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片断:《送东阳马生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实录片断:《送东阳马生序》
一、关于“学业”与“道德”之关系的讨论
师:你如何理解“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这句话中所提到的“业“与”德”?
生:业,指的是学业。

德,指的是品行道德。

师:“业”与“德”有关系吗?
生:一片茫然。

师:平常我们评价一个人,常会提到品学兼优一词,这即是说品行与学业都很优秀。

品行与学业有密切的关联。

一个学业不优秀的人,很难说他的品行道德是好的。

生:一片哗然。

生1:这是对成绩不好同学的赤裸裸的歧视!
师:确实是这样吗?一个学业不优秀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判定他的品行道德不好呢?请大家思考一下:一个学业不勤,学问不高,学识不深的人,其对问题的判断极易出现偏差,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灵活,对问题发生的根源无法透析,对问题的解决更无从谈起,他如何去体现自己的品与行,道与德呢?
行之无道,即会导致品之无德。

一个社会底层的卑微者,其见识不足,寡陋少闻,行既无道,又从何而谈行之大道,施众于德呢?
故而,同学们,一个人学业不勤,不致力于学业提升的人,就谈不上“德”。

学业的终极追求,即是以“德”为高标。

学,是为修德而来!专注于“学”,即为有“德”!
学业不精,即不能施惠于更多的人,如此有何“德”呢?谈“德”,完全沦为一句空话。

无学识之人,其价值仅囿于自我之存在而已,是为庸人,俗人,凡夫。

精进于学,即为超凡,即为脱尽俗气。

学为“德”而来,学高方能施惠于众,学高才能有德于人。

教后记:这样的思想高度,让学生为之耳目一新,心旌摇曳,为鼓励学生勤奋进修学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此番论议与识见,也刷新了学生的认知,帮助他们重新建构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司马光也在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里谈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学,然后有才,才既然是德之资,那么,学就是德之根。

根深,叶茂;学深,德厚。

二、关于“天质”与“专”的讨论
师:你如何理解“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中的“天资”一词?
生:天质,指天赋和资质。

师:通俗地说,“天质”即父母给的,与自我无关,对吗?
生:难道不是这样吗?
师:当然不是。

我打个通俗的比喻,我们的天质譬如一块石头,你如何知道你的石头里面藏着什么呢?孔子曾说,面对一块石头,我们要“切”,要“磋”,要“琢”,要“磨”。

同学们,如果你雕得浅,那你就只能是浮雕;如果你刻得深而全面,则是为雕塑;如果打磨掉石之表皮,锲而不舍,你可能发现,原来,我不是一块石头,我是一块玉呀!而这所有的“切”、“磋”、“琢”、“磨”、“雕”与“刻”即为学习,即为不断的劳作。

正是学习与劳作让你真正的“天质”呈现了出来。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这本书里告诉我们,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它在时空里流变,是劳作让人的本质呈现出来。

劳作与学习,让你发现你的“天质”。

人要面向未来,去发现自己的本质。

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那么你的天质就是一个懒汉;反之,你能不断迎接与挑战困难,不放弃,坚持不懈,你的天质就呈现出一种非凡的气象。

天质不是父母给予的,是我们自己在学习和劳作中不断赋予。

惟有“盖棺”,方可“定论”。

惟有那时,我们才能对自己说,我天质平平或我天质过人。

宋濂以他的亲历告诉我们生命的“一字诀”,那就是“专”。

专即为专注、专一。

学贵心专。

“天质”与他人无关。

教后记:我很为自己能灵活运用最近的阅读给课堂灌注思想的厚度而小得意一下。

哈哈哈,我高度赞同卡西尔关于人的本质的追溯。

面向未来,生命有无限的可能,囿于狭窄的空间,将一眼望到底的生活彻底开拓出新的空间。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只要我想,只要我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