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如何在反思与批判中创立道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如何在反思与批判中创⽴道家的
⽼⼦是如何在反思与批判中创⽴道家的
刘在平
经常有⼈说“⼊世随孔孟,出世追⽼庄”。
中国哲学史上,经常将⽼⼦于庄⼦并提。
的确,庄⼦在阐发、发扬⽼⼦学说的过程中,居功⾄伟。
陈⿎应、⽩奚所著《⽼⼦评传》中引⽤《庄⼦·天下》篇中概述⽼⼦学术思想时的说法:“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澹然独与神明居。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聃闻其风⽽悦之。
”陈、⽩两位作者认为:“按照这样的说法,⽼⼦的学说有其直接的思想来源,那就是‘古之道术’。
这些‘古之道术’,有据可查者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是⽼⼦所明⽩引述的古书或古⼈之⾔,⼀是⽼⼦所吸取的、其他古籍中先于⽼⼦的有关思想。
”从⽼⼦的许多⾔论来看,的确如此。
所谓“古之道术”,集中体现了前⼈的智慧与经验,是⽼⼦重要的思想来源。
《汉书·艺⽂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守,卑弱以⾃持,此君⼈南⾯之术也。
”其实,古代王官之学,仅仅是⽼⼦关注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将⽼⼦学说概括为“君⼈南⾯之术”,是相当偏颇的。
按照陈⿎应先⽣的说法,这样的概括只适⽤于黄⽼之术。
⽼⼦着眼于“古之道术”中的哲理,决不仅仅是从“术”的层⾯进⾏整合与吸取,⽽是进⼀步从“道”的层⾯进⾏发掘和提炼,“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正是⽼⼦清醒的意识和初衷。
如《尚书·⼤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于汝争功。
”《⾦⼈铭》:“君⼦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强烈主张谦下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章)“天之道,不争⽽善胜。
”(《⽼⼦》第七⼗三章)《⽼⼦》中许多⾔论,都是前⽼⼦历史上有出处或有相应的记载的,⽐如功遂⾝退、柔弱胜刚强、明道若昧、欲取姑予、欲歙固张、知⽩守⿊……这些政治的、军事的、⼈⽣的智慧经验,给了⽼⼦巨⼤启发。
但是,⽼⼦⽤来进⾏了发挥,从⽽丰富和深化了了⽆为⽆不为、⾃然演化、反者道之动、福祸相互依存和转化等哲学思维。
正如陈⿎应、⽩奚指出:“⽼⼦的其他思想观念,如慎终如始、天道⽆亲、与⼈为善、以德报怨、尚慈崇俭等观念以及隐逸思想、⽆为思想、辩证思维、关于⼤道的思想理论等等,我们都可以找到它们的直接思想来源。
”
⽼⼦是如何对待“思想来源”的呢?有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批判性反思过程中去转化和提升。
⽽且,这种批判充分地联系社会现实。
⽐如对待前⾯提到的“古之道术”,不仅关注其中的理念和内容,也关注其社会实践中的世纪体现。
⽼⼦以鲜明的逆向思维、反思意识⽽著称,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位批判⼤师”,挺⽽不为过。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隐⼠群体中,也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突出代表,张岱年先⽣就评价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个⽂化批判者”。
易中天先⽣也指
出:“如果了解道家,尤其是熟悉《⽼⼦》⼀书,就会发现这是典型的‘⽼⼦式思维。
⽼⼦的思维⽅式是什么样的?是‘正⾔若反’,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种‘反向思维’,在《⽼⼦》⼀书⽐⽐皆是。
”⽼⼦的名⾔:“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不病,以其病病。
