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 虫情调查与监测、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调查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纵坑切梢小蠹的虫情监测与防治。
多毛切梢小蠹Tomicus pilifer Spessivtseff、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et. Faccoli 的虫情监测与防治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15163-2004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 12475-2006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2009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5782-2009 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LY/T 1646-2005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 1681—2006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成灾标准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53/T 529-2013 松小蠹防治施用粉拟青霉菌剂与打孔注药复合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纵坑切梢小蠹T. piniperda
属鞘翅目 Coleoptera 小蠹科 Scolytidae 切梢小蠹属Tomicus,是危害油松、黑松、樟子松等多种松科植物的枝梢和干部害虫。
分布、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等参见附录A。
3.2
受害木 Attacked trees
也称虫害木,遭受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活立木。
一般可见枝梢枯黃、脱落或树干皮下可见蛀道、虫体、木屑。
4 调查与监测
4.1 应施调查林分
1
寄主林龄大于20 a、组成比例占20%以上的林分。
4.2 发生程度划分指标
纵坑切梢小蠹发生程度参照LY/T1681-2006 划分为轻度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生3个等级。
4.3 调查方法
4.3.1 踏查
按照林龄相近、地点相邻的原则,规划踏查区域和线路,目测林分内寄主树木是否受害,随机选择100株寄主树,填写《纵坑切梢小蠹调查记录表》,见附录B.1。
4.3.2 标准地调查
根据线路踏查结果,对有纵坑切梢小蠹分布的林分,在幼虫危害盛期,每5hm2 设置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0.2 hm2,从中随机选取20株标准株,每株树的树冠按不同方位,分上、下2个高度随机选取4个新梢,调查是否被害,并计算枝梢被害率,填写《纵坑切梢小蠹标准地调查记录表》,见附录B.2。
4.3.3 引诱剂监测
根据线路踏查结果,纵坑切梢小蠹发生或发现新枯萎木的寄主林分,设置引诱剂监测。
诱捕器可选择交叉式或漏斗式,引诱剂使用前低温密封保存。
诱捕器应在越冬成虫扬飞前5 d,在林缘、林道旁、林中空地等处设置,用木杆或铁丝、绳索固定。
设置时,应清理诱捕器下方及周围杂草、灌木,诱捕器距周围树木1 m 以上,底部距地面不低于0.5 m (诱捕器林间设置示意图参见附录C)。
每小班设1套诱捕器,统计扬飞期内每个诱捕器累计诱捕的成虫数量,填写《纵坑切梢小蠹引诱剂诱捕数量表》,其格式参见附录B.3。
5 防治措施
5.1 营林措施
5.1.1 封山育林
实行封山育林,具体参照GB/T 15163-2004 和 GB/T 18337.3-2001的规定执行。
5.1.2 营造混交林
寄主人工纯林,通过间种或带状种植阔叶树木形成混交林,具体参照GB/T 15782-2009、GB/T 15776-2006 和 GB/T18337.3-2001 的规定执行。
5.1.3 抚育管理
5.1.3.1 间伐和适龄采伐
按GB/T 15781-2009 和 LY/T 1646-2005 的规定,合理间伐和适龄采伐,优先采伐生长势弱的林分,每次间伐比例不应超过20%,两次间伐应间隔8 a 以上。
5.1.3.2 卫生伐
避开成虫扬飞期,清除林内风折风倒木,并对伐桩进行剥皮处理。
5.2 伐木管理
5.2.1 原木管理
采伐的寄主原木及时运到林区外贮存,带皮寄主原木不在伐区内存放过夏。
贮木场设置在距寄主林分300 m以外的地方。
若贮木场发现纵坑切梢小蠹,在成虫期对寄主原木楞垛表面喷施氯氰菊酯微胶囊杀虫剂,具体使用方法可遵照药品说明。
5.2.2 除害处理
采伐后的虫害木,在成虫羽化前运至贮木场并进行剥皮或熏蒸处理,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调运。
熏蒸处理时,用0.12 mm厚的塑料薄膜做帐幕,覆盖在虫害木楞垛上,在楞垛四周开沟将塑料薄膜帐幕边缘埋入沟中压实,在帐幕内投放药剂,密闭熏蒸2 d~3 d。
常用熏蒸药剂及用量分别为99.9%溴甲烷,15 g/m3;或56%磷化铝,3 g/m3;或99%硫酰氟,30 g/m3。
熏蒸期间最低熏蒸温度不应低于10 ℃,熏蒸处理时应按GB 12475-2006和NY/T 1276-2007的规定做好安全防护。
5.1.3.3剪枝
成虫蛀梢期,人工剪除枯黄的被害枝梢;剪除时,应自枯萎截止处起向下延伸20 cm。
集中烧毁剪下的枝梢。
5.3 物理措施
5.3.1 饵木诱杀
在成虫扬飞之前,就近砍伐生长不良的衰弱木、带新鲜韧皮部的风倒风折木或纵坑切梢小蠹新侵入的受害木加工成饵木,饵木长度1 m~2 m,堆放于纵坑切梢小蠹发生的林缘、林道边、林中空地或郁闭度较小的林分。
每公顷5 堆,每堆6 根~10 根。
饵木可“人”字架置放或采用单层垫木法堆放,饵木之间空出一定的间隙。
可用保鲜膜或石蜡密封饵木两端。
饵木可喷施1.5%α-蒎烯,以提高诱集效果。
应在纵坑切梢小蠹幼虫化蛹前,对饵木进行剥皮处理或熏蒸处理。
5.3.2 饵树诱集
在衰弱的寄主树木树干基部做环剥作为饵树。
在幼虫化蛹前对饵树进行剥皮处理或移出林外做除害处理(方法参照5.2.2)。
5.4 生物措施
5.4.1 天敌保护利用
有条件时利用矛茧蜂Doryctes spp.、金小蜂科以及举腹姬蜂科等寄生性天敌。
处理饵木时,可用7目的纱网罩住饵木,使小蠹成虫无法飞出,待天敌羽化飞出后再处理饵木。
5.4.2 引诱剂诱杀
诱捕器间距为50 m~100 m,轻度危害区设置1套/hm2,中度危害区设置2套/hm2,重度危害区设置3套~4套/hm2。
每3 d收集1次诱捕到的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并释放诱捕器中的天敌昆虫,检查、维护、补充损坏的诱捕器,定期更新引诱剂,直到成虫期结束。
参照不同引诱剂产品使用说明,适当增减引诱剂诱捕器设置数量。
但应参照不同信息化合物使用说明,适当增减信息化合物诱捕器设置数量(诱捕器设置方法同4.3.3)。
5.5 药剂防治
5.5.1 打孔注药
纵坑切梢小蠹卵及幼虫盛期,在风景区等特殊区域内,进行打孔注药防治,具体方法参照DB53/T 529-2013执行。
作业时,应按GB 12475-2006和NY/T 1276-2007的规定做好安全防护。
5.5.2 毒杀越冬成虫
对于在土层或树干根际越冬的成虫, 可在出蛰前挖开根部周围深10cm土层处喷施触杀类农药进行毒杀。
3
6 防治效果调查
按4.3.2设置标准地调查。
防治效果用有虫株率减退率、被害新梢减退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
有虫株率减退率(%)=(防前有虫株率-防后有虫株率)/防前有虫株率×100
被害新梢减退率(%)=(防前当年新梢被害率-防后翌年新梢被害率)/防前当年新梢被害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