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他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精神导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安:他是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精神导师
当我们讲到世界电影史,英格玛·伯格曼一定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名字。

他一生高产,屡次获奖,他的电影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思想深度来说,都具有开创性的地位。

然而在作品之外,真实的伯格曼是什么样子的?若不是他自己曾写下这些文字,恐怕至今仍无人知晓。

——梦元
这是「正在读」的第13篇原创文章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这是两张特别的照片。

照片中一位是大家熟知的著名电影导演李
安,另一位是电影大师、瑞典导演伯格曼。

照片拍摄于2006年。

处于低谷期的李安经朋友引荐,来到伯格曼隐居的法罗岛,只为见一面这位多年来的偶像。

伯格曼不爱会客,曾多次拒绝外人的拜访,可是这次却意外答应了。

在见到伯格曼的时候,已功成名就的李安伏在他肩头,像孩子一样哭了出来。

李安事后说,「很奇怪,我把他当父亲,拥抱的感觉却像母亲,很温暖」。

伯格曼
被李安视为偶像的伯格曼,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

在他89年的一生中,创作出《野草莓》《假面》《处女泉》《芬妮与亚历山大》《婚姻生活》等无数佳作。

他的作品是许多后辈的电影启蒙。

2013年的纪录片《打扰伯格曼》简直是一部「追星合辑」,伍迪·艾伦、韦斯·安德森、弗兰西斯·科波拉、拉斯·冯·提尔、北野武、李安、张艺谋等世界电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片中讲述了伯格曼对自己的影响。

伯格曼的一生,可谓功成名就。

在他的电影中,有对青春和人生的诘问,有对婚姻关系之虚无的探讨,有对宗教和死亡的严肃思考……
伯格曼的作品以绝对的严肃性和强烈的内向性,展现了他颇具感染力的精神强度,然而它们只安放了伯格曼精神中「可控」的那一部分。

伯格曼电影《第七封印》剧照
相较于他的作品,他的个人生活与隐秘的内心,却不轻易展露。

从小他与父亲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长大后连父亲生病都不愿探望。

他的情爱生活常常始于激情,终于背叛;他曾有过五段婚姻,丽芙·乌曼与比比·安德森曾经是他的情人。

晚年,他卖掉自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公寓,隐居在法罗岛,直至去世。

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对身边人,他都是一个善于隐藏内心的人。

然而在他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并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五年之后,他以惊人的坦诚,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生平自述《魔灯》。

伯格曼在片场
如果说电影创作表达了伯格曼的理性与精神性,那么赋予伯格曼这个人的形象以「血肉」的,正是他在《魔灯》中叙述的那些「不可控」的部分。

牧师家庭严峻、压抑的成长氛围,父母的冲突与争吵,天性中的自毁倾向,都坦陈在伯格曼的笔下。

有人说这本书是一部现代《忏悔录》,然而在我眼中,与其说这些是「忏悔」的文字,不如说是「和解」与「坦然」。

在伯格曼的叙述中,他自己「是其所是」,而没有太多做错事的悔恨与失去的怅然,这是只有充分地自我接受之后才可以达到的境界。

《魔灯》像是顺着电影镜头写下的故事,阅读的过程,就像在观看一部记录伯格曼一生的电影。

它不是以线性的方式叙述,而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不断闪回。

《魔灯》是对往事的打碎重组——倔强自大的个性,在孩童时代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就埋下了伏笔;情感与婚姻的波折,是浪漫不安分的天性使然,却也来源于他对自我的忠实,哪怕那样的自我是可怕的;而对电影的热爱和痴迷,则始于拥有人生第一台手摇放映机的那个关键的时刻。

过去种种经历,相互印证,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他重新认识了自身。

伯格曼电影《犹在镜中》剧照
阅读《魔灯》的时候,也像是在阅读一些精彩的故事。

对电影史感兴趣的读者,说不定还能满足一些「八卦」的兴致。

伯格曼是电影史上一个伟大时代的引领者,在他的书写中,有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等人的交往,还有他对费里尼、塔可夫斯基等导演的评价。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伯格曼总有着惊人的坦诚。

在阅读《魔灯》的过程中,我常常想起伯格曼作品《野草莓》中的那位老人。

当人生已近日暮,一生固执而骄傲的老人回顾往事,发现生命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走到最后,需独自一人面对生命的尾声。

有点悔恨,但明白「往日不可追」,命运因其不可逆而成必然,所以不如平静、坦然。

伯格曼电影《野草莓》剧照
去读《魔灯》吧,哪怕你并不是伯格曼的粉丝。

你会看到一个有缺陷、有伤痕的人,他在强烈的激情之下,成为了他必然成为的那个人。

从这本书中,也许你能明白何为真实的生存。

李安曾经在多个场合表达伯格曼对他的影响,他曾说,在第一次观看伯格曼电影之后,宛如在精神上被夺去了「处子之身」。

人生奇妙之处在于,有时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反而是给你带来人生转折的那个人。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否有哪部作品、哪位作家抑或哪个人的某句话,令你醍醐灌顶,给你带来改变?欢迎在评论中与我们分享。

扫码购买《魔灯》享75折优惠(优惠截至6月26日20:00)

推荐图书
《魔灯》
英格玛·伯格曼 | 著
张红军 |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7.8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

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

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撰文 | 梦元编辑 | 静姝图片 | 网络
你可能错过...
「正在读」长期征稿中,戳此了解详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