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海市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说法正确的是()
A.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能否制造工具
B.部分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与森林大量消失没有直接关系
C.人类进化阶段中最先会用火的是直立人
D.露西化石表明该阶段的古人能使用语言文字交流
2.人体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
A.阴道B.卵巢C.子宫D.输卵管
3.维生素C水溶液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明把甲、乙、丙三种果蔬磨成汁,并用一样的滴管将它们分别滴入2毫升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直到其褪色为止。

所用汁液滴数如表,据此分析果蔬维生素C含量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乙、丙、甲B.甲、丙、乙C.乙、甲、丙D.甲、乙、丙
4.某研究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分析正确的是()
A.表中①②③分别是10、20、50
B.三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黄豆
C.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这些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
D.要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在食物完全燃烧尽时读数
5.如图是某食物在人体不同消化器官中停留的时间。

根据此图,判断此食物在接触胆汁之前,最可能已存在消化管中几小时()
A.4 B.11 C.13 D.14
6.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分泌的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属于物理性消化
B.②、③和⑤均吸收水分和维生素
C.④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③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7.下边是人体消化系统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⑤是胃,具有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B.⑥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C.⑦是小肠,其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很薄,这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
D.人最大的消化腺是④肝脏,肝炎病人怕吃油腻食物,是因其肝脏分泌胆汁过少,影响
脂肪消化
8.由口、咽、食管、胃、肠、肛门和肝脏等器官组成的系统是()
A.呼吸系统B.运动系统C.循环系统D.消化系统
9.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胃是消化器官
B.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C.肝脏分泌的物质可起到乳化作用
D.淀粉在口腔内被完全消化
10.图是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示意图,cd段表示此人正在
A.吸气B.呼气C.屏气D.吸气同时呼气11.如图是呼吸时胸廓和膈肌的两种状态,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状态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胸腔容积增大
B.乙图呼气状态时,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C.甲图吸气状态时,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
D.乙图状态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
12.气管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

下列有关气管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管纤毛能扫除外来的尘粒、细菌等B.气管腺细胞分泌黏液,湿润吸入的空气C.气管软骨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D.气管具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13.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下列叙述原因不正确的是()
A.鼻腔前部生有鼻毛,能阻挡灰尘
B.鼻黏膜可以分泌黏液,能黏住灰尘和细菌
C.鼻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空气
D.鼻腔与多种管腔相通,能快速将气体送入体内
14.空气进入肺的顺序是()
A.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B.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D.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15.下表各选项间的关系符合图所示的关系的是()
选项ⅠⅡⅢⅣ
A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
B消化道胃小肠大肠
C呼吸系统鼻肺膈肌
D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淀粉
A.A B.B C.C D.D
16.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乙位于小肠,血液流经乙后营养物质含量下降
B.图中体循环为:左心室→4→毛细血管乙→3→右心房
C.空气中的PM2.5等有毒物质易通过肺部毛细血管首先进入心脏的右心房
D.血管2、4都是动脉,所以其内流的都是动脉血
17.如图是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若血液由c向a流动,则该血管为静脉血管,内流静脉血
B.血管乙、丙、丁血流速度关系为:丙>丁>乙
C.血液流动的方向是乙→丁→丙
D.图甲中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出,应马上结扎c处止血
18.2020年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其主题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口号是“献血,让世界更健康”。

下列关于输血和献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B.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应输入红细胞成分
C.在没有同型血的紧急情况下,A型血的人可以输入少量的AB型血
D.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19.一个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为50千克的健康成年人,若一次失血1400毫升,其结果是()
A.对身体毫无影响B.对健康有影响,但可很快恢复
C.并不影响健康,可以很快恢复D.危及生命
20.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体循环是指血液流经“左心室→②→右心房”的过程
B.当血液流经①时,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右心房是肺循环的起点
D.心房与动脉相连,心室与静脉相连
21.经医生确诊某患者为急性炎症,然后对他进行消炎治疗,没过多久痊愈了,则下面能正确表示他体内白细胞数目变化的图象是(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白细胞数)()
A.B.C.D.
22.警察在刑事案件现场提取到了血迹(残留的血液),可用于鉴定的DNA最可能源于血液成分中的()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
23.如图是人体部分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为肺静脉,血管内流动脉血
B.乙内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C.若ab为物质,则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
D.箭头c、d表示扩散作用
24.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组织细胞利用气体c,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B.a、c表示二氧化碳,b、d表示氧气
C.气体c和气体d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完成的
D.肺泡的结构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25.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的一部分血管的分支情况,箭头代表血流方向。

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的是小动脉
B.图中的B代表的是小静脉
C.图中C代表的是毛细血管
D.图中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速度依次是A>C>B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26.人体的肝脏位于右上腹,呈红褐色,质地柔软,在消化、解毒、免疫调节等方面起着
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关注肝脏的健康。

