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9解锁说明文阅读的说明方法题型-2023-2024学年寒假四年级语文双周自学课(家长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y09:解锁说明文阅读的说明方法题型
20232024学年寒假四年级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本文(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
答题方法:
先根据关键词判断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题时,我们要先判断句子或段落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的格式:
列数字:用……(数据)具体地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准确、严谨。
举例子: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准确、严谨。
打比方:把……比作……,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事理)。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了对象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准确、严谨。
分类别:分门别类地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条理、准确、严谨。
下定义:完整地说明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准确、严谨。
引用:引用名人名言/文献资料/古诗词,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判断使用说明方法时,大脑中要能快速的回忆起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然后根据所给剧组的一些标志性语言(词语)来判断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来分析这一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大家很容易把下定义和作诠释弄混淆,所以记忆的时候一定要把下定义和作诠释区分明白。
二者虽然都采用了“什么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是”字前后的内容可以调换的就是下定义,不能够调换的就是作诠释。
第三篇:小题速刷
(一) 给厨余垃圾“安个家”
①厨余垃圾包括:熟厨余(剩菜、剩饭、菜叶等)、生厨余(果皮、蛋壳、茶
渣、骨、贝壳等)和其他(家庭生活饮食中所需用的原材料、熟食或残留物)。
厨余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有焚烧处理和直接丢弃两种方式。
焚烧处理厨余垃圾,容易降低垃圾焚烧的热值,增加二恶英(一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 产生的可能性,从而需要更多的化石燃料助燃;直接丢弃厨余垃圾,容易对许多可回收物造成污染,使一些可回收物不可再回收利用,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②怎样比较合理地给厨余垃圾“安个家”呢?这就是利用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
③具体做法是:首先,准备切碎的果皮菜叶、变质的米饭等厨余垃圾、红糖、塑料瓶等材料;接着,按照1:3:10的比例把糖、厨余垃圾和水混合并搅匀,在容器中留20%的发酵空间,除了定时放出发酵气体,还要仔细观察发酵过程的变化;3个月后,你会发现酵素的颜色变成了黑色,如果酵素液呈现黑色,表示发酵不成功,需加入红糖继续发酵,再耐心地等待3个月,由厨余垃圾制作的环保酵素就制作成功了。
④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成功的酵素一般为棕黄色,有时带有白色粉末。
酵素的味道因材料而异,多为清香的果酸味,偶尔出现淡淡的酒味。
制作过程中若液体呈黑色并有臭味,表示制作失败,可加入更多红糖,继续发酵。
若长黑毛、绿毛,也可以同样处理。
如果容器中发现虫子、虫卵,应检查密闭性,但不必处理。
⑤那么,制作出来的环保酵素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用呢?
⑥环保酵素,即垃圾酵素,由泰国的乐素昆·普潘翁博士研发。
酵素,又称为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蛋白质内包含氧、二氧化碳、维生素、矿物质及初期的荷尔蒙。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拿它清洁家居、清洗果蔬、活化土壤、杀虫防病、杀菌除味,环保又节约。
⑦原来,厨余垃圾也蕴藏着这么有趣又有用的科学知识,同学们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呢?
1、下列选项中对题目“给厨余垃圾‘安个家””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厨余垃圾焚烧处理。
B.把厨余垃圾直接丢弃。
C.利用环保酵素处理厨余垃圾。
D.对厨余垃圾进行合理处理。
2、对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厨余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及其弊端。
B.第③段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制作环保酵素的方法。
