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残留物的采集提取及检验技术(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爆炸残留物的采集提取及检验技术(1)
凡是受到摩擦、撞击、振动、高热或其它因素的激发,能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和气体,同时拌有声、光效应的物品,统称为爆炸物品。
爆炸物品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
当前,国内外各类爆炸案件、爆炸事故频繁发生,犯罪分子利用爆炸手段对人身、建筑、固定设施进行攻击和破坏,如石家庄特大爆炸案;在生产、储存和使用炸药时,由于储存、使用不当或发生意外事故,导致爆炸而引发火灾,如深圳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仓库违章混储,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刑事犯罪分子有时用爆炸物品进行爆破或行凶杀人而引发火灾。
为了迅速查明爆炸或火灾原因、侦破案件就需要收集检材,对爆炸物或爆炸残留物进行检验,从而为查明爆炸或火灾原因、侦破案件提供线索和证据。
爆炸物品和爆炸残留物是刑事物证技术鉴定和火灾物证技术鉴定都需要鉴定的项目。
检验爆炸物品或爆炸残留物主要是检验可疑物品是否为爆炸物,属何种爆炸物;检验爆炸残留物属何种炸药或火药,检验现场上发现的炸药、火药及其残留物与在嫌疑人身上提取的可疑材料是否为同一种物质;检验衣物、创伤或手上附着的烟痕是否为炸药或火药爆炸燃烧所形成的。
由于爆炸物自身在爆炸过程中已受到严重破坏,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直观地认定某物确屑有价值的物证,必须对爆
炸物证的特点、分布规律、采集方法及主要的分析检验手段有系统的认识,才有可能使一些需要采集、整理甚至检验的现场样品有效地转化为爆炸物证。
一、常见的炸药种类
1.按炸药的灵敏度和爆炸威力对常见炸药的分类
(1)起爆药。
起爆药在较小的外力(指摩擦、撞击、
光、热、电等)作用下就能发生爆炸,通常用于制造雷管等起爆器材,诱发其它炸药的爆炸。
常见的有雷汞(Hg (ONC)2)、迭氮化铅(Pb(N3)2)等。
(2)猛炸药。
猛炸药爆炸时威力猛、爆破力强,必须在较大的外力或起爆药的作用下才能发生爆炸。
通常用于装填炮弹、炸弹、爆破作业等。
猛炸药可分为三类:高级猛炸药,如特屈儿(C2H2(NO2)3NCH3NO2)、黑索金(C3H6N3(NO2)3)等;中级猛炸药,如梯恩梯(C6H2CH3(NO2)3)、苦味酸(C6H2OH(NO2)3)等;低级猛炸药,如硝铵炸药等。
(3)发射药。
发射药是压成一定形状的混合物,由击发剂引起速燃,用于发射子弹、炮弹等。
发射药可分为二类:有烟火药,如黑火药等;无烟火药,如硝化棉、硝化甘油等。
(4)其它火药。
主要用于制造爆竹、烟花、导火索等的火药,如黄色火药等。
2.常用的混合炸药及其组成
(1)铵梯炸药。
铵梯炸药(又称阿马托)由硝酸铵和梯恩梯组成,常用的为铵90(硝酸铵:梯恩梯为90:10)和铵80(硝
酸铵;梯恩梯为80:20)两种。
铵梯炸药为淡黄色粉状或粒状物质,遇火星或火花不易爆炸,对冲击和摩擦不敏感。
当装药密度为1.38g/cm3时,爆发点为280C,冲击感度为15%,爆速为5400m/s。
(2)铵油炸药。
铵油炸药以硝酸铵为主体与轻柴油、重柴油或机油等混合而成的不含敏化剂的炸药。
最简单的是硝酸铵与柴油混合而成的,含硝酸铵94%~94.5%,含柴油6.0%~5.5%。
为了改善铵油炸药的性能,常常再加入适量的木粉、松香、铝粉等。
(3)铵沥蜡炸药。
铵沥蜡炸药由硝酸铵、沥青、石蜡、木粉混合而成,用于煤矿使用的铵沥蜡炸药还含有12%~20%的食盐作为消焰剂,该种炸药称为煤矿炸药。
(4)黑火药。
黑火药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混合而成,组成为75%的硝酸钾、10%的硫磺、15%的木炭,也有用硝酸钠代替硝酸钾制黑火药。
黑火药对摩擦、撞击、火花敏感,主要用于制造导火索、烟火剂及作为无烟火药的引火药。
(5)无烟火药。
无烟火药按其主要能量成分不同,分为单基药、双基药、三基药等。
单基药的主要成分为硝化棉,双基药的主要成分为硝化甘油和硝化棉,有的还加人中定剂二苯胺、二甲基二苯脲和其他辅助成分。
(6)氯酸盐炸药。
氯酸盐炸药是以氯酸钾为主要成分,其次还含有富碳的有机化合物,如木粉、石油、油脂、苯、甲苯等,有时加入硝酸酯以增加其爆炸能力。
常见的组成为氯酸钾75%、硫磺15%、蔗糖10%。
该炸药对冲击、摩擦作
用的敏感度极高。
二、爆炸现场勘查的特点
为了获取爆炸物证,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现场勘查。
爆炸现场不同于一般刑事现场和火灾现场,爆炸现场的勘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爆炸物品的危险性决定了先排爆后勘查。
为保证勘查人员的安全,必须在勘查前先期进行排爆工作。
