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效分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有效分是什么
篇一:考试有效分的计算方法
考试有效分的计算方法
——考试中有效分的价值分析考试结束了,学校里论功行赏颁发教学奖,奖励的依据就是学生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结果,教数学的周老师以他的学生平均考分112.5分拿到了最高奖金。

这下办公室里炸了锅。

“我的语文学科平均128分,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我的外语学生平均考了114分哩,比112分还多2分哩。


“我们科学考得好,为什么最高奖不给我们?这是明摆着欺负人。

”?? 是有点“欺负”人,在五门学科里取得128分的最高平均分,任课教师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科学学科为什么也不能拿最高奖?
我从教师们写在脸上的问号里,知道他们遭遇了一个悖论。

不错,单纯从绝对值的角度看,114与128确实比112.5大,可是如果将这几个数学放在特定的情境里来比较相对大小时,结果会不会颠倒过来?而什么又是特殊的情境?在转换坐标的前提下来比较各学科教学水平的相对高低,就是这
种特殊情境。

其实,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进行考分处置时就是这种特殊情境。

今天,我国的高考依然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考试,在实践新课程时,研究这世界上影响最大考试中的考分处理,有没有意义?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即使今天许多地方将升学成绩换成位置值的中考,这种特定情境还是存在的,因为位置是考分的二次处理结果。

这样,一个在教学管理中亟待厘清的概念——“有效分”就浮出了水面。

雾里看花
办中学,离不开升学率,只是不要片面追求。

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学校的升学率越高越好,这是硬道理。

要升学,就不能不谈考试;要谈考试,就避不开甄别与选拔。

只要考试的选拔功能不丧失,有效分就始终存在,而且有自己特定的价值。

要说明的是,尽管许多人久经考场,尽管许多教师百战不殆,尽管许多教学管理干部满口科学规律,但是对于什么是有效分,却总是雾里看花。

许多区县教研员也老以有效分来分析辖区内的教学现状,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手里的权威大棒却常常包含着一个核心错误,那就是他们的“有效分”其实不是有效的。

例1:某学校在下列20名考生中依据考试成绩录取其中的前10名,教研员刘老师在分析这次考试结果时是这样标定有效分的。

(如下表1)
表1 学生某次考试的成绩一览表
有效总分为445,就是从高到低的第10名学生的考分,这就是录取的有效分。

依据“从高到低取第10名”总成绩同样的方法,他也给出了各科有效分:语文为98;数学为97;外语为99;科学为101;政治为62。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各科有效分之和为457,远远大于445分。

这又冒出了一个悖论。

众所周知,悖论是不能服众的。

如果用悖论来指挥教学,那还是科学吗?岂不是在误人子弟?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如和尚头顶虱子般的悖论却偏偏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了。

这又是一个悖论,一个认识学上的悖论。

咬分嚼数
什么是“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能实现预期目的的”。

什么是“有效分”?显然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考分”。

结合当今具有明显选拔功能的高考(中考也一样)来看,所谓有效分就是按政策划定的最低录取分。

这样,有效分就可以分解为“有效总分”和“各科有效分”了。

有效总分是大概念,各科有
效分是小概念。

大概念是管小概念的。

全部小概念的内涵加起来就是大概念的内涵,各科有效分之和就是总有效分。

这是一个极简单的道理。

教研员刘老师之所以犯了错误,就在于忽视了后面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机械地套用寻找总有效分的办法来确立了各科有效分。

各科有效分应该怎么求?它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求录取人数(本案例中有10人)的平均总分,再除被录取的人数
(10),这可以用计算机数据库的求和与除法功能很快取得。

其数学计算式为。

(564+522+503+488+479+479+476+466+465+445)÷10=488.7 第二步,求出被录取人数的单科平均分。

通过计算机,我们能很快得到:语文为109.6;数学为113.4;外语97.3;科学105.6;政治62.8,和为488.7分(平均总分)。

第三步,求出有效系数。

445÷488.7=0.9106
第四步,求出各科有效分。

公式为,被录取人数的各科平均考分×有效分系数。

于是就有——语文有效分:109.6×0.9106=99.8数学有效分:113.4×0.9106=103.3外语有效分:97.3×0.9106=88.6科学有效分:105.6×0.9106=96.2政治有效分:
62.8×0.9106=57.2这五项加起来,99.8+103.3+88.6+96.2+57.2=445,而445分就是第10名学生的总考分,也就是被划定的录取最低分。

