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繁殖行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哺乳动物来说,这种结偶行为还包括在一对成员间彼 此整洁行为或用嘴整理羽毛 .鸟类用嘴整理羽毛,而灵 长类 用手,许多其它哺乳动物则用舌或牙整理毛.因为 群居性整理行为主要针对动物自己很难接触到的那些 部位,因此可以设想,这种行为的作用包括清洁和摘除 寄生虫. • 接触行为,即触摸身体的活动,在许多种类中仅发生在 或优先发生在一对成员之间,所以这种行为也有助于维 持配偶的结合. • 许多促进结对的行为模式,在配偶暂时分开的情况下, 例如,当寻找事物时,这种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这种行 为常常被称为迎接行为.
三、结偶行为
• 在许多种类中,两性相遇仅仅是为了交配,但在其 它种类,两性在一起要维持一段时间并结成配偶。 在所有脊椎动物类群中,均发现有长期结成配偶的例 子,甚至在某些蟹和昆虫中也发现长期结偶的情况. • 性配偶保持在一起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意义: 首先,使两性能够共同参与抚育幼仔 ; 其次,在繁殖过程中可能还有其它方面的重要作用。 即能使多余的两性组合成新的配偶; 第三,有助于配偶的同步化,最后防止物种杂交。
是比较少见的,只有鸟类以一雄一雌制较普遍,约 占鸟类的90%,例如鸳鸯、天鹅、丹顶鹤、斑头雁 和许多鸣禽等。哺乳类中单配偶制倒是例外,如狐、 鼬和河狸,其他脊椎动物各纲中单配偶制也有其例。 因为晚成鸟刚孵化的幼雏的发育很不完善,更需要 双亲的共同抚育,所以多数晚成鸟是单配偶制,而 早成鸟以多配偶制居多。例如北温带的许多鸣禽目 食虫性小鸟,由于其作为食物资源的昆虫最丰富的 时间是春季,有充分保证的期限也不很长,所以雏 鸟必需迅速成长发育,并且缩短育雏期又能减少遭 捕食危害的机率。待繁殖期一过,常集成较大的鸟 群,过游荡的生活,不再在自己的领域上过“家庭” 生活。 另外还有杂配型: 无一定的配偶形式,如松鸡、杜鹃、极乐鸟。
Wilson在其著名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根据雌 雄两性在婚配中这种投入不平衡性提出:高等动物最常 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 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而来的。 2 、婚配制度的类型 按配偶数有单配偶制和多配偶制,后者又分一雄多 雌制和一雌多雄制 (1)一雄多雌 如前所述,一雄多雌制是最常见的婚配制度,例如 海狗科。海狗营集群生活,尤其在繁殖期内。通常雄兽 首先到达繁殖基地,如岩岸、沙滩或大块浮冰,随种而 异,争夺并保护领域。雌兽到达较晚,不久就生育幼仔。 一只雄兽独占雌兽少则3只,多至40只以上,可以称为 “闺房”。闺房大小(指雌兽数)随种而异,也因雄兽 凶猛程度和体力而不同。通常在产仔后不久,雄兽就在 陆上与领域内雌兽交配,怀孕期为250~365天。
狼
求偶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吸引异性; 防止异种杂交;激发异性的性欲望;选择最 为理想的配偶。总之,求偶的生态学意义在 于确保交配能在合适的地点,合适时间和尽 可能理想条件下进行,而且只发生在同种异 性成员间。
(二)、交配行为
• 动物的求偶和交配行为是本能行为,非后天学得。 三刺鱼是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极好实验对象. • 一般来说,交配前的行为表现(即诱发有效生理反应的 重复表演)具有两种主要作用: 其一,通过行为姿势的交流,降低双方初遇时可能产生 的攻击性倾向以促使彼此和平相处; 其二,为动物彼此相互了解提供信息,双方借此完成种 别及性别之辨认,确认对方属同种、同性或异种、异性, 以及繁殖准备程度如何。 • 此外,交配后的夸耀行为对防止其它个体前来重复交配 可能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以确保交配者自身基因的传 递。 • 交尾指的是雌雄动物的交配过程。在雌雄动物的交配过 程中,交尾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泄殖腔,另 一种是通过交配器。
两性双方对后代步反应又构成的能量和物质投资较大的一方处于选择的地位对于大部分鸟类和哺乳类往往是雌性个体选择雄性个体因为卵子的物质和能量投资比精子大得多而且在随后的育雏过程中绝大多数雄性都先行离去养育后代只成为雌性的天职
第七章 繁殖行为
第一节 性行为 第二节 护幼行为
交配的金蛙
• 动物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繁殖后代,延续 种族。在此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如识 别异性、引诱、求偶、交配、育幼、占据领域 和筑巢等,都属于繁殖行为范畴,其中求偶行 为、交配行为、结偶行为()、及护幼行为是 本章讨论的重点。
• 通常,异性结合仅存在于一定范围内,即一雄和一 雌之间的结合.这样的单配结合可以持续若干年 甚至终生.在脊椎动物各纲中均发现有单配结合, 在有些无脊椎动物里也发现有单配现象. • 单配在鸟类中特别普遍,但在哺乳动物里很少见. • 如果一个雄性和许多雌性结合,则称为一雄性支 配一群雌性动物. 例如,哺乳类中的许多灵长类,非洲热带草原斑 马和高山斑马以及非洲的一些鱼类和南美的丽 鱼 ,与此相反的关系则发现于塔斯马尼亚的水鸡 中,通常是两个雄性和一个雌性结合.
