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10657_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5卷 第2期
2023年4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5,No.2Apr.,2023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04
左玉琦,杨海波,杨晓平,等.2023.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J].地震地质,45(2):355—376.ZUOYu qi,YANGHai bo,YANGXiao ping,etal.2023.EvidenceofLateQuaternarytectonicactivityoftheBeidaShanFault,
southernmarginoftheAlashanblock[J].
SeismologyandGeology,45(2):355—376.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
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
左玉琦 杨海波 杨晓平 詹 艳 李 安 孙翔宇 胡宗凯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摘 要 阿拉善地块南缘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扩展前锋带的北侧,对该地区活动断裂晚第四纪的运动性质、滑动速率等开展研究,有助于理解阿拉善地块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响应。

文中结合遥感影像解译与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对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北大山断裂进行了分段和活动性研究。

结果表明,北大山断裂左旋走滑断错晚第四纪洪积扇和阶地等地貌,形成显著的位错阶地坎、冲沟以及断层陡坎。

通过对断错地貌线等标志的测量、复原、统计分析等,发现断裂的地貌位移值分布于3~20m,发育新鲜断层自由面的断层陡坎和左旋错动的纹沟指示了断层的最新一次活动。

基于同期洪积扇年龄估算得到北大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0 3~0 6mm/a。

北大山断裂的运动学特征与区域NE向应力场一致,可能受到了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影响。

关键词 高原扩展 左旋走滑 晚第四纪活动 阿拉善南缘 北大山断裂
中图分类号:P315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23)02-0355-22〔收稿日期〕 2022-04-25收稿,2023-01-20改回。

〔基金项目〕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LED2021A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02257,
42072249)共同资助。

通讯作者:杨晓平,男,1
962年生,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及地震危险性评价,E-mail:yangxiaoping-1@163.com。

0 引言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挤压会聚导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大量活动断裂、褶皱等,以调节高原内部和周缘向外扩展的变形(Tappon nieretal.,1982;Zhangetal.,2004)。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被认为是高原向NE扩展的前缘地带(Hetzeletal.,2004b;Zhengetal.,2010,2017;杨海波等,2017),一系列NWW走向的褶皱山脉与断裂滑动共同吸收了青藏高原NE向的缩短变形(徐锡伟等,2003;Zhengetal.,2013a,b,c)。

而位于河西走廊以北的阿拉善地块早期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稳定、构造活动微弱的地区,目前对阿拉善地块的活动构造研究则相对较少(陈文彬等,200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阿拉善地块,尤其是阿拉善南缘的活动构造,并认
地 震 地 质45卷为阿拉善地块在新生代以来经历了较为强烈的构造变形(Zhengetal.,2013b;Yuetal.,2017;Bietal.,2018;Duetal.,2021;Zhangetal.,2021)。

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向NE的扩展已经跨过河西走廊进入了阿拉善地块南缘(Zhengetal.,2013b;Yuetal.,2017;郑文俊等,2021)。

因此,对阿拉善地块新生代构造变形开展研究是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扩展边界的
关键。

阿拉善南缘地区发育多组活动断裂,这些断裂整体走向近E
W,向W收敛、向E发散。

前人对阿拉善地块南缘分布的断裂已有一定研究(陈文彬等,2
006;Zhengetal.,2013b;Yuetal.,2016,2017),但对这些活动断裂的构造变形模式仍然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阿拉善南
缘断裂系是阿尔金断裂向E延伸的结果,属于走滑断裂的尾端构造(
Darbyetal.,2005;陈文彬等,2006;Zhangetal.,2021)。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阿拉善南缘断裂是青藏高原向N挤压逆冲扩展造成的先存断裂复活的结果(Meyeretal.,1998;Zhangetal.,2007;Zhengetal.,2013b;Yuetal.,2017)。

阿拉善南缘活动断裂系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是检验上述2种观点的关键。

在2种不同活动构造变形模型下,阿拉善南缘地区断裂的运动性质表现迥异。

例如,前一种模型下阿拉善南缘断裂系应产生走滑和拉张变形,而后一种模型则要求这些断裂以逆冲为主、兼具走滑性质(Yuetal.,2017;刘睿,2020)。

此外,北大山断裂是阿拉善南缘帚状断裂系中迹线最清晰、活动性最强的断层(陈文彬,2003),但目前仍未有详细的针对北大山断裂运动性质与变形特征的专门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高精度地貌测量等方法,查明北大山断裂的几何展布、运动性质、不同段落的构造地貌特征与第四纪活动性,并初步探讨青藏高原的N向扩展对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影响。