有效分的意义
有效分的第一个意义,在于它出现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研究自己工作的过程。

虽然教师们进行的课程传递中有许多学习,也有许多研究,但是,那些学习与研究常与各自担任的学科教学内容相关,与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相关,与那些专科知识的传授相关。

从实际情况看,没有几个人会将教育统计学应用于教学实际,来定量指导自己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文科教师,而对教育统计学进行创新就更是少之又少。

有效分的出现,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分析从质性走向量化,是精细化分析的结果。

从这一角度看,平日里所说的教学常规“备—教—批—辅—考”五大环节,再也不能统括今天教师们的专业化活动,而必须添上“析—研”两环,构成“备—教—批—辅—考—析—研”这样一个完整的序列。

显然,这是新课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性。

有效分的出现,确立了各学科进行比较的逻辑起点。

因为它在换算的过程中,以一个数据群内的属性为基点,以“有效”为基本尺度,在衡量各种因素的影响时,只以数为据,这样,求算出来的各学科有效分实际上是等值的。

以上面的分析为例,也就是说这次考试成绩中语文的99.8分、数学的
103.3分、外语的88.6分、科学的96.2分与政治的57.2分一样大。

各学科考试成绩比自己的有效分低时就无效,大于或等于时就有效。

显然,判断分数的大小,已经从纯数值的大小走向是否“有效”,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始时,为什么数学平均考分112.5比语文平均128分要高,为什么周老师就能拿最高奖。

如果我们将有效分作为一个基本尺度,还可以用来衡量学生各科成绩的平衡情况,我们就以前10名学生为例,看这些孩子的学科成绩是否均衡。

(如表2)
表2 前10名学生成绩与有效分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尽管上面这些学生能够被录取,但是,杨静的科学,何亮的外语与政治,彭淑萍的语文、数学,龚婷的语文、数学,何璇的数学,汪梦的语文、外语,赵芳的科学都是跛腿学科,因为这些学生的这些学科成绩都没有达到有效分,尤其是何璇,数学只有62分,离有效分的距离太大,如果采用位置值来录取,她就会被淘汰。

显然,有效分能从微观上指导学生怎样抓学习平衡,而这一点,恰好是新课程实践和考试、录取制度改革中十分关注的焦点。

由于对“数学只有62分,何璇会被淘汰”等现象的研究,促进了学习均衡发展的探讨,“位置值录取”成为考试改革中的宠儿,而这宠儿的催生婆就是“有效分
”。

如果考试成绩是我们使用的第一代数据,那么有效分就是我们开发出来的第二代数据。

依据有效分,我们还可以开发出第三代数据。

例2,判断各学科教学总体水平的高低。

(如表3)
相对差怎么求?
相对差%=(本学科有效分-学科平均分)÷本学科有效分×100%
语文学科相对差=-(100.15-99.8)÷99.8×100%=-0.3507%
相对差越大,说明以有效分为参照系的学科成绩离标准越远。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总分的相对差是-0.809%,而数学竟然为7.89%,远远大于总分的相对差,是本次考试中的拉腿学科。

外语(-4.0068%)、科学(-4.0021%)与政治(-6.8182%)的相对差比总分的相对差小许多。

这说明,这些学科是真正做出了贡献的学科。

数据越小,做出的贡献越大。

这么看来,本次考得最好的学科是政治。

这里的“相对差”就是开发出来的第三代数据资源。

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地区多所学校某一次考试中上面的各种数据,再与我们自己的学校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学科优势,也很容易治理学校的跛腿学科,促进学校内部的均衡教育,指导不同学生的均衡发展,点亮许多家庭的希望。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就用这有效分的规律,指导过几十
所学校走出困境,其中就有好几所学校从零升学率的阴影里突变为升学的黑马;其中就有许多校长与教师,借助这个规律,成为专业化发展中的佼佼者,成为口碑颇好的学科带头人。

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有许多学校、许多教师却不能这样分析成绩,只能依据别人提供的数据,人云亦云。

