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STA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合集下载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中文名格式塔外文名Gestalt国家奥地利及德国强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

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格式塔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

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

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其创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

他们于1921年创立了该学派的刊物《心理学研究》。

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吸引了许多支持者。

1912年,魏特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始。

在格式塔学派创始以前,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对意识经验进行分析,将经验分解为单元或元素。

经验元素的相加构成复杂的经验。

格式塔学派则主张,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

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经验,单个刺激的相加并不能说明似动现象的发生。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德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

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

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主要有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

客观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规律被知觉成有意义的图。

在格式塔学派建立后的数十年里,其理论被应用到学习、问题解决、思维等其它领域。

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化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是对关系的掌握。

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

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

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insight)。

50年代前后,格式塔理论被推广到人格、社会及临床心理学领域里。

60年代,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对思维研究的成果。

目前,格式塔学派在个别领域中仍相当有影响。

例如,在知觉研究中,格式塔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当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进行活动了。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铁钦纳把冯特心理学带到美国以后,根据冯特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格式塔(Gestalt)有完整、形状两方面的意义,因此也被叫做完形。

完形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一种心理结构,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

以魏特海默、柯勒、卡夫卡为首的格式塔学派最先强调先验论和整体论,反对当时在心理学中流行的以冯特为首的结构主义,后来又反对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试误说。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在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或者对情境与自身关系不断建构完形的过程。

一、整体论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整体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格式塔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最早出现于德国。

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社会历史原因。

因为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统一,使得其经济、教育、科技迅速发展,这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德国在欧洲的社会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变,赶超了许多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德国更加注重国家的快速发展,强调整个国家的整体性,并以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心理学也受到了当时整体性的影响,进而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哲学背景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对各学科都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能够为它们提供一定研究的范式。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还受到当时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和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影响。

康德综合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弊端提出了先验论,认为它的形式不是来自经验,不是通过实践活动能实现的,而是必须由自我意识提供,自我生成的。

因此,它是先天的。

不仅如此,康德还认为这种先验论是综合的,它的先天综合是经过自我意识的统一。

康德采用了这种先验论的方法来认识个体,先验论把整个认识过程看成是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人的经验是一个整体的现象。

于是,整体论思想在先前学者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主张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三)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在格式塔心理学派出现前,有些心理学家已推出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从异质同构理论看当代舞蹈审美“新现象”

从异质同构理论看当代舞蹈审美“新现象”

从异质同构理论看当代舞蹈审美“新现象”异质同构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提出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并且格式塔心理学以“异质同构”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

要了解异质同构,首先要对格式塔的原理有所了解。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强调完整性,“形”是指由知觉活动组织和建构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完形的内部都存在一种张力,也就是一种“力的图式”。

不同的完形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性质相同的“力”构成完形时,为“同质同构”;当性质不同的“力”构成完形时,为“异质同构”。

在审美活动中,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尤其是视知觉)、组织活动(主要在大脑皮层中进行)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

它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

”这就是格式塔异质同构核心理论。

舞蹈艺术与异质同构关系的建立基于两点:一是舞蹈完全以人的肢体为语言,本身传递的就是“力的行为”,阿恩海姆认为“每一个视觉事物都是一种显著的动力事件”,从视觉的角度,人体就形成“力的图式”。

二是在舞蹈审美活动中,舞蹈艺术品与观众在空间上存在着情感沟通。

所以,一方面是基于舞蹈本体而言,另一方面是舞蹈审美包含的主客关系,可以试图将舞蹈与异质同构相关联,以对舞蹈审美进行更进一步挖掘。

身体、心理、时间、空间是舞蹈艺术的四要素,平心说:“身体是舞蹈的物质载体和技术本质,心理是舞蹈的灵魂和艺术本质,空间是身体(物质)存在的绵延,时间是心理(精神)的绵延。

”从异质同构最初的定义和来源来看,似乎异质同构理论仅仅可以对舞蹈本体的身心层面进行解释,但通过对异质同构的进一步剖析与全方位解读,可以发现异质同构理论不仅仅涉及身心的同构、审美活动中主客关系同构,还可以从空间上、创作上、不同艺术门类以及不同媒介与舞蹈的异质同构,以此来解释当代舞蹈审美中出现的“新现象”:平衡、重叠与交互。