1 区域构造背景
阿拉善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以北,其大部分地区被巴丹吉林沙漠覆盖,出露的基岩主要有前寒武变质基底、花岗岩体、中生代内陆河湖相碎屑岩以及新生代的风积、冲洪积相碎屑岩(Vincentetal.,1999;俞晶星,2016)。

在宽滩山以东,阿拉善地块南缘存在多条近EW向展布的断裂,如金塔南山断裂、合黎山断裂、慕少梁断裂、盘头山-羊圈沟断裂、北大山
断裂、阿右旗断裂等(图1
),这几条断裂的平面展布形态类似帚状,向W收敛、向E发散。

Darby等(2005)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初步刻画了断裂系的平面展布形态,认为阿尔金断裂在中生代—新生代早期穿过阿拉善地块,向NE延伸,新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将其左旋
走滑变形传递至阿拉善地块南部,且表现为帚状分布的断裂系。

陈文彬等(
2006)基于断错冲沟地貌约束了断裂系部分段落的走滑运动特征,并根据断裂的平面展布形态和应变分配特征推测帚状断裂系属于阿尔金走滑断裂的尾端构造。

Zheng等(2013b)对合黎山南缘断裂的垂直运动速率、变形特征以及隆升历史进行了约束,认为合黎山南缘断裂不同段落的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为0 18~0 53mm/a,但未发现断层左旋走滑运动断错地貌的证据。

Zhang等(2021)报道了合黎山断裂东段断层左旋走滑断错了冲沟和阶地陡坎,并认为北大山断裂可能与阿拉善中部的沙枣谷断裂相连,共同调节阿拉善地块内部的构造变形。

Yu等(2017)详细描述了桃花拉-阿右旗断裂的断层迹线、走滑断错地貌,并给出晚第四纪断裂的走滑速率为0 14~0 93mm/a,认为阿右旗断裂向E与雅布赖断裂相连,构成阿拉善南、北2个次级块体的边界。

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认为第四纪活动的阿右旗等断裂是稳定地块内部先存构造在新生代挤压
653
2期左玉琦等: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图1 祁连山—阿拉善南部的活动断裂分布
Fig.1 ActivefaultsintheQilianShanandsouthernAlashanblock.
图中活动断裂特征据陈文彬(2003)、俞晶星(2016)和Yang等(2019)修改。

HSF黑山断裂;JYGF嘉峪关断裂;BHWF北河湾断裂;JTNSF金塔南山断裂;HLSF合黎山南缘断裂;YMSF榆木山断裂;MSLF慕少梁断裂;PYF盘头山-羊圈沟断裂;BDSF北大山断裂;THF桃花拉山断裂;AYQF阿右旗断裂;SLSF龙首山南缘断裂;YRF雅布赖断裂;WHF贺兰山西麓断裂作用下重新活化的产物。

另外,金塔南山、合黎山和龙首山的第四纪隆升也被认为是青藏高原
向N扩展变形前锋的构造产物(
Meyeretal.,1998;Hetzeletal.,2004a;Palumboetal.,2009;ZhengWJetal.,2013a;ZhengDWetal.,2017;李佳昱等,2020;潘保田等,2021)。

2 北大山断裂的几何展布与断错地貌特征
2 1 断裂几何展布
基于GoogleEarth和无人机影像解译以及野外实地考察,我们描绘出北大山断裂清晰的几
何展布形态(图2
)。

