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树桥(奉化溪口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树桥(奉化溪口镇)
展开全文
民国时期建造的大大小小水泥桥,现存尚有数十座,虽然,这座血树桥的建造年份已经在解放以后,但它与以后建造的水泥桥相比,风格上还是有明显不同。

建国后,在“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三原则主导下,多姿多彩的民国水泥桥,基本也就划上了句号,所以说,这座血树桥可以看成是民国水泥桥的绝唱。

血树桥在奉化溪口镇明溪村的晦溪自然村。

晦溪村在奉化最西北角的深山之中,与余姚、嵊州相邻。

旧时,晦溪一带属嵊县,民国蒋氏执政后,才划归奉化。

血树桥在村子西南,与村子有大溪相隔,是一座单孔水泥桥,架于一条支溪口上,过桥顺着山沟到底,越岭可达嵊州的东林、北漳。

此桥造型简洁,面长10.00米,宽1.75米,两侧各立四根水泥小方柱,圆钢穿过柱孔作栏,桥面离溪床足有5.00米多高。

桥台与溪岸平齐,西头桥台浇在巨大的山岩上。

二根弧形主梁由二根支梁联系,桥面极薄。

于深山之中,突然看见这样一座轻盈飘逸的水泥桥,与嶙峋的溪岩、卵石路、老屋、古树相处得如此和谐,眼睛为之一亮,感觉一定是民国时期所建,于是,就到村子里去证实。

有一位村民知我远来,就解说得颇为详细。

他说,从前这里无桥,此桥为村中一家富户所建,当时正值土改,此人犯事,原本要入狱坐牢,因他出资捐造了这座水泥桥,算是做了一件好事,于是逃过了牢狱之灾。

建桥用的水泥、钢筋,都是从亭下镇靠人力运来。

别看桥小,
晦溪村到亭下镇,有三四十里连绵山路,还要翻越大晦岭,空着一双手走,都感吃力,甭说抬挑钢筋水泥了。

那为何要造这样一座水泥桥而不建山区传统石桥呢,我想,深山僻壤,当然不是为了时尚,如果造石梁桥,将近十米的跨径,势必设墩,溪深墩高,山洪一来,肯定会坦荡无存,而造一座石拱桥,十米的跨径,工程也非常艰巨,只有水泥桥才是最佳的选择。

旧时山区之桥,能供人畜通行就可,材料运输又是如此困难,所以造得特别简洁,与上篇的爱菱桥相比,同样的跨径,同样的人行桥,一座是无比的厚实稳重,一座却单薄到能被风吹起一般,真是有天壤之别。

村民还告诉我,此桥桥名叫血树桥,原先桥面下的梁侧刻有桥名,文革时,桥名被水泥遮抹,并改桥名为红卫桥,至于当初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奇怪的桥名,村民说,造桥前东岸桥台的位置有二棵老树,将它们砍去时,流出来的树浆就象鲜血一样红,所以就取了桥名叫血树桥。

听后,有点半信半疑,就又返回桥上,倒身匐伏桥面,看到梁上确有淡淡的墨迹,是桥名“红卫桥”三字,左书。

凿去表面水泥,还果真露出“血树”二字,而且红漆如新。

方信村民说的不假,于是没有再凿第三个“桥”字,就让它“血树红”、“红树血”吧,一段历史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