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22届初一下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达州市2022届初一下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句子默写
1.(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已不在朝廷为官,却仍然心系国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泊秦淮》诗中,引发历史兴衰之感,其实是对那些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阶级表示忧虑和愤慨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览众山小濯清涟而不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濯”“涟”“庭”等字词的书写。

二、选择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这部书研究视野宏大而详尽,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奠基
..之作。

B.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
....。

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

C.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D.在“辉煌共和国”读书活动中我市涌现了35个先进集体和500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
....的事迹不胜枚举。

【答案】D
【解析】
【详解】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泣:不出声地流泪。

读书活动中的事迹不是英勇悲壮的,所以“可歌可泣”运用不恰当。

故选D。

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惠风和畅,莺飞草长;
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________;秋天明月朗照,五谷飘香,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________。

①是生命的纯熟②是生命的恬静③是生命的萌发④是生命的张扬
A.③④①②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第一处,由上句的“惠风和畅,莺飞草长”可知,此处对应的应是“生命的萌发”,故选③;
第二处,由上句的“骄阳似火,蛙鸣虫唱”可知,此处对应的应是“生命的张扬”,故选④;
第三处,由上句的“明月朗照,五谷飘香”可知,此处对应的应是“生命的纯熟”,故选①;
第四处,由上句的“落雪无声,闲云舒卷”可知,此处对应的应是“生命的恬静”,故选②。

故选A。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享有“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京华烟云》,剧本《茶馆》《龙须沟》。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诗歌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C.《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别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

故选A。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A.通过“书香麒麟,诵美滇东”朗诵比赛活动,同学们的朗诵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B.为了避免“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学校制定了许多应对措施。

C.能否规范的的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有阶段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善于及时解决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
B.不合逻辑。

把“不再”改为“再次”。

C.两面对一面。

去掉“能否”。

D.语序不当。

“解决”和“发现”对调位置即可。

故选A。

6.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A.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B.石必倒掷.(zhèng)坎穴中
C.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B.掷.的读音“zhèng”改为“zhì”。

故选B。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秃的梧桐
①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②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④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⑧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

哦,可恶!
⑨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⑪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

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

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
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⑫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

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

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⑬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⑮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⑯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⑰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⑱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文中的梧桐面临着哪些恶劣环境?但他还是“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中第⑪⑫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4.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在文中找出两例精彩描写,并作简要赏析。

5.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遭受了“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到了蚂蚁的伤害。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作者赋予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3.和秃梧桐一样,其他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

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示例:“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青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秃梧桐的颜色,“亭亭”“兀立”写出了秃梧桐在秋风中坚强、淡定的姿态。

5.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6.秃梧桐生存艰难,但却生生不息的现象,启示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要热爱生活,对生活取积极奋进的态度。

【解析】
1.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梳理概括。

围绕关键词语“恶劣环境”进行梳理过,先是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后是蚂蚁的“啃蚀”,在这种状态下,梧桐居然透出许多绿叶,突出梧桐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赞美。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

“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这是梧桐的生存现状,经过风吹雨打,虫蚁咬噬,人们总会觉得它难得活,不得活,在文章内容上,表现出梧桐生存的艰难,在文章结构上则是前后照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的题目是秃的梧桐,11、12两端还写了其它的花草和秃的梧桐一样在秋天也都渐渐萧条,但也都是还在顽强地活着,为来年的新叶积蓄力量,其它的花草和梧桐进行了对比,更加衬托出梧桐的顽强的生命力。

4.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根据要求从文中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是比喻、拟人、排比等均可,找到后结合句子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如拟人句“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比喻句“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分析能力。

作者一开始先极力描写梧桐濒临枯死的状态,以及恶劣的环境。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

”因此“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写出梧桐的生存环境虽然很恶劣,但它的生命同样得到了延续。

6.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梧桐濒临枯死的状态,以及恶劣的环境,却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生命力,揭示了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尘埃深处是繁花
(1)她叫乔,认识她,是在去年夏天。

