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新课标)广西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主题专项练2 田园风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专项练2 田园风情——多维视角的古代经济模式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性
D.生产效率的低下
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广种未必多收”,可知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知应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可知其目的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2.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

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

”此诗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没有说明农业产品的分配,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田园生活的艰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产品的富足性,故C项错误。

3.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度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变化,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并未体现夏商西周、宋元时期农民称谓的变化,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指的是赋税和徭役的征派,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农民的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故D项错误。

4.(2018四川广安诊断)汉初曾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

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恢复他们的爵位、
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

这些规定旨在( )
A.防止土地兼并
B.稳定统治秩序
C.增加赋税收益
D.开发关中地区
,汉初经济凋敝,而恢复经济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赋税和户籍问题,
土地问题并非核心,故A项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下减免赋税,故C项错误;关中地区在西周时期已经
得到开发,故D项错误。

5.(2018广东一模)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
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

据此可推断,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 )
A.顺应市场流通的需要
B.凸显皇帝独尊的权威
C.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
D.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
,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实力,故D项正确;白鹿皮币作为专用货币,市场流通的价值很小,故A
项错误;白鹿皮币是一种商业货币,并不局限于皇帝专用,无法体现皇帝独尊,故B项错误;白鹿皮币是礼仪和商业行为,并不能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故C项错误。

6.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的私营手工业( )
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C.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
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工毕则鸟兽散”反映了民窑的工
人对工场主的人身依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生产规模的问题,故B项错误;“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体现了工人与工场主之间的雇佣关系,故C项正确;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这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7.武则天时,官员张衡在市场购买食品受到御史的弹劾。

唐德宗时,宰相刘宴入朝时在路旁购买胡
饼吃,群僚对此毫不奇怪。

这反映出唐朝(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城市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前后期吏治有天壤之别
D.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故A项错误;材料中张衡与刘宴均购买食物,但前者遭弹劾,后者群僚则不觉为怪,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已接受
市场购买食物的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与吏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不足以反映社会开放程度,故D项错误。

8.下图是南宋画家李嵩所作《货郎图》,联系相关史实,这反映了( )
A.长期边乱对民生的破坏
B.文人画的“以形写神”
C.该时期“市”“坊”分离
D.风俗画对经济生活的再现
,无法体现长期边乱破坏了民生,故A项错误;《货郎图》并非文人画,故B项错误;《货郎图》没有反映“市”“坊”分离的信息,故C项错误;以社会生活风俗为题材的人物画属于风俗画,它能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

9.明人汪价在《斜纹布赋》中说:“嘉邑(嘉定)布缕,行于京省”,“浆纱行于本境,刷线达于京师”。

此记载可说明当时( )
A.江南出现纺织分工
B.跨区域贸易发达
C.南北经济走向互补
D.嘉邑已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也没有谈到其分工情况,故A项错误;“嘉邑(嘉定)布缕,行于京省”“浆纱行于本境,刷线达于京师”反映出跨区域贸易发达,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南方的纺织品卖于京师的信息,没有北方与南方互补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嘉邑已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故D项错误。

10.(2018广东深圳调研)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 )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治水活动是防范自然灾害和发展水利事业的表现。

材料数据显示唐代相对于汉代,南方地区治水活动次数增长迅速,说明南方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江浙地区治水活动明显增加,超出北方,故A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判断治水活动的主体,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C项错误。

11.(2018江西南昌质检)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给矣,次仅五六亩,或三数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子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原因是男耕女织,这符合小农经济的特征,说明清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未改变,故B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收益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个体家庭相对稳定的生活,并没有涉及农产品的商品化问题和土地所有权问题,故C、D两项错误。

12.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
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受到的惩罚是“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到了明代“役使佃客抬轿者”就要受到“杖六十”和“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的惩罚,由此可见佃农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图
材料二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工具。

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匠,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术;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
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15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

(10分)
变化:由二牛到一牛;由直犁到曲辕犁;耕犁向操作轻便发展。

意义:有利于小农分散生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原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农政策的推动;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促进;小农分散性生产的需要。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

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

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 751件,其中兵器1 904件。

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15分)
:观点(4分)+阐述(10分)+逻辑结构(1分)
示例一: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左传》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示例二:
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的发明年代。

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使用犁壁,西汉的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表明西汉中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总结:铁器始用年代、冶铁术的发明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

西汉中期,我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