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第1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计划(1)
第一课:移动通信的一般概述 第二课:移动环境下的电波传播 第三课:移动通信信道模型 第四课:移动通信信道仿真实验 第五课:移动通信的信源编码 第六课: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 第七课:分集与信道编码、交织技术 第八课:均衡、扩频多载波传输和 UWB 技术
教学计划(2)
第九课:多用户检测和空时信号处理技术 第十课:移动通信的体系结构 第十一课:移动通信的数据链路层技术 第十二课:移动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 第十三课:移动通信的移动性管理 第十四课:移动通信的安全性管理 第十五课:移动通信的 QoS 保障 第十六课:蜂窝移动通信的网络规划
移动通信特点 1
——信号的衰落
Cellular station
Cn
αn V
移动通信特点 2
——环境的时变性
时延扩展
t0 t1 t1+τ11 t1+τ12
t0
t2 t2+τ21
t2+τ22
频率扩展
t0+α
t3
t3+τ31
t3+τ32
移动通信环境没有准确的模型
移动通信特点 3
——噪声与干扰
噪声 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CDMA 中的 MAI
1980~2010(上行)和 2170~2200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 (下行) 卫星移动业务。
新的趋势 目前又将 5GHz、17GHz 以 及 28~60GHz 频段开放给 WLAN(802.11a 和 HyperLAN)、WMAN (WiMax、LMDS 等)应 用。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无线通信使用无线电波开放地传播信息,以信 道的时变性和随机性(信道动态)换取了开放 式传输的灵活性; 移动通信在无线通信的基础上引入了用户的移 动性,即在一重信道动态的基础上加入了第二 重用户的动态性。 多媒体移动通信进一步引入了第三重动态性— —业务类型动态选择。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是围绕如何适用以上三 重动态性来进行的。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移动通信定义
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下进行 信息交换的通信就叫做移动通 信。换句话说,移动通信解决因 为人的移动而产生的动中通问 题。
终端的移动性:手机、车载台。 个人的移动性:SIM/UIM 卡方式 Hz 甚低频(VLF) 电离层波导(wave guide)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归纳
必须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传播特性差。
传播环境复杂:多径效应和阴影效应造成电波传播的 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用户高速移动:多普勒频移造成电波传播特性的快速 随机变化。
工作于复杂的干扰环境。
外部干扰:天电、机电和信道热噪声; 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的干扰:邻道、同信道、互 调、多址和远近效应。
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复杂。
用户注册和登记,鉴权和计费,安全和保密。
可利用的频谱资源有限,而通信业务量的需求 与日俱增。
用户容量问题,业务容量问题。
用户终端成为个人消费品。
移动通信的分类
双工
按工作方式分类---单工、双工(TDD或FDD)、 半 按多址方式分类---FDMA、TDMA、CDMA、 按信号形式分类---模拟网和数字网 按覆盖范围分类---城域网(MAN)、局域网
移动通信
授课老师:王捷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83242774 转 629 分机 EMAIL:wangjie@
开场白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参考书 考核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讲授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 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教学重点】移动通信信道分析、现代移 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和网络构成。 【教学要求】掌握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 念,初步了解其发展史和发展现状,掌握 移动信道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初步定量分析 方法,理解现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网 络构成。
SDMA
(LAN)和个域网(PAN)、车域网(VAN) 按业务类型分类---电话网、数据网、综合业务网、 多媒体 按服务特性分类---专用网、公用网 按使用环境分类---陆地通信、海上通信、空中通信 按使用对象分类---民用系统、军用系统
双工的概念
上、下行链路的概念
移动系统分类
移动通信网络构成 网络构成可以是:
编码技术:分组码、卷积码、Turbo 码和 LDPC。 自适应技术:AMC、功率控制技术、自适应资源分配、 网络自适应。
选择性衰落对策
均衡技术:用于解决符号间干扰(ISI)问题
时域均衡(使总的冲击响应满足无 ISI 条件)和频 域均衡(使总的传输函数满足无失真条件)。 线性均衡(数字移动通信信道具有频率选择性衰 落,若用线性均衡补偿这些衰落会明显放大这些位 置的噪声,使输出信噪比恶化,故一般不采用)和 非线性均衡(判决反馈均衡——DFE 和最大似然序 列估计均衡“又叫 Viterbi 均衡”——MLSE)。
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邻道干扰:相 邻或邻近频道 的信号相互干 扰。 同频道干扰: 蜂窝技术实现 了频率的复 用,也引入了 同频道干扰。
移动通信特点 4
——网络管理复杂
网络提供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和访问位置寄存器 (VLR)纪录用户的行踪。 提供相邻基站之间的越区切换。 提供不同地区和不同运营者之间 的漫游。 用户安全与网络安全鉴权。
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层次覆盖
信道建模和调制方案折中
信道建模:
链路测量(信道估计); 一直是移动无线设计的一个难点,其研究只能在统 计意义上进行。
调制方案折中(目标:高数据速率,低成本、 低能耗实现,抗干扰、抗衰落能力强)。
线性与非线性; 恒包络与非恒包络; 相干检测与差分检测; 高频谱效率与高能量效率。
平坦衰落对策