北大山断裂可以分为近平行展布的南、北2支,其中南支长约50km,北支长约100km,断裂整体走向近EW,西侧走向EW,东侧走向转为NEE向。

断裂西起狼娃山南缘以西,沿山前呈EW向展布,在影像上大致与合黎山南缘断裂相连(图1)。

断裂至狼娃山东侧分为近EW向平行展布,间距约1 5km的南、北2支。

南支主要位于大红山与夹批泉山南缘,消失于夹批泉山以东。

北支断裂切入夹批泉山山体内部,进入北大山基岩山体后走向转为NEE,再向E断层迹线消失于巴丹吉林沙漠。

本次研究的重点为从狼娃山至夹批泉山的北大山断裂西侧部分(图2b),包含整条南支断裂和北支断裂的西段,全长近50km。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根据断裂的几何展布特征、活动性和沿线断错地貌差异将其分为3段,即狼娃山段、夹批泉山段北支和夹批泉山段南支。

下文将自西向东依次描述各段的断错地貌特征。

2 2 狼娃山段
该段主要沿狼娃山南缘的山前分布,长约10km,走向近EW。

狼娃山为EW走向的狭长山

53
地 震 地 质45卷
图2 北大山地区的断裂展布
Fig.2 FaulttracesintheBeidashanarea.
a北大山断裂的TM卫星影像;b研究区断裂展布与研究点位分布。

影像来源于GoogleEarth
体,山顶与山脚的高差约为120m,对称的地形特征指示其为挤压脊构造(pressureridge)(图3a,b),类似于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上的龙脊背构造(Dragon sBackpressureridge)(Hilleyetal.
,2008)。

断层迹线大多沿狼娃山山体与其南侧山前冲积扇之间的界线分布,断层断错了基岩山体,在山前冲洪积扇上分布明显的断错地貌,如冲沟、山脊左旋位错、断层沟槽和断层陡坎等。

局部大比例尺的断错地貌特征显示冲沟与山脊等被左旋错断,但位错量较小,在数米之间。

点位1位于狼娃山南麓山前,断层在该处切过基岩山区,在GoogleEarth影像上可见线性的断层谷地,在河流出山口两侧可见数条冲沟与山脊被同步左旋走滑错断(图3c)。

其中,1、3、5、6、8号冲沟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10±1)m、(9 7±0 3)m、(14±1)m、(6±0 3)m和(
19±2)m,2、4、7、9号山脊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8±0 5)m、(5±0 3)m、(6±0 4)m和(6±0 2
)m,表明该点位的地貌位错量在5~19m之间。

此外,在断层经过河流出山口处的Fan1和Fan2洪积扇上未见断层陡坎、位错冲沟等地貌发育。

2 3 夹批泉山段
2 3 1 夹批泉山段北支
在狼娃山以东,断裂分为近平行展布的南、北2支。

狼娃山东侧约3km的大红山山体主要由白垩纪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内部地层发生强褶皱变形(图5d)。

夹批泉山段南、北2支
853
2期左玉琦等: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图3 狼娃山段点位1的断错地貌
Fig.3 OffsetlandformsalongtheLangwaShansegmentatsite1.
a狼娃山段点位1处的DEM影像;b狼娃山的地形剖面,剖面线位置见图a;c多条冲沟与山脊被左旋位错,
图中Fan1、Fan2表示不同的洪积扇。

影像来源于GoogleEarth
断层的间距约为1 5km,北支断层在狼娃山东侧走向NE,与南支断层的夹角约为30°,向NE延伸约2km后,断层段转变为EW向,与南支断层平行。

断层在大红山北侧沿基岩山体与洪积台地之间的界线展布,沿线可见坡向S或N的断层陡坎交替出现,局地发育次级分支断层。

向E断层段进入夹批泉山基岩山体,断层总长约35km。

在点位2处冲沟出山口东侧发育2级阶地,T
1阶地未被断层错断,T2阶地发育坡向N的断层陡坎,坎高约0 5m,且T1/T2阶地陡坎被左旋位错约1 5m(图4c)。

断层位错的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之比约为3 1
,表明断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在点位2以东,北支主断层南侧还发育一段长约5
00m、走向NE的次级分支断层(点位3)(图5)。