在教师的职业难度越来越大的今天,这种人云亦云是否可以抢占制胜的高地?
我突然意识到,焦裕禄说过的一句话实在高明,那就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我又想,这种吃法何止是没味道,简直是令人作呕啊。

篇二:历年高考有效性分有效性分析:。

. . 。

. . 论证有效性分析:
似是而非的论证
蒋超25分
上述材料论述者通过论证高考状元中女生比男生多及其他论据,认为:基础阶段教育学习,女孩更占优势;女性在基础阶段的优势成为她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然而,该论述者的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高考状元中女生比男生多,推不出基础阶段教育学习,女孩更占优势。

有可能虽然高考状元中女生比男生多,
但高考考上大学的上线率男生比女生高,基础阶段的教育学习,男生实际占据优势。

其次,男女生在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不同,得不出具体学校教育中男女应该分校的结论。

男女生在许多方面不同,对学校来说,正式利用这些不同使男女生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的时机,因此,男女分校的结论是有失妥当的。

再次,教育制度的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未必能得出结论教育制度才是女状元不断产生的根本原因。

教育制度只是女状元不断产生的一个原因。

女状元的不断产生,除了该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如女性更适合记忆、女性在高考前比较刻苦等。

将教育制度作为女状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值得商榷的。

最后,女研究员、女商人、女工程师、女科学家的成功,未必是因为他们在基础阶段的优势。

完全有可能这些成功的女研究员、女商人、女工程师等,基础教育阶段并不突出,只是因为基础阶段之后才发奋努力,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

总而言之,该论述者并未能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论点。

要加强这个论证,还必须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他的观点与女性成功原因的研究是不利的。

论证有效性分析:
女性在基础阶段真的更占优势吗?
耿颖24分
上述论证通过对历年高考状元男女比例的统计及几位基础教育学校校长及社会评价,推出了基础阶段教育学习,女孩更占优势的结论。

然而,该论证在其论证过程中,有待商榷,多处令人质疑,先分析论证如下:
首先,笔者通过历年高考状元的男女分布,得出基础阶段教育学习,女孩更占优势。

应知,高考状元只是全部考生中的凤毛麟角,且是很特殊的样本,如此少量特殊的样本不必然推出上述结论。

且笔者仅仅通过高考分数来衡量谁更占优势的论证有失偏颇。

其次,文中天庆小学校长仅从男女生在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得出“应当采取男女分校”的教育方式亦难以令人信服。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男女分校”的弊端正是违背了男女生在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

张校长的经验:男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理解能力整体强一些,更是很好的削弱了作者的结论。

再次,北京官厅小学陈校长认为女生的优势是以现在的教育评价标准衡量的结果,而男生不是不占优势,只是现在的书面考试很难检测出来。

陈校长的看法又一次质疑了上述论点。

而后的社会评价,更是进一步佐证了基础阶段女性更占“优势”是当下的考试制度造成的。

笔者引述的大量论证均没有有效加强他的观点,而是不停的削弱,使得论据和结论有些自相矛盾。

最后,笔者列举了一系列女性成功的条例,但这些事业成功的女性只能证明女性的能力不断增强,并不必然推出她们在基础阶段的教育更占优势,也不必然推出她们都是高考状元。

综上所述,笔者在论证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摇摆不定,以偏概全的论据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论说文:
博与专之我见
蒋超28分
一般人认为走马观花只是粗略观察不求甚解,但余秋雨先生认为走马观花有助于整体把握,对走马观花有很高评价,对此我深表赞同。

由余秋雨先生对点与面的评论,我悟出一个管理的道理:要做好管理工作,就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阅历,要做通才而非专才。

广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有助于了解和驾驭全局。

中国白色家电巨人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工厂发展成为今日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型跨国公司,与其总裁张瑞敏的广博知识和广泛阅历是密不可分的。

张瑞敏在部队历练之时,深刻体会到如何从细节方面做好管理,从部队学会了执行力。

张瑞敏在进入海尔之后,从未间断过对管理、经济、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

由于掌握了最前沿的企业管理知识,并辅之以部队的执行力,海尔在国际
竞争中异军突起,取得了巨大成功。

由此可见,广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有助于了解和驾驭全局,有助于管理的成功。

单一专业知识和片面的阅历则很难在管理上有所成就。

以IBM为例,是可见单一知识和浅薄阅历之害。

IBM在小沃尔森从管理层退休之后,由于选出的CEO仅具有技术方面的经历,在管理上屡次失败,导致IBM生意一落千丈,不仅输给HP等巨头,也输给DELL等后起之秀,导致IBM 岌岌可危。

