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诲:________然:_______
3.读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画出朗读停顿。
4.读下列各句,试着揣摩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_______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5.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玉也,故敢献
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6.“若以与我”中“若”的解释是()。
A.好像B.如果C.你D.你们
7.“子罕弗受玉”的原因是()。
A.子罕认为玉的来路不明。
B.子罕不认识献玉的人,无功不受禄。
C.子罕认为那块玉不值钱。
D.子罕以不贪财为宝。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玉也,故敢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这一短文中,可看出子罕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①意所及,有若成人。
时孙权尝致②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③之
群下,咸④莫能出其理⑤。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⑥
可知。
”太祖大悦,即施行⑦焉。
【注】①智:通“知”,知识。
②致:送来。
③访:询问。
④咸:都。
⑤理:办法,道理。
⑥校:通“较”,比较。
⑦施行:实施,按这个办法做。
10.借助注释,先理解短文的意思,再根据提示填空。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返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比较,就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两者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3.解释划线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__________________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
15.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
16.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试结合文章内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蚌方.出曝:_________(2)今日不雨.:_________
(3)两者不肯相舍.:_________(4)渔者得而并.禽之:_________
18.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含义是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洵(xún)①欲往京城,道②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憩③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④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
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⑤也。
人道(谈论)此事:孰闻⑥道多也?
注释:①苏淘:苏轼的父亲。
②道:选取道路。
③憩:休息。
④道:策略。
⑤休:停止。
⑥闻:听到,懂得。
19.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举/兵家/之道B.隐士/举/兵家之道
20.解释加点词。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
及:__________
21.翻译下列句子。
苏洵不以为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有一个词语与《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一句的“多知”表达的意思相近,这个词语是“__________”。
23.文章苏洵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③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④。
文侯将出。
左右⑤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
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⑥。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②虞人:管理山泽的官。
③期:约定。
④雨:下雨。
⑤左右:身边侍从。
⑥身自罢之:亲自取消这场酒宴。
24.魏文侯左右劝阻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话概括)
25.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虽然在这里饮酒很快乐,但是我一会儿就要去赴约了。
B.在这里饮酒很快乐,我就不去赴约了。
C.虽然在这里饮酒很快乐,但是我怎么能不赴约呢?
26.魏文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理解。
螳螂捕蝉①
吴王欲伐荆②,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⑤,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⑥。
吴王曰:“子⑦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⑧,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⑨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⑩得其前利⑪,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蝉:知了。
②荆:楚国。
③舍人:国王的侍从官:④少孺子:年轻人。
⑤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⑥旦:早晨。
⑦子:你。
⑧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⑨延颈:伸长头颈。
⑩务欲:一心想要。
⑩前利:眼前的利益。
27.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谏:_____________三旦:_____________善哉:_____________
28.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补充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
30.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1.文中“少孺子”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虽与之俱学2.教导这样3.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C5.这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别人)吗?说:不是这样啊。
【分析】《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
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有人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并非这样。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默写,注意不写错别字。
虽与之俱学: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
2.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字词的理解。
使奕秋诲二人弈:让他教两个人下棋,悔:教导。
非然也:并非这样,然:这样。
3.考查了学生对朗读的停顿与组词的理解与辨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意思是:有人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并非这样。
因此,断句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也”是判断句式,ABD 也是判断句式。
C.“甚矣,汝之不惠。
”意思:你太不聪明了啊!这是倒装句句式,“汝之不惠甚矣”才是正常语序,在这里“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
5.考查了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这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别人)吗?说:不是这样啊。
6.C7.D8.(如果)你把玉石给我,(那么我们)都失去了珍贵的东西。
(我)把它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过了,玉匠认为它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把它献给你。
9.子罕是一个廉洁、不贪财的人。
【分析】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宋国国相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给我,我们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