格式塔

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
Max.Wertheimer
Wolfgang Kohler
Kurt Koffka
用你的心去感知:图形与背景原则、 邻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 封闭原则
格式塔组织原则
苏州博物馆的一角,以白墙 为底,山石为图,形成一幅 意境深远的白描画。 图底关系在中国传统园林的 应用颇为丰富,一花窗,一 门洞,一栅格......
图形与背景原则
邻近原则
龙安寺枯山水庭院把形态各异的 石头进行组合,每组石相互独立, 组内邻近石头相互作用,形成统 一整体。
相似原则
拉维莱特公园26个红色疯狂 的Folie,运用相同的设计手 法,相同的材料,相同的色 彩,以一种相似的构筑物形 态在公园的网格节点重复出 现,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一 定 的 方 向 性 。
在 也 起 着 引 导 作 用 , 具 有
网 格 交 处 。 这 种 连 续 的 存
排 布 却 在 无 形 中 形 成 了 在一 个 网 格 , 恰 恰
然 而 这 种 有 规 律 的 连 续
看 似 没 有 任 何 关 系 ,
26 个 红 色 构 筑 物 ,
Folie
封 闭 原 则
Patent Garden巧妙运用主观轮廓的视 知觉,由钢板围起一个禅宗似的庭院, 形成独立的静谧联系,空间灵 活化处理。
格 式 塔 心 理 學
景 組 觀 織 設與原 計 則 。 。
学号:1110643102 班级:11景观1 姓名:史跃跃 2015-03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组织原则
。组织原则在景观中的应用
格式塔学派(德語:Gestalt theorie)是心理学重要流 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等在研究似动 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

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学派今天,君君博士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格式塔学派的相关知识。

学派简述:格式塔学派不承认分离性,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意义和性质。

心理学既研究直接经验,又研究行为;既用客观观察法,又用内省法。

核心理论:1、知觉组织的原则知觉的组织原则是指个体因主观经验的影响使客观刺激情境带有强烈的组织倾向,心理现象只有被视为有组织和结构得整体时才可以得到理解,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元素。

在格式塔心理学实验中,他们研究了知觉阵列是如何形成格式塔的:他们证明了整体与局部之和是非常不同的。

通过改变一个单一因素以观察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知觉阵列结构的方式,它们总结出了一套规律,即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

2、相似性。

3、对称性,4、良好连续,5、共同命运,6、封闭,7、线条朝向,8、简单性。

2、完形组织法则完形组织法则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知觉组织法则,它阐明知觉主体是按什么样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它由顿悟学习、学习迁移和创造性思维构成。

顿悟学习是指主体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完成相关活动的影响。

3、研究方法提倡对心理形式的整体突显,所采用的方法是现象学实验,主要通过对现象的直接描述进而发现其意义结构。

他们不在意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在意构建现象场和发现现象场的意义。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韦特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是简单地由几个元素的结合,应当整体性地来看待。