2.爆炸现场的破坏性决定了勘查重点在于寻找残留物和遗留物。
爆炸现场是爆炸物引爆后被破坏了的场所,勘查的注意力应主要集中在粉碎最严重的物体上和爆炸残留物上。
3.爆炸作用的立体性决定了勘查工作的立体性。
爆炸力是以球面辐射形式向四面八方扩张,如果是在室内的爆炸,除了要对地面进行勘查外,地下、墙壁、天花板等处,均应进行认真的勘查。
4.勘查手段的综合性决定了多警种、多技术专业的通力合作。
爆炸现场需要大范围警戒和搜索,不仅需要刑警和火调人员投入工作,治安警、保安等均应配合工作,技术工作需要痕迹、照像、检验、法医、爆破等技术人员共同配合。
5.爆炸物证的多态性决定了必须同时采集宏观物证和微观物证。
爆炸现场的物证体积大小和形态差别十分显著,宏观物证和微观物证都是物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勘查时必须同时兼顾。
三、爆炸残留物的分布规律
爆炸残留物是指爆炸后爆炸现场上残留的炸药微粒和分解产物。
爆炸后,炸药绝大部分都被高温、高压的作用分解为气体产物,只有极少量炸药未被分解,以极细的微粒分布在现场的尘土中或其它物品中,是肉眼看不到的,但它们是客观存在的,是极为重要的爆炸物证。
研究爆炸残留物的分布规律对指导现场勘查人员正确提取物证是十分重要的。
爆炸残留物在现场上的分布峰值区和扩散区三个区域。
1.残留物在中心区的分布
般可分为中心区
中心区是指在炸坑以内及紧邻炸坑的边缘地带。
中心区域内爆炸残留物浓度取决于被作用介质的硬度和颗粒度。
硬度和颗粒度越大,爆炸后残留物浓度越小。
2.残留物在峰值区的分布
研究表明,如果在一块不很松软的介质上引爆炸药时,中心区的残留物并不很多,而中心区外围的残留物随着距离向外延伸会达到一个浓度的高峰(称为峰值区),再向更远的外围延伸,残留物逐渐减小而直至消失,可以把这种规律简单地定性表述为“少一多一少一直至消失”。
运用这一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浓度高峰区加大物证采集的力度。
3.残留物在扩散区的分布
由峰值区向外为扩散区,扩散区内残留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在这一边缘地带有时受风向和建筑物的阻挡作用,仍可发现微量的爆炸残留物。
四、爆炸物证的发现、采集与送检
1.爆炸物证方位的固定
为了准确描述爆炸中心的位置,并把现场发现、采集的爆炸物证的位置准确地记录、固定下来,可在现场勘查的初期用建立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的形式将它们表示出来。
(1)直角坐标系。
在室内或在不太大的建筑物内的爆炸,可借助建筑物来建立直角坐标系。
如在室内,可以某一墙角为零点,以墙壁和地面的交线为X、Y、Z轴,这样就建立起三维的直角坐标系。
室内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用这个坐标系来记录、固定和描述,室内任何部位的散落物和收集尘土的位置也都可由该坐标系来固定、描述和记录。
(2)极坐标系。
在一个较为空旷的场所的爆炸,建立极坐标系较为方便。
以爆炸点作为极点,选择爆点至某一特定方向为极轴,那么这一场所任何位置的遗留物或收集尘土的位置都可以固定、记录和描述清楚。
2.爆炸残留物的采集方法
(1)收集现场尘土的方法。
由于爆炸残留物混在爆炸现场的尘土中,收集爆炸残留物实际上是收集现场混有爆炸残留物的尘土。
收集现场尘土的方法有重量法和面积法两种。
①重量法。
以爆心为零点,在不同距离上刮取地表尘土,按距离远近编号记录,送实验室检验。
残留物含量以每克土样中含爆炸残留物的多少表示。
②面积法。
先从爆炸中心向外围划出一系列固定面积的尘土进行采集,经实验室定量分析后,以每份土样单位面积上炸药残留物的含量表示。
(2)不同部位尘土的取样方法
①炸点取样(典型试样)。
在炸坑内取样,若为悬空爆炸可在爆心正对着的地表采取,先将回填土取出包装,再将坑壁土层铲下2cm2包装(动铲前必须拍照和测量炸坑的尺寸)。
若炸点为极硬的介质,如钢板、水泥等,则可先将炸点处的灰尘、碎块提取包装后,再用丙酮棉球擦拭炸点表面,擦拭3~4次,并将棉球全部装入塑料袋,与先前提取的尘土、碎块一起作为炸点的样本。
在炸点和其它尘土残留物出现多的地方取到的样品称典型试样。
②外围取样(系列试样)。
自炸点开始,按不同距离和固定面积提取的尘土样品称为系列试样。
距离差别越小越好,若能做到每点之间距离不超过10cm,则能使炸药量的估算误差降到最低限。
应把表面尘土取净,并把上层坚硬的土壤刮下一层,共同装入一个袋内,同时准确记录面积和距爆心的距离。
3.空白样品(比对试样)。
在距爆炸现场较远(未受爆炸残留物污染)且与现场灰尘性质相似的部位采集的土样称为空白样品,以此与现场的典型试样和系列试样作空白对照。
自然界存在着与爆炸现场待测物质相同的微量成分,如NH4+、NO3-、Cl-、K+、Na+等,对我国10座大中城市尘土样品分析的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尘土样品中含有微量的TNT。
因此,只有将现场土样和当地空白样品比较后,才能得出炸药残留物种类的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