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此句意为:你把它给了我。
若:你。
7.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根据文中子罕的话“我以不贪为宝”可以看出“子罕以不贪财为宝”。
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若:你;与:给;皆:都。
句子翻译为:你把它给了我,那我们都丧失宝了。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故:所以。
之:宝玉。
句子翻译为: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你。
9.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根据文中子罕的言行可知,子罕高风亮节,不贪财。
10.①曹冲②咸莫能出其理③刻④校11.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12.相同之处都是在船上刻痕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不同的是曹冲灵活,可以相互转化相近东西,而刻舟求剑者死板,只认一个方向,导致失败。
【分析】译文:
邓哀王曹冲字仓舒,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文
10.考查了学生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认真阅读短文,结合短文内容正确填写即可。
11.考查了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结合句子“冲日:‘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可知,“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12.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故事内容可知,“曹冲称象”与“刻舟求剑”相同之处都是在船上刻痕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不同的是曹冲灵活,可以相互转化相近东西,而刻舟求剑者死板,只认一个方向,导致失败。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
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
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3.到,此指照射过来报酬14.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15.凿壁借光##凿壁偷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16.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分析】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
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13.考查字词解释。
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①“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
逮:到,此指照射过来。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意思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偿:报酬。
14.考查翻译句子。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5.考查理解成语。
凿壁借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16.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
通过文章可知匡衡家贫却借光学习,说明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学习匡衡不畏艰辛,热爱学习和顽强意志。
17.正下雨放弃一起18.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分析】译文: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
(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17.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
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1)蚌方出曝: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方”,正、刚。
(2)今日不雨:今天不下雨,“雨”,下雨。
(3)两者不肯相舍: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
“舍”,放弃。
(4)渔者得而并禽之:(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并”,一起。
18.本题考查积累成语和谈感悟启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
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谈感悟启示时,从“面对矛盾,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等方面回答。
19.B20.比得上21.苏不认为是这样的。
22.道多23.六国用兵的策略不比秦国差。
【分析】译文:苏洵想要前往京城,取道泰山间的小路,遇到有隐士在泰山间行走,两人在茶亭休息,谈论秦国与六国的事情,隐士列举了兵家的主张,认为六国用兵的方法赶不上秦国,苏洵不这样认为。
两个人言辞激烈,不能停止。
人们谈论这件事,谁领悟的道理多呢?19.此题考查句子的停顿。
根据句子意思进行划分即可。
“隐士举兵家之道”意思是隐士列举了兵家的主张。
20.此题考查子字词解释。
“隐士列举了兵家的主张”的意思是认为六国用兵的方法赶不上秦国。
及:比得上。
21.此题考查句子翻译,结合语境完成。
苏洵不以为然:然:这样。
意思是苏洵不认为是这样的。
2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知”通“智”,“多知”意思是智慧多,“道多”意思是道理多。
23.此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短文意思及句子“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
”作答。
24.今口饮酒乐,天又雨25.C26.信守承诺
【分析】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2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掌握。
结合译文可知魏文侯左右劝阻他的理由是:今日饮酒乐,天又雨。
2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这句话意思是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2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认为形象。
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的时候要去赴约打猎,大家都劝他下雨不要去,但他坚持去,可知他是个诚信、信守承诺的人。
27.劝谏三个早晨好啊28.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
服?”这三者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
29.黄雀螳螂30.D31.少孺子的观点是放弃攻打楚国,因为攻打楚国虽然能得到眼前的利益,但身后存在祸患。
他委婉地通过蝉、螳螂、黄雀这三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译文: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许多天。
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
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
”
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2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联系上下文,在句子中理解词语意思。
谏:进谏;劝谏;三旦:三个早晨;善哉:好啊。
2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1)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
(2)这三者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
29.考查了学生结合内容填空的能力。
结合年轻人的话“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填空。
30.考查了对成语的辨析A、B、C都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是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3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从“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可知他的观点是不能攻打楚国,因为攻打楚国虽然能得到眼前的利益,但身后存在祸患。
通过译文可知,他借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来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