如果不是后来从咨询公司请来在管理和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均有广博知识和阅历的郭士纳任CEO,则IBM 很可能辉煌不再,灰飞烟灭。

联系当今现实,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阅历对于管理的成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渴望成功,就像朝拜遥远的圣地,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长的。

那么,什么才是成功的金钥匙呢?其中有一件熠熠闪光的法宝,那就是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阅历,要成为通才而非仅知晓某一领域的专才。

请相信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阅历能帮助企业和个人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管理山峰!
论说文:
新解“走马观花”
耿颖29分
“我对走马观花还是有很高的评价。

普通认为是,陷于一点会深刻。

但其实陷于一点你会没有感觉。

住在崇明岛的人
不会了解崇明岛,相反,在世界各岛屿间走过的人才可能更深刻的了解她。

整体的把握和鸟瞰才更重要。

”余秋雨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对“走马观花”——“粗略观察不求甚解”的一般解释有力新的理解。

细细品味和思忖,各个领域,人生的各个阶段,人们只有真正理解和意识到“走马观花”的妙处,方能把握其真谛。

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胸中若无“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的全局战略眼光,不懂得在排兵布阵、战略防御时“走马观花”,整体把握整个战局,如何能高奏凯歌缺的最后的胜利。

一位纵横商界的企业家,眼中若只盯着自己头上的一方天空,不能够“走马观花”,跳出眼前的局限,放眼全球,拓宽视野,“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盲目经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企业要长远发展,正确的企业战略至关重要,而不顾竞争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们没有整体的谋划则注定要将企业带向破产倒闭的深渊。

因此,我想说,“走马观花”比陷于一点更重要。

然而,人的一生又何尝不需要“走马观花”呢?我们小时候就学过一句成语——“井底之蛙”,现在看来,那井底的青蛙对于井底那点事是有够深刻的。

从小人书到四大名著,从狄更斯到余秋雨,从学校到社会,人生亦是在不停的“走马观花”的过程中逐渐深刻起来的。

人对自己的了解总是不那么
深刻的,但是,我们是在不断的“走马观花”,不断地检视和修正我们自己,不断地从获知的历程中完善自我,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不管是一场战争、一个战略还是一段人生,比起某一点的深刻,“走马观花”的整体把握和鸟瞰才更重要。

篇三:高考选做题中如何有效增分
龙源期刊网 .cn
高考选做题中如何有效增分
作者:刘梅芹
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年第04期
【摘要】高考中的选做题属于解答题中的简单题,如何有效地复习和突破是增分的关键。

本文将从如何选题、分块训练、和谐统一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意在给予承担高三数学教学的老师们和学子们一些建议,希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考生们取得更佳的成绩。

【关键词】如何选题;分块训练;和谐统一
一、高考中选做题的模式
高考选做题中选考的模板有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
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

每个题目中都有两个问题,由易到难,呈现阶梯式地排列。

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攻的是《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
其实也就是二选一来解答。

二、如何来进行二选一的选择
(一)选做题中涉及的知识点
1.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涉及的知识点
此考题的第1个问题主要是三种方程形式的转换,普通方程、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三者之间的互化,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加以区别,熟练掌握。

第2个问题涉及的是求最值、求弦长、求参数的值。

第2个问题显然比第1个问题稍难一些,通过读题分析,如果考生第2问也能做,就可以选择此题来解答。

2. 《不等式选讲》涉及的知识点
此题的第1个问题一般是解含多个绝对值的不等式,第2个问题是解决恒成立问题。

但偶尔也会考查不等式的证明,这是学生最大的弱势,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不等式的证明,学生多数都是放弃对本题的选择。

3. 选题的技巧
在两个小时紧张的高考数学中,如何选题是保证有效得分的前提。

所以选做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而选做题则属于解答题中的简单题,做解答题的顺序可以是在做完前三个解答题后就跳到选做题来做,这也是有效增分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