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译文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译文|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
1.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5.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鉴赏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
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
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
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