在北支主断层与次级断层交会处的山前高洪积台地受水流强烈侵蚀,上覆厚4~6m的第四纪沉积层,底部出露砂岩基座,产状为183°∠4
1°。

分支断层断错洪积台地,形成坡向S的断层陡坎,坎高(1 1±0 1)~(2 0±0 1)m。

多条发育在台地面上的冲沟被断层左旋错断,在其中一条冲沟的沟壁处实测左旋走滑位错量为(10 3±1)m(图5b)。

断层在点位4处沿山体与山前洪积扇之间的界线分布,断层横切山前洪积扇扇顶的位置,

53
地 震 地 质45卷
图4 大红山的断错地貌
Fig.4 OffsetlandformsalongtheDahongShan.
a大红山断错地貌的点位分布,底图来源于GoogleEarth;b夹批泉山段南支断层的陡坎特征;cT1/T2阶地坎被断层左旋位错形成高约0 3m的陡坎。

相邻3个洪积扇边缘被同步左旋错断,实测位移值分别为5 4m、5m、4m(图6)。

用5m左旋位移量进行位错恢复,可见3个洪积扇的边缘均能很好地复原(图6e)。

再向E,断层进入夹批泉山山体内部,由于夹批泉山北缘侵蚀强烈,没有发育明显的冲洪积扇,断层发育于基岩之中,沿断层走向表现为线性沟谷地貌。

在北支断裂中部点位5处,断层呈线性发育于基岩山体之中(图2b),可见多条冲沟和山脊被断层同步左旋位错,位错量为4 5~15m(图7)。

2 3 2 夹批泉山段南支
夹批泉山段南支断层与狼娃山段相连且走向一致,沿山体南侧断续分布,长约3
5km。

在大红山以东,表现为断错洪积扇面上坡向S或N的陡坎状地貌。

在大红山南缘未见活动断层
的迹线及断错地貌发育(图2
)。

在大红山以西,断层沿基岩山体与山前洪积扇之间的界线展布,局地可见断层错断多期洪积扇。

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地质剖面揭示断层为高角度逆冲断层,结合沿线断错地貌表明该断层段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具有一定的逆冲分量。

点位6位于大红山南支断层,断层错断了高于高漫滩的最新一期洪积扇Fan1,断层迹线
063
2期左玉琦等: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图5 夹批泉山段北支点位3的断错地貌
Fig.5 OffsetlandformsalongthenorthbranchoftheJiapiquanShansegmentatsite3.
a夹批泉山段北支点位3处的山影图,红色三角形指示断层陡坎的位置;b左旋位错的洪积台地边缘;c坡向S的断层陡坎;
d强褶皱变形的白垩纪砂岩;e从DEM影像中提取的地形剖面,地形剖面线P1、P2的位置见图a
的线性特征明显,表现为坡向N的断层陡坎(图8b),在DEM影像上提取的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地形剖面线(P5,P6)揭示断层陡坎的高度为(0 8±0 1)~(2±0 1)m(图8e)。

在图8d所示处一条规模较大的冲沟及其沟壁被同步左旋错断(18±2)m,在其东侧约200m处一条向S流的冲沟被断层左旋位错约4m。

由于坡向N的断层陡坎阻碍了冲沟流水向S的流动,使其沿断层陡坎走向向E流动,形成闸门脊地貌。

大红山南缘山前洪积扇面遍布红色砂岩块,磨圆度差,

63
地 震 地 质45卷
图6 夹批泉山段北支点位4的断错地貌
Fig.6 OffsetlandformsalongthenorthbranchoftheJiapiquanShansegmentatsite4.
a夹批泉山段北支断层点位4处的山影图;b点位4的地貌解译图,图中Fan1为洪积扇,T1、T2为河流阶地;c、d多个洪积扇 边缘被断层同步左旋位错;e回滑约5m的位错恢复图;f从DEM影像中提取的地形剖面,地形剖面线P3、P4的位置见图a植被稀疏,密集发育的小冲沟均被断层同步左旋错断,位错量为4~6m,断层陡坎由坡向N转为坡向S,陡坎高0 5~1m(图8c)。

断错地貌特征揭示断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

在南支断层的中部山前广泛发育多期洪积扇(图9)。

根据冲洪积扇的相对高度、水系发
育密度与切割深度等将断层沿线广泛发育的冲洪积扇分为3期(
Fan1、Fan2、Fan3)(图9b),其中Fan1为最新一期洪积扇,分布最为广泛。