第一节
性行为
• 性行为是繁殖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生命的基本现象之一。 • 除了一些低等生物外,几乎所有的生 物都有性的分化并进行有性生殖的 。 • 性行为为有机体的变异提供了物质基 础。从而使整个生物界不断进化发展。 • 在性行为中,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 合)是最重要的活动。受精以交配为 先导。在受精过程中,一个精子穿过 卵膜进入卵内。交配是指雄性和雌性 生殖器官的结合.引发的交配行为模 式,称为求偶行为或交配行为.
的能量和物质投资较大的一方,处于选择的 地位,对于大部分鸟类和哺乳类,往往是雌 性个体选择雄性个体,因为卵子的物质和能 量投资比精子大得多,而且在随后的育雏过 程中,绝大多数雄性都先行离去,养育后代 只成为雌性的天职。在性行为中,交配前的 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行为有助于动物之 间的相互之间识别。包括种类、性别、生理 状态的辨别等,而且通过交换信息也能降低 双方初遇时可能产生的攻击倾向,从而促使 双方互相配合,找到性器官,准备进行交配。
信天翁求偶动画
• 很多求偶行为实际上具有物种识别的意义,在这方面 两性的利益是一致的。因为无论哪一个性别都要求与 同种的一个异性个体交配,而极力避免种间杂交,要 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同种个体的准确识别。 • 例如,如果在同一池塘里生活着好几种蛙,通常,每种 蛙都具有本种所特有的求偶鸣叫,而雌蛙则只被同种雄 蛙的叫声所吸引. 求偶行为的另一个生态学意义是雄性个体之间借助于 求偶活动竞争交配机会。同一种显示行为既具有排斥 同性竞争对手的作用,又具有吸引异性配偶的作用. • 求偶的第三个生态学意义是对可能成为配偶的异性个 体作出评价。求偶行为还具有协调两性关系,使配偶双 方的性动机和性行为实现同步化的作用.
一 性的冲突与性的进化 (一)性的冲突:雌雄两性的投资相差甚远,但收获 一样,后代具有父母的基因是相同的; 雌雄繁殖 策略也相应的不同. (二) 性的进化:创造了生物的多样性; 产生动物对 环境的适应潜力
二 动物的性行为
所谓性行为即为异性之间,导致精子和卵子 结合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性行为。 因此性行为包括求偶、配偶形成和保持、交 配、受精等。 性行为是有一系列固定动作模式按程序所组成 的即每一个的刺激和反应。每一步反应又构成 对下一步的刺激,如此下去,最后导致射精, 性行为至此而告结束。性行为是动物的本能, 反映了特定基因型的相对竞争能力。是种族生 存所必须的。通常发生性行为的异性双方,一 方处于选择的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被选择的地 位,后者在性行为当中相对比较积极、主动。 两性双方,对后代
求偶是雌雄动物的相互吸引,寻求配偶的 过程 在动物性行为中求偶行为最为复杂。求偶 行为既可能是发光或翩翩起舞,又可歌唱, 歌声娓娓动听,或可能香气诱人(发光、 鸣叫、跳舞、送礼、炫耀等)。通过这些 方式,雌雄个体得以结成配偶。一些昆虫、 鱼类都会通过生物光传播求偶信息。萤火 虫是大家熟悉的夜行性昆虫。动物的鸣叫 在求偶中往往起重要作用。无论是昆虫、 青蛙、部分爬行动物、鸟、兽等都有这个 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 交配后的夸耀行为的生物学意义似乎是 为缓和在交配后出现的侵犯和逃跑倾向 的增加,这样可以使配偶之间能继续交往. 这些行为的模式对巩固结对也是有利的. • 另一种解释认为,交配后的夸耀行为是释 放过剩的能量,但是这一种解释似乎是不 能接受的
• .