(2)那天交完班,我刚从一间病房走出表,就看见候诊区坐着一位白皙如莲的女子,姣好的面容,优雅得体的举止,她正在回答医生的问话。

我走过去的时候,再次被她的美吸引,于是,我多看了一眼,正好她也回过头看我,她的双眸澄澈纯净,如一汪清泉。

(3)做了相关检查,她住院了,VIP病房,她说常常失眠,有时候头晕,天旋地转。

医生下了医嘱,输液体的时候,她已经躺在病床上,一边撒娇,一边和母亲说笑。

(4)中午时分,液体还没有输完,有人送饭来,是她的父亲,一家人在病房里共进午餐,吃穿用度尽显阔绰。

(5)因为病房里的很多病人,都是面色苍白,一副病怏怏的神态,而她却不同,除了输液体的时候睡着,但凡醒的时候,神清气爽,神采奕奕,妆容精致。

(6)爱咬舌根的同事说,她命好,人长得漂亮,家世背景又好,语气里带着羡慕和嫉妒,谁说不足
呢,她的确是个公主。

(7)再后来,知道了她的隐私,在某艺术学校当钢琴老师,收入丰厚,单身贵族。

科里的护士姐妹们越发羡慕嫉妒恨,而我也是其中一个。

每逢进病房看见她,内心除了被她身上散发的气质吸引外,更多的是嫉妒,她有姣好的面容,婀娜多姿,有很好的工作,有富裕的家庭,爱她的父母,一个女孩子该有的她都有了,而我,除了自食其力,勉强养活自己的工作,在单亲家庭长大,有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再无其它。

(8)攀比得越多,越自卑,那些日子,科室里的小姐妹们总是格外关注地。

(9)有一天,我上夜班,夜间巡视病房,大概12点了,她的病房里还亮着灯,我推门进去,我看见的场面,让我大吃一惊。

(10)乔没有睡,她正坐在床沿上,手里拿着一条假肢,正往墙角放,我看见她的右膝盖之下是空的,看见我一脸的震惊,她下意识地用被子盖住自己,一脸歉意地笑笑,而我,尴尬至极,不知道说什么好,竟呆呆地站在那里好几秒。

(11)还是乔先说话,打破了僵局,“吓着你了吧,平时我请假回家,除了主管医生,没人知道我的秘密,明天要做一项检查,我怕来不及,就住在医院里,被你看见了。

”她说完,还是笑着,反而是我,像做错事的孩子。

(12)我胡乱说了几句,赶紧出来,内心汹涌澎湃,怎么会这样呢,她明明是个完美无瑕的公主?
(13)过了半个小时,竟不知不觉又来到她的病房,她还没睡,她说,睡前看了会儿书,睡不着了,她居然问我,能不能陪她聊一会儿。

(14)于是,坐在床前。

与其说是聊天,不如说,是她为我刚才的震惊,做一些解释。

她说,很少有人知道,有关假肢的秘密,而我是很少人里的一个。

(15)她从小学跳舞,梦想长大做一位舞蹈家。

可是,上初中后,在一次意外触电后,一条腿被截肢,那年才十三岁的她,遭受了这么大的打击,别说是梦想,好几次,她都想自杀。

(16)那是最后一次,她喝了家里的杀虫药,被父母送到医院,洗胃,住院,出院后,经常手抖。

她的母亲多方打听到一位老中医医术高明,于是,带她去看,说明病史后,老中医什么都没说,只是揭开自己的白大褂,她看见,他只有一条腿。

(17)他说,人活着,不是靠双腿,靠的是一颗完整的心,我只有一条腿,活得好好的,你还比我多半条腿呢,怕什么?
(18)从那以后,她常常去老中医那里,不是看病,而是疗心。

(19)再后来,父母给她装了假肢,搬了家,学了钢琴,当了钢琴老师,成了现在的自己。

(20)说完,她淡淡地笑,而我,似乎看见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她,在我眼前,诉说别人的故事。

(21)是啊,如果不是偶然看见,在我心里,在我眼里,她依旧是那个只会撒娇、娇弱漂亮的公主,而此刻,我似乎看见,那些她曾经受过的伤害和遭遇,凝聚成一股钢铁般的力量,让她坚强。