Fan2为较老一期洪积扇,高出Fan1洪积扇2~3m。

Fan3为更老一期洪积扇,主要呈三角状沿山前零星分布。

断层错断Fan2洪积扇,形成的断层陡坎高(1 7±0 1)m,Fan3洪积扇上发育的断层陡坎高(3 2±0 4)m(图9b,d)。

沿断层
263
2期左玉琦等: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图7 夹批泉山段北支点位5的断错地貌
Fig.7 OffsetlandformsalongthenorthbranchoftheJiapiquanShansegmentatsite5.
a线性发育于基岩山体中的断层,可见一系列冲沟与山脊被左旋错断;b、c冲沟与山脊的位错解译。

蓝色实线代表位错冲沟,黑色虚线代表位错山脊
走向,陡坎的坡向发生南北交替转变,这种陡坎坡向的转变在走滑断错地貌处较为常见(张波等,2016)。

在一冲沟西壁可见断层剖面出露(点位7)(图9e),剖面下部基岩为白垩纪红色砂砾岩,上部覆盖厚20~40cm的松散砾石层。

断层破碎带中的次级断层面倾向N,倾角为75°,根据地表陡坎位置推测主断层被坡积物覆盖而未断错至地表。

S228公路西侧的夹批泉山山体低矮,侵蚀强烈,山前洪积扇堆积物较厚。

在点位8处的冲沟T1阶地前缘陡坎剖面上可见风化破碎的白垩纪红色砂岩逆冲至S倾的晚更新世砾石层之
上(图1
0c),断层面的倾向为10°、倾角为78°。

断层上部覆盖厚30~50cm的全新世砾石层,且未被断层错断。

点位9位于点位8以东约800m处,可见断层垂直错断多期阶地面,其中T3阶地上断层陡坎的高度为4 2m,T2阶地上断层陡坎的高度为1 5m,T1阶地面未被断层错断(图10e)。

再向E至点位10处,断层沿山前坡脚发育,可见数条冲沟被同步左旋错断,位错量1~2m不等(图11b)。

一冲沟的东、西两岸发育2级阶地,T1/T2阶地坎被左旋错断(12 5±2)m(图11c)。

冲沟两侧断层陡坎的坡向发生变化,西侧断层陡坎坡向S,坎高(1 3±0 2)m;东侧断层陡坎坡向N,坎高(2 1±0 1)m(图11d)。


63
地 震 地 质45卷
图8 夹批泉山段南支断层点位6的断错地貌
Fig.8 OffsetlandformsalongthesouthbranchoftheJiapiquanShansegmentatsite6.
a大红山南支断层点位6处的山影图;b点位6的地貌解译图;c多条冲沟被同步左旋位错;d冲沟与阶地坎被断层
左旋位错(18±2)m;e从DEM影像中提取的地形剖面,地形剖面线P5、P6的位置见图a
另外,野外考察过程中在夹批泉山段S228公路两侧发现一条长约8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图12),主要表现为数十厘米的断层陡坎和一系列冲沟、小纹沟的左旋位错。

破裂带沿线发育的陡坎大多高20~50cm,且局部地点保留了断层陡坎自由面。

切过断层陡坎的纹沟在自由面处存在裂点和跌水(图12d),指示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不长。

多处可见冲沟与纹沟被左旋错断,位错量为0 5~2m(图12b—e)。

此外,多处冲沟沟壁出露的剖面显示断层面陡立,且断错了除地表5~10cm厚的表层风积层之外的所有地层(图12f,g)。

463
2期左玉琦等: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图9 夹批泉山段南支点位7的断错地貌
Fig.9 OffsetlandformsalongthesouthbranchoftheJiapiquanShansegmentatsite7.
a夹批泉山段南支断层的局部山影图;b山前洪积扇的分布解译,图中Fan1、Fan2、Fan3代表不同期次的洪积扇;c断层陡坎与位错冲沟;d从DEM影像中提取的地形剖面,地形剖面线P7、P8的位置见图a;e一冲沟西壁出露的断层剖面,剖面位置见图a