(1)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可以分泌________(消化液的名称),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2)近年来,我国由酒精所致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伤的第二大病因。

为研究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情况,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100只健康状况一致的同种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编号A和B。

Ⅱ. A组小鼠每天灌胃2次54度白酒,第1-3周按8mL/kg灌胃,第4-7周按10mL/kg 灌胃,第8-16周按12 mL/kg灌胃,同时以10%的白酒为唯一“饮用水”。

B组小鼠每天灌胃2次等量蒸馏水,饮用水为自来水。

Ⅲ.在第4、8、12、16周随机取样观察小鼠肝脏以及肝细胞的形态、结构,检测小鼠血清中反映肝功能的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① 实验中B组起_______作用。

②对肝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需要借助_______。

通过观察发现,实验早期肝细胞以酒精性脂肪肝(肝脏细胞中出现脂滴)为主,而实验末期肝细胞出现肿胀,有不同程度的坏死。

该结果说明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和饮酒浓度的增高,酒精对肝脏的损伤程度
________。

③酒精对小鼠血清中ALT和AST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由图可知,酒精处理后,小鼠血清中_______的含量增多更加明显。

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肝细胞的________结构受到损伤后,通透性增加,会导致二者释放进入血液,因此可作为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的指标。

27.考场上的你,信心满满,大脑如陀螺般飞速运转,笔尖轻快地写下答案。

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1)吃饭时越嚼越甜,是图1中[__] _____ 分泌的唾液淀粉酶将饭粒中的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的缘故。

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结构是[__] _____。

(2)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有_____,人体消化的主要场所是_____。

(3)在图2中X、Y、Z三条曲线代表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图中C 字母代表的器官是_____,曲线X、Y、Z分别代表_____、_____和_____的消化过程。

脂肪最终被消化为_____才能够被吸收。

28.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中的序号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在A系统中被消化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______________。

(2)B系统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在③过程中进入B系统的气体是_______。

(3)C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_____。

正常情况下,在该器官中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
___________ 和微量蛋白质含量都减为零。

(4)经过①②④过程后,组织细胞获得了__________用于生命活动。

29.下图1是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图2是肺泡处气体交换模式图,图3是组织细胞处气
体交换模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人体的呼吸系统中(5)_____是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______(填“呼吸运动”或“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3)呼气时,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b气体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出肺泡,再通过呼气排出体外,此时血液中的b气体浓度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肺泡内该气体的浓度。

30.如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注:心脏的四个腔标号分别是左上为①,右上为②,左下为③,右下为④)。

(1)心脏是血液循环动力器官,它的壁主要由________组织构成。

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____](填图中序号)。

(2)图中的⑥所指的是_____(填“肺静脉”或“肺动脉”或“主动脉”),⑦所指的是_____(填“肺静脉”或“肺动脉”或“主动脉”)。

(3)血液由③射出,流经⑤、⑥到②的循环途径称_____(填“肺循环”或“体循环”);血液由④射出流经⑦、⑧至①的途径称_____(填“肺循环”或“体循环”)。

(4)由A到B处,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_____血变成了_____血。

(5)某人患肠炎,医生采取上肢静脉点滴青霉素治疗,药物到达患处经过心脏_____次。

(6)在心脏的结构中,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是_____,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是_____,它们的作用都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详解】
A.能否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A错误。

B.森林大量消失,部分古猿被迫下到地面生活,开始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B错误。

C.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重要的一个阶段,C正确。

D.“露西”少女的骨骼化石来看,她的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较粗壮,说明她已直立行走,D错误。

故选C。

2.D
【分析】
受精的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

【详解】
成熟女性的卵巢一般每个月排出一个卵细胞,当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

众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能
解析:D
【分析】
受精的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

【详解】
成熟女性的卵巢一般每个月排出一个卵细胞,当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

众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能进入卵细胞,与其结合形成受精卵。

所以精子与卵细胞相遇受精场所是在输卵管。

【点睛】
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诞生的起点。

3.B
【分析】
当维生素C溶液与高锰酸钾接触后,即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C还原高锰酸钾,使其褪色。

向高锰酸钾中滴加维生素C,滴的滴数少,维生素C含量高。

【详解】
维生素C具有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特性,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所滴菜汁或果汁的量就越少。

而甲、乙、丙滴加的滴数分别是12、5和8滴。

因此果蔬维生素C含量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甲、丙、乙,故选B。

【点睛】
知道维生素C的特性以及鉴定方法。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所滴菜汁或果汁的量就越少。

4.D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可以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详解】
A.对照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

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即不同的食物是该实验的变量。

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食品的质量必须相同,因此实验中,①是20,②③都是50,A不符合题意。

B.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花生仁、黄豆、核桃仁三种食物中,核桃仁释放的热量最多,因此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低于食物实际所含能量,因为食物燃烧时会向周围散失一小部分热量,C不符合题意。