C.第④段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目的是说明成功的酵素的性状。
第③段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是按制作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的。
3、下列句子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焚烧处理厨余垃圾容易对许多可回收物造成污染,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B.酵素液呈现黑色时,需加入红糖,继续发酵。
C.制作酵素的容器中如果发现虫子、虫卵,检查密闭性即可,不必特殊处理。
D.在日常生活中,环保酵素可以帮助我们清洗果蔬、杀虫防病、杀菌除味等。
(二) 了解你的生物钟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迈克尔·杨,因为他们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所谓昼夜节律,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
事实上,生物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1792年的一个傍晚,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发现含羞草已经“睡觉”了——它的叶子合上了,而白天时它的叶子是张开的。
他感到好奇,如果含羞草持续处于黑暗环境中会产生什么变化?后来他发现,(① )没有日光照射,含羞草的叶子每天(②)保持正常的规律性变化(③),
植物“知道”太阳的位置,“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
德梅朗是发现昼夜节律的第一人。
后来,其他科学家发现不只是植物,动物也通过生物钟帮助自身适应环境的日常变化。
一天24小时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时间结构,除它之外还有潮汐时间、月亮周期和以年为单位的周期。
生活在海里的动物受潮汐影响较大。
以年为周期出现的现象有侯鸟迁徙、蛙鱼游、爬行动物冬眠等。
还有一些生物的生活周期令人费解,比如珊瑚虫在繁殖季节,会在满月的午夜一起产卵。
后来,科学家发现珊瑚虫体内有一种光传感器,能感知满月时的光线。
从新月到满月,在月光逐渐
增强的过程中,它们体内的传感器基因随之渐渐活跃,充当了满月之夜产卵的触发器。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找到了哺乳动物生物钟的位置所在。
动物眼睛后面的下丘脑有两个很小的区域,现在被称为视交叉上核。
视交叉上核只有1/4颗米粒大小,由大约2万个神经细胞组成。
这两个区域的神经元连接视网膜,负责对光明和黑暗进行周期性反应,被称为中央生物钟。
除中央生物钟外,人体还有很多外周生物钟。
201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约翰·霍格尼斯发现,哺乳动物近一半的基因活性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他绘制了小鼠12个不同器官中成千上万个基因的24小时表达模式,包括心脏、肺、
肝脏、胰腺、皮肤和脂肪细胞,制作出了哺乳动物基因振荡“图谱”。
令人惊讶的是,控制基因活性随时间变化的信号并不一定来自大脑。
如果把肝脏细胞养在培养皿中,它也会很快进入24小时节律。
“人体只有一个生物钟”的概念已经成为过去时。
目前的研究认为,人体中数以千计甚至百万计的生物钟,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它们独立运行,但又相互通话、相互协调。
1、请选择下面的连接词,填入画线句子的空格里。
A.显然
B.仍然
C.尽管
2、人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就是指( )。
A.分子机制
B.生物自带的时钟
C.昼夜节律
D.生理学和遗传学
3、根据短文内容,以下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体内只有一个生物钟。
B.生活在海里的动物受潮汐影响较大。
C.含羞草持续处于黑暗环境中,叶子就会合拢。
D.中央生物钟处于动物后脑的正中央。
4、根据人类对生物钟发现和研究的过程判断,“外周生物钟”在这一过程中的位置是( )。
①植物生物钟→②动物生物钟→③中央生物钟一④生物钟网络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5、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多选题)( )。
A.列数字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例子
参考答案
(一)1、D
解析:考查标题含义。
结合文章第②段的设问句以及全文内容可知,文章题目的意思为:对厨余垃圾进行合理处理。
2、C
解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④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制作成功的酵素的性状及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的处理方法。
3、A
解析: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文中偷换概念。
阅读文章可知,文中“容易对许多可回收物造成污染,导致资源的浪费”的主语是“直接丢弃厨余垃圾”,而选项是“焚烧处理厨余垃圾”,与原文不符。
(二)1、CB A
2、C