”这句话,真可谓为⼠⼈批判精神提供了充满辩证意味的理论依据。
“能知古始”,是为了“以御今之有”,批判锋芒也就直接指向了⾝处其中的社会现实,⽽其所独有的⾼远⽴意和眼光,使其批判的声⾳⼒度倍增。
这⼀点主要表现在:荀⼦、孔⼦、墨⼦、孟⼦等都有批判,但他们或向往尧舜,或推崇⼤禹、周公;法家则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后王”,法家的批判,归结到推崇并维护君主统治。
⽽⽼⼦和庄⼦,则对这⼀切都反对,他们所看好的,是远古。
“故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也。
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也。
”
这段话,可以看作批判纲领。
⾃道以下,皆批。
如果不急于给⽼⼦扣上⼀顶“复古主义”的帽⼦,可以看到其批判所向,指的是历史发展中的另⼀条线索:异化。
⽂明和异化是互相交织的,⽽且有⼀种⽐较和竞赛的关系,如果不能对异化这条线索保持清醒、警惕和批判、纠正,⾛上弯路和陷阱,甚⾄出现巨⼤灾难以⾄覆灭,绝⾮不可能。
当然,⽼⼦是⽴⾜于现实的,也就是当时的⼠⼈普遍看到的世风⽇下、礼崩乐坏、战端频起等现象。
只不过,⽼⼦⽐其他⼠⼈的仰天长叹和批判疾呼更为冷峻、透彻,因⽽其尖锐性往往以隐晦、深奥、迂回中伸展出来。
但,毕竟是在对于天道和历史系统思考的基础上,在反思批判的思维突破之中,⽼⼦的思想奔涌⽽出。
⼀.⽼⼦批判了社会制度的弊端和统治者腐朽,从⽽深化“⽆为⽽治”的主张
他将批判的锋芒直指统治者愈演愈烈的任意⽽为。
“将欲取天下⽽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可为者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凡物或⾏或随,或噤或吹,或疆或剉,或培或堕。
是以圣⼈去甚,去奢,去泰。
”统治者夺取天下的欲望
和按⾃⼰的意志治理,终究是要失败的,因为治理天下的“神器”,不在于主观意志和任意⽽为。
天下事物,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消极还是积极,是强胜还是挫败,是巩固还是毁损,并不是单凭主观意志可以主宰的。
急功近利者终会失败;任意⽽为将失去天下。
因此圣⼈应当消除奢侈享乐的欲望、避免⾃⾼⾃⼤⽽⾛极端。
对照当时历史状况,⽼⼦的⾔论绝⾮空⽳来风,⽽他提出的主张,也是是有着鲜明针对性的:“我⽆为,⽽民⾃化;我好静,⽽民⾃正;我⽆事,⽽民⾃富;我⽆欲,⽽民⾃朴”,正是出于对现实的批判,⽼⼦这⾥的论述,成为道法⾃然、⽆为⽆不为哲学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具体运⽤。
再如七⼗五章:“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是以饥”,是针对统治者横征暴敛;七⼗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匠斫。
夫代⼤匠斫,则希不伤其⼿矣”,讨伐了统治者⽤严刑峻法镇压民众的杀伐宰执;七⼗七章直接抨击“损不⾜以奉有馀”的统治制度,以“⾼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者补之”⽽伸张社会公平正义。
⼆.⽼⼦批判了崇神崇王的思想观念,从⽽弘扬⾃然⽆为的理念
在这⾥,⽼⼦承担了双重的任务:⼀是针对对神灵的信奉;⼆是针对对先王或君主的崇拜。
我们在前⾯说⽼⼦提升了“天⼈合⼀”的思想时已经提到,⽆论是“象帝之先”,还是“其⿁不神”,都说明⽼⼦对于古代神灵是有⼀定批判意识的,因为他要扫除通往⾃然天道进程中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这样的障碍,不仅是民间的,也是统治者的,同时也来⾃思想界。
⽐如墨⼦就⼀再主张“尊天,明⿁”,⽽⽼⼦的“⾕神不死,是谓⽞牝”,却断然不是⿁神,⽽是天道之神⼒、⾃然之奇功。
同时,⽼⼦的“圣⼈”,也断然不是“先古圣王”,⽽是天道⾃然的化⾝。
⽼⼦⼒排古代对于天神和帝王的思维指向,这样的批判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尽管其后中国历史上不乏天⼦论、神权论,不乏上苍与君主相结合的扭曲的“天⼈合⼀”,但道家⾃然⽆为这种⽴意⾼远的思维指向,始终潜在地发挥影响⼒,⾄今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精华与⼈类先进理念接轨的宝贵资源。
