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溯源(一)卤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桥溯源(一)卤煮
天桥地区的出现应该远溯到七百年前的元代。
元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将国号改为“大元”,至元九年(1272年)正式将都城命名为“大都”。
大都城建设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开始破土动工。
“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
大都城的设计是按照我国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中所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设计的。
《元史·地理志》载:大都“城方六十里,十一门”。
城为南北长的矩形状,它的南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偏南,北墙在今安定门和德胜门外土城遗址一线。
现在的小月河就是在原大都北护城河旧迹的河道上疏通修成的。
城周实测长28600米。
按照中国古代建设都城的规则,除左祖右社外,都城的四郊还要建立祭天、地、日、月的四个坛。
天坛在南郊,地坛在北郊,日坛在东郊,月坛在西郊。
“古者祈天于圜丘,祭地于方丘。
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地;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此古之制也。
”(《日下旧闻》卷十六)世祖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以受尊号,于丽正门东南七里建祭台,设昊天上帝、皇地祇位二,行一献礼。
自是国有大典礼,皆即南郊告谢焉。
“成宗即位……始为坛于都城南七里。
”“自世祖混一六合,至文宗,凡七世,而南郊亲祀之礼始克举焉。
”(《元史·祭祀一》)按元史记载,元之郊坛在丽正门东南七里,其地当在今永定门外。
也就是说,元帝建坛郊祀之处,当在今天的天桥地区之南。
今天的天桥正是元代帝王郊祭必然经过的地方。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
夏四月壬寅,始为坛于城南七里。
甲辰,遣司徒兀都带率百官为大行皇帝请谥南郊,为告天请谥之始。
大德六年春三月庚戌,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祇,五方帝于南郊,遣左丞相哈喇孙摄事,为摄祀天地之始。
”(《元史·祭祀一》)
据史料记载,天桥地区在元、明及清前期是一片水域沼泽地带。
清人震钧在其著作《天咫偶闻》中说:“先农坛之西,野水弥漫,荻花萧瑟。
四时一致,如在江湖,过之者辄生遐思。
”“野凫潭,在先
农坛西。
积水弥然,与东城鱼藻池等。
其北为龙泉寺,又称龙树院。
有龙爪槐一株,院以此名,久枯,僧人补种一小株”。
吴长元《宸垣识略》:“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东有南泉寺,西有玉泉庵,至今基下俱有泉脉。
由三里河绕出慈源寺、八里庄、五箕花园一带,直抵张家湾、烟墩港,地势低下,故道俱存,冬夏水脉不竭。
现今天坛北芦苇园、草场九条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
“野凫潭在祈谷潭西北,积水十余顷,四时不竭,每旦有野凫游泳其间,因名之。
查慎行诗:潭潭积潦浸城隈,不长菰蒲长水菭。
我梦江湖归未得,野凫何事却飞来?”
震钧、吴长元所记的天桥一带野水沼泽虽是清代的情形,但可以想见在元、明时期,此地的水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东西相连的茫茫水势,恰恰横穿了帝都的中轴线,不仅妨碍了庶民的南北通行,而且阻隔了封建帝王赴南郊祭天坛的道路,故此修建一座石桥,为天子祭天必过之桥,故名之曰“天桥”。
公元1368年9月12日,明军攻入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
明军攻占元大都后,将城垣和大多数宫殿拆毁。
明迁都北京后,又在元大都的废墟上,重新营建北京城。
为了防御北逃的元蒙势力的南侵,遂拆掉北城垣,向南移五里,另筑新的北城垣。
新北城垣西段从新开道街北端起,穿过昔日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转向西南,到安民厂西北角止,成一斜角,把积水潭的西端一部分隔在城外。
北城墙东西长一千八百九十丈,高三丈五尺五,宽五丈,是明代北京城的北界。
北城墙仍然只设两门,重新命名,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东、西城垣是在元代土墙的基础上用砖包砌。
东城垣长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城垣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高均为三丈五尺五寸,城墙基部厚六丈三尺,顶部五丈。
南城垣是将元大都土垣向南移二华里多(一说向南移一华里许),长一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高三丈五尺,顶部宽二丈,也用砖包砌。
城周长四十华里,四面共设九门。
南面三门:正南为正阳门(元丽正门以南),东为崇文门(元文明门以南),西为宣武门(元顺城门以南)。
东面二门:由北往南依次是东直门(即元代崇仁门)、朝阳门(即元代齐化门)。
西面二门:由北向南依次为西直门(即元代和义门)、阜成门(即元代平则门)。
明嘉靖年间,又增修了环抱南郊的外城,后人将早先修筑的城称为内城。
自修筑外城之后,原来处于元大都的天桥地区就被包在城里了。
北京城地理变迁图
原计划外城要包围内城四周,周长一百二十多里。
因政府当时财力不支,人力不足而减修,只修了环抱南郊、包括东南角和西南角的外城,全长二十八里。
外城南墙长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四寸,东墙长一千零八十五丈一尺,西墙长一千零九十三丈二尺。
城墙高二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顶收一丈四尺。
外城共八门:南面三门:正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
东面一门为广渠门。
东北隅一门为东便门。
西面一门为广安门,西北隅一门为西便门。
整个城市呈现出一个“凸”字形的轮廓。
明代的北京城是四重城,由内到外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
自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闰七月,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城池,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宫阙告成,前后延续达十五年之久。
评论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