(三)受精
• 受精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其中 有体内受精,也有体外受精。体外受精 一般在水中,许多两栖动物和鱼类都采 取这种方式。还有一些无脊椎动物,受 精时雌雄间也不相接触。以多足纲的马 陆为例,雄体把存有精子的小囊-精子托 放在地上,拉出一条长柄后便离去。当 某雌马陆找到精子托后,把它衔在口中, 产卵后,即将卵放到自己选好的地方, 再用存在口中的精子受精,不过,雌性 将雄性留下的精子给自己的卵受精的情 况,在动物界中相当少见。
(一)、求偶行为
• 通常,雄性动物为了获得配偶必须在雌性动物 面前尽力展示自己华丽的婚装和表演各种复杂 的动作。而雌性动物则静观雄性动物的表演, 迟迟不作选择。事物的这两个方面便构成了动 物求偶行为的全过程。 • 具有主动择偶能力的雌性动物,一定会选择适合 度最大的雄性动物作配偶.而适合度大小的唯一 外在表现就是雄性动物的求偶行为. • 雄性动物如果是聚集在一起进行求偶活动,雌性 动物就非常容易的选择一个适宜的配偶,因为在 这种场合下不仅可以使它们能对不同的雄性动 物进行直接的比较,而且也能增强雄性个体之间 的竞争.
(一)婚配制度的定义和进化 1、婚配制度的定义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 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 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因为雌配子大,雄配子小,所以每次婚配中雌性的投 资大于雄性。加上后代抚育的亲代投入(通常由雌 性承担),雌雄繁殖投资的不平衡性就更明显。再 者,雄性又可与雌性多次交配,所以雌性较雄性更 关心交配的成功率。在高等动物婚配关系中,一般 雌性是限制者,雄性常常不易接近雌性,是被限制 者。由于这些原因,雄性常常因竞争雌性而发生格 斗(如鹿),或聚集雌性于“闺房”并进行保卫 (如海狗),或建立吸引雌性的领域(如歌鸲)等。 这些特征就成为学者划分婚配制度亚类型的特征。
许多昆虫和鸟类的雌雄个体,都通过舞蹈来 吸引对方。雄极乐鸟常进行优美的舞蹈,有 时会取倒挂姿势,并散开尾部华丽的羽毛。 从小小的蚊虫直到高等哺乳动物在求偶过程 中都有“送礼”的行为。礼物的数量、质量 和形状大小也都有明显的影响。两性的接触 常伴有炫耀动作,其内容相当广泛。除发光、 鸣叫、舞蹈、送礼等行为也有这方面的含义 外,还包括动物发情期肤色(或羽毛)改变 时的行为,作窝结网甚至相互摇头,“故作 姿态”等等
• 雌雄两性在繁殖期开始之前就已经在一 起生活与刚刚相遇的情况相比,它们的性 腺发育不仅更强烈地受相似的起支配作 用的环境因素的调节,而且还受到彼此行 为的影响.这样的同步对繁殖的时间可能 具有直接影响. • 假定一对配偶同时长期同步是一种重要 的求偶作用,正像鸽子的例子中所看到的, 其求偶行为(交配前行为)与最近刚结对的 配偶相比,不仅求偶时间较短,表现不那么 明显,而且产生印记的效果较底. • 两性间长期结偶对防止种间交配起着重 要作用.
不少种海狗有孕妊潜伏期记载。雄兽不参加育幼, 但保护领域及其闺房,幼兽2周内不会游泳,一般 在6到12个月断奶。黑琴鸡和草原榛鸡,每到繁殖 季节,雄鸡集中在一起(称为lek,意即求偶集会或 舞场),进行激烈的格斗,雌鸡则在一旁观看。通 过格斗,雄鸡分出等级,优势个体占居lek中心作领 域,次级的在外。然后雌鸡选择自己配偶并有明显 地选择占有中心区的强雄倾向,从而雄鸡的繁殖贡 献有很大区别。如对黑琴鸡调查,有1/3雄鸡占有 3/4的总交配次数,最多的一只雄鸡与17只雌鸡交 配。一雄多雌的鸟还有鸵鸟、雉类、骨顶鸡等。 (2)一雌多雄制 与一雄多雌制相比较,动物中一雌多雄制是很稀见 的,据统计,鸟类中只占1 %。典型的例子是距翅
水雉。还有三趾鹑、半蹼鹬、鹪鹩等。由于栖息 地有限,种群中每年只有一部分雌鸟繁殖。雌鸟 与若干只雄鸟交配,在不同地方产卵。与一雄多 雌制相反,伏窝和育雏由雄鸟负担。两性异形也 很明显,但雌鸟个体大于雄鸟,还更具进攻性, 并协助雄鸟保护领域。有趣的是如果捕食者杀害 了窝雏,雌鸟几乎立即能与雄鸟再次交配,几天 后就产一窝新卵。实际上距翅水雉的雌鸟已特化 成为产卵“机器”,而在伏窝育雏上,与一般的 一雄多雌相比较,雌雄职责倒了过来。 (3)单配偶制 即“一夫一妻制” 非生物学家往往认为单配偶制是高等动物的特点, 实际上动物界内单配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