6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震 地 质45卷
图10 夹批泉山段南支的断错地貌
Fig.10 OffsetlandformsalongthesouthbranchoftheJiapiquanShansegment.
a夹批泉山段南支断层的局部山影图;b山前洪积扇的分布解译;c、d一冲沟东壁的断层露头及素描图,
剖面位置见图a;e多级阶地上的断层陡坎;f地表破裂带,可见断层自由面发育
66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期左玉琦等: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图11 夹批泉山段南支点位10的断错地貌
Fig.11 OffsetlandformsalongthesouthbranchoftheJiapiquanShansegmentatsite10.
a夹批泉山段南支点位10处的山影图;b点位10的地貌解译图;cT1/T2阶地陡坎的左旋位错;
d从DEM影像中提取的地形剖面,地形剖面线P9、P10的位置见图a
3 断层水平位错的分布特征
断层活动使地表发生变形,形成相应的断错地貌,从而记录断层错动的信息,反映出断层错动的性质和历史。

根据无人机获得的1 5m分辨率的DEM数据,使用Zielke等(2012)基于MATLAB平台开发的LaDiCaoZ软件对断错地貌的水平位移进行测量。

目前该软件已经被应用于大量走滑活动断裂的位错滑动分布研究中,表明其测量结果准确可靠(Zielkeetal.,2010,2012;Haddonetal.,2016)。

为减小测量误差,我们对同一条冲沟分别选取不同的位错地貌(如沟底、两侧沟

6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震 地 质45卷
图12 地表破裂带的分布
Fig.12 Distributionofthesurfacerupture.
a地表破裂带的分布范围;b—e最新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与纹沟位错,红色箭头指示破裂带陡坎的位置;d断层自由面处
纹沟上的裂点和跌水,箭头指示裂点的位置;e断层陡坎上的新鲜断层自由面;f、g露头揭示断层上断至近地表
壁)作为断错标志进行多次测量,最终确定该冲沟的断错位移量。

结合野外实地测量数据,共获得70个北大山断裂沿线的左旋水平位移量(图13a),结果显示断裂的左旋位移量主要集中
86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期左玉琦等:阿拉善地块南缘北大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证据于3~20m(图13c)。

考虑到数据分辨率不足以测量1 5m及以下位错,本文暂时不计入这些最年轻的走滑位错量。

为了准确地获得断裂的滑动分布特征,根据各测量点位坐标,将位移量投
影到断裂展布方向,得到沿断裂走向的位错量分布图(图1
3c),以1m为单位对左旋位错量进行频率统计分析,获得位移量频率分布曲线(图13b)。

结果显示,位移量分布主要集中在以5 3m和10 1m为峰值的2个区间。

其中,5 3m峰值区间内分布的数据最多,为17个,占总
数的2
4%;10 3m峰值区间内的数据为6个,占9%。

15 5m和20m峰值区间内的数据仅分别有2个和3个,由于数据量太少,可靠性较差,不具有统计意义。

累积位移量概率密度(COPD)的不同峰值可用于区分不同的地震事件,反映断裂上地震的破裂历史与复发模式(Zielkeetal.,2010,2012;Klingeretal.,2011)。

这表明北大山断裂经历了多次错断地表的地震事件,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古地震事件年代学约束,难以确定该断裂的地震复发模式,未来还需要通过开挖探槽和测年工作进一步约束古地震序列。

图13 断裂沿线的左旋位错量分布特征
Fig.13 Distributionoftheleft lateralstrike slipdisplacementalongtheBeidashanFault.
a位移量测量点位的分布;b以1m为单位的左旋位移量频率分布曲线;c左旋位移量沿断裂的分布图
4 讨论
4 1 北大山断裂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与滑动速率估计
北大山断裂全长>100km,野外考察显示不同段落的运动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狼娃山段断层发育于基岩山体与洪积扇的交界部位,断层迹线平直,结构单一,被断层左旋错断的一系列冲沟与山脊等表明其为左旋走滑断层。

夹批泉山段分为南、北2支,北支断层发育于基岩山体之中,陡坎发育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断错冲沟和山脊。

南支断层错断山前多期洪积扇,广泛发育断错地貌,越老的洪积扇面上的断错地貌位移量越大,左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之比>3 1。

出露的一系列断层剖面显示其为高角度逆断层,且倾向S或N,说明该段以左旋走滑为主,且活动性较强。

此外,长约8km的最新地表破裂带指示断层曾于全新世活动。

综合各段特征分析认为,北大山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左旋走滑断层,具有一定的逆冲分量,其运动学
96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震 地 质45卷
特征与区域NE向的应力场协调。