三.⽼⼦批判了物欲横流的社会恶俗,从⽽倡导返朴归真的精神⽂明
《⽼⼦》六⼗七章提出著名的“三宝”:“我有三宝,持⽽保之。
⼀⽈慈,⼆⽈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这是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铸魂的⼈⽣哲学。
社会上权⼒最容易异化;对于⼈来说欲望最容易异化。
⽼⼦对这些均有清醒透彻的观察。
⼈的欲望既有出于⽣理需要的部位;也有满⾜基本需要之外的部位,⽽且没有⽌境。
对于不同欲望的区分极为重要,弗洛伊德本能学说以其深刻⽽产⽣巨⼤影响,⼜以其局限⽽遭受严重诟病,与弗⽒没有对欲望作出严格区分有关。
《⽼⼦》四⼗四章说:“知⾜不辱,知⽌不殆”;四⼗六章说:“祸莫⼤于不知⾜,咎莫⼤于欲得”,2500年前的告诫实在振聋发聩。
从史书上了解⽼⼦时代背景,天下⼠⼈皆对天下⽆道忿忿然,慕华求贵、利欲熏⼼、争权夺势、礼崩乐坏,⽼⼦的告诫出于独到的洞察与思考,也出于深刻的反思与尖锐的批判。
五⼗三章:“⼤道甚夷,⽽⼈好径。
朝甚除,⽥甚芜,仓甚虚;服⽂采,带利剑,厌饮⾷,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道也哉!”已经是⼀种愤怒的声讨,⽽⽼⼦、庄⼦对于⼈⽣哲学的⾔论,可以说⽐⽐皆是。
纵观中外历史权⼒腐败、世风败坏的现象,包括当今种种⼈类病态和社会弊端,不能不让我们对于⽼⼦超前⽽深邃的思想由衷赞叹。
四.⽼⼦批判了攻伐争霸的⽆义战争,从⽽丰富了天下⼤道的政治理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在很⼤程度上是诸侯争霸造成的,兵⼽四起,战祸连绵。
《⽼⼦》三⼗章明确提出:“以道佐⼈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焉;⼤军之后,必有凶年。
”墨家提出兼爱、⾮攻,是从交相利出发的。
儒家基本反战,但孔⼦与孟⼦有所不同。
孔⼦虽主张天下归仁,但他反对战争是出于维护礼制,尤其反对犯上作乱,因⽽没有脱离君本位的巢⾅。
孟⼦则出于“仁政”主张⽽反战,将战争观建⽴在伦理道德基点上。
但早在孟⼦之前,⽼⼦是这种战争观的始作俑者。
“善者果⽽已矣,不敢以取强。
果⽽勿矜,果⽽勿伐,果⽽勿骄。
果⽽不得已,果⽽勿强。
物壮则⽼,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反对“仁”,但却反复提到“善”,在他看来,“善”与“仁”完全不在⼀个档次上,“仁”为⼈道,⼈为⽽追
求;“善”为天道,⾃然⽽存在。
于是,⽼⼦并⾮⼀般地反对⼀切战争,但正义之战必为出于善⽽战。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论是“事,善能”还是“动,善时”都包括了举兵从战,必循善道。
⽽其核⼼思想,是“不争”,战争即使胜了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胜者如若不道,则会“不道早已”,⾛向衰败。
所以,⽼⼦明确提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兵者不详之器,⾮君⼦之器,不得已⽽⽤之。
恬淡为上,胜⽽不美,⽽美之者,是乐杀⼈。
夫乐杀⼈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杀⼈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种“就是打了胜仗,也不要庆功,⽽是以丧礼来对待和处理”的主张,真可谓以天下⼤道⽽反战,其所抵达的⾼度,不要说在当时,就是上下⼏千年也鲜有企及。
横向⽐较⼀下,古希腊的柏拉图视战争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亚⾥⼠多德强调“务必以求取闲暇与和平为战争的终极⽬的”。
对战争史颇有研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诺芬则认为:“取胜为⽣存之道,胜者存败者亡”,总体上,是不如⽼⼦的境界更⾼的。
“故贵以⾝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决不是以君为本,恰恰是君主必须以道为本。