似动现象也属于一个格式塔,格式塔的性质不存在于部分之中,而是附于整个心理物理的情景中。

他提出了三条科学创造的方法论原则,即逻辑-非逻辑互补原则;结构-整体性原则;和谐-简单性原则。

第五讲拉卡托斯

第五讲拉卡托斯

三、 科学研究纲领
“科学研究纲领”就是一组具有严密内在结构 的科学理论系统。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1)由最基本的理论、观点构成的“硬核”; (2)由许多辅助假设构成的“保护带”; (3)消极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即“方
面启发法”; (4)积极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
即“正面启示法”。
第五讲拉卡Leabharlann 斯伊姆雷·拉卡托斯 (Imre Lakatos,1922-1974)
英籍匈牙利人
一、彻底的可错主义
波普证伪主义——可错主义 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彻底的可错主义
二、经验不能证伪理论
(1)经验中渗透着理论;
(2)从整体主义观点出发,当实验事实与 理论不一致时,是理论错了,还是背景知识 有问题无法确定。
清除了库恩的心理主义的影响,把“科 学研究纲领”归结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猜 测,而且具体地探讨了科学理论的内在结 构。
四、科学发展动态模式
1、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与退化的互相 更替。
2、如何判定一个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 与退化呢?
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如果经过调整辅
助性假设后,它的经验内容增加了,或者 说它能对经验事实作出更多的预言和解释 ,那么它就是一个进化(进步)的研究纲 领;否则就是一个退步(退化)的研究纲 领。
对四部分的阐明:
(1)硬核就是科学研究纲领的基础理 论部分或核心部分,其中包括形而上学的内 容或奎因所说的“本体论承诺”。
(2)拉卡托斯所说的“保护带”,就是 科学理论系统的核心的保护带。它是由许
多辅助性假设组成的,因而有时他又称之 为“辅助假说保护带”。
(3)“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
5、科学研究纲领不是永远进步的,当 它进化到一定时期,就必然转入退化阶段 。因而历史上任何科学纲领的成功都只是 暂时的成功。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1、格式塔(中文译为:完型):格式塔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 基本特征:(1)格式塔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不等于成分之和,格式塔是完全独立于成分的全新整体(2)格式塔各组成部分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异质同构”知觉中对简洁完美格式塔的追求(知觉中表现的简化倾向)被称为:完型压强简化+完型压强的心理作用=不同的主客观物象转变为主客观合一的简宜格式塔类型两个格式塔属于同一类型,则对应的物象成为同构性,两个物象由相同的质料构成成为同质同构,由不同的质料构成成为异质同构。

2、移情(审美移情作用):关于审美和艺术本质的一种学说概念: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把主体的生命和情感移入客观对象,使无生命的客观对象具有人的感情色彩,达到主客体之间感情上的共鸣,即物我交融的境地。

发展:19C后半叶德国立普斯(美学界的达尔文)与此相关的学派:同情派,内摹仿派内摹仿派:与立普斯相对立:审美是一种内摹仿活动,人在内心里对外界事物精神或物质上的特点加以模仿,产生一种并不外现的感觉运动。

(摹仿产生的快感,带有游戏的性质)评价:抓住了移情现象同时过分强调感情。

人的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

忽略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略了美与真,善的关系。

3、直觉说A、意大利克罗齐:直觉即表现,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凭借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B、英国科林伍德:艺术是艺术家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C、科林伍德:造型艺术是无意识的主体的情感表现4、存在主义:德国海德格尔20世纪20年代创立A、思想来源:克尔凯郭尔和胡塞尔的哲学思想B、代表人物:加缪,萨特C、特征: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诞和人生痛苦D、海德格尔:悲观主义人道主义萨特:乐观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我选择决定)E、代表作:萨特《恶心》存在主义奠基之作加缪《局外人》戏剧:萨特《苍蝇》加缪《正义者》5、共时、历时:两种不同的语言研究A、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主张研究“共时态”,主张语言的整个系统,系统的概念即“结构主义”B、共时语言学(静态语言学):研究语言在历史发展某阶段的情况历时语言学(演化语言学):研究语言在较长时期所经历的变化索绪尔:语言单位的价值在于它在系统地位的历史地位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历时语言学:语言的变迁6、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把语言当做一个整体研究)A、语言: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社会成员共有,是社会心理现象B、言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带有个人发音造句等特点C、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相互联系,互为前提 言语受语言的制约,遵循语言系统的规则 语言在言语实践中形成发展D、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人的语言行为7、能指和所指: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因素索绪尔提出A、能指:组成该符号的音像和书写标志,即语言的声音和书写形式所指:该符号的概念,意思或意义B、两者的关系: 两者是对应的,一定的能指代表一定的所指,具有随意的性质。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Gestalt [gəˈʃtɑ:lt] Psychology
英语:侯老师
目 录 Contents
1/
—理论概念
2/
—理论代表人物
3/
—理论研究对象
4/
—案例分析
5/
—主要理论观点
6/
—学习理论
7/
—总结
理论概念
1、理论概念
概念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 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 象学状态时的知觉。格式塔心理学的理 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 从于整体。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感知运 动不等于实际运动,也不等于若干的单 一刺激,而是与交互作用的刺激网络相 关,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 【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 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 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学习迁移(learning transfer)是指一种 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将学得的 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6、学习理论
顿悟学习特点:
第一,顿悟严重依赖情境条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课 题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
第二,顿悟是跟随着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 但苛勒指出,这种尝试的行为是一种近似于行为假定的尝 试程序,并不断累积经验,从而最终出现顿悟。
观世界,也包括主体的主观世界。
3、理论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 直接经验,一个是行为。
3.2 行为
显明行为: 个体在自身行为环境中的活动行为; 细微行为: 有机体内部的活动(格式塔研究内容); 环境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上)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型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