断层的滑动速率是理解断层活动强度、活动构造变形、区域现今地壳运动与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桃花拉山位于北大山以南约30km,二者之间为潮水盆地。

Yu等(2017)通过宇宙成因核素测年获得桃花拉山山前发育的5期洪积扇(T1—T5)的年龄分别为(29 8±
2 7
)ka、(59 2±5 1)ka、(57 1±4 9)ka、(67 5±5 9)ka和(137 1±12 0)ka,T2—T5与最新一期洪积扇(
T1)的相对高差分别为2m、5m、7m、32m。

在北大山山前共划分出3期洪积扇(Fan1—Fan3),通过对比相邻两地的洪积扇形态、扇面微地貌特征、拔河高度以及沉积结构,
认为北大山山前F
an1洪积扇与桃花拉山山前T1或T2洪积扇可能为同一期地貌面,其废弃年代大致相近。

根据北大山山前Fan1洪积扇上的最大左旋位错值(18±2)m估算得到北大山断裂的左旋滑动速率约为(0 3±0 06)~(0 6±0 1)mm/a。

4 2 北大山断裂与合黎山南缘断裂的构造关系
北大山断裂与合黎山南缘断裂之间被现代沙丘覆盖,未见明显的断错地貌迹线。

Zheng等(2013b)认为合黎山南缘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的逆断层,而北大山断裂为左旋走滑断层。

在青
藏高原东北缘区域N
E向的挤压应力场下,北大山断裂与合黎山南缘断裂作为2条独立的断裂,由于其走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断层性质(Yuetal.,2017)。

然而,现有研究发现合黎山南缘断裂的迹线平直,剖面揭示断层面陡立(Zhengetal.,2013b;Bietal.,2018),在合黎山东
侧也发现了断层左旋走滑的证据(
Darbyetal.,2005;Zhangetal.,2021),表明合黎山南缘断裂同样存在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

在卫星影像上,这2条断裂向W、向E的延伸线互相重合,前人的研究中也曾将这2条断裂作为一条连续断裂进行处理(Darbyetal.,2005;陈文彬等,2006)。

因此,推测合黎山南缘断裂与北大山断裂可能为互相连接的一条断裂,由于走向发生变化而使其表现出不一样的断层运动性质,在断裂拐折处大量风成沉积物堆积掩盖了断层迹线,从而在影像上表现为2条迹线不连续的断裂。

4 3 区域构造意义
阿尔金断裂的滑动速率向E逐渐递减,在其东端的河西走廊宽滩山一带仍有约2mm/a的
左旋滑动速率(徐锡伟等,2
003)。

向E进入阿拉善地块南缘,该区域发育多条近EW向断裂,且均表现出左旋走滑的运动性质。

张波等(2016)估计金塔南山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约为(0 19±0 05)mm/a,Yu等(2017)获得桃花拉山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为0 14~0 93mm/a,结合本次研究得到的北大山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为(0 3±0 06)~(0 6±0 1)mm/a可知,阿拉善南缘帚状断裂系中的各条断裂在晚第四纪均表现为低速左旋滑动。

另外,印度板块持续向N楔入,导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产生了广泛的活动构造变形,位于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被认为是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形成的褶皱山系,其调节吸收了高原NE向的扩展变形。

祁连山山前的河西走廊地区是高原NE向扩展的前缘部位,民乐-大马营断裂与永固背斜自16 7ka以来的地壳缩短率约为(2 7±0 6)mm/a(Zhongetal.,2020),皇城-塔儿庄断裂自10ka以来的缩短速率为0 8~1 1mm/a(陈文彬,2003),康宁桥断裂在全新世期间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 4±0 1)mm/a(艾晟等,2017),据此得出东祁连山山前总的地质缩短速率约为3~4mm/a,与现今GPS揭示的速率一致。

在阿拉善地块南缘,龙首山约14Ma以来的最大垂直抬升速率为(0 4±0 04)mm/a(李佳昱等,2020),合黎山南缘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 18~0 53mm/a(Zhengetal.,2013b),桃花拉山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 1~0 3mm/a(Yuet

7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