解析: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1段“所谓昼夜节律,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可知人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就是昼夜节律。
3、B
解析: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项错误,结合“除中央生物钟外,人体还有很多外周生物钟”一句可知,人体有多个生物钟。
C项错误,结合第2段可知含羞草有生物钟,可以在连续黑暗中“知道”太阳的位置并保持正常的规律性变化。
D项错误,结合第4段可知中央生物钟不在动物后脑的正中央。
4、C
解析: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5段“除中央生物钟外,人体还有很多外周生物钟”和最后一段“目前的研究认为,人体中数以千计甚至百万计的生物钟,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它们独立运行,但又相互通话、相互协调”可知,外周生物钟属于生物钟网络,故选C项。
5、A D
解析:考查说明方法。
第⑤段“视交叉上核只有1/4颗米粒大小,由大约2 万个神经细胞组成”句中,由“1/4”“2万”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③段“以年为周期出现的现象有候鸟迁徙、鲜鱼涧游、爬行动物冬眠等”一句中,由“候鸟迁徙、鲜鱼涧游、爬行动物冬眠等”可知,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四篇:名家阅读(刘云芳)
给树把脉的人
刘云芳
①八十六岁的爷爷像只啄木鸟一样,抚摸那些树皮、树干,不时敲击着,
为这些树诊脉,又像是在叫醒它们。
②许多个上午,他腰间别一把斧头就出了门。
将那些断定活不过来的树木
砍掉,再拖回家。
爷爷会说,这棵老梨树已经有五年没发芽,肯定是活不过来了。
这棵枯死的树如果不被砍倒,风会将它的细枝一点点吹掉,虫蚁会将它的躯壳慢慢吞噬。
这棵树在偶然的一天停留在柴垛前,等着斧头来分离,树干用
来熬粥、做饭,树梢用来引火。
斧头是无情的执行官,它轻易就能辨别出树木的年轮、种类。
接着,柴禾被整齐码放在柴垛里。
此后,在阳光里慢慢修行,让身体里仅有的一丝湿气借着光线攀升。
③在爷爷眼里,给树把脉是门学问,拾柴也是。
拾柴者码放的柴垛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
那些在山里用斧头大开杀戒,把一片树木不由分说地砍倒,等着晒干再拉回家当柴禾的人是无德的,他们依靠伤害大山来提高效率。
而那些把柴禾胡乱码放的人过日子的心是潦草的,随意的。
我不知道这话是对还是错,但爷爷坚信自己的经验。
④农闲的时候,总是有人一次次跑进深山老林,也像我爷爷那样,为一棵棵灌木把脉,将枯枝带回家。
勤快的人家,柴垛码放得格外整齐,高高的,像是一面墙。
柴垛是他们精神的地图。
⑤我父亲更愿意与果树亲近,他喜欢给果树把脉,喜欢看它们开花、结果,接着在冬天里沉默。
每年春天,他都会带一把剪刀,察看院子里、田地里那些果树的花朵,开得过于稠密的,要帮忙疏花,像是告诫这棵树,莫要贪心。
开得过稀的,父亲就要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再等一等。
他牢记上一年秋天许多果实的味道,要对树木施行“魔法”:进行嫁接,让甜果子来救治苦果子。
原有的树木必须舍弃一段枝条,在断截面上切出小口,再把拿回来的树枝插进去,用布条牢牢绑住,过不了多久,这截树枝便像一个年幼时被领养的孩子,在新树桩上没心没肺地长叶、开花、结果。
一截优质的陌生枝杈就这样被收养到了一棵果树的身体里。
甘甜的味道是有魔力的,很容易就驱散了原来树里的苦涩。
结过苦果子的树枝总是被砍掉,当作柴禾,这一棵树苦涩的档案就这样被剔除了。
⑥当然,“魔法”也有失败的时候,新结出来的果子复制了甜果子的外表,却保留了酸涩的味道。
对此,父亲是有耐心的,他说,还有来年。
我记得有棵嫁接成功的苹果树,单个苹果能达到七八两重,味道甘甜,每年,我们一看见这树开花,它的味道便会泛上舌尖,馋得我们咽口水。
但有一年,苹果树只开了一朵花,它被挡在树干的一侧,像这棵树的小小心事。
我是后来才知道:一棵果树也是会变老的。
我看见那些衰老的树冠这一年只开花,不结果,下一年,不开花了,再后来,连叶子都不长了。
这棵树已经悄悄地离去了,但它们
还是习惯性地撑着一小片天。
父亲总是不忍心下斧头将它砍掉。
⑦爷爷有个习惯,儿孙们哪个做了饭请他吃,他便早早来到他们的院子,劈柴。
斧头与柴禾碰撞的声音在小院里一声一声响起,不急不躁,这特有的节奏,让听了的人心安。
⑧这一年的春天,我从远方回来探望生病的父亲,特地告诉爷爷,中午给他做饭吃。
他在饭前,拖了一棵干枯的榆树回来。
这让我想到一只乌衔来一截树枝递给它的幼鸟,想着想着,泪流满面。
爷爷却像往常一样,把这棵树分成一段段柴禾,码放得整齐。
⑨父亲从医院回来,左半边的身体瘫痪,爷爷却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平静,他依旧在阳光下劈柴,在某些夜晚,也轻轻抚摸父亲瘫痪的那一侧,那样子,像是在给一棵树把脉。
之后的日子,爷爷每天来看父亲的手、脚,似乎在推断这棵“树”到底能否发芽。
⑩父亲很长时间里都接受不了身体瘫痪的事实,他也总是望着那些身体康健的人,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情。
⑪爷爷劈的那些柴禾最后喂养了炉子,炉火奔腾着,似乎在粉碎、吞噬一段不愿被人知晓的秘密。
接着,我看到烟囱向天空铺设了一条淡蓝色的路。
它歪歪斜斜,似有似无,这大概就是灵魂的样子吧。
父亲抬起头看着这些炊烟布满院子的上空,始终想问什么,而烟只是上升,并不作答。
他低下头,看看柴垛,没有斧头的时候,柴也是沉默的,只有在接连几天的雨后,它们才显现出自己的不安分,长出一只只黑色的耳朵。
⑫院子里,父亲前一年栽下的两棵石榴树还未发芽,我们都说已经死了,只有他坚持说,它们还活着。
果真,几天之后,两棵树的根部冒出了红色的嫩芽。
他还断定结出来的石榴一定是甘甜的。
我们也告诉自己,耐心等着,等着那甜从未来某一天慢慢跑到舌头上。
(取材于刘云芳的同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