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和特征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我国最早由赵演先生仿译Logic为“逻辑”的方法,译“Gestalt”为“格式塔”,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而朱光潜先生最早将Gestalt一词译为“完形”。

“ Gestalt”的含义之一是“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杨清)。

第二种含义即指事物的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

萧孝荣曾总结指出:格式塔既不是“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混沌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含在其部分里面;格式塔的各部分具有功能上的联络;不是一切的格式塔都具有移位不变的特性。

简略地说,所谓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种反对元素主义,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杨清《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P.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1、“三反”一“强调”: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反对华生的S-R公式;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人的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一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个“完型”。

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和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换句话说: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集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
特拉沃尔塔知觉组织原则
特拉沃尔塔(Trevor)知觉组织原则是一种从摄影到图形设计的实践原则,用于理解和创
作实践的逻辑的架构。

该原则正在被广泛用于前端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中,也被认为是一
种有效的可视化设计工具。

特拉沃尔塔知觉组织原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可视设计思维流程,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信息设计和原型设计工具。

特拉沃尔塔知觉组织原则的基础是形式的实践,主要基于三个核心原则,分别是:实践,
感知,与关联。

首先,实践是一种结构性的思想,把元素组织在同一设计中,以达到最优
的视觉效果,实践用于概念表达,以及突出一些要素。

其次,感知是一种动态思维,可以
帮助分析我们感知到信息,并将其转换成有意义的数据可视化。

最后,关联是一种在可视
化中营造联系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使用者理解复杂的信息,也可以帮助创造者把信息整合
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条理的可视化设计理念总体框架。

特拉沃尔塔知觉组织原则的主要应用是信息的可视化设计,它可以帮助创作人员分析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形式,从而让信息更加容易被理解。

如何使用特拉沃尔塔知觉组织原则?首先,选择一个给定的问题,了解它的核心要素,把它们按照结构、感知和关联分组;然后,识别核心要素和关联,使用一些可视化元素,把这些要素连接起来,最后,根据可视化的视觉结构,用户体验和创新的视觉概念来调整设计。

特拉沃尔塔知觉组织原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可视化设计思维工具,它可以帮助创作者把不
同的文本和图形元素组织成有条理、容易理解、通俗易懂的信息可视化。

它可以用于一个单一的可视化项目,也可以用于一系列大规模的多媒体项目及其体验。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名词解释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名词解释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名词解释格式塔心里学派(Gestalt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理论和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出现和发展,源于对传统心理学的质疑和对人类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关注。

本文将对格式塔心里学派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主要概念和核心原则。

I.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起源格式塔心里学派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学者Max Wertheimer、WolfgangKöhler和Kurt Koffka。

他们提出的格式塔心里学派主张将心理活动视作一种整体性的现象,并倡导通过直观、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观点与当时较为流行的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等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II.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核心概念1. 格式塔现象格式塔现象是格式塔心里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当人们面对不完整的刺激时,倾向于自动地将这些刺激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作独立的单元。

例如,当我们看到几个点相互靠近时,会自然地将它们视为一条线段。

这种整体性的感知方式对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形成原则和类化格式塔心里学派认为,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受到一系列的形成原则和类化的影响。

形成原则是指人们对于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们使得人们能够通过选择出一些重要信息和关键特征,构建出有意义的整体。

类化是指人们将不同的事物归类为同一类别,以便于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这些原则和类化的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洞察力格式塔心里学派特别强调洞察力在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性。

洞察力是指在面对问题时,通过突破传统的思考方式,突然产生一个新的理解和解决方式。

例如,著名的“猴子取香蕉”实验中,研究者发现猴子使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使用棍子将香蕉从天花板上钩下来。