(22)再后来,她睡了。

(23)我走在走廊的尽头,心绪难平。

(24)我看见天边有一颗星星,异常耀眼,它像天空的眼睛,注视着大地,带给深沉无助的黑夜,一方光亮,也给黑夜里迷路的人们,一抹希望。

(25)慢慢地,我看见天边泛着鱼肚白,黎明来了。

(26)那一刻,内心的迷茫,似乎慢慢退却,一点点被一束光照亮,所有难以启齿的磨难和曾经以为的绝望,慢慢变成了希冀。

(27)是的,繁华尽头有悲凉,尘埃深处是繁花。

1.第(10)段“乔没有睡……而我,尴尬至极,不知道说什么好,竟呆呆地站在那里好几秒”一句中,“尴尬”一词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第(20)段“说完,她淡淡地笑,而我,似乎看见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她,在我眼前,诉说别人的故事”,这句话中的“淡淡地笑”对描写乔有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24)段加线句子的理解。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5.结合文章中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80字以内)
【答案】1.“尴尬”的本义是神情态度不自然。

在这里是指我无意中发现了乔的隐私(右膝盖之下是空的或者是发现了假肢),感觉自己对乔的自尊造成伤害后内心的不自然;表现了“我”对乔的歉意以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心理。

2.“淡淡地笑”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乔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磨难的轻松平静心理,同时表现了乔的坚强性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运用比喻修辞,把乔比作天边的一颗星星,她给像我一样身处困境中的人带来光亮、希望。

表达了我对乔的感激、赞美之情。

4.照应文章标题;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要迷茫绝望,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战胜自我,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

5.感悟示例:结合文章中心,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困境、挫折应有的态度);联系恰当的生活实际示例:我曾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并因此意志消沉。

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仔细分析原因,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可见,面对挫折与困境,乐观面对,主动出击才能获胜。

【解析】
【分析】
1.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尴尬”的本义是神情态度不自然。

在这里指我无意中发现了乔的假肢,觉得自己会对乔的自尊造成伤害而内心不自然,表现“我”对乔的歉意;在这里应该“尴尬”的是乔,而她却表现的很平静,可见她的豁达,而“我”却是不知所措,形象再现了
“我”的慌乱,为下文的感悟作铺垫。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作用分析。

了解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等。

“淡淡地笑”可知是对乔的神态描写,她诉说自己的不幸,却像讲述着别人的故事,还露出微笑,可以看出乔面对不幸的轻松与平静,表现了她的坚强与乐观。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这句话出现在我与乔的对话以后,表现“我”当时的内心感受。

“它像天空的眼睛”可知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把乔比作天边的一颗星星,可以看出得知她的不幸后,她在“我”心中的地位,她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让“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应追求的是什么,形象地表达了“我”对乔的感激与赞美。

4.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

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

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

此段结构上,末段总结全文,并篇末点题;内容上,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作者用这一富有诗意的句子,升华主题,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要迷茫绝望,要如乔一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表达。

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本文的感悟可围绕着面对困境、挫折应有的态度来谈,并联系恰当的生活实际简析。

示例:一个精彩的人生,不是用金钱与美貌来衡量的,关键在于生命的质量。

乔是一个不幸的女孩,但她用坚强与乐观诠释了什么是美丽的人生。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有健全的身体,我们遇到的学习困难根本称不上是困难,我们还有什么借口不努力,不学习,让我们坚强面对人生,微笑服务面对坎坷,创造出美丽的人生吧!
9.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
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做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

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2.对于“网络”和“手机”有人说利大于弊,有人说弊大于利。

你怎么看,请用一个排比句式写出你的看法。

【答案】1.①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②人类的大品结构也被改变了。

2.示例:弊大于利,一方面,上网占用了青少年学习、休息的部分时间,造成青少年用户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等情况;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用户由于深陷网络的虚拟世界,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上课、睡眠等,也常常想着网上空间,造成了精神不集中等情况;还有,在身体健康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视力大幅下降。

【解析】
1.此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

解答此题抓住关键词语,每一段的“改变”,概括即可。

文章提到的改变共有两个,关键信息在②段“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提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段“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提取“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2.考查针对现象谈看法。

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解答时选取一个角度即可,不可面面俱到,解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利弊来回答。

语言要简洁,运用排比句式。

如,利大于弊:可以开阔视野,以较快的方式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

四、文言文阅读
10.课外文言文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