衰落冗余:在做无线覆盖设计时,分析衰落特性,设置 衰落冗余量。 分集技术:一方面是分散传输,使接收端获得多个统计 独立的、携带相同信息的衰落信号;另一方面是集中处 理,即接收机把收到的多个统计独立的衰落进行合并, 以降低衰落的影响。
显分集(如空间分集、天线极化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和隐分集(如编码交织、直接序列扩频); 宏分集(主要用于蜂窝系统,也称多基站分集,可减少慢衰落 影响)和微分集(传统意义的分集技术,用于减少快衰落影 响)。
WARC’92 新的频谱分配方案
未来陆地移动通信频段(MHz)
1700~2690 在世界范围灵活应用,鼓励移动业务发展。 1885~2025 和 用于 IMT2000 系统和发展世界范围的移动通 信。 2110~2200
卫星移动通信频段(MHz)
137~138、 400.15~401(均用于下 用于小低轨道卫星移动 行)和 148~149.9(上行) 业务。 1610~1626.5(上行)和 2483.5~ 2500(下行) 用于大低轨道卫星移动 业务。
以空间波为主 传播受地平线限制 反射 & 绕射 FM 无线电 & 电视频道,等... 当前移动通信使用的主要频段
3-30 GHz 极高频 (微波:15–30 GHz)
需视线(LOS)传播 高增益天线
卫星通信 点对点陆地链路 雷达 超短距通信
30-300 GHz 特(Extra)高频 (即 毫米波)
移动通信协议分层简单模型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传输媒介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无线电
OSI 协议模型
应用层:包括文件传输、虚拟终端及 Web 浏览等。 表示层:为了对数据的表示取得一致,如浮 点的表示、ASN.1 等。 会话层:比如对话控制(实现系统间的特殊 通信模式)和链接实现系统间的特殊通信模 式。 运输层:运输层在两个系统之间建立一条可 靠的通信链路,处理包丢失和重复包等。 网络层:使得网络中的任何一对系统间都可 以相互通信。 链路层:通过物理链路来传输成块的信息 物理层:通过链路来传送比特信息。
噪声---分类与特性 内部噪声 人为噪声 自然噪声
各种噪声功率与频率的关系
人为噪声
移动信道 中的人为 噪声主要 是车辆的 点火噪 声。统计 测试表 明,噪声 强度随地 点的分布 近似地服 从对数正 态分布。
典型环境人为噪声系数平均值
人为噪声系数的标准偏差
噪声环境下语音质量的恶化
噪声环境下,语音服务质量将恶化。 车辆行进时的动态条件下,恶化量为达到静态条件下一 样的语音质量所需的接收电平增加量如下图所示:
电报 导航系统 潜水艇通信
30 kHz-3 MHz 低频(LM) 和中频(MF)
LM:表面波
长距离通信 导航
MF:地面波和空中波
⇒ 干扰 & 衰落 商业 AM 无线电
3-30 MHz 高频(HF) 存在地面波 以空中波为主 全球通信 通过电离层反射 商业 AM 无线电 没有用于民用移动通信
30 MHz--3 GHz 甚高频(VHF) 和超高频(UHF)
考核
认真完成每次作业。
认真完成移动通信信道仿真实验。 认真完成两篇论文:
1、新兴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 。要求 3000 字以上,11 月 30 日之前交。 2、Ad hoc 网络的选路算法。要求 5000 字以 上,12 月 31 日之前交。
注:发 EMAIL 提交电子版 Word 文档
移动通信---第一课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Ad hoc 网络自适应跨层协议栈
应用层
系 统 约 束 条 件
传输层
网络层
跨 层 自 适 应
链路层
物理层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警察、出租车调度 1G、2G、3G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车载、手持 机 无线寻呼---数显、汉显、双向 无绳电话---家用、公共无线接入点 卫星移动通信---铱、全球星等 无线局域网(WLAN)---802.11、 HyperLAN 游牧无线接入系统(WPAN/WVAN)---蓝牙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WMAN)---WLL、 LMDS、WiMax 无线广播系统---DAB、DVB
移动通信的一般概述
内容
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 组成结构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发 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萌芽阶段 开拓阶段 商业阶段 蜂窝思想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Beyond 3G 移动通信 系统 个人移动通信
集中式的基础结构网络,如蜂 窝移动通信网络; 分布式或 Ad hoc 网络。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构成
Ad hoc 网络构成
Ad hoc 网络一般采用分布式控制结构, 即完全分布式网络结构(平面结构)和分 层分布式网络结构(分级结构),不存在 任何预定结构或基础设施; 服务覆盖和网络连通性由节点的 proximity(以及 RF 特性)单独定义; 节点也能起到路由器作用,使相距很远的 节点之间实现通信。
有很多适用频段 视线通信 存在雾、水、和氧气吸收(e.g. 60 GHz)
突发散射通信 甚短距保密通信 卫星之间的通信
ITU 陆地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29.7~47 68~74.88 138~144 156.8375~174 335.4~339.9 470~960 (与广播共用) 1700~2690 单位:MHz 47~50 (与广播共用) 75.2~87 148~149.9 174~223 (与广播共用) 406.1~430 (陆地为主) 1427~1525 3500~4200 54~68 (与广播共用) 87~100 (与广播共用) 150.05~156.7625 223~328.6 440~470 1668.4~1690 4400~5000
教材特点
教材——《无线网络通信原理与应用》
综述当前无线网络的所有方面的问题,给出 了面向语音和数据无线网络的统一的基本原 则; 重点在较高层技术,强调了各种无线网络中 隐含的相似之处。
重点补充的内容:
物理层关键技术 Ad hoc 网络关键技术
参考书
吴伟陵等编著,《移动通信原理》,电子工业 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第一版 裴昌幸等译,《移动通信原理(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一版 蔡涛等译,《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电子工 业出版社1999 年 11 月第一版 杨大成等编著,《移动传播环境——理论基 础、分析方法和建模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一版 郑少仁等编著,《Ad hoc 网络技术》,人民邮 电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