D.要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在食物完全燃烧尽时读数,若食物燃烧灰烬凉透时,由于这一过程热量的散失,会导致数据偏低,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测定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

5.A
【分析】
食物进入胃后在胃的蠕动下与胃液充分混和,形成食糜,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时间,与食物的量、质和胃的运动情况有关。

【详解】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一般在进食后约5分钟,便有食糜排入十二指肠。

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有关。

一般来说,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的食物排空快;在三种主要营养物中,糖类排空是最快,蛋白质其次,脂肪最慢。

此外,胃内容物的总体积较大时,排空的速度较快。

对于一餐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

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小肠消化该食物,小肠在胃之后,从图中可见:该食物在胃中已经待了四个小时,说明此食物在消化管中至少有4小时才进入小肠的。

可见A符合题意。

【点睛】
胃排空主要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

6.C
【分析】
图示为消化系统模式图,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①是肝脏,②是大肠,③是胃,④是胰腺,⑤是小肠,据此解答。

【详解】
A.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小肠后,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A 错误。

B.②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③是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⑤是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B 错误。

C.④是胰腺,既能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又能分泌胰岛素,C 正确。

D.③是胃,⑤小肠才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7.C
【分析】
图中:①是唾液腺,②是口腔,③是食道,④是肝脏,⑤是胃,⑥胰腺,⑦大肠,⑧小肠,⑨肛门。

【详解】
A.⑤是胃,胃呈囊状,具有较大的伸展性,成年人的胃能容纳2升左右的食物。

胃壁的肌肉层收缩,能够使胃蠕动,使食物形成食糜,能促进食物的物理消化过程。

胃内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能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所以,胃的功能有两个: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A正确。

B.⑥是胰腺,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B正确。

C.⑧是小肠,其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很薄,这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

⑦是大肠,大肠没有消化功能,但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而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是由小肠吸收的,C错误。

D.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脏重约1.5kg,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具有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等功能。

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按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患肝炎的人,胆汁分泌过少,不利于脂肪的消化,所以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食物,D正确。

故选C。

8.D
【分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解答此题可结合消化系统的组成图解来回答。

【详解】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小肠的起始端为十二指肠;大肠的起始部分为盲肠,盲肠上连着的细小的盲管为阑尾,大肠的最下端为直肠,直肠的末端是肛门。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
肝脏,胃腺和肠腺是位于消化道内的小消化腺,肝脏、胰腺和唾液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

所以由口、咽、食管、胃、肠、肛门和肝脏等器官组成的系统是消化系统。

故选:D。

【点睛】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9.D
【详解】
A.胃可以消化蛋白质,A正确。

B.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B正确。

C.肝脏分泌胆汁,在胆汁的作用下,脂肪被乳化为脂肪微粒,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

D.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在口腔中可以部分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葡萄糖,D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的消化过程。

10.B
【分析】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详解】
曲线图中,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曲线图中,曲线cd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有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径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呼吸运动与呼吸肌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11.D
【解析】
【分析】
(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甲图表示吸气动作。

(2)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乙图表示呼气动作。

【详解】
甲图表示吸气动作,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都收缩,胸腔容积增大,A错误;
乙图表示呼气动作,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都舒张,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B 错误;
甲图吸气状态时,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C错误;
乙图呼气状态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D 正确。

【点睛】
理解掌握呼吸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时肋骨、膈肌的运动状态。

12.D
【分析】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

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鼻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详解】
A.气管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A正确。

B.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B正确。

C.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流通畅,C正确。

D.肺能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气管不具有这个功能,D错误。

故选D。

13.D
【分析】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对吸入的气体还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鼻腔中生有鼻毛可以阻止灰尘和病菌的入侵,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作用;鼻腔内表面的黏膜能分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湿润;鼻腔中黏膜有毛细血管可以起到温暖气体的作用。

【详解】
A.鼻腔的前端生有鼻毛,能够阻挡灰尘,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作用,A正确。

B.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粘住灰尘和细菌,对吸入的气体具有清洁作用,B正确;
C.鼻腔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起到温暖气体的作用,C正确;
D.鼻腔与多种管腔相连通,和用鼻呼吸还是用嘴呼吸没有多大关系,D错误。

故选D。

【点睛】
关键是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即:清洁、温暖和湿润气体。

14.D
【分析】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
气管,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详解】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可见D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5.D
【分析】
图中:Ⅰ包括Ⅱ、Ⅲ、Ⅳ;Ⅱ和Ⅲ是并列关系,Ⅲ和Ⅳ是包含关系。

根据图示关系和ABCD 选项中的各种物质判断。

【详解】
A.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等,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故A错误。

B.胃、小肠、大肠都属于消化道,但大肠和小肠不是包含关系,故B错误。

C.膈肌不属于呼吸系统,故C错误。

D. 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淀粉属于糖类的一种,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了解非生物因素、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营养物质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16.B
【分析】
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