这种突然的洞察力能够打破固有的模式和思维限制,为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III.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实验方法格式塔心里学派对实验方法的运用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沙美特罗结构式

沙美特罗结构式

沙美特罗结构式沙美特罗结构是一种用于分析和描述社会关系的常用工具。

它以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交换和互动为基础,探究社会关系中的权力和互惠问题。

在沙美特罗结构中,个体之间的交换和互动可以是物质资源、信息、服务等形式的。

沙美特罗结构的核心概念是交换和互惠。

在社会关系中,个体之间的交换不仅仅是经济交易,还包括其他形式,比如情感的支持、知识的分享等。

互惠则是指个体之间的交换是相互有利的,每个个体都从交换中获得了某种利益或者回报。

在沙美特罗结构中,个体之间的交换和互动可以形成复杂的网络。

这些网络可以由不同的关系类型组成,比如朋友关系、亲属关系、合作关系等。

通过分析这些关系类型,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社会群体中的权力结构和社会阶层。

在沙美特罗结构中,个体的地位和权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个体的地位和权力取决于他们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和角色。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一些个体可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因此他们具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这些个体可以通过交换和互助来维持和加强他们的地位和权力。

除了地位和权力,沙美特罗结构还关注个体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可以促进交换和互助的发展。

当个体之间存在互信和合作时,他们更愿意进行交换,因为他们相信交换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最后,在沙美特罗结构中,还需要考虑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的动态变化。

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个体之间的交换和互动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沙美特罗结构的研究,需要考虑个体之间关系的动态性和变化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关系的特征和模式。

总之,沙美特罗结构是一种用于分析和描述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通过研究个体之间的交换和互动,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关系中的权力和互惠问题。

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地位和权力、互信和合作,以及关系的动态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关系的运作和功能。

格式塔-上传--000

格式塔-上传--000

用格式塔理论分析(安藤忠雄---光之教堂)一、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局部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反复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全局,由大至小,由整体而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任何一幢建筑都是各个设计要素(功能、形式、色彩、空间)的有机组合,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

我们在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力求设计出多样统一的整体的“形”。

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是世界建筑史上最美丽的作品之一,它既肃穆庄重又柔和开朗,正是由于它的色彩,造型以及它的光线传达了一种在结构上与人的感情相似的表现,引起了观者内心的共鸣,达到了物理——心理的共通,所以人们才会有以上感觉和视觉上的一个冲击。

整体观念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立意―――建筑视觉的立意是复杂,多向的。

有理性的分析,但也有感性的构想。

在视觉范围内影响我们构思的主要因素有二个1.人的行为目的---理性的2.艺术意图-----感性的只有依据形成整体视觉环境的优劣来对它进行评价,只有在整体环境的肯定下才有其作为独立欣赏的价值。

只有整体的完美,才有局部的完美。

没有整体的完美,局部完美对这个视觉环境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破坏整体的因子。

光之教堂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因其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十字形的洞而营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们产生接近上帝的错觉而名垂青史。

它获得了由罗马教皇颁发的二十世纪最佳教堂奖。

就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来说,安藤忠雄将建筑的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理性的设计手法将教堂所特有的感性思想在光影十字架的地方得到释放和冲击。

