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抗凝物质检测及其与血栓栓塞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抗凝物质检测
及其与血栓栓塞的关系
2.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抗凝物表达水平及血浆
抗凝物质对血栓栓塞影响。

方法:12例SLE患者纳入A组,12例同期健康体检
者纳入B组,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基于SLE病情分为活动期与非
活动期,对比血浆抗凝物质蛋白C(PC)、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S (PS)、D-二聚体(DD)、狼疮抗凝物质比值(LA)等指标与血栓栓塞关系。

结果:A组PC、PS、AT-Ⅲ等指标较B组低,DD、LA较B组高,P<0.05;活动期SLE患者PC、PS、AT-Ⅲ等指标较非活动期SLE患者降幅更大,DD、LA较非活动
期SLE患者升高幅度更大,P<0.05;活动期SLE患者血栓栓塞风险高于非活动期,P<0.05。

结论:检测SLE患者PC、PS、AT-Ⅲ、DD、LA等指标,可作为评
估血栓栓塞依据,检测价值较高。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抗凝物质;血栓栓塞
SLE是临床常见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风险较高,且心、脑、肺栓
塞可致SLE患者死亡。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SLE具体病因,相关学者认为SLE与PC、PS分子缺陷与活化蛋白C(APCR)抵抗等有关[1]。

SLE患者体内多存在LA,且伴
血管炎等病变,LA含量过多可增加机体生成血栓风险,是SLE患者复发高危因素。

本文以12例SLE患者为样本探讨血浆抗凝物表达水平及血浆抗凝物质对血栓栓
塞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SLE患者12例与健康体检者12例为
样本。

A组,男4例、女8例,年龄11-68(33.71±3.29)岁,基于SLE指数分
为8例活动期(活动指数>10分)与4例非活动期(活动指数≤10分);B组,
男6例、女6例,年龄12-69(33.84±3.38)岁。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抽取10ml静脉血液,放于离心机处理,转速每分钟2500r,处
理8min,随后将样本存储于-80℃环境内。

选取ACL TOP 7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
测血浆抗凝物质。

完成检验后,对患者开展头部、肺部CT增强检查及超声检查,评估下肢静脉、肺部、颅脑血栓栓塞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由SPSS 21.0完成,两组计数、计量资料由%、±s形式记录,SLE 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差异由X2、t检验。

存在对比差异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血浆抗凝物质检测结果分析
如表1。

表1 两组血浆抗凝物质检测结果分析表(±s)
组别PC(%)PS(%)AT-Ⅲ
(%)
LA比

DD
(g/L)
A组(n=12)
70.14±
3.25
66.15±3
.19
69.84±4
.94
1.39±
0.11
0.84±
0.11
B组(n=12)
99.53±
4.79
103.28±
5.47
109.39±
6.88
1.01±
0.09
0.12±
0.08
t
17.588320.312316.17579.2619
18.337 4
P<0.05<0.05<0.05<0.05<0.05 2.2 活动期与非活动期血浆抗凝物质检测结果分析
如表2。

表2 活动期与非活动期血浆抗凝物质检测结果分析表(±s)
组别PC(%)PS(%)AT-Ⅲ
(%)
LA比

DD
(g/L)
活动期
(n=8)
54.49±
3.19
55.19±
3.52
59.41±
4.29
1.64±
0.21
0.94±
0.11
非活动期
(n=4)
72.69±
3.88
73.68±
3.98
77.36±
5.18
1.19±
0.11
0.72±
0.08
t8.71148.2406 6.4067 3.9563 5.6031 P<0.05<0.05<0.05<0.05<0.05 2.3 活动期与非活动期血栓栓塞风险对比
活动期SLE患者出现2例下肢血栓、1例脑血栓,1例肺部血栓,血栓发生率50.00%,非活动期SLE患者未发生血栓,两组血栓栓塞风险存在对比差异,P <0.05。

3 讨论
SLE属于自身免疫性病变,可累及多系统,典型特征为血浆内存在大量非器官特异性抗体,可结合自身抗原,生成免疫复合物,进而激活机体免疫反应[2]。

相关文献报道,SLE均伴不同程度血管炎,发病机制多与血管内沉积大量免疫复合物致血管内膜受损有关,而血管内膜受损可增加血栓生成风险[3]。

结合本文数据分析,A组PC、PS、AT-Ⅲ等指标较B组低,DD、LA较B组高,P<0.05;活动期SLE患者PC、PS、AT-Ⅲ等指标较非活动期SLE患者降幅更大,DD、LA较非活动期SLE患者升高幅度更大,P<0.05;活动期SLE患者血栓栓塞风险高于非活动期,P<0.05。

提示活动期SLE患者生成血栓风险较高,分析原因,DD可作为评估机体生成血栓风险指标,若DD>500μg/L,在血栓诊断中敏感性较高,且PC、PS、AT-Ⅲ均为抗凝活性因子,能够评估机体凝血-抗凝系统功能,可见检测血浆抗凝物质在评估SLE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中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对SLE患者开展血浆抗凝物质检测,可评估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具备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笙,蔡绍哲,王秋菊,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的表达与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
志,2021,25(03):176-180.
[2]徐莹,薛国辉,华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TAFI、PAI-1及t-PA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J].医学信息,2020,33(20):54-56.
[3]赵冕,朱桂晋,周蕾.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17和IL-35水平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9,25(04):359-3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