
不久赦免放出,剥夺俸禄。
金夫人仍哭诉不止,明孝宗不听。
左右之人明白,明孝宗保护李梦阳,请求不加重罪,只给予杖责来泄金夫人之愤。
明孝宗又不答应,对尚书刘大夏说:“你们想用杖刑击毙李梦阳罢了,我岂能杀害耿直的大臣快慰左右之心!”有一天,李梦阳在途中碰见张鹤龄,张口臭骂他,用马鞭抽打他,打落了两颗牙齿,张鹤龄不敢和李梦阳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