如上图分析,将教堂的精神标志十字架,加入完整的房间之中,通过光影结合,在房间中体现出设计师对于这个教堂设计的建筑视觉立意。

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
(5)K受流动相的组成(液相色谱)、柱温的影响、故也会影响
△V1/2的值; 式(2.51)以流动相流出体积表示流出峰的区域宽度,而实际及理
论上更为重要的还是要用到组分在色谱柱内的区域半宽度△X1/2, 可定义柱内物质A的平均移动速度为v=L/tR,将tR=VR/uqk代入可得物 质在柱内移动的平均速度为:
7、物质的分配系数不随其浓度变化,即在确定 的温度下k为常数;
二、基本关系式——色谱流出曲线方程的推导
设样品全部施加在第0号塔板上。在此,我们要计算当流动相 通过体积V之后,于第n号塔板上发现某个样品分子的概率。 在塔板上,考虑某一个分子出现在流动相内的概率(Pm), 应等于在该塔板上流动相中物质分子的个数与整个塔板上物 质分子个数之比。由于分子个数与浓度成正比,故有
九、塔板理论的优缺点
塔板理论是一种半经验理论,它初步揭示了色谱
分离过程。其意义在于
塔板理论简单、易懂,能说明一定问题; 可以推导出色谱图流出曲线的数学表达式,高斯 峰分布与色谱流出曲线基本相符; 利用表达式可表征色谱柱分离能力,计算理论塔
板数,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指标是有效的;
峰高Cmax与W 、H、VR的关系符合实验结果
的原因。 求解根据色谱拄内组分移动的实际情况列出相应的偏微分方 程,然后求解这些偏微分方程组而获得描述色谱流出曲线状态方 程又十分困难,因此色谱工作者不得不采用较简便的模拟方法来
研究色谱动力学过程。
Martin和Synge在平衡色谱理论的的基础上,提出了塔板理 论.该理论为广大色谱工作者所接受。
塔板理论
成的影响,故可利用此特性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在液
固色谱仪上完成许多困难的分离工作。
四、色谱流出曲线方程的连续函数形式

格尔塔学派的哲学基础

格尔塔学派的哲学基础

格尔塔学派的哲学基础格尔塔学派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由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

格尔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体系的关键特征是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

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整体性的论据可见于“狗图片”的知觉,一条达尔马提亚狗在树荫下的地面上嗅。

对狗的认知并不是首先确定它的各部分(脚、耳朵、鼻子、尾巴等等),并从这些组成部分来推断这是一条狗,而是立刻就将狗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

