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488 March2020(B)
总第488期2020年3月(中)
摘要实践育人是高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双创”的视域,分析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高校实践育人面临的困境,帮助教育者充分把握“双创”形势,并就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双创;高等学校;实践育人
Reflections on the Practice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ass En原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Hu Xia,Lu Danhong Abstract Practice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mand for talents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ducating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elps educators to fully grasp the situation of"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and proposes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actice education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愈演愈烈,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内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进一步为创新创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乘势而上,掀起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热潮,从课程的设立到载体的建立,从主体的培养到平台的建设,从氛围的营造到体制的完善,无一不让人们感受到“双创”的气息。
实践育人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的理念,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研究在“双创”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更加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
本文尝试从“双创”的视域来分析高校实践育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双创”视域下社会人才需求现状
人才资源是社会宝贵的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来源。
科技快速发展是“双创”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它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较深刻地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上。
社会对人才已经从拥有单一专业技能的需求,逐渐向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需求转变,这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双创”时代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是人才的观念、思想、意识及品质的综合,是人才创新创业行为的有力支撑和动力来源。
现今,创新创业精神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是因为拥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所具有的情怀和品质是他们不断追求创新创业理想的动力来源,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意识是他们一次次主动尝试、把握机遇的关键所在,所拥有的坚定信念是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重拾信心直至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
而高校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对此进行总结,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达到满意的育人效果。
“双创”时代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就是包含所学专业知识,以及为了所学知识的更好应用所应具备的其他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程度的不断加大,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已经成为过去时,更多情况下离不开人才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
因此,拥有单一专业能力的人才不再是需求市场的香饽饽,相反,那些拥有多学科背景、沟通能力较好、合作精神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视的对象[1]。
高校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对人才在专业知识领域外的延伸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予以重视。
“双创”时代要求人才具备较强创新创业思维[2]。
创新即意味着突破常规,创新创业思维是人才创新创业行为的必然要求,要求人才要善于运用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进行分析、推理、猜测、想象甚至是顿悟,从而突破常规思维观念的束缚,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成果转化。
2高校实践育人机制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期待不
“双创”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
胡霞陆旦宏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b.2020.0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双创’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构研究”(编号2017SJB0416)和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编号2017YB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霞(1983—),女,江苏淮安人,硕士,任职于南京工程学院基建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
教育管理
断增加,高等学校对实践育人的意义和重要性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实践育人仍然是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改革进程较慢、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传统困境。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还面临着新的亟待解决的新困境。
2.1教育者实践育人职责不明确
在对众多企业和校友的调研时发现,被提及次数较多的就是加强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历练,高等学校越来越注重发挥实验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的实践育人职责,但有相当部分工作人员的实践育人职责不明确。
面对很多理论课程,教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片面地认为实践育人与己无关,而这样的课堂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精神、思维的大好机会。
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实践育人职责和价值认识不全,这样一大批有着较为优秀涵养和丰富阅历的管理人员,正是高校实践育人较好的教育资源,应该予以合理利用。
2.2实践育人管理体系不完善,改革速度慢
其一,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职责划分给了任课教师,将学生其他能力提升的职责大部分划分给了学生工作人员,但并没有将二者有效融合。
其二,虽然很多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整合现有资源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使得改革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2.3实践育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技能普遍较低[3]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先驱者,他们不管在主观意识上,还是在能力上都具有承担好这项任务的能力。
但创新创业教师在高校的占比是比较小的,实践育人过程中的其他工作者大部分还不能较快适应新变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和理解比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4实践育人机制个体针对性不强,因材施教往往流于形式
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性和教育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实施因材施教,但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各项实践教育活动对不同学生群体适用性的论证和研究,很多教育活动都不区分人群、不区分递进关系地直接进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3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的建议
为了使高校切实担负起“双创”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提出合理建议,为提高高校实践育人的效果和针对性提供参考思路。
3.1整合各类资源,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4]
在高校范围内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就是高校各类人员在一定的框架下共同参与实践育人机制建设,形成的实践育人资源共享和责任共担的组织。
要注重发挥专业教师在实践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在理论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注重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在实践育人中的引领作用,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要注重发挥行政、工勤等人员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利用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不断培养大学生适应“双创”时代的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等,着力打造全员育人的高校实践育人环境。
3.2强化顶层设计,制度化压实责任
近年来,国家在实践育人领域出台的各类文件,让我们看到了实践育人制度建设在国家层面的不断重视和完善。
高等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契合时代发展,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不断细化制度建设。
需要在制度上明确教师在“双创”时代的实践育人责任和义务,规范高校实践育人的具体内容、有效措施等,不断完善实践育人具体化、数字化考核指标,并结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等手段抓严抓实制度的执行,为“双创”时代下的实践育人行为提供资源、资金和人力等保障。
3.3加强教育者的培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
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很多教育者习惯于一味地遵循已有的思路,墨守成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培养创业负责人的层面,比较片面;很多教育者对“双创”时代的影响估计不足,造成了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制约着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同步接轨。
只有通过不断地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培训和研讨交流,才能解决教育实施者在思想认识上和能力水平上凸显的问题。
3.4加强个性化、精细化指导
现有的实践育人模式是一个普适的教育,但在“双创”时代,需要人才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和发挥个性,因此,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加强个性化、精细化指导,是社会的必然需求。
在收集和调研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推导研究,甚至是大数据运用进行统计分析,实施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进行个性化、精细化指导,实现在实践育人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和良性循环。
4小结
“双创”时代下实践育人新机制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作为承载着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学校,应时刻把握好时代脉搏,建立健全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的高水平人才,进而才能在高校林立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段立,郑志玲,李冰冰.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多维路
径[J].文教资料,2019(24):99-100,108.
[2]周阳玲.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科技创业月
刊,2019,32(7):120-121.
[3]马丽,吴鹏飞,和红梅.基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
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19
(3):75-77.
[4]吴琳,张玉.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智库时代,
2019(31):50-51.
编辑张效瑞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