具体化是知觉的“建设性”的或“生成性的”方面,这种知觉经验,比起其所基于的感觉刺激,包括了更多外在的空间信息。

例如,图形A可以可以被知觉为三角形,尽管在事实上并未画三角形。

图形C可以被视为三维形体,事实上也没有画三维形体。

“组织性”是趋势模糊知觉经验,不稳定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解释之间往返。

例如“克尔立方体”和“鲁宾图/花瓶幻觉”。

恒常性知觉认可的简单几何组件,形成独立的旋转,平移、大小以及其他一些变化(如弹性变形,不同的灯光和不同的组件功能)。

例如图例'A'在图中都立即确认为相同的基本形式,立即有别于'乙'的形式。

在弹性变形的'C',描绘时使用不同的图形元素,如'D'类。

产生“具体化”、“多重稳定性”、“不变性”和“不可分模块单独进行建模”,它们是不同方面的统一机制。

有以下理论原则:总体原则、心理物理学、同型性原则。

格式塔原理-完形论

格式塔原理-完形论
第三幅则是一条上下流动的饰有蓝色荧光的白色曲线,表现的是女性臀部的侧影, 画面上方写有:“女人的阴谋在黛安芬里……”。
这三幅画面的人体形象只是 “非标准形”,在“完形压强”的作用下, 受众内心紧张地进行补充和想象,在经验的作用下将这三幅画面构建为一个完 整的女性的裸体形象。第二幅和第三幅是在第一幅的基础上出现的,但又都是 第一幅局部的放大和加强。这样受众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一个裸露而不挑逗 的女性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这样的平面设计既有效地传达了商品的信息,又 让受众得到了一种美的愉悦和享受。 因此,一个真正具有感染力的形,不是那种过于复杂或缺少变化的形, 而是通过省略某些部分,将另外一些关键的部分突出来,并且进一步使这些突 出部分含着一种向某种完形“运动”的“压强”或“张力”,这种图形会将 观者的视觉感觉由熟悉引向陌生,并使他们产生新奇的感受,使视觉得到多样 性的满足。
︽ 黛 安 芬 百 年 企 业 形 象 设 计 平 面 广 告 ︾
THANK YOU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论完形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一)完形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认为,人在视知觉过程中, 总是有一种追求事物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这称作知觉的 整体性或完形。
右图是格式塔心理学用以说明其完形论思想的一个常用图示, 我们本能地会把它看成一个灰色的三角形覆盖着三个圆形,然而 分解图形,却发现只有三个缺口的圆形,一个三角都没有,它们 之所以会被看成一个虚幻的三角形,正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具有外 推或填补空缺的轮廓的完形性。 而这种不完全的“形”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这 样观者在观察过程中就会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思想等去联想、 去填补,从而走向完形,得出自己对图形的独特见解,这样必然 会发现以前未曾感受到的新的认识和新的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STA requires explicit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discourse relations. This paper therefore describes (section 2) the kinds of linguistic evidence that RASTA considers in positing discourse structure. Intuitively, cues to discourse relations are not all equally compelling. This intui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use of heuristic scores (section 3) to measure the plausibility of a relation. Section 5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cues used to identify the SEQUENCErelation and gives a worked example. For a more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workings of RASTA, the reader is referred to Corston-Oliver (1998b). The Microsoft English Grammar (MEG) is a broad-coverage grammar of English that performs a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 conventional syntactic constituent analysis and a logical form analysis (involv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syntactic alternations to yield a representation with the flavor of a predicate representation). Functional roles such as subject and object are identified and anaphoric references are resolved during linguistic analysis. To date, I have focused on the text of Encarta 96 (Microsoft Corporation 1995, henceforth Encarta), a general purpose electronic encyclopedia whose articles exhibit a variety of complex discourse structures. All examples in this paper are taken from Encarta. References given are to the titles of articles.
Abstract
RASTA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Analyzer), a system for automatic discourse analysis, reliably, identifies rhetorical relations present m written discourse by examining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syntactic and logical form analyses. Since there is a many-to-m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torical relations and elements of linguistic form, RASTA identifies relations by the convergence of a number of pieces of evidence, many of which would be insufficient in isolation to reliably identify a relation.
one relationship to rhetorical relations. The second strand (Fukumoto and Tsujii 1994; Hobbs 1979), in contrast to the first strand, eschews an examination of the form of a text in favor of reasoning with more abstract representations such as predicate representations of linguistic content and axio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world knowledge. The third strand concerns programmatic descriptions of how a computa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might proceed (Polanyi 1988; Wu and Lytinen 1990), with no specific details about how discourse relations might be identified. RASTA identifies rhetorical relations by directly examining a text, and is therefore most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 first of these three strands. Like previous work in this vein, RASTA considers cue phrases to be a useful indicator of rhetorical relations (section 2.3). However, RASTA goes beyond a simple examination of cue phrases and considers such linguistic evidence as clausal status (section 2.1), anaphora, deixis and referential continuity (section 2.2) and tense, aspect, and polarity (section 5). Traditionally, RST analysts have been averse to tying their analyses of discourse structure to specific elements of linguistic form. The descriptions of rhetorical relations in Mann and Thompson (1986~ 1988), for example, studiously avoid all mention of the correlates of discourse structure. This aversion is apparently intended to avoid "naive mono-functionalism", i.e. the overly-simplistic assumption of a one-to-one mapping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rhetorical structure. This laudable concern is accompanied by a general pessimism. For example, Mann and Thompson (1986:71-72) note that "we do not believe that there are undiscovered signal forms, and we do not believe that text form can ever provide a definitive basis for describing how relational propositions can be discerned." Instead of looking for simple one-to-one mappings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discourse structure, RASTA considers a number of small cues that stand in many-to-many relations to rhetorical relations. By allowing these minor cues to converge in identifying discourse relations, the prospects for identifying rhetorical relations appear rosy, a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RST) (Mann and Thompson 1986, 1988),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a text is represented by means of a hierarchical tree diagram in which contiguous text spans are related by labeled relation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results from the fact that each text span in a labeled relation may itself have a complex internal discourse structure. Traditionally, human analysts have constructed RST analyses for texts by employing tacit, subjective, intuitive judgments. RASTA (CorstonOliver 1998a, 1998b), a discourse analysis component within the Microsoft English Grammar, automatically produces RST analyses of texts. To do so, it proceeds in three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RASTA identifies the clauses that function as terminal nodes in an RST analysis. In the second stage, RASTA examines all possible pairs of terminal nodes to determine which discourse relation, if any, might hold between the two nodes. In the third stage, RASTA combines the terminal nodes according to the discourse relations that it hypothesized to form RST analyses of a complete 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cond stage of processing, during which RASTA identifies discourse relations. Whereas introspection is a viable strategy for